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

时间:2024-05-20

李其芳

50 年代初,蒋介石曾沉重地说“《大众哲学》害死人!”并大骂陈立夫等人 :共产党能写出《大众哲学》,你们身为国民党怎么就写不出来?巧合的是,伟人毛泽东当年不仅自己多次研读《大众哲学》,还专门给在苏联的毛岸英寄去,嘱咐他认真学习此书。这本“把哲学还给民众”的奇书,在 1936 年刚刚出版时,就造成一时纸贵,不到 5 个月就连续出了 4 版,10 多年中创下了连续出 32 版的奇迹。成为广大青年认识世界的一盏明灯,深刻影响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概因该书产生的深远社会影响,左右了民心、引领了时代、改变了政局。堪称 “一卷书雄百万兵”,而它的作者就是年仅 24 岁的艾思奇。

在中国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法避开艾思奇这座高峰的。可是,现如今却少被人提起,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恰恰是任仲然先生所深觉惋惜和格外看重的。因缘际会,他在云南工作期间,工作之余孜孜以求,专注于这段党史发掘,进行了艰苦的艾思奇哲学探求。几年下来,就有了这本《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的厚重之作。

在中国革命史上,艾思奇极具传奇经历。作者对那些历史的细节信手拈来,使该书信息量很大,历史纵深感很强。接地气的朴实文风发幽探微,把哲学探究尽量还原表述出来,故事性很强。全书的架构很有意思,是以艾思奇的成长为顺序,从大器早成的时代先锋立论,到论战、批评反动哲学中检验自我、走向成熟 ;再从更上层楼,到延安推动历史进程,到提炼其哲学的实践论、辩证法等成就,直至抵达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系统,完成了对艾思奇哲学人生轨迹的完整摹写。这种架构跳出了人物传记的圈子,让问题探讨发散开来,更富有理论的逻辑张力,也使艰涩的思想饱含极强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当然,其最大的特色和亮点还在于内容本身,击中了当下时代那根“思想创新的琴弦”,让哲学主题既能有的放矢,又能延展升华,展现出了强大的现实价值和思想力量。通读全书,有这么几个特点让我深刻印象。

大众化,是哲学富有生命力的根源。走近大众,哲学才会发挥更大作用。

对于哲学,大家也都习惯了它的晦涩、深奥,让人望而却步,一般人轻易不去碰触。但是,与这种精英哲学话语相对的方向,是让哲学回归生活,以大众的话语论述哲学本质,这正是艾思奇毕生的追求。

艾思奇的哲学阐释,具有典型的平民情结和平实风格。艾思奇努力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了群众掌握的东西,使他们有了认识现实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他们就会所向无敌。因此,哲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是哲学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对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进而对每个个体的“为人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正如书中所述 :列宁曾写出一个简单的公式:“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 = 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这在《哲学与生活》一书中,有更为深刻地展示。

在那个民族危难的旧时代,知识阶层众声喧嚣,奇谈怪论层出不穷,而艾思奇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阐释,让他的“新哲学”成为一股清流,直入百姓心脾。千百万的群众觉悟并被动员起来,团结在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周围,才会凝聚成磅礴之力,推动民主主义革命的事业取得成功。这,就是艾思奇带来的哲学的力量,也是他坚定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

经过上述研究论述,作者得出结论 :走近大众,哲学才会发挥更大的历史作用。“艾思奇的大眾哲学,解决了几千年都没有解决好的难题,为哲学被人民大众所掌握开辟了一条新路。”

生活气息浓厚,平实大众化的文风,正是这该书的显著特点。哲学需要到群众中去,又要“从群众中来”。该书作者作为艾思奇的“追星族”,深刻领悟了这一精髓。任仲然先生在早年读书时,赶上上山下乡运动被中断了学业,成为一名煤矿工人。这种平民经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这本《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首先来源于生活,是一个知识分子学哲学、用哲学的人生感悟,其次才是一本哲学学术探讨著作,以艾思奇的哲学足迹表达思索,延展自己的信仰追求。完成了向哲人艾思奇学习大众哲学,并与哲人展开哲学跨时代的交流和对话。

该书的另一大特点是问题意识较强。全书始终在探讨艾思奇的成长轨迹、著述脉络,探求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内在原因。同时,另一条隐含的主线也很清晰,就是以艾思奇先生为代表的、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探索革命的首创精神,是怎样炼成的。作者以哲学视角沉淀出这样一个朴素的结论——一个国家或民族,哪有什么随随便便的成功,分明是前人们用巨量的挫折和牺牲堆积出来的民族血路。中华民族的每一次前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可能是该书的写作初心和精神内核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当下中国道路的源头活水。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光有马克思主义救不了中国,必须要与中国实际紧密、科学地结合。

党成立前,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做了大量的理论引进和传播工作。艾思奇则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进一步,成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高品质的大众化,让哲学变成人人都能懂、都可传递的思想圣火 ;让马克思主义这个人民的哲学学说,第一次真正成为了人民群众的哲学。为中国革命进行了思想准备,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1938 年 4 月,艾思奇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中首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的命题,从那开始,艾思奇就专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工作。在延安时期,随着与中国革命的实践情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艾思奇推进中国化和现实化达到了新的高度。

正如该书所指出的 :艾思奇奔向延安后,开启了其哲学研究的新阶段,开始自觉推动中国历史进程,并从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向中国化转变。

1917 年十月革命,至今已有整整一百年。伴随着这个百年进程考察党发展过程的本质,我们会发现,这一百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中国化的一个过程。这个中国化过程,推动了中国从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实实在在“换了人间”。

建国以后,艾思奇继续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进一步地相结合,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艾思奇以其卓越的哲学研究,与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们形成了强大的智慧合力,可谓中国化探索征途中勇敢的先行者。

契合新时代节拍、呼唤思想创新,是艾思奇研究的重大现实价值。

纵观全书,不难感受到作者下大功夫研究艾思奇的初衷,在于立足于我国当代现实,激发新思想呼唤新理论,来引领、推动国家前进。

正如书中所述 :现在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变新,不缺新生活,但缺新哲学。

***总书记说 :“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 , 坚持问题导向 , 聆听时代声音 , 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 不断开辟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思想作为社会的第一生产力,由它而生发的制度和机制,是哲学的具体应用,来指导社会发展。

斗转星移,以市场化主导的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催生出很多新的社会问题和思潮,需要社会科学界回应以新的答案。在这个浮躁多元的全球化时代,多种文化文明碰撞交融,政治的渗透、软实力的消解也产生了很多新特点,新学派林立,让人眼花缭乱。在西风劲吹中,保持思想文化的定力至關重要。《哲学的力量》这本书则扬弃杂音,静寂沉淀,向传统经典求解当代问题,展现出来的思想前瞻性可见一斑。战略定力源自文化自信。作者从政治实践的角度开展艾思奇研究,执着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立论高远,开出了新时代思想的繁花,也具有相当的实践气派。该书的这一研究特色,或在中国当代哲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作者写的那样 :“回首往事,《大众哲学》为一个洪流激荡的时代进行了思想启蒙,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80 年匆匆而过,新时代需要新的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指导下,联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创造新的大众哲学,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哲学是方向,是旗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是我们党伟大征程的思想核心,是党事业繁盛的基石。因此它不只是学界研究的一个课题,更是全党探索的大事。该书的选题主旨不只是哲学学术探讨,实际上是以积极开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这一精神宝藏,来求解现代政治。作者说 :“我们作为后人的责任,就是要使艾思奇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保值增值,把艾思奇深厚而强大的哲学力量发扬光大,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代一代传承发展下去。”作者竭尽全力呼唤哲学中国化的创新,既契合了我们新时代的历史节拍,也符合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他为读者拨开了历史尘埃,努力回归到全面、本原的艾思奇和他的哲学。不回避历史,是对当事人最大的尊重,表现出了一名党员的坦荡忠诚和党性自觉。

马克思说过,每个社会时代都会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个社会时代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创新者、引领者呢?在党的十九大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展现了 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不但会引领中国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也正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启示着世界。

我想,艾思奇研究和《哲学的力量》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吧。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记者,从事文化传播、农村政策研究工作,写有《传播信任——转型期电视媒介公信力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