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随辛丰年去赴“音乐的盛宴”

时间:2024-05-20

钟黎

辛丰年,一位在音乐上自学成才的老军人、老干部,半个世纪以来嗜爱大多数人望尘莫及的西方古典音乐,直到退休以后,才化“独乐”为“众乐”,将多年来支撑自己心灵的音乐财富竭诚转赠予读者,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评论和音乐家或乐评家们也无法写出的音乐笔记。他曾为《读书》《音乐爱好人》等诸多知名刊物撰写音乐随笔,尤以《读书》杂志开设的音乐专栏“门外读乐”影响最大,著有音乐书籍《乐迷闲话》《如是我闻》《辛丰年音乐笔记》《请赴音乐的盛宴》等,拥有数量不小的乐迷。一位从未受过“科班”训练的业余爱乐者,完全出于发自内心的挚爱,硬是通过长期的自学,最终从“门外”跨入“门内”,可以说缔造了一个奇迹。音乐本身是一门具有很高技术门槛的艺术品种,从某种角度看,在“门外”享受音乐的美并不很难,但要跨入“门内”弄清这种美的内在肌理,却不是一件易事。多年来,辛丰年一直视古典音乐普及为责任,竭尽全力用音乐故事使古典音乐更平易近人。他的音乐随笔,不是单纯介绍作曲家、分析乐曲,而是借助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民族因素和文化氛围,来阐释音乐与人的生活及情感经历的关联,进而挖掘音乐的深厚内涵。他的音乐笔记文笔精湛、意蕴隽永,不仅可以当作普及古典音乐的通俗读物来看,也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

写作目的:领爱乐者进入审美空间

《请赴音乐的盛宴》是辛丰年写给青少年的音乐笔记,以丰富而深切的个人聆听体悟做基奠,内容深入浅出,感情真挚自然,既适合初学者阅读,也适合深度的古典乐迷,受到诸多名家的喜爱与推荐。该书分为上、中、下三辑,既有对音乐曲目如何选择的漫议,也有对音乐聆听方法和鉴赏手段的总结和分析,还有对音乐人物的品评和乐史趣事的回忆,以及对音乐理论的阐发和独特的见地。作者开篇就为音乐赏析定下了基调,即“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来倾听古典音乐,绝非闲得发慌而打发无聊之生。”(辛丰年《请赴音乐的盛宴》,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版,P2)这本“导游册”就是为了助所有爱乐之人一臂之力,共赴音乐这片“乐土”。

乐海无涯,人生苦短,面对璀璨如星的大师、浩渺如海的名曲,每一个初涉“乐土”的人也许都会心生一丝迷茫。要在有限的时光里欣赏最有价值的作品,就不能漫无目的的选择,于是在第一辑,辛丰年回答了“名曲浩如烟海,怎么选”的问题。以他自己的经验,给期望进入古典音乐海洋而难入其门之人,开了一份乐单,列出了必读曲目与可读曲目。这份乐单的范围是从巴洛克时代到印象派的音乐,具体到人,便是从巴赫一直到德彪西。顺序是从贝多芬往后,经过整个浪漫主义时代,直到20世纪初的德彪西和年代更后一点的意大利作曲家雷斯皮基;然后,再以贝多芬为基点前溯到莫扎特、巴赫和亨德尔。如此选择不但消弭了漫无边际的无措感,而且在听赏中做到前后相承、左右联系,从而获得对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感和风格感,丰富读乐的感受和理解。沿着这条线索,作者分析了上下200年西方古典音乐的重要作曲家和作品,从作曲家的风格、特点、艺术手法,作品的类型、内容、意境、欣赏角度和方法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多视角的阐释和解读。

选定曲目:进入审美的优游世界

选哪些曲目呢?这部著作中有必读曲目,有可读曲目。必读曲目中,辛丰年首选他钟爱的作曲家贝多芬,既符合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倾听顺序以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为中心,辐射钢琴、小提琴奏鸣曲、室内音乐及序曲和协奏曲等多种音乐类型中的必读曲目,通过反复倾听,从总结和反思中体悟其博大深沉的艺术境界,感受其作品中蕴含的复杂而浓烈的气魄与激情。贝多芬之后,辛丰年顺流而下,带领读者一览19世纪的乐海风光,包括浪漫派、后浪漫派、民族乐派和印象派的音乐。舒伯特的音乐如歌似语、自然亲切,在他的567篇作品中首推艺术歌曲,包括众所周知的《魔王》及《玛格丽特纺纱歌》,欣赏艺术歌曲要用心去感受其中诗与美的完美结合。门德尔松是浪漫派的巨子,《仲夏夜之梦》《春之歌》《芬格尔山洞》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些曲目诠释了他清新、典雅,富有朝气的风格特色。与胡亚东的爱好一样,辛丰年也将激情浪漫派乐人柏辽兹放在了显要的位置,他的《幻想交响曲》写实与想象交相为用,诗情与画意水乳交融,是一首独具特色的标题音乐。而“必读之曲”中所选巴赫,只有开宗明义的《C大调前奏曲》《g小调赋格曲》及《恰空舞曲》这样的小调,对青少年来说,巴赫、亨德尔也确实只需先窥一斑,再知全豹。宗教音乐辛丰年只认定亨德尔的《弥赛亚》,且仅限这部清唱剧第二部分结尾的“哈利路亚”合唱。另外,辛丰年开出的必读曲目还有肖邦的《雨点前奏曲》《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和《d小调前奏曲》,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和《唐磺》,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和《神曲地狱篇》,瓦格纳的歌剧前奏曲、《齐格弗里德牧歌》和《浮士德序曲》等。在辛丰年的笔下,大师们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音乐情境各异,透过他的文字仿佛能亲闻其声、身临其境。他能把原本寻常的事物或沉重的晦涩话题以轻松巧妙、富有机趣和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把艰深的理念与读者饶有兴趣的故事和见闻结合起来,使人在枯燥的音乐史人物介绍中愉悦领悟,有一种清新优雅之美,给人以新颖独特回味无穷的感受。

辛丰年在提到可读曲目时,强调可读之作未必不是经典,因爱乐者时间有限或其他条件局限而只能各取所需。在选择标准上最好做到心中有谱,不能跟在时尚后面“发烧”,大体上仍按着乐史、按重要作者这一线索来甄选,这样既可以了解音乐文化继承发展的來龙去脉,也可以深化对已读的“必读之作”的理解。辛丰年开出的可读曲目依然从巴洛克时期说起再到古典乐派、浪漫派等。他在“可读之曲”里先讲巴赫,认为巴赫、亨德尔许多作品可读而不是必读。巴赫的《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值得反复倾听,小提琴的美妙音乐传递出一种诚挚亲切的情感,《G弦上的咏叹调》更是情曲悠扬、雅俗共赏。此外,《勃兰登堡协奏曲》《哥德堡变奏曲》《赋格的艺术》《音乐的奉献》《意大利协奏曲》和《b小调弥撒》等都是引人注目的重要之作,其所呈现的辉煌的艺术效果会在熟听后令人陶醉,可以让爱乐者从中进一步去认识、感受这位音乐大师的心灵和思想。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皇家焰火》和《广板》等也是可听之曲。谈到“交响乐之父”海顿,辛丰年认为他的作品在语言和风格上与贝多芬、莫扎特有相近之处,这正是受时代和流派影响的原因。他的交响曲不但数量多,标题也是五花八门,其中《告别》《惊愕》《时钟》和《军队》最为流行,是可听首选。莫扎特留给后人享之不尽的伟大作品太多,在他的钢琴曲、交响乐和协奏曲所表达的语言和情绪中,能够体会到他的作品内容深刻、形式多样、主题丰富,比他的前辈海顿要成熟得多,正因为如此,莫扎特的作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所以他的可读作品不胜枚举,只能优中选优,不设具体的范围。此外,辛丰年把舒曼的部分作品也列入“可读之曲”,还有罗西尼的序曲以及拉威尔的作品等。除了按史选择,作者还提出了另外一种欣赏“可读之曲”的方法——分专题,以此来扩大视野。他采用了一些非标准的分类方法,从小步舞曲与圆舞曲、小夜曲、海洋风雨之类等角度对相关作品进行了推荐和分析。比如,小步舞曲《卡门》,《天鹅湖》《胡桃夹子》中的圆舞曲,《大洋交响曲》等都值得一听。辛丰年最后在“可听之作听之不尽”小结中又补充了一些音乐家的作品,提出“可读之作”的数量也可以没有范围,无法面面俱到就各从所好、各尽所能选取更多好音乐来倾听。

如何听乐:寻找享受美的路径

该书的第二辑是听乐方法论,作者以书信的形式真诚、恳切的敦促、协助爱乐者去“学会倾听”,虽然篇幅远远比第一辑短,但指导作用却并不比后者低。辛丰年不但引用了无数古今中外著作中对音乐艺术的看法,而且结合了诗歌、绘画、文学以及美学等元素来谈音乐欣赏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是“做哪一种听众”。辛丰年重申了“严肃音乐”的立场,不能把听音乐当作“消遣”或“娱乐”,而要“做一个真心的、动感情的听众”,所以要自觉养成“严肃倾听的习惯”。

二是区分“博览与精读”。音乐作品可以分为“博览”和“精读”两种,精读尤为重要。对于应该“精读”的音乐作品,要跟踪主题、辨明曲式、理出头绪、重视细节,不但要反复聆听,还要“横看成岭侧成峰”地听,也就是要不断转换角度来听,使得每次聆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从而获得新思维、新感慨。

三是探讨“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古典音乐大致分为标题音乐和纯音乐,与之对应的音乐听法也有两种,即形象思维与非形象思维。他认为听音乐时应该采取一种辩证统一的方法,既要学会在音乐中听出“形象”,理解作品的情绪和主题,又不必用想当然的“形象”去套、去猜、去对号入座,尤其在听无标题的“纯音乐”时。

四是“弦内之音弦外听”。音乐作品切忌用就乐论乐的方式去听,必须扩展视野和听域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既要重视同听赏关系密切的文化资料,打开倾听思路,深化倾听体验;又要重视音乐史、乐人传的学习,从历史、现实与音乐的联系中获得更深刻的倾听感受,从中把握作者和作品风格,提升鉴赏能力。

五是“审美我为主”。不必对大师顶礼膜拜,更不必轻信他人的评论而人云亦云,“对于理性问题贵在独立思考……要敢于独立自主的审美,敢于褒贬、抉择,也勇于修正成见、偏见。”

最后是“读书益智,提高听功”。多听音乐与博览群书要相辅相成,不能只顾倾听音乐而忽略对其他知识的了解学习。选一两部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史来读,多看乐人传记,参考一些音乐评论和专业性著作,从历史、社会和文化艺术中多多吸取有力的养料,从而丰富眼界,不断增强音乐的感受力与鉴赏力。

在第三辑“乐人点滴”中,辛丰年分享了音乐家的“朋友圈”里藏着的那些秘密。瓦格纳绝对是这一辑中当之无愧的主角,他的音乐风格和人生哲学必然使其成为备受争议的人物。艰深玄秘的乐剧特色、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无不展现了一个性格多面的瓦格纳,也恰恰是他的这种神秘、疏离与难以理解的复杂性格铸就了其音乐令人难以抗拒的巨大魅力。此外,作者还谈到了喜剧大师卓别林的音乐缘分、海顿的博士论文、音乐家的庇护者、乐人同病的贝多芬以及几个妙趣横生的名人轶事,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音乐大师之间的交往和喜恶褒贬,从而形成立体化的音乐史概念,听起名作来也可以有更豐富的联想和感悟。

辛丰年为想进入古典音乐的人指引了一条路径,当然,这种见解与喜好必然反过来成为局限。但至今为止,也几乎只有辛丰年那么认真地列出了这样一份乐单,并结合自己的听乐经历认真做了解说,韵味盎然而又难以效仿。对于这份乐单,你当然可以求全责备,挑出更多必听或可听的作品,但这工作确实没几人愿意做,也确实不好做,这是辛丰年梳理、普及古典音乐的一大贡献。所以,在古典音乐秘境中,辛丰年确实是引领入门者和爱乐者的一位优秀的向导。《请赴音乐的盛宴》就是这样一本谈音乐的“导游册”,它于小结构中蕴大见识,于文字的行云流水间抒发令人神往的音韵之美和爱乐之乐。辛丰年站在音乐“门外”,却以“内行”的姿态和资质,打破了“门外”和“门内”的壁垒与阻隔,既能保存音乐的鲜活,又能穿透音乐的本质,自由地穿越生命的时空与历史的城郭,引领你步入爱乐之门。

(作者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