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戏剧评论,你的四“度”呢

时间:2024-05-20

姜岫玉

毋庸置疑,近年来,独立价值和批判精神的缺失让剧评沦为带有商业化意味的盲目赞美,大量言之无物的戏剧评论文字其实与没有灵魂的宣传文案无甚相异。而《剧评的境界》将当代戏剧评论的示范之作编辑成册,可圈可点。

/壹/

一篇有境界的剧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显然是“戏剧评论的学理品格”,编者李伟先生一语中的!“所谓戏剧评论的学理品格,就是要让戏剧评论具有学术理性,在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的前提下,从基本的学术逻辑出发,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摆事实、讲道理、不虚美、不隐恶,实事求是地探讨戏剧作品、戏剧现象、戏剧思潮的是非得失,进而追求戏剧评论不依附于评论对象而存在的独立价值。”在书中,李伟提出了戏剧评论应该具有的四个“度”,即“戏剧评论应该具有思想的深度、知识的广度、批判的力度、情感的温度”。

“所谓思想的深度,就是要求剧评家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出戏本身的优劣,还要看到这出戏背后的时代风云、社会脉象、文化症候。”例如在《跪着献艺与站着演戏》中,著名戏剧评论家董健先生说:“我对当前中国的‘文化状态(自然也包括戏剧的状态)是十分不满的。物欲横流,精神萎缩。虚假与平庸几乎笼罩了文化的一切领域。有理性、有信念的人都觉得憋屈、压抑、恐惧;更多的人则精神麻木。”用思想的利刃,一刀见血地揭露出当下时代的文化问题。而董健先生则进一步说:“我厌恶‘跪着献艺的现象,向往‘站着演戏的状态。精神上站不起来,不要写文章,也不要搞戏剧!”

毋庸讳言,“站着演戏”与“跪着献艺”这样两种态度,在戏剧创作上存在,在整个文艺乃至文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甚至,整个社会、时代,都存在这样的对比。大家都厌恶讨市场等权势欢心的“奴隶”,而呼唤人类灵魂的平等对话。立足于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洞悉,彰显着评论家人格魅力的评论作品,必然具有思想的深度,也必然可以超越具体领域而具有普遍性,从而获得超时空价值和长久的艺术魅力。

“所谓知识的广度,就是要求剧评家必须具备戏剧的、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相关知识,在一定的知识谱系中把握一出戏的价值。聆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识器。见多识广,方有比较可鉴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万出戏,方能较好地谈戏论艺评剧。”值得一提的是,剧评的编选本身就体现了广度。古典戏曲评论如李晓的《昆剧艺术革新成功典范》谈昆曲名家计镇华的表演艺术、郭晨子的《御碑亭》评论梨园戏,其他剧种如越剧、京剧、黄梅戏等均有涉及。在现当代戏剧评论方面,剧坛值得关注的戏剧现象、戏剧思潮等均有触及。如高子文《被解放了的“赵氏孤儿”》、穆海亮《先锋和商业的对接与悖反》、朱伟华《结构时代我们如何建构戏剧》。还有,宋宝珍《哥本哈根》、陈恬《那条发黄的白纱裙哪儿去了》则将目光投射在国际剧坛。可以说,喜剧、悲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选材广泛开拓着读者的艺术视野,评论家们的观点视角碰撞出艺术火花。我想,编者这样的设计也许也是希望能够借此使得读者“见多识广”,从而提升戏剧鉴赏水平。

在“知识的广度”这一维度上,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高子文《被解放了的“赵氏孤儿”》,它评论的是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以下简称RSC)改编的《赵氏孤儿》。《赵氏孤儿》作为元杂剧中的经典之作,在中国古典戏曲舞台上常演不衰。高子文在观看RSC版的《赵氏孤儿》后唏嘘不已,从“这不是一个东方的戏,或西方的戏,这只是一个好戏”观感出发,提出了“为什么(《赵氏孤儿》)到了英国人手里就能够焕发出这样独特的魅力”的问题。作者分析了RSC对程婴献子、公孙杵臼牺牲的处理,认为这个版本的主旨是“尊重个体,尊重人性的现代价值观从传统故事的细节中复活过来,进而描述这种现代价值观与传统伦理之间的巨大冲突”。并指出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伦理之美有充分自觉。它与古典戏曲作品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站在传统的伦理立场教导人、训诫人,实现宣传与教化;它与现代改编作品的区别在于,它保留了传统伦理的强有力的能量,既作为悲剧诞生的土壤,也作为个体心灵抗争的对象。它理出了就当代人而言埋藏在赵氏孤儿这一故事中的最重要冲突,这就是现代观念与传统价值的冲突。”

窃以为,《被解放了的“赵氏孤儿”》之所以能够直指问题本源,正是因为做到了在一定的知识谱系中把握一出戏的价值。作者通过对戏剧文体的考察加深了对这次改编的认识。高子文对《赵氏孤儿》各个改编版本的评论,直切要害——如何诠释赵氏孤儿故事的当代意义?如何能够对这一意义完成强烈的、充满艺术感染力的呈现?高子文将问题的分析深入到东西方戏剧起源的差异上,认为RSC选用了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所建立的现代戏剧文体,这一文体本身包含了关于个人主义的深刻而辩证的思想。评论者站在东西方戏剧发展历程、东西方戏剧观念差异的角度来分析国内外改编的异同,广阔的知识背景带来了宏观的视角。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他以这样宏观的视角评论的不只是一部戏剧,更为此类改编作品如何处理伦理道德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指出了解决之道:“戏剧对这种传统伦理的‘绝对永恒展现得越充分,它与个体之间的张力也就越巨大,个体自由意志对行动的决定也就越困难,自由意志因而也就得以越充分地被展现出来。戏剧的紧张感与丰富性也正由此产生。”显然,这样一篇有知识广度的剧评,能够超越一部具体作品,给创作者带来具有指导意义的改编思路。

而批判的力度更是这部剧评集的一大亮点。每篇评论都没有虚伪造作的奉承,没有故作赞美的附会之词,而都能以理性、客观指出剧作的得失,褒贬之中彰显评论家的艺术良知。例如徐健认为,话剧《推拿》的问题在于“改编者把自我表達的欲望同原著中那些极富人性蕴涵和时代指涉的欲望混淆了,将对生活的冷峻审视悄悄置换成对生活单向度的呈现”。他进一步分析说,“他们善于宏大叙事,把眼光伸向历史和未来,却无暇深入当下生活的真实,不愿走进当代人的心灵,不愿将作品与我们生活的时代、与每个人的人生际遇结合起来。这种与当下保持距离的创作思路,恰恰是我们很多自我标榜的大制作戏剧难以真正赢得观众的原因。”

的确,当代剧坛许多大制作的剧目,有舞美灯光的炫目享受,有明星跨界的宣传噱头,但却违背了戏剧使观众得到净化、慰藉,感受到精神世界的深度交流和极致美感的初衷。戏剧应给观众以娱乐,但娱乐只是审美、教育等作用的入口,如果戏剧创作只关注娱乐功能而放弃了精神内涵,那么势必无法唤起观众的心理感应。徐健指出《推拿》虚伪煽情背后的深度创作原因,并由个别到一般,给大制作戏剧敲响警钟。

针对几部女性题材的剧作,尤显出批判力度的是马姝评新编昆剧《影梅庵忆语董小宛》的《名妓/贤妾颂曲:一种反现代的女性观》。她透过剧作浪漫唯美的表象,认为剧作者按照自己对董小宛的理解,塑造了一个以“顺从”为主要特征的“贤妾”形象,赞颂了这样一个古代社会里的“贤妾”。剧作名为写董小宛,实则表达的是自己的女性观。“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未加反思的、反现代的女性观。”“从这些词藻华丽,浪漫煽情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剧作者对妓、妾这类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处境没有任何的体恤与共情,哪怕她们失去了生命,都因为死亡是出于对一个男人的‘爱情而值得大加歌颂——这是何等残酷的视角?这个视角混淆了价值,将本应批评的男权社会中女性单方面的‘顺从和‘付出解读为了‘另一种征服,这既是对妓、妾这一类女性命运中悲苦无奈一面的刻意遮蔽,也是在为延续男性单方面的利益散布语言迷雾。创作出‘董小宛这一完美贤妾/名妓形象,并以赞颂的笔调赋予这样的形象以审美价值,体现的完全是一种与现代精神相违背的女性观。”戏剧作品原本就具有教育、教化功能,本应肩负着净化人类精神的功用。如果缺失了在人类精神世界上的作用,传递着有所偏差的价值观,那么追求舞台效果的美轮美奂和剧情台词的浪漫唯美,则无异于舍本逐末。这篇评论站在女性立场上,深入到思想层面,指出了作品的缺陷所在。

/贰/

在该书后记中,李伟先生提到,编选这本书是为了“以供同道品评把玩,兼做教学参考资料”。但事实上,这部剧评集的功用绝不止于此。笔者作为戏剧专业的年轻后学,常常倍感老一辈剧评家的精髓难以触及,而当下的优秀剧评并不多见。因此在学习评论写作的过程中颇感惶惑,不知道优秀剧评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不知道一名合格的剧评家应该具有怎样的能力,也不知道评论对于戏剧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而李伟先生用这本《剧评的境界》给出了回答——优秀的剧评应该具有 “思想的深度、知识的广度、批论的力度、情感的温度”,而书中的每一篇剧评则对这四种品质作出了生动可感的阐释。

与之相应的,一名优秀的剧评家要想写出与一般观众不同的专业剧评,则应当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需要对一出戏有专业的点评、精准的定位,这就需要把“这出戏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当下的文化语境下、戏剧美学的视野下来分析、判断、定位,指出其是非、得失、美丑、善恶。需要完善的人文学科的知识结构、扎实的戏剧学乃至一般的艺术学的历史与理论功底,以及对当下文化语境、现实矛盾、观众状况的基本判断”。以及高超的思辨能力,善于透过个别看到一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进行更超越的、形而上的思考。并且具备对艺术的真诚态度,将戏剧评论作为一种志业,乃至于毕生致力于戏剧评论。正如李先生所说:“戏剧评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并不低于艺术创作,也不低于学术研究,它反而更要求有艺术的鉴赏力和理论的敏感性,全面地反映着剧评家的艺术修养、知识结构、文化立场,有时候甚至影响着时代文化的走向。”

至于评论对于戏剧发展有什么作用,正如李伟先生在其《呼唤戏剧评论的学理品格》中所说:“戏剧评论的功能何在?戏剧评论并不是解释原作,求得与作者本意的一致。”“评论的核心是评论家理论的自我完善,最高境界是追求理论的独立价值。”书中,夏写时先生的《戏剧现状的基本估计》、朱恒夫《近三十年戏曲剧本创作的基本分析》等数篇高屋建瓴,尺幅千里地用宏观视角、戏剧史视角勾勒出当代剧坛;吕效平《从传奇到Drama——论曹路生的剧本》、朱伟华《传统戏曲的现代化途径》、朱恒夫《近三十年戏曲剧本创作的基本分析》等数篇由具体作品或现象出发,显示出戏剧评论对戏剧实践的指导意义,使我意识到戏剧批评应当具有较稳定的理论价值,并具有较普遍的启迪意义,更让我意识到只有让戏剧评论充满学理品格才能使戏剧评论具有独立价值,从而真正发挥对戏剧发展的建设性作用。

总之,这样一本富有学术含金量的剧评集,体现出编者强烈的学科意识,传达出对戏剧评论学理品格的呼喚,正是当代剧坛需要的具有指导性的剧评范本。著名戏剧评论家夏写时先生曾说“好的批评家的存在是我们振兴戏剧最好的保障之一”,相信《剧评的境界》将会促进戏剧评论独立价值的形成,促使更多优秀学者投身戏剧评论,用评论的力量推进我国戏剧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文创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