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张 晗
3月26日晚上,我如约敲响宾馆的房门。应门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欢迎,欢迎!”他一边热情地说着,一边招呼我落座喝茶。茶水温凉宜人,刚好入口,老先生笑着说,他是计算着我到达的时间准备的。这就是我过去几个月里联络不断,但却从未谋面的“三国人物传记六种”的作者,四川大学的方北辰先生了。
方先生身材不高,步履轻快、矫健,握手很有力量,与人交谈时目光有神、专注,一点也不像是已经年逾七旬的老人。他笑言,这是曾经做过医生的老伴儿“早起一杯茶、午睡一小时、散步一小时、每天一斤蔬菜一斤水果”的“五个一”工程的功劳。但最让我惊讶的,还是他敏锐专注的思维,一个多小时的谈话里,我问得多,他说得多,无论谈到多么远的插曲,甚至连我都有点记不清该从哪里继续的时候,他却总能立刻回到原来的话题上,毫厘不爽。这方面,大概就得归功于多年来一直保持活跃的脑力劳动了。——虽然自谦退休以后成了“逍遥派”,但从谈话中却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他从未放弃对三国魏晋历史文化知识的关注和研习。
方先生在1962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读的是电机工程,不是自己真心喜爱的文史专业,做了十多年工人之后,他终于服从自己内心的兴趣驱使,考进四川大学历史系师从著名历史学家缪钺先生研读历史,毕业后任教于川大。他自称,能把兴趣与职业结合起来,真是人生一大幸事。确实如此,如果不是因为真心喜爱三国的历史文化,而是把它作为谋职称、谋稻粱的工具,恐怕也就不会有动力把精力投入学术普及中去了吧,毕竟这样的工作在现在还不太被大学体制认可。
方先生很健谈,聊学术,聊生活,聊北京糟糕的天气,聊得最多的当然是他这六本传记。这六本传记最初是二十多年前在海峡彼岸出版的,广受欢迎,毫无疑问是最早的通俗三国人物传记系列,袁绍、吕布、曹丕几种传记甚至直至今日也很罕见。只可惜当时两岸悬绝交流不畅,很多读者无缘寓目。即便如此,还是有资深三国迷通过电子文本等种种手段读到了这些书,比如网上就有三国迷在搜集比较了各种版本的孙权传后评价说“(方著孙权传)堪称以上书籍中最有可读性的一本,其文笔极佳,可与林汉达(《上下五千年》作者——笔者注)比美,而且内容高度地遵从史实”。
本次出版,六本小书当然都经过了全面的修订。称之为“小书”,只是从部头而言的,每本15 万字左右,二百来页,恰好是三五天的短途旅行或是一两个周末休闲的篇幅,但内容却一点儿也不“小”,相当扎实。除了铺陈传主的事迹,有故事、有知识,还补齐了全部的人物年表,并特意撰写“三国小百科”的内容附在每本书的后面,分概况、军事、政体、风俗、人物、轶闻分别介绍了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魏蜀吴三国各自的疆域、人力、军事资源如何,汉代度量衡与现代的怎样换算,诸葛亮有多高,刘关张到底有没有“桃园结义”过,传奇的“刮骨疗毒”是否真有其事。类似的内容既能使读者增长知识,也能充当谈资,既有用又好玩。
学术普及读物的撰写,无异于在学术研究和臆想猜测之间走钢丝,左摇是曲高和寡,空有高深的知识却无人理会;右摆则可能走向折节媚俗,把写作变成迎合,或许能够风靡一时,但终究经不住长久的考验。所以北大社出版历史普及类读物的大原则是:内容要扎实,要有史学的功底作为基础,文章的血肉尽可合理地想象、艺术地加工,但骨架必须是有理有据,经得起学术推敲的;文笔要生动,要让非专业的读者也能读得懂,把行话、术语换成妇孺皆懂的流畅白话。所以当初发现方北辰先生这几部书稿的时候,颇有几分如逢知己的欣喜——这几乎就是量身定做的啊!
这次又说到这个话题,方先生谈性颇浓,也谈到他目前正在创作的几个题目的原则,除了史学的功底、文学的写作以外,还有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有谜团,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如这次出版的《孙权:半生明主》,方先生在一开头就点出了传主少壮英武而暮年昏聩的特征。人一生的品格、才智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巨大的转变?这就成了一个待解的谜。其后的叙述中则一点点从传主的人生经历、心态变化来分析解答。尤其是把他因为不顾群臣反对,跨海联络公孙渊,但最终上当受辱作为人物心态变化的标志性事件。——因为是一意孤行,所以格外受不了失败,更疑心生暗鬼地怀疑大臣们在嘲笑、怀疑自己,反过来就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权威、打压群臣。这种心态再加上后来在立太子一事上的反复不定,终于造成了孙吴君臣之间水火不容,和谐共治的局面毁于一旦,连陆逊这样的名臣也“忧愤而死”,埋下了孙吴灭亡的种子。就这样,作者不但描写了孙权“先明后暗”的表象,还解决了其所以然的谜团。
二是要有自己立得住的学术见解,把学术研究的成果分享给学术圈外的普通大众。其实,这在本次出版的几本传记中有很好的体现,试看刘备对诸葛亮托孤时这一段:
他对丞相诸葛亮说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君可自取”的“取”字,后世大都将其解释为取代,认为刘备的意思是,如果刘禅不成器,诸葛亮就可以取代刘禅自己当皇帝。但是,这种解释是很成问题的,单以情理而论就说不通。因为刘备遗嘱的核心点,在于实现“终定大事”的政治目标。而刘备一直高举的政治旗号,毕生奋斗的终极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诸葛亮所说的“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好了,现今为了攘除曹丕这个代汉篡位的奸凶,刘备不惜要诸葛亮也仿效曹丕,再来当一个代汉篡位的奸凶,以便让此奸凶再去攘除彼奸凶。如此一来,岂非彼奸凶尚未攘除,而蜀汉的江山反而先改了姓变了色?此奸凶又有什么道义上的理由和高度,去攘除彼奸凶呢?可见情理上就完全站不住脚嘛!
其实在当时,“取”字还有一个极为常见的含义,就是选取、择取或采取。例如,《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与法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即以公正的道义作为彼此相处的选择标准。费诗不赞同刘备自称汉中王,说是“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即为臣确实不愿意殿下您选择这一举措。刘备所言的“取”,也正是这一含义。因此,刘备的准确意思是:你的才智比曹丕强十倍,必定能安定国家,最终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我将国家的治理大权交给你。如果刘禅不成器,与你不配合,甚至对你造成严重干扰,你可以对他采取各种相应的处置措施。
针对长久以来的认识误区,先从情理上推翻其立足点,再从古汉语的使用方面求证,提出完全立得住的结论。考辩的思路方法是非常学术的,很见功底,但写出的文字却朴实亲切,明白如话。
跟方先生聊天的时间过得飞快,起身告辞时,他再次对六本书的制作表示满意。我终于放下了一半的心——编辑大多如此,唯恐工作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愧对作者——另一半的心仍悬在半空,能否放下,就要看读者是否满意了。
方北辰“三国人物传记六种”:《刘备:“常败”的英雄》《孙权:半生明主》《曹丕:文豪天子》《袁绍:庶出的盟主》《吕布:“无敌”的失败者》《司马懿:谁结束了三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