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张小颐
多少年来,我们能见到的美学词典都是按照西方美学词典的模式编写的,内容虽也中外并收,但中国美学所占比重与中国美学的实际分量并不相称,更谈不上有什么中国特色。
终于牞一部完全以中华美学为内容的、173万字的《中华美学大词典》在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1932年,宗白华提出“中国美学”的概念,1962年,宗白华招收了林同华为唯一的中国美学史研究生。1979年,宗白华六十年代的讲稿《中国美学史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发表。同一年,从1961年就在宗白华指导下开始编选的《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出版。1980年,宗白华提出了“中国人美感发展史”的研究课题。从1980年起,一些学者先后出版了多部中国美学史的论著。
对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大体有三种想法和做法:一是把美学史作为哲学史的一个分支来研究;二是把美学史作为艺术哲学史来研究;还有第三种想法和做法,那就是这部《中华美学大词典》的主编林同华,根据其导师宗白华的教导,把美学史看作等于审美文化史加审美理论史加技术美学史加艺术审美史,来进行研究。
《中华美学大词典》就体现了林同华的这种想法和做法。
这部词典包括理论概观、范畴术语、思想命题、人物、著作刊物、审美文化六大部分。审美文化中包括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各民族服饰、风情等内容。
这部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美学的大词典,相当充分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历史悠久,审美文化思想丰富、审美文化硕果甚多的特点。
理论概观部分,从中国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科技思想等各个角度,探索与反映了中国美学的全貌,读者由此即不难窥知中国美学的大体内容。然后,读者可以从容地次第从其他各个部分了解更为丰富的细节。
人们在捧读这部词典之后,将会惊叹祖国审美文化遗产的辉煌,现当代审美文化成果的壮观。
由于工程浩大,少数人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博览群书,又缺乏从容编写的足够时间,因此,不足之处,在所难免。
首先是编排未曾很好地考虑,既非按时间先后,也非按门类异同,也非按笔画多少,关于一般名城的介绍,甚至未曾按省排列。
取舍也考虑欠周。如人物中,吴门画派四大家收了文征明、仇英,却未收沈周、唐寅;新安画派收了程邃,却未收新安画派四大家渐江、查士标、汪之瑞、孙逸;姑熟派的萧云从也未收入;著名哲学家中未收方以智;桐城文派中未收钱澄之、戴南山;浙江画派中,介绍了夏芷,却未介绍汪肇、张路、郑颠仙,其实,夏不如他们有名,浙派三大家戴进、吴伟、蓝瑛,夏根本不能与他们并列。风景区未收齐云山等处。范畴术语部分也似有取舍失当之处。
某些介绍欠全面,如老子、庄周的籍贯,至今仍在争议。此词典只说他俩是河南人。似应同时写上:“老子,……一说安徽涡阳人”,“庄周,……一说安徽蒙城人”。
解说有欠妥或不足之处。如说孔子主张取消郑国民间音乐,其实,他只是主张取消他的所谓“淫”乐。编者说孟子讲“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是“包括视美感的差异性”,但未指出孟子此说也有强调“美感的同一性”这正确的一面。
详略欠斟酌。如明代李日华的画论,内容十分丰富和精彩,可是介绍得太简单,介绍石涛、钱杜、郑绩等人的画论,也嫌简单了些,重点也似抓得不够准确。
内容有重复。如介绍人物时谈及其著作,谈著作时又再谈著作。著作出版时,对著作进行了介绍,人物逝世时,又对其作品重复介绍。
当然,瑕不掩瑜。一些不难弥补的缺点和不足,是不会冲淡这部词典的巨大开创意义的。它完全应该被看作一部有助于人们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中国美学的极有价值的参考书、工具书。
(《中华美学大词典》,林同华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