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民国大学要有证据

时间:2024-05-20

马勇

看罢宁波关于民国大学与大师的文章,我生出先睹为快的喜悦。民国大学固然优点不少,但也并非尽善尽美,否则我们何以理解民国时期的学潮、教职工的抗争。过分的赞美,与苛刻的批评一样,均非学术立场、学术态度。

作为历史学者,我个人谈民国大学,愿谨守学术立场,用证据说话。我的大致看法是,中国的大学纯粹来自域外,而且比西方晚了七八百年,比日本晚了二三十年。中国在1898年正式起步办大学,但大学真正像模像样,还是到了民国时期。所以,评估民国时期的大学,主要还是应该看其国际化程度,看其对东西方大学前驱制度、成就的汲取,看其与世界主要大学之间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去具体分析民国时期几所主要大学,就可以看出其成就、问题。

国立大学前有北大,后有中央大学。这两所民国时期的学校,应该说是国内一流,但在国际上还有相当提升的空间,但其基本框架,办学模式、校园文化,应该说都有了自己的特色和明显优势。

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由于其出身特殊,与世界差距最小,但其重点还是留美预备的老底子,对接的是美国大学,甚至到了无缝对接,因而其国际化程度最高。

与清华的情形接近的是燕京、辅仁、协和,以及各地教会大学。这是民国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部分,值得注意。像燕京,二十年时间,成为国际汉学重镇,但凡研究中国问题的,不论古今,都必须到燕京镀金。

至于西南联大,确实属于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不好做常态讨论。可做常态讨论的,我们可以归纳的经验是,他们都最大限度走上国际化,世界化,而不是满足于国内一流。因而民国大学时间虽短,产量也小,但其产品优良,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储存了大量的有用人才。

至于民国大学内部的自由气氛,学术气氛,也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当时的大学,让大学生热衷学术,献身学术,和我们今天提倡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民国初年,大学教育初起时,大学曾成为官僚养成所。“让大学生热衷学术,献身学术”的历史共识,是经历很多探索和波折才得以形成的。

还有一点应当注意,民国时期的大学,经费来源并非单一的政府拨款,像清华、燕京,都有自己的经费来源,在办学上各有特色,呈现出多样性。当时,几乎没有办法一定说燕京比辅仁好,也没有办法说北大就比清华强,我们能说的是,在那个特殊时代,他们都很棒,都办出了时代所允许的最好。

我们今天评估民国大学和大师,最重要的是依据史实下结论,而决不能凭空想象。历史是具体的,说民国大学,就要说是哪一所大学,哪个时间点。只有具体地分析民国大学的细节,比如民国大学校园内部管理,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的配置比例,我们才能知道他们的优势何在,弊端何存;也才能进一步参照分析我们今天大学的優长与不足;找到当今大学与世界主要大学间的差别和差距;明确我们今天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努力方向。

常言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但从民国的经验看,现代教育的发生、发展也并非一定那么难。中国的大学从无到有,到稍微在世界教育舞台上建立自己的特色,甚至出现别人可以模仿学习的经验,燕京用了不过二十年,北大用了不过五十年。中国的大学,只要理念明确、方向正确、务实有为、措施得力,相信跻身世界前列,一定不会比战乱频仍的民国时期还要艰难。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