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动脑筋其实是在休息

时间:2024-05-20

袁越

成年人的大脑重量只占人体总重量的2%,却消耗了20%的能量。可见,动脑筋是很费劲的。

人们都喜欢把计算机叫作电脑,但是,如果从能量消耗的角度讲,这个比喻是不准确的。电脑关机的时候不耗电,人脑在休息的时候却仍然要消耗能量。于是,又有人把人脑比作汽车发动机,平时休息时就像汽车怠速,耗油量较少,动脑筋的时候就像行驶途中,油门肯定得一直踩着才行,耗油量立刻就上去了。

这个比喻听上去很正确,至少直觉上如此。美国《身心医学》杂志曾经招募了14名大学生做过一个心理测验,让他们分别进行三种活动:坐下休息,给一篇文章写读后感,做一个与记忆力有关的小测验。半小时后让他们去吃自助餐,结果发现,学生们在动脑筋后的饭量明显见涨,平均算下来,写完读后感后吃下去的热量比休息后多了203卡路里,做完小测验后更是多吃了253卡路里!

问题是:学生们动脑筋时到底多消耗了多少卡路里的能量呢?

为了回答类似问题,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人做过试验。1953年,一位名叫路易斯·索科洛夫的美国医生在一位大学生志愿者的颈静脉里插入一根针管,随时监测他的大脑耗氧量,以此来间接测量这位大学生在休息和动脑筋时的能量消耗。出乎索科洛夫意料的是,这位大学生在闭眼休息和做数学题时的大脑耗氧量没有任何差异。

索科洛夫认为自己的试验精度不够,因此没有继续做下去,这个试验结果也因此而被埋没了很多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掌握了更加精密的测量方法,重新开始研究大脑的能量消耗,得出的数据和索科洛夫的相同。从总体上看,动脑筋并没有多消耗能量。

但是,如果具体到大脑的不同部位,差别就显出来了。有一种技术名叫“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可以对大脑进行三维立体扫描。扫描前先给志愿者服用一种带有微量放射性的葡萄糖,然后用PET跟踪葡萄糖分子的走向。众所周知,葡萄糖是能量分子,葡萄糖分子聚集在哪里,就说明哪里的神经细胞正在拼命工作呢。

美国华盛顿大学神经生理学家马科斯·雷克利试图利用PET技术研究人脑的哪部分与语言有关,可是,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人在休息的时候,人脑中的某些部位异常活跃,可一旦他开始动脑筋,这部分就突然“冷”了下来,葡萄糖不再在这里聚集了。

和索科洛夫一样,雷克利当初也认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是背景噪音。但是,雷克利的同事戈登·舒尔曼不这么想。他把134名志愿者的PET数据综合在一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这个奇怪的部位在每个人那里都是一样的,都位于大脑皮质的中轴线上,从前额一直延伸到后脑。两人于2001年联名发表了这个试验结果,并把这部分奇怪的脑组织命名为大脑的“默认网络”,意思是说,平时这部分大脑一直是活跃的,除非人开始动脑筋了,它才会给其他部分让路。

两人还发现,这个“默认网络”甚至比大脑的其他部位更加耗能,单位体积的能耗比其他部位高30%左右。

这个发现在神经科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就等于说,我们的大脑深处一直存在一套神秘的系统,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偷偷干着某种神秘的勾当。科学家们急切地想知道这套系统究竟在干些什么,他们对照了以前的研究,发现这套系统的位置大约相当于大脑内侧前额叶皮层,这部分脑组织和人的自我认知密切相关,如果内侧前额叶皮层受到损害,人会忘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很多事情。曾经有一位中风的病人,内侧前额叶皮层被损坏了,醒来后她报告说自己仿佛继承了一个空空荡荡的大脑,记忆中曾经有过的那些漫无目的的意识流现在都消失了。那些细碎的小思想其实每时每刻都在每一个正常人的头脑里不断地飘过,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罢了。

不过,人类有时也会意识到这些意识流的存在,人类还给它们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白日梦。科学家认为,人的白日梦其实是非常有用的。我们做白日梦的过程,就是在把我们每时每刻的经历整理出来,把不必要的信息扔掉,把有用的信息存档备用。这项工程是如此浩大,以至于大脑必须每时每刻不停地工作,直到你需要集中精力分析一件事了,才会暂停一下,把宝贵的葡萄糖省下来留给负责进行逻辑分析的那部分神经组织。

关于这个“默认网络”的研究是当前神经生理学的热点之一,科学家们相信这个神秘的网络将有助于解开人类的记忆之谜,甚至会最终揭开潜意识的面纱。不過,在科学界有定论之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别把动脑筋这件事太当回事了。要知道,你在动脑筋的时候,大脑其实是在休息呢。千万别因此而多吃,否则你会越想越胖。

(六月的雨摘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命八卦:行走在人体迷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