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绿色革命和转基因种子的另一面

时间:2024-05-20

顾秀林

这本书的书名如果直译,是《毁灭(世界)的种子》(Seeds of Destruction)。作者指的是转基因种子中最高级的那种:只能种一次、不能传宗接代的种子,真正的毁灭和名副其实的“终结者”(terminator)。它是顶级生物工程技术的尖端成果。恩道尔讲了一个长长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个关系到地球上所有人的将来的故事,像天方夜谭那样令人难以置信,但故事是真的!

故事的主线,围绕一个巨型拼图游戏中的最后四片展开。这个游戏,在全球化大博弈中,是美国的三把杀手锏之一:粮食战略(另外两把是石油和货币)。拼图游戏中的每一片都不相同,而只有把最后关键的四片联系起来,我们才不会被误导。

第一片: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基辛格

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于1913年。洛克菲勒家族和其控制下的财团富有的程度以及对美国政治的影响力,是普通人很难想象出来的。我们需要知道。从1952年到1979年之间,每一个担任美国国务卿的人,都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领导层工作过(《粮食危机:运用粮食武器获取世界霸权》P79,下引该书只注页码)。

洛克菲勒家族和美国的权势集团到底要干什么呢?权势者就是要控制别人:他们要控制美国,还要控制全世界。他们总结出这样一个历史教训:在20世纪,还用英国式的殖民地控制世界将是无效的,掌握全球市场才是好的方式。要实现控制,首先要有一个战略、需要一小撮政治精英,还需要一个处处都被“打通”的可以被“调控”的世界市场——特别是粮食、石油这样的市场。

恩道尔说基辛格“是洛克菲勒家族一手培养起来的”。基辛格在哈佛大学教书时,就担任过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特别研究计划主任、国际问题中心成员。基辛格做过许多我们熟知的事情,但他最不为人知的、可能也是对美国最大的贡献,是起草和制定一项长期国际战略:《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这份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授意、尼克松交代,南基辛格起草的正式代号为“NSSM200”的文件,1989年解密,现在可以从网上直接找到(http://www.population-security.org/28-APP2.html)。基辛格说,“总统指示进行一项关于世界人口增长对美国国家安全和海外利益产生的影响的研究。……这项研究应该关注人口增长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而不是关注生态、社会或其他方面。”

世界人口数量与美国的国家安全两者之间有什么直接关系呢?他们为何要想办法来减少世界总人口?如果不被文件中的官方言辞蒙蔽,我们只能把它理解为“控制”。换句话说就是,“最不发达国家”中如果因为饥荒而发生动荡,会同美国控制世界这个战略发生“战略性”关系。问题还远不止于此。这个战略思考的真正焦点是资源:在最不发达国家中有美国需要的资源(阿根廷、巴西等),如果这些国家人口太多或者增长太快,消耗了这些有用的资源,美国的战略问题就发生了。

恩道尔认为,《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首次把发展中国家人口控制列为美国政府的明确的(秘密的)战略性国家安全要点,它将人口控制与获得战略性矿产资源联系在一起,表明美国某些最富有的家族和最有影响力的集团达成了共识。我认为,更确切地说,是美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自我认同:自己把自己认同为帝国主义了。人口和粮食直接相关。所以,减少全球人口和控制粮食,在基辛格领导下,便成了美国的战略性政策,同石油和核武器同等重要,是美国应对全球“战略威胁”、不断从发展中国家获取廉价原材料的“解决方案”(P58)!恩道尔认为,在各种官方语言的背后,洛克菲勒三世和基辛格想说的,其实就是“如果这些劣等人种妨碍我们获得充裕的廉价原材料,我们必须想办法除掉他们”(P65)。为了达到控制全球这个长远目标,在战略研究方面,美国人做了非常超前的工作,早在1930-1940年代,就完成了指导长期政策(直到现在和相当长远的将来)的战略研究。

这些听起来好像有点匪夷所思。我从网上查找了恩道尔书中引证过的所有主要文献和信息,每一个引证都可以找到明确无疑的出处。它可能有点出人意料,特别是对基辛格抱有极大好感的中国人民很难想像和接受这个事实和判断。

回到粮食上来:供给如果发生问题——短缺,最常见的就是歉收、饥荒、动荡。怎么办?至少对于执行控制战略的一方来说,这是“打通”市场的天赐良机。

第二片:全球化的粮食市场

粮食本来是人类最传统最基本的产品,生产方式和销售一直都是最最分散的。把这样一个高度分散的行业转变成今天高度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体系,是从哪里开的头?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完成的呢?

美国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有了几大粮食巨头,如嘉吉、ADM、邦基、大陆谷物。它们需要走出美国,需要市场、需要机遇。1972年,前苏联的乌克兰遭遇了罕见的旱灾加高温,农业减产13%,紧急需要进口大量粮食。“基辛格粮食外交”1973年精彩上演:在他的安排下,前苏联完成了空前规模的3000万吨粮食采购,几乎扫空了全球的(主要是美国的)库存;连买粮食的钱都是基辛格帮忙找来的:美方提供了美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甚至还加了补贴。

补贴战略对手买自己的粮食!在基辛格手里,做买卖不是玩亏本的。粮价疯涨,有文字记录说涨到了三倍(以上)。不过美国农民并没有得利,四大粮商大赚大赢,从此愈加茁壮成长。但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一碟不值一提的“小菜”!“基辛格粮食外交”的真正成果,是“全球性粮食市场”有史以来第一次成形(P50)。我们看到,从那以后全球任何地方再发生粮食短缺危机,都是美国和全球粮食巨头赚大钱的良机。在它们按照市场价格出售粮食、做解人危难的善事的同时,全球的粮食市场被一步一步“打通”。(委内瑞拉总统2009年3月2日宣布,对全国大米加工厂实行军管以控制飞涨的粮价和维护国家的安定——嘉吉是那里的老大。我国网民有不少人写帖子骂这位总统,到现在还没搞懂市场是最有效的——假如你有钱。)

粮食如果不发生短缺,这个全球粮食市场干什么去呢?粮食巨头只要一年没赚到大钱,就会大喊大叫亏损的(也会影响到GDP)。这个时候就需要绿色革命的种子和农业化学投入品(再往后就需要转基因了)。于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本土农业——食品生产体系,延续千年养育了自己的人口,只是产量不太高,剩余不太多,忽然之间就变成了美国粮食巨头的对手(看看可怜的阿根廷和巴西);传统农业和施用有机肥这种最符合生态要求的天然生产方式。马上就成了现代农业化学技术(化肥农药)的敌人,它要被扣上“落后”和“无效”这样的恶名(中国小规模农业)而且注定要消亡;今天大家似乎都不再思考了,反

正已经没选择了——全球农业早晚都要追随着美国的模式去实现“专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而且一定要让粮食发生短缺(哪怕是局部的、短时间的,甚至是虚假的),短缺了才需要一个全球“高效率的”市场!

第三片:绿色革命和“转基因”技术

为什么需要绿色革命?因为人口增长太快,增长速度赶不上趟的食品生产必须加速。

但是,恩道尔明白无误地说,“人口爆炸”这个说法和耸人听闻的“粮食危机”之说,都是基辛格之流制造的谎言,服务于他们打通全球粮食市场的需要,也是实现他们精心设计的美国战略的需要。对于这个观点,我自己还需要先好好思考一下:如果不控制出生率,人地之间的矛盾必定会加剧并发生洛克菲勒和基辛格所说的那种危机。至少在中国,这是大家都看得见的一种可能的前景。

问题在于:绿色革命真的是救世良方吗?绿色革命起于高产良种。洛克菲勒基金会选了两个地方进行良种的培育和商业开发,一个在墨西哥,是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一个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这两个机构,我在北大荒的国营农场生产连队当“种子员”的时候(1976-1978年),一直都在仰望它们。那时我不知道它们俩都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产品”;就是知道了,也仍然会仰望。培育一个农作物真正的优良品种,常常需要多达十几年的时间,别的不算,仅此一项就令人望而止步。

高产种子高产吗?是的,当然也有减产的。但高产必须多施用很多肥料——主要是化肥,需要多浇水。化肥是需要买的。买不起,农民可以贷款。钱从哪里来?有大大小小的美国农工商公司和银行啊!

那么,绿色革命40多年了吧,解决了饥荒问题吗?

说到这里,让我们换换思路:在基辛格和洛克菲勒们看来,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问题”,是没有专业化(不要种粮食了——种点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作物然后换粮食)和现代化(不用机械化肥农药),更是没有给美国综合农业企业进入其市场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眼里。打通市场是天经地义的)。良种真的很好,但掩盖在良种和化肥农药这些问题下面的,是保持自主性和反抗“支配”这样的一个长期博弈,是资本驱动的市场在扩张,它们藏在NSSM200的背后。看看恩道尔的义愤填膺,我相信他比我们多看了两步棋。

接着是转基因。干这行当,花的钱是天文数字:1932年到1957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掏过9千万美元放在高级生物学的研究中;1985年以来,洛克菲勒基金会直接拿出来1亿美元,间接的好几个亿,投入基因研究;1984年他们就想好了,从水稻下手,因为这是20多亿亚洲人民的主食,而美国人总是感觉和亚洲人民之间有一个“尤其显著的”距离(乔治·凯南,美国国务院高级计划官员,1948年)。

掌握了转基因技术就可以掌握对很多东西的控制权,尤其是粮食和人。恩道尔引述了一位女士的话,“粮食就是权力!我们用粮食来改变人们的行为。有些人可能会把这些称作贿赂。但是我们并不想为此进行辩解。”她就是凯瑟琳·贝尔蒂妮,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前执行干事。要知道,她当过前纽约州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的机要秘书。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转基因大战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粮草”支持下,以美国为主场,以四大生物技术巨头为主力军团,轰轰烈烈地摆开阵容。这四大军团是孟山都(总部位于密苏里圣路易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种子和除草剂供应商,1901年创立)、杜邦公司下属的先锋公司[成立于1930年,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受到专利精心保护的种子库(大部分是坑蒙拐骗弄来的),向70多个国家提供先进植物基因产品]、陶氏益农(位于印第安纳州,世界第二大化学公司;种子与农用化学综合企业,与66个国家有业务)、先正达[总部位于瑞士巴赛尔,是全球第三大种子生产商、第二大农用化学品生产商]。经过他们极大的努力,到2004年,全世界种植的大豆就有56%是“基因工程改良过了的”,玉米有14%,棉花28%,油菜籽19%(Clive James,Global Status of Commercialized Biotech/GM crops,2004,ISAAA,No.32,2004),而且还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

美国的转基因公司把这些“高科技产品”喂给自己国家的人民和拉丁美洲人民(还有家畜)吃了,还逼着欧洲人吃,也逼着我们吃。美欧之间在转基因食品上争斗多年,最近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下,法德等主要“叫阵”的国家正在做出让步。有一些国家还是制定了禁止转基因生物进入人类食物链的法律。但按照美国农业综合公司的愿望制定出来的WTO“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这些法律就叫“不公平贸易做法”;在食品包装上标注转基因成分的法律,就被他们称为“贸易的技术壁垒”。

面对转基因这个刚刚从潘多拉的盒子放出来的未知物,人类生存的理性和良知把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空前的191个)团结在一起,从1992年开始,共同起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经过7年的谈判才达到能够签署的水平。美国竟然是五个不参加、不签约的一个!(另外四个是失控了的索马里、没有“人口”的梵蒂冈、伊拉克和安道尔)。

无论如何,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世界上大量的人现在已经每天都在吃被转换过基因的东西了(例如所有的大豆油)。吃这些未知物,是否有害于人类?这是关乎子孙万代和生态环境的大事啊!只有真正的科学试验才能回答。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不太为我们所知的故事。

第四片:BBC的电视节目

英国阿伯丁,一个由政府资助的实验室,罗威特研究所。一位68岁的严肃的生物科学家——阿帕特·普兹泰博士,一项为期三年(1995-1997)的综合性研究项目,预算150万美元。委托方是苏格兰农业环境和渔业办公室,题目是转基因食物在动物身上可能产生的长期作用,试验对象是小白鼠,用料是转基因马铃薯,喂养的时间长度是110天,预期是小白鼠吃了转基因马铃薯没事。结果呢?这些小白鼠不幸没有长好:体型体重小,心脏肝脏小,脑子也小,免疫系统脆弱。脑子小这一点可太吓人了,普兹泰博士在电视节目里都没敢提这一点,只是说了前两项和免疫系统的事,还说了自己在没有弄明白以前决不会吃转基因。电视节目播出时间250秒钟,1998年5月17日。

这样就惹下大祸了。次日英国皇家学会和英国下议院对这项研究成果发表谴责,但拒不透露审查者的名字。有300年历史的罗威特研究所前后发表自相矛盾的新闻,谴责自己的工作人员;所长的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弯;再过一天之后,为这个机构工作了13年的普兹泰博士被解雇,他还被禁止发表一切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纪录被没收)。

普兹泰捧着自己“破碎的心”(经历了无数次心脏病发作),花了好几年时间理清了其中的线索:是孟山都当天就找了克林顿,总统先生马上打电话给英国首相,然后布莱尔两次打电话向这家研究所施压,全部过程只用了48小时。

在公认的民主和科学的领军王国——美国和英国,真会发生这种事情吗?本应该是自南的英国科学界,竟然会可耻到卑躬屈膝(这是第一次还是最后一次)?这个故事今天还在网络上,任何人都能轻易搜到。我们要感谢网络和仗义执言的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2003年)。

现在调查做完了,真相也大白了,可是我们还能怎样呢?遇到真正的科学挑战和质疑的转基因作物,仍然在大张旗鼓地推进中;推介转基因食品“安全无害”的鼓噪更甚于以往,大众的听觉疲劳似乎已经胜过了对科学的好奇甚至对自身安全的担忧,而且还有一个“从众”的习惯在帮忙:大家不是都在吃吗。也许没事的。

“大隐隐于市”。转基因种子和断子绝孙的种子,还会被不断地“创造”出来,转基因的粮食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大国霸权的故事,还会在我们的面前无休止地演绎下去。我们预计,将来会有不断的“高科技”的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在未来的饥荒中,也会像现在一样发生“人道主义灾难”。生活和历史还将如此一点一点地继续展开,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深陷在这场大戏之中,无人能够逃脱。扮演“饥荒”救助者身份的那些农业跨国公司,在同普兹泰博士这样的小人物过招的时候,无疑还会一次一次取胜。但是如果要我们相信,我们的命运就得在那些生物巨头手里捏着,大家一定还是会心有不甘的。

让我们深深地感谢威廉·恩道尔,他在一本书里给了我们那么多、那么大的启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