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由抗秦“焚书令”引发的一桩千年学案

时间:2024-05-20

陈德弟

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他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焚毁书籍。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当时焚书的范围及违抗诏令的惩罚是: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之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这便是历史上遭到千古非议的“焚书令”。它的大意是,凡史官掌管的不是秦国记录的历史文献全部焚毁,不是博士官所职掌,天下有敢收藏《诗》《书》和诸子百家著作的,都要交给地方长官一起烧掉;有敢在一起谈论《诗》《书》的在市面上处死;借古非今的满门抄斩;基层官吏如果闻见谁家有藏书而不举报,以同罪论处。命令下达30天仍不烧毁藏书的,面部刺上罪犯字样,发配边疆,白天防寇,夜晚守城。所不烧毁的,只有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籍,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法令,就拜官吏为师。这道“焚书令”,使秦朝的官、私藏书事业遭受一次浩劫。

秦令虽然严苛,但是一些有信仰的士人,尤其是孔子的后人,他们誓与自己的藏书生死与共,不畏强权,勇敢巧妙地进行抗争。秦始皇“焚书令”颁布后,全国的藏书家迫于无奈,纷纷上缴或烧毁自己的藏书,而孔子的八代孙孔鲋(约前264—前208)和孔腾(生卒年不详)兄弟俩,为了赓续儒家文化、保护心爱的藏书,他们舍生冒死,在自己的宅院筑起了一道夹壁墙,将许多用古文字(即先秦文字,一称蝌蚪文)写的经书,藏于其中。《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记道:

魏人陈馀谓孔鲋曰:“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哉!”子鱼(孔鲋字)曰:“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惟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

这段文言大意是,魏国人陈馀对孔鲋说:“秦廷将要烧毁先王的书籍,你拥有藏书,现在很危险。”孔鲋回答说:“现在看来,我钻研的学问对国家没有什么用处,与我志同道合者才是我的朋友。秦君和我主张不同,我缄默不语就是了,哪有什么危险!我把书籍收藏好,等待启用我的人。我的时机一旦到来,我和我的藏书也就安全了。”他们把爱籍藏好,孔鲋不久就去投奔陈胜起义军了,后来随陈胜战死。

孔腾是孔鲋的胞弟,他和兄长藏完书籍后,没有逃离家乡,而是守在家中,静观其变。没有想到,汉高祖刘邦很快就灭亡了秦朝和西楚霸王,建立了西汉政权,他受儒者叔孙通和陆贾的影响,觉得儒家学说可以尊君、人和、上下有序、礼仪有规、稳定政权,于是他在經过孔子家乡时,以最高规格的礼仪太牢祭祀了孔子,并封孔腾为奉祀君,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尊孔活动,拉开了尊孔的序幕。汉惠帝时,孔腾成为政府备顾问的博士官,后来又做了长沙太守。孔氏兄弟以一介书生,遭遇秦始皇“焚书灭学”,不惧生死,壁藏心爱之书,为先秦典籍与儒家经书后来在社会上传播,留存下了宝贵的“书种”。

无独有偶,与此同时,又有济南(今山东章丘南)人伏生 (约前268—约前178)名胜,字子贱,为了躲避秦火,也把自己的书籍藏于墙内,看来当时只能如此。据《史记》本传记载:

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伏生曾担任过秦朝备顾问的博士官,家有不少藏书,秦始皇焚书时,他把自己的藏书匿于墙壁中,陈胜起义后,各路豪杰蜂起,天下大乱,济南乃兵家必争之地,他逃奔他乡避难。待刘邦平定天下后,他返回家中,寻找所藏的包括《尚书》在内的书籍,发现《尚书》已丢失了数十篇,只得到二十九篇,于是他便在齐鲁一代传授残存的《尚书》,自此学者们都很会讲解《尚书》,崤山以东的著名学者没有不涉猎《尚书》来教授学生的。

当时,像孔氏兄弟和伏生违抗秦令,冒死私藏书籍者大有人在,比如张良在下邳所遇老者,赠其《太公兵法》(《史记·留侯世家》)便是一个事例,这位老人也属于违抗秦令者,类似的士人应当不少,只不过那些抗命的藏书者没有被记录下来罢了。

过了70多年,汉景帝的儿子刘馀被封为鲁恭王,他的府邸紧挨着孔子的宅院,他要扩大自己的地盘,就把孔家住宅的一段围墙推倒了,这段围墙恰好是当年孔氏兄弟藏书的夹皮墙,从里面流出许多古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

武帝末(当为“景帝末”),鲁共(“共”同“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汉书·刘歆传》也记载说:

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

这两段话意思差不多,都是说汉景帝末年,他儿子鲁恭王推倒孔宅一段院墙,出土了一些用古文字撰写的儒家经书,这就是具有传奇色彩的“鲁壁藏书”的来龙去脉,后来这些古书,全部归孔腾后裔、著名学者孔安国所有收藏,由于这些古书的出现,引起了今古文经学四百年之争,更引发了《古文尚书》千年真伪之辩。

《史记·儒林传序》上说:“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秦始皇究竟烧了多少书,西汉末年的学者刘歆说:汉朝建立之初,“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书”(《汉书·刘歆传》),就是说汉朝初年,全天下只有《周易》和占卜之书,其他书籍皆无,汉文帝为了尽快恢复被秦朝搅乱的社会文化,当然更主要的是笼络人心、巩固政权,他重用文人,广求图籍,《史记·伏生传》记道:

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

文帝想找一位精通《尚书》的人,来官学传授,找遍全国也没有,后来听说伏生研究《尚书》,能够讲解,打算召他到都城长安来,而此时伏生已经90多岁了,年事已高,乘不了马车前往了,于是文帝便派了太常官朝错(即晁错)前往伏生家里,当面受教。晁错是颍川(今属河南)人,而伏生是山东人,二人乡音都较重,加上伏生老而口齿不清,他每口授一句,晁错就在竹简上写一句,或有听不清听不懂之处,就用同音字写下,错别字自然不少,《尚书》本来就是上古时期的文献,汉朝学人就很难懂了,如此一来,艰深加错别字,致使《尚书》今日读来佶屈聱牙。

此后,不断有经书被发现,汉朝人就用当时使用的隶书抄写传播,从而形成今文(即当时的文字)经学派,研究今文经学的经师很受朝廷重视,他们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很符合当政者的“口味”,这些人或在朝廷做官,或在政府里讲学,占据了官学的地位,享受着丰厚的俸禄,大儒董仲舒是其代表。

“鲁壁藏书”出现后,多为儒家经书,后来社会上又陆续发现了一些古佚经,因为都是用先秦古籀文字写的,于是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它们,形成了古文经学派,这些人坚信古文经最符合孔子的原意,主张从文字本身入手,阐释孔子的“微义”,今文经师在讲解今文经时附会太多,有歪曲孔子本意之嫌,于是兩派最初由学术之争发展为政治、利益、阐释优劣诸多方面的斗争,古文经学派以扬雄、刘歆和许慎为代表。直到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遍注群经,才基本将两派观点调和起来。

前面说过,“鲁壁藏书”后来尽归孔安国所有。孔安国在《汉书》入《儒林传》,他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也是古文字学家,曾一度担任过司马迁的古文经老师,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多处引用了《尚书》中的《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等篇的内容,大多持古文经学说(《汉书·孔安国传》)。孔安国是传授古文经学的第一人,做过顾问应对、参预谋议的谏大夫、临淮太守官。他原本就有许多今文经书,如今这些古文经书又归了他,使他的藏书又增加了许多。这些古文经都是用蝌蚪文字写的,当时没有人认得,他对照着今文经抄录下来,整理后发现和今文经很多内容不同,尤其是《尚书》,比今文《尚书》还多出十六篇,当时汉武帝很关心国家藏书建设,“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汉书·艺文志》),孔安国乘机把多出部分献给了朝廷。

伏生传授给晁错的《尚书》是今文经,孔安国传授的是古文经,如此一来,社会上就有了今古文《尚书》两个本子、两种解读,研治《古文尚书》的人数较少,更多人研治《今文尚书》,于是形成了两大学派,前文讲过,今文经学家解经多有随意解释,不够严谨,而古文经学家则比较严谨阐释,但双方都认为自己解经才最符合孔子原意,他们不断辩论、攻诘,在这过程中,今文经师常常占据上风,这并不是孔子的“微义”被他们参透破解,而是今文经学“立于学官”了,即被官方认可、在太学讲授,经师们或在朝廷做官,或在官方太学里任教,所占地位有利,皇帝所学也都是今文经,当然支持他们;而古文经晚出,“未立学官”,研治古文经的学者大多普通,人微言轻。西汉皇亲、著名学者刘歆研究古文经后,觉得古文经更接近孔子“微义”,于是就持古文经观点了,他学问渊博,“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汉书·刘歆传》)。他恃才傲物,要求与太常博士们进行辩论,太常博士都是今文经师,结果他们不敢“应战”,刘歆就给他们写了一封信——《让太常博士书》(让,责备),信中详细讲述了“五经”的微言大义,讲了经学的发展,讲了今古文经的来龙去脉,讲了今文经解的纰缪和古文经的准确,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经学史文章。信发出后,引起了掌权者的愤怒,诸儒群起而攻之,后来刘歆惧诛,害怕了,请求到外地任职,可见今文经学派势力之大。

《古文尚书》后来亡佚了二百多年,到了东晋时期,有个叫梅赜的学者,说他家传有此书,贡献出来,立于学官。到了南宋初年,开始有人怀疑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是伪书,是他根据一些上古材料及其他编纂的,此后数百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直到清朝学者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惠栋作《古文尚书考》,确证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为伪书,才了结了这一学案。

(作者系南开大学教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