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因为怀念渐行渐远的身影

时间:2024-05-20

舒晋瑜

《风骨》一书出版了,我的脑海中依然浮现着很多面孔,他们的脸上满是岁月的褶皱,可是褶皱里溢出的笑容可亲可爱,他们的话语依稀还在耳边,值得我终身铭记。

收入书里的文章,多是数次采访积累而成的,每一次的对话都将在我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迹。比如采访吴小如先生,他曾热诚中肯毫不客气地给我指出过失误,他渊博的学识和耿直的个性都是现今稀缺的品质;和邵燕祥先生更为熟稔,他那么谦和、耐心又坦诚地告诉我很多过往;我喜欢宗璞,她为哈代诗歌中的某句如何翻译得更为准确而反复修改,她的坚持、严谨,她身上那种大家闺秀的开朗迷人的气质都深深吸引着我……我喜欢和老人聊天。他们的学问是常人不可企及的,他们的通透、豁达、谦逊、包容却潜移默化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和他们相处的短暂时光里,聆听他们所经历的风雨人生,试着体会他们的生命感悟,我觉得自己也渐渐变得充实丰盈了。

尽管笔下的人物经历、所从事的领域、性格特点有所不同,但他们的为文为人都有风清骨峻的一面。比如钱谷融倡导“治学的道理和做人一致”“首先必须真诚……说自己的真心话”。吴小如不说违背良心的话,不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他们独特的个性,使他们保持一种令人敬重、傲然于世的品格。周有光的通达,许渊冲的坚忍,草婴的良知,吴小如的耿介……他们是中国知识界的精英,是20世纪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缩影。我想通过文字记录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轨迹,由此展示出知識分子的心灵史。

《风骨》均为访问实录,从学者作家的背景到创作研究、学术及创作思想等,均经过受访者的审阅与授权,是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所访学者作家兼顾,既有人文学者周有光、冯其庸,也有翻译大家许渊冲、草婴等,“海归”与耆旧齐聚一堂,显示了作品的包容度。这些采访对象无论出自世家或寒门,皆自我砥砺、平实谦恭、才华横溢。如作家宗璞,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的学者,同时又是著名作家,曾荣获茅盾文学奖。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在中国文学史、古文献学、俗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同时还在戏曲学、书法艺术等方面颇有造诣,被认为是“多面统一的大家”。

钱锺书先生曾经说过:“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去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但既想吃“味道不错”的“鸡蛋”,又想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也是阅读与接受中的人之常情。作家与作品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两个基本的观察点与重要的支撑点,创作主体与作品客体的关联关乎作品的成因与特色等个中隐秘。我爱文学,更愿意深入理解这些作品和写下这些作品的人。我希望能通过采访,揭示作家的心曲,探悉作品的成因,希望以探赜索隐的方式,由作家的文学意图和写作追求的角度,从构思到完成,从意蕴到形式,解读作家与作品的内在缘结以及作品所以独到的内在密码;我希望自己的采访是建立在对作品的深入阅读、对采访对象的深切理解之上,看起来是针对作家和学者的访谈,其实多数着眼于作品和学术成果的叩问;我希望通过再现这些当代学人和作家的风仪与襟抱,延传他们的人文精神与高尚情怀,使读者对他们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对他们鲜明的个性和学术经历有更为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所选文章定稿之后,我曾和编辑反复沟通,最后认定概括书中人物人品文品最恰当的词就是“风骨”。为文为人之贵,体现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们不媚权力,坚守风骨,符合社会对于学者的期许和想象。希望这些文章,能帮助读者领略名家学者的点滴妙悟、雅趣文字,一窥文学或学术经典背后的丰富人生。

(作者系青年作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