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偃师商城遗址的探源

时间:2024-05-20

陈国梁

1983年初夏,小麦微黄即将收获的季节。在豫西地区的千年古道上,欧亚大陆桥偃师段——陇海铁路的南侧,由“六五”期间规划,将于“七五”和“八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国家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首阳山发电厂”的选址中,当年众多基建考古项目中一次看似不甚起眼的勘探,唤醒了沉睡数千年的古城——偃师商城,让中国的考古学者眼前为之一亮。这个举世震惊的考古发现更为夏商考古领域火热的探究,加了一把柴。

中国学者对自身历史的探讨有着特殊的情怀,这与几千年来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注重历史兴衰经验的总结有着极大关系,也与数千年来形成的祖先崇拜的深厚文化背景有着莫大关联。近代以来,在对传统典籍和历史文献的反思与批判中,“古史辨”学者对经典文献构建的先秦史提出了“离经叛道”的认知,如何通过科学方式重构先秦历史,也即“修国史”,成为近代考古学诞生后考古工作者的首要目标。

1928年开始,“中研院”史语所对殷墟开展的科学发掘及相关重要的考古发现,证实了《史记·殷本纪》中相关记载的准确性,也为商代晚期历史成为信史夯实了基础。1936年,“河南古迹研究会”的研究人员在李景聃先生的带领下对河南商丘和永城的调查与试掘,则是从考古学的方式迈出的探索商代早期历史的第一步。1950年,在中原腹地的郑州市区,韩维周先生发现了郑州商城遗址,系列发现和研究为商代早期历史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基点。1959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先生调查偃师二里头遗址,揭开了“夏文化”探索和夏商考古的序幕。在改革开放前夕1977年举办的登封玉村遗址发掘现场会上,基于上述考古发现和初步研究,夏商考古学界形成了将偃师二里头遗址视作商代“西亳”和把郑州商城遗址视为“郑亳”的两大学术体系,这两大体系的支持者为此开展了旷日持久的论辩并形成了僵持的局面。上述学术活动,为夏商时期的历史重构,给出了考古学的方案。

1983年偃师商城的发现及此后发掘工作所展现的发达的商代早期文明,更是搅动了前述两大学术体系争论的“波澜”,推动和刷新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认知。

洛阳盆地河流密布,土地肥沃,是华夏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腹心地区。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文脉绵长,即是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舞台,也是中国早期历史的中心之一。距今8200年前,裴李岗人就在此区域开始定居和农耕生活;7000-5000年前,仰韶文化在此兴起并走向大半个中国;5000-4000年前,龙山文化不同实体之间的纷争孕育了早期国家;3700年前,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最早的中国在这里诞生。

公元前二千紀中叶,继二里头文化之后,中原地区代之兴起的是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为代表的二里岗文化。有研究者将以二里岗文化的确立及扩散视作最早的帝国。自1983年以来,经过数代考古人40年持续不断的辛勤探索,位于洛河北岸,邙山南麓,距今3000余年的这座二里岗文明代表城市的图景,逐渐显露于世人面前。

完善的城市防御体系。在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交替之际,洛阳盆地内的社会发生了重构,原有的以二里头遗址为核心的4级聚落体系被以偃师商城为区域中心的3级聚落体系所取代。随着偃师商城建筑面积达到4万平方米的宫城和面积接近90万平方米的小城的兴建,新的社会秩序得以确立。此后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出了面积近200万平方米的大城,城外开挖出了周长超过5千米的护城壕。厚实的三重城垣、狭窄的城门、宽阔的护城壕与周边的山川河流共同搭建了偃师商城这座区域中心聚落的防御体系,为区域社会的持续稳定提供了保障。

高规格的中心功能区。在偃师商城内稍南侧的中心位置,分布着有大型宫室建筑群、密集的祭祀遗存和景观效果突出、给排水通畅的池苑区,上述遗存与周围的墙垣和门道共同组成了偃师商城的高规格功能区。南侧的建筑群中,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3号建筑基址是该区域最重要的建筑,其早期的门塾规模巨大,面积近800平方米,具备1门3道,是高等级宫室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

完备的贮藏区。在偃师商城小城西北部,面积接近4万平方米,分布着排列有序的圆形建筑群XIII号基址群,为世人展示了商代早期的大型仓储区。考古勘探和发掘已经确认的20余座仓储设施的粮食储备量能满足1.35-1.64万人的年消耗。在偃师商城的西南部,分布有四周由墙垣围护的105座长方形建筑组成的II号基址群,可能是早期中心城市的府库遗址。小城东墙外侧,大城之内,分布着有77座长方形建筑组成,与II号基址群功用类似的III号基址群。上述3处大型建筑群构成了偃师商城完备的贮藏区。

齐备的手工业设施群。在偃师商城大城东北部,东南部和宫殿区内,陆续发现了不同门类的手工业设施遗存。包括铸铜遗存、制骨遗存、制陶遗存,上述手工业设施为中心城市和周边聚落提供生活必需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分工的复杂程度都显示了该阶段的手工业生产状况及作坊的官营特征。

畅通的交通体系。随着偃师商城的逐步兴建与扩建,城市区域内外围绕核心和重要功能区,以城门为重要节点,形成了环城和顺城道路,形成了综合交错的路网。城市内外畅通的交通网络日渐完备。护城壕上出现的桥梁,道路上的车辙,彰显了当时交通体系的完善。

科学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偃师商城东西两侧的南北向古河道,不同功能区的水井,是城市水资源利用的基础。不同阶段的东西向大型石构水渠,不仅承担着城市核心区大型池苑的给排水功能,也是宫城内部雨水外排设施的组成部分,可能还是不同手工业场所给排水的一部分。长距离的给排水工程,体现了当时水利设施营建水平的高超和科学。

规格不同的墓葬。偃师商城大城内侧和不同功能区内陆续发现了200座左右的墓葬和小型墓地。这些墓葬规格不一,形制大小有别,随葬品差异较大。部分墓葬随着青铜容器和玉器,大量的随葬日用陶器或者没有随葬品。规格不同的墓葬折射出在偃师商城内生活的人群构成、社会地位差异和生产生活的基本状况。

偃师商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和初步研究表明,该遗址是商代早期的都邑遗址之一,在早商的某些阶段具有显著的都城特征和要素。该城址的选址理念、规划特征、建筑朝向、营建技术、资源利用策略,与《管子》所体现的规划思想和理念有着诸多相通之处,聚落考古揭示的二里岗文化时期的控制网络所显现的治理策略与《周礼》体现的空间规划体系和社会治理理论体系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商代早期的城址虽然多有发现,但城市规模和文化内涵超过偃师商城的大遗址仅有郑州商城。郑州商城处于现代都市中心之下,难以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工作。因而,保存状况较好,城市要素全面,具备开展系统和深入工作条件的偃师商城自然就成为商代早期历史轴线延伸,历史信度增强,历史内涵丰富和历史场景活化所不可或缺的关键点。

公元前841年之前的中国历史,是一个没有准确纪年的历史。夏、商和西周三个朝代的积年与终始年代一度成为中国历史年表的缺憾。天然具有“证史”情结的考古学者,自然将三代时期编年体系的构建和三代年表的填补视作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从考古学角度解决历史学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安阳的考古发现与甲骨文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史记·殷本纪》中所载商代晚期商王世系的可靠性,也为商代早期乃至与夏纪年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和信心的支撑。以安阳殷墟为代表的殷墟文化自然就成了追溯夏商时期历史的最佳起点。60余年来,随着二里岗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深入研究,考古学界基于陶器编年和重要遗址重要遗存的逻辑顺序,搭建了二里头—二里岗—殷墟这一夏商时期的考古学相对年代序列,为从考古学角度解决夏和商代早期的绝对年代问题奠定了基础。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碳十四测年技术,及上个世纪末期开始推广的AMS测年法则为解决上述绝对年代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九五”期间实施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即是通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合,研究夏商周三个时期年代学的研究项目。该工程设置的13个课题中,第4项即为商代前期的年代学研究。基于偃师商城遗址文化系列样本的测年结果序列,该项目给出了公元前1600—前1300年为商代前期的研究成果。在项目推进期间,偃师商城宫城区进行了大面的发掘,其间发现了偃师商城小城。据此,研究者认为偃师商城小城的营建和区域商文化的出现,最接近夏、商王朝的更替年代,可视作夏商分界的“界标”,这也是目前在缺乏内证性材料的条件下,利用考古学手段对夏文化与商文化做出区分与界定的最为可行的办法。

近年来,由于测年技术和拟合软件的优化,研究者对以偃师商城为代表的商代早期的积年和始年,以及基于二里头遗址晚期遗存测定的二里头文化的下限年代均有不同的认识,但是以小城和宫城为代表的偃师商城一期遗存的年代仍然最接近夏商更替年代这一认知并没有本质改变。故而,偃师商城遗址的年代学研究依然是夏文化下限和商代始年研究最为重要的支撑点,也是商代早期年代构建的重要参照对象。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以来,先秦时期的良渚、石峁、陶寺、二里头等几大都邑遗址的重要考古新发现频出,不断更新着人们对先秦社会的认知。据此,学界出现了庙底沟文化和陶寺文化为“最初的中国”和二里头文化为“最早的中国”等认识。顯然,大家对“中国”何时诞生,怎么出现有着不同的阐释。这些分歧是由于研究者们对“中国”的内涵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阶段性的定义有别。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二十年以来,重点关注的是公元前3500年—前1500年,也即仰韶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这两千年时间内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与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问题。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具体到偃师商城遗址而言,虽然四十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确认了该遗址是商代早期的中心点,也是夏商分界研究的关键点。但是利用科技考古的多种手段,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结合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目前仍然缺乏。该遗址对于探源工程研究时空范围拓宽,以及进一步回答商代早期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个周边区域文明演进途径与华夏化的方式等重大问题仍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殷墟的考古发现和古文字学的研究证实,该遗址是目前唯一可以被确认的商代晚期都邑遗址。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是上一阶段文明探源项目的重点关注对象。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公元前1600—前1000年左右的商代,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中的一个相当关键的阶段。从文明溯源的角度来看,以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为代表的二里岗文化与商代早期社会和历史的深入研究,是填补二里头文化和殷墟文化之间的空白,补齐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间环节的必由之路。

值得欣慰的是,“十四五”期间科技部组织实施的重点研发计划 “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中华文明发展早期关键阶段核心聚落综合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已经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商代重要都邑遗址作为重要研究对象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相信经过科技工作者的联合攻关以及项目研究的深入开展,偃师商城遗址的相关成果必将为文明探源工程的拓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偃师商城作为商代早期的都邑之一,是早商时期的中心城址和商代早期历史研究的中心点与关键点;偃师商城小城和宫城的始建时间年代接近夏商文化更替的具体年代,是夏商分界的界标点;偃师商城为代表的早商时期是以殷墟作为晚商都城的信(历)史阶段与二里头文化为原史阶段的衔接点;以偃师商城为代表的早商时期是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阶段的重要环节。前述“三点一环”正是偃师商城在文明探源中的价值所在。

基于上述认识,深入开展偃师商城的各项研究工作,贯彻新时代文物工作的22字方针,落实***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指示精神,将偃师商城的价值转化为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的平台是考古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偃师商城遗址目前处在城市中心位置,保护工作的压力巨大,保护范围内的大城北部和东北部被大量违章建筑占压,遗址周边的历史风貌被高层建筑和构筑物所破坏。基于现状,首先,基层政府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强管理,认真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目前《偃师商城遗址保护规划》的修编工作正在进行,科学编制好上位规划,做到利用工作有章可循;开展好环境整治项目,有序清除对文物安全存在威胁和影响景观风貌的不协调因素;结合规划分期开展遗址公园与遗址博物馆建设;营造和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是下一阶段偃师商城相关工作的重点。

与此同时,考古工作者做好偃师商城勘探和发掘工作,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厘清偃师商城的基本面貌,商文化的来龙去脉;做好考古成果的发掘、整理,复原商代早期的文明图景;深入挖掘和提炼该遗址的价值,做好阐释工作,是文化遗产有效利用和让文物活起来的基础。包括偃师商城在内的大型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物质见证和文化基因传承的载体。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充分揭示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偃师商城的当下意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偃师商城考古队领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