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虽然讲故事的年代已渐渐远去

时间:2024-05-20

黄开发

像我这样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皖西乡下的一代人,与前辈们一样,小时候是没有机会读到作家创作的童话的;然而自小就受到口头民间故事的熏陶,可以说民间故事是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五四”以降,有的学者也把民间故事称作民间童话。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整个地区集体移庄。我们家从一个只有六家住户的小庄子,搬迁到史河沿的一个大庄子。庄子里的成年人几乎个个都会讲故事,田间地头,夏夜的院子里,冬夜的火盆旁,随时可以开讲。庄子里讲故事的能人有三个:有吴家奶奶,我们家的姊妹叫她小奶;有与我们家同姓不同宗的一个伯父,他在自家堂兄弟中排行老三,青壮年时期走南闯北,我们叫他三老子;还有一个30多岁的张家叔叔,他是光棍汉,因为脸上多疤痕没有娶到老婆,与老母生活在一起。他在堂兄弟中排行老四,我们叫他四叔。其中讲得最好的当属四叔,他与其他二人一样基本上大字不识,但故事讲得生动流畅。他平常沉默寡言,讲起故事来却神采飞扬,有时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我后来想,像张家四叔这样天生具有文学禀赋的人,如果有合适的环境和机会,是很有可能成为小说家的。如果说平时听故事是小菜,那么听艺人说书可谓大餐。吾乡最有名的大鼓书艺人叫管瞎子,我曾于夜晚偷偷地溜出家门,去听过一次他的说书。管瞎子的大鼓书留在了几代人的记忆里。听的神仙故事多了,有一段时间,我产生了不死的观念。在所有的神仙中,我最佩服自由自在的孙猴子。美中不足的是他只能七十二变,比杨戬少了一变。这使我很纠结,我的理想是做一个至少比孙猴子多一变的神仙。

大约上初中的时候,我喜欢上了小画书,受到一种现代书面故事的熏陶,基本上告别了口头民间故事。那时候,花一两分钱,就可以在镇子新华书店附近或十字街头的小书摊子上看一本。我自己也用零花钱买小画书,到初三结束时,一个木头小匣子里就装了四五十本。同时,我也偶尔从别人那里借到几本当代长篇小说,如《苦菜花》《迎春花》《林海雪原》等,我还买过杨佩瑾的《剑》、马蜂的《吕梁英雄传》。在评水浒、批宋江的时候,还有机会读到了《水浒传》。

上高中后,我喜欢上了文学,以后又选择了文学专业。回想起来,这与过去民间故事和当代故事的启蒙分不开。这些故事激发了我的文学想象,给我展示了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

民间故事过去之所以能够盛行不衰,是有人类学的深层原因的。底层大众能够忍受身体的劳苦和物质的困乏,然而在精神上渴望得到满足、慰藉和自由。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大量浪漫、优美的爱情故事,想象地满足了人们对情感和婚姻的向往。乡贤台静农先生曾于1924、1925年间在皖西叶集一带搜集过山歌,后梓行《淮南民歌集》。他在《山歌原始之傳说》一文中,记录了两则关于山歌起源的传说。其一云:

从前的时候,有两位大家的小姐,一日在她们的绣楼上看见那些农夫们都在“热日炎炎”底下做田活,一个个都是疲乏与劳顿,于是感动了这两位慈悲的小姐,但是她两个也没有别的法子可以救济这些可怜而劳力的农夫们,只得作些山歌来安慰他们。

显然,民间故事具有这样的情感慰藉功能,只是一个主要通过抒情来实现,一个是通过叙事来完成的。

民间故事不仅有情感慰藉功能,还具有教育和认识的价值。正如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在随笔《讲故事的人》中所言:

一个故事必须或明或暗地蕴涵某些实用的东西。这些实用的东西,有时可以是一个道德教训,有时可以是一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知识,再一种则以谚语或格言呈现出来。无论哪种情形,讲故事的人,都是一个对读者有所指教的老师。

这些价值并非来自直接的说教,而是寓于生动的故事叙述中的。《皖西民间故事集》一书中的《还是做善事好》一篇讲了找替身的鬼故事。女水鬼急于找替身转世,但多次被渔夫识破而失利。在渔夫的帮助下,女鬼放弃了找替身的念头,终得善果。而女水鬼的恩人渔夫也因为积善得以延年益寿。这故事的道德训诫是要行善。动物故事《狼心狗肺》叙述了黄猫(黄鼬)报恩。带有很强的现实色彩,旨在劝善惩恶。《财主转世》强调因果报应,是劝孝的。两个孙子对待转世的爷爷态度不同,得到不同的结果。

《皖西民间故事集》整理者邀我作序,正是由于上述机缘,我虽然对口头民俗学没有专门的研究,还是不揣浅陋,应允了下来。

《皖西民间故事集》书中所收故事40篇,按照口述散文体民间故事的分类,大致有三种主要类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和动物故事。前二者篇目最多,这也反映出民间故事类型篇目的总体状况。在世界各地,幻想故事影响最大,代代相传的经典名篇也最多。幻想故事里有着超现实的神奇因素,如神仙、精怪、鬼狐、魔法、宝物等。

全书的精彩之作也多见于幻想故事。有代表性的篇目有:《白龙井和乌龙庙的传说》《祖师庙与墩子庙的传说》《孙九年传奇》《魔法女的爱情》《还是做善事好》等。

开头两篇《白龙井和乌龙庙的传说》《祖师庙与墩子庙的传说》,以幻想故事解说了皖西叶集区三元镇的五龙庙、白龙井、祖师庙和墩子庙的由来,带有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在前者中,白龙和黑龙争夺修行的荷花池,白龙向汪大善人求助,打败了对手,保护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祖师庙与墩子庙的传说》讲述了乌龟精带领龟子龟孙逃亡的故事。两个故事中的地名都是实有的,本书故事的已故讲述人就居住在几个地方的附近。两个文本都反映出本地地理环境和生活史的特点。六安市叶集区的黄土丘陵地带属于稻作农业区,风调雨顺事关重大。在民众的想象中,龙是掌管雨水的,所以受到崇拜,并广泛渗透于信仰和文化习俗中。与上述四篇不同,书中故事里有一篇《阿勇阿芳斗渔霸》,表现渔民反抗渔霸压迫的主题。“阿勇”“阿芳”都不是皖西人命名的方式,其中表示“水坑”之意的“凼”字等也不见于本地日常用语。从这个故事情节和话语所依托的生活史来看,它源自沿海地区的生活经验,可见是从外地流入的。

《孙九年传奇》有如一篇出自《聊斋志异》的白话版的传奇小说,委婉动人地叙述了一个神奇浪漫的爱情故事。主人公孙九年的父母逃荒到一处被土匪杀光了人的荒凉的凶宅,住了下来。14岁时,父母双亡。他遇到一个道士,被收为弟子,跟他学做法事。九年到一个姓刘的员外家做法事,遇见得了“花阴病”的美貌小姐刘凌,他断定有阴人缠身。夜间,九年见有白影穿窗而入,与小姐幽会,后追踪发现是马棚里的一匹白马在作怪。九年治好了小姐的病,要处死白马,此时白马开口说话。原来白马与刘凌前世为恩爱夫妻,丈夫转世变成一匹白马来伺候她。夜里变成一个白面书生,进入小姐的梦里幽会。白马保证不再与小姐有私情,并推荐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同胞兄弟——也是一匹白马——伺候九年。九年得以成为一名优秀的骑手。作为给刘小姐看病的报酬,九年得到刘员外家的一块风水宝地,把父母迁葬过来。两年后,坟地得势。他在白马的帮助下,无意中救了微服私访的皇帝,剿灭了土匪。刘小姐用赛马的方式择婿,九年得胜。到了赛马招婿的高潮,故事这样描述写男女主人公骑着白马的情景:

小姐回首望去,后面的白马与自己的白马一模一样,再看看骑手,她更是心潮澎湃,兴奋无比,赛马更有劲了。只见那两匹白马,并驾齐驱,如同两只双飞的比翼鸟,又如两朵空中飞舞的白云。此时此刻,赛场外,人山人海,欢声雷动。

最后,九年被皇帝认作义子。故事的观念体现了儒、道、佛的合一。它比一般的民间故事复杂,情节丰富,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时间和空间诡异,前世与今生纠缠,充满悬念,很吸引人。

旧时有父母因为嫌贫爱富干涉子女的婚姻,往往采取各种手段。《魔法女的爱情》中的父亲身为魔法大师,为了阻碍家境贫寒的徒弟接近女儿,施行种种法术逼迫与女儿相爱的徒弟走人,招招紧逼,步步惊心。而精通法术的女儿帮助心上人逐一破解凶险的法术,最后二人远走高飞。

《还是做善事好》中女水鬼为了转世急于找替身,但多次被渔夫识破而失利,在渔夫的帮助下,女水鬼放弃了找替身的念头,终得善果。女水鬼的恩人——渔夫也因为积善得以延年益寿。《还是做善事好》属于一个广泛流行的水鬼与渔夫型的故事,这是一篇异文。

从以上五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幻想故事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

其一,充分发挥神奇因素的叙事功能,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幻想故事总会出现神奇因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是吸引听众的关键之处。像《青龙变青蛙》的青龙变青蛙,《宝葫芦》中龙王送恩人的宝葫芦,《孙九年传奇》中会说话的白马,《还是做善事好》中找替身的水鬼,等等。神奇因素构成了“故事核”,整篇故事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建构的。如《孙九年传奇》中白马,白马牵涉它和刘凌的前世今生,白马变作白面书生进入小姐的梦里幽会,引来孙九年进入刘家,主要情节开始推动;白马推荐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同胞兄弟服务于九年,使其成为优秀的骑手;白马帮助九年救了微服私访的皇帝,使他成为皇帝的义子;白马帮助九年在赛马招婿中脱颖而出,抱得美人归。这样一浪推一浪,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其二,把幻想情节与生活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故事合乎人情物理,真实生动而又富有趣味。孙九年跟踪从小姐闺房中出来的“白影”,“来到马棚,见棚里拴着一匹白马,再摸摸马身上,湿漉漉的,好像出了一身汗”。一下子坐实了白马作怪。这神奇事物是有人间温度的,符合现实生活逻辑,很容易使受众产生共鸣。又如《还是做善事好》中水鬼找替身的几次伎俩。女水鬼淹死五年了,一直没找到替身。她新设了三个圈套:一、渡口船上一个姑娘头上的帽子被吹到河里,慌忙扒住船沿用手去够,被渔夫大声制止;二、船上卖菜妇女的秤砣掉进了河里,却又漂了上来。妇女慌忙用手去够,渔夫提醒她秤砣漂浮不正常,使她躲过一劫;三、一个年轻妇女在河边洗衣,渔夫发现她的木盆漂到水里,正要下水救人,发现那女子捞到木盆。原来,这次水鬼看到岸上洗衣女的两个孩子,发了善心,主动放弃了这次找替身的机会。女水鬼的三次圈套和三个女子的脱险虽然简单,然而贴近实际生活经验。第三次脱险虽然是因为女鬼的良心发现,但符合人们的道德实践经验,鬼中有人。

生活故事是写实的,包括一些小喜剧和笑话,直接地反映了民众的生活观念。很多作品通过讲述故事,演绎家庭和社会伦理。尊老敬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要素,这自然是民间故事表现的重要主题。如《葫芦瓢传家宝》《木头娘》,表现了孝道。前者中的新媳妇小芳提醒婆婆要在丈夫的奶奶的面前尽孝。后者中,李春孝对他娘不孝。他在娘死后开始忏悔,精选一块木料做个木头娘,上面刻着“李春孝之母”,天天背着木头娘。后因孝得福。书中有几篇表现兄弟姐妹关系。《以死抗婚》中的小芳为了争取婚姻自由,以死反抗,最后绝处逢生,与心上人成为眷属。

讽刺性的小喜剧和笑话是生活故事中常见的类型。《听话的傻子》是一篇傻女婿的故事,衬托出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在《以文招亲》中,一个教书先生的书童,靠现学现卖的口头禅和生编硬造参加一个老员外家的以文招亲,蒙混过关。

小喜剧《图个吉利》由一系列类似的笑话组成,有着串珠式的结构。往日过年都喜欢听到吉利话,讨口彩,希望来年吉祥如意。遗风至今尚存,只是不像过去有那么多的禁忌。这个习俗有着古老的传统,反映出原始的巫术信仰。今天人们认为语言只是一种符号,而过去的人相信语言和实体之间存在神秘的关联。向往的东西说得多了就有可能成为现实。该篇故事中的吉利话来自皖西民间,带着浓厚的乡土味。往日,如果出现不吉利的话和事,需要及时用吉利的话语祛除。比如,不小心打破了一只碗,马上就说“岁岁(碎碎)平安”;孩子讲了不吉利的话,大人们马上就说“童言不忌”等。故事主人公老财主满心讨好口彩,还提前做了讨口彩的准备,可是事与愿违,人们总是无意说出相反的话,语言巧妙,让人忍俊不禁。故事结尾说:“来年过年,他(老财主——引者)再也不去精心准备什么了,还是顺其自然吧。”“顺其自然”,省去繁文缛节,这是故事作者的用意,显示出智者的批评态度。

《皖西民间故事集》一书所收的动物故事很少,仅有三篇:《感恩的老虎》《以诗断案》《狼心狗肺》。虽然写的是动物,然而动物后有人。这三篇讲的都是动物感恩,它们要么给恩人送去钱财,要么在关键时刻救助恩人。故事里包含着知恩感恩的道德训诫。动物报恩与人类忘恩负義形成对比。好的动物故事的故事性与趣味性都应很强。动物故事与幻想故事一样,有着明显的神奇因素。民俗学者刘守华说:

世界民间故事分类体系中均含有“动物故事”,这些故事中的动物角色虽保持着它们本来的形态习性,又被人们赋予超自然的灵性,在故事中扮演着人类的角色,如复仇的蛇,报恩的虎,救护主人的猫狗等。它们实际上也具有动物精灵的特点。由于尚未化身为人,故事学家通常仍然把它们置于动物故事系列之中。(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

这段话道出了动物故事与幻想故事的不同。如书中《远走高飞》中的凤凰救助恩人,化身为俏丽的姑娘,并与恩人结为夫妻。此篇则属于幻想故事。

民间故事不只是故事文本,还有讲述人的声音、表演、与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更深层的还有讲故事的历史文化语境。自然,《皖西民间故事集》不是一本全面真实记录的科学资料,然而仍不失其价值。钟敬文说:

民间文艺学是一种科学,它的研究需要严格的科学资料本,甚至“一字不动”的版本。但是作为文学读物,我们不主张一字不动,需要严格选择和适当整理。由于它是一种文学,不少还是比较原始的文学,它也可以再创作。就是高度的文学作品,也可以从一种文学形式改编成另一种文学或艺术形式。(钟敬文:《民间文学集成的科学性等问题》)

听故事是先辈们一代代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沉淀在我们的文化里。而今,讲故事的年代已渐渐远去,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整理出来的民间故事文本中欣赏,得到有益的知识、教诲和审美愉悦,也还可以用今天的文化形式改编和再创造,从而激活它们。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皖西民间故事集》,张成民、胡应之、陈永睿整理,即将由团结出版社印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