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梁鸿志题赠林思进的《大至阁诗》

时间:2024-05-20

左鹏军

1998年9月19日至10月3日,余赴北京访书。一日,于琉璃厂东街中国书店翻检线装旧书,偶然发现梁鸿志亲笔题诗、赠送给林思进的《大至阁诗》一册,虽已破损,封底全无,然于阅读尚无大碍,颇觉珍贵。兹对此书基本情形作一介绍,并稍述及与此书关系极为密切之诸位名流,以便于同道了解此一情况,并进行深入研究。

《大至阁诗》为诸宗元诗集,系梁鸿志在诸宗元去世之后代为刊行,一册,不分卷,版心题“爰居阁丛书”,卷首依次有梁鸿志甲戌(1934年)秋日序,叶恭绰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1933年12月)序,以及夏敬观序(未署写作时间)。书框高十六厘米,宽九厘米半,全书采用仿宋字体,每页十行,每行二十一字。封面“大至阁诗”四字为李宣龚题,署“宣龚”,并钤“墨巢居士”阴文篆书朱印一枚。内封“诸贞壮先生遗诗”为陈三立题,署“陈三立”,并钤有“散原”阳文朱印一枚。这些事实为一些近代文史研究者所共知。余之所见正是该书。

余所见此册《大至阁诗》之独特之处与特别值得重视者在于,在卷首《诸贞壮先生小像》一页背面,有梁鸿志亲笔所书七言古诗一首。诗为竖行行书,并钤有印章两方。梁鸿志所书墨迹凡七行,具体情况如下:“山腴同年诗老惠存”、“异赠”、“丙子四月”以及朱印“众异”、“爰居阁主”两方为一行;诗前小序字迹略小,亦占一行;诗之正文共四行半,首行二十四字,二、三、四行各二十五字,最后十三字占半行略多;之下为“山腴诗老正之”、“志录稿”诸字,此落款诸字略小,与诗之最末十三字同在一行,占一行之三分之一长度。现将其全部内容录出如下(标点为笔者所加):

山腴同年诗老惠存异赠丙子四月(下钤“众异”阴文篆书朱印一枚,“爰居阁主”阳文篆书朱印一枚)

闰三月二十七日,同拔可至贞壮墓下,时《大至阁诗》初印成也。

故人逝矣今五霜,李侯百回怀旧肠,当时临穴各±幔再来榆柳如许长。停车何用待腹痛,便酹斗酒知难尝。诗人题碣众已骇,谁念黄土埋春囊。君诗三百足传后,画屏柔腕存坚刚。相知定文贵精审,持以永子非吾狂。大惭大好世不解,赏音目论真相妨。魂来喻此我何憾,神纵能灭诗难亡。

山腴诗老正之志录稿

除此之外,此书尚有特别值得注意者,即于全书正文首页“大至阁诗”、“绍兴诸宗元”诸字之下,钤有阳文篆书“林山腴收藏记”朱印一枚,表明该书确系林思进旧藏之物。

由以上情况可知,此书确系梁鸿志亲笔题诗并赠与林思进,且尝由林思进收藏之原书无疑。梁鸿志所代刊《大至阁诗》当时印行数量已难知晓,时间亦未甚久,民国以来,古旧书刊虽屡经毁弃,此书今日却亦不能算难得之物。然余所见此册乃梁鸿志亲笔题赠林思进者,且为林思进旧藏之物,谅海内外仅存此一册。此其所得值得珍视也。

是书不惟版本价值颇高,且透露不少旧时文坛情状与翰墨因缘,此亦极可重视者。“丙子四月”为民国二十五年四至五月(1936年4至5月),梁鸿志正是此时将这册《大至阁诗》赠与林思进的。由诗前小序中亦可知,《大至阁诗》于同年“闰三月二十七日”,即民国二十五年五月十七日(1936年5月17日),初印完成。其中所提及之“拔可”为李宣龚,关于此人,下文再谈。当日二人尝同至诸宗元墓下凭吊,此一具体事实当可留意。余目下无法查检梁鸿志《爰居阁诗》,未知此诗收入其诗集否?如其诗集中未收,则此诗为新发现的一首梁鸿志集外佚诗,其价值益发重大。

该书所涉及之诸人,陈三立、李宣龚、叶恭绰、夏敬观、诸宗元、梁鸿志、林思进等,均为晚清至民国时期文学界、学术界、政治界重要人物。时至今日,虽未历甚久,然许多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已完全不知此一批名流矣。于此辈晚近人物,甚至较古代人物还陌生。学术盛衰,世道隆替,文化断续,种种世相因果,由此亦约略可见一斑。其他人物此不具论,关系此书极为密切之四人诸宗元、梁鸿志、林思进、李宣龚,似有于此略加介绍之必要,以便充分认识此册《大至阁诗》之意义。

诸宗元(1875—1932),字贞壮,一作贞长,号大至阁居士。浙江绍兴人。因服膺魏源(字默深)、龚自珍(号定庵)之学,自题书斋曰:“默定书堂”。中年以后改为大至阁。幼年随父在江西福县幕中。稍长,与诗人并古文家范当世、姚永朴等交游。二十岁后历任江西各县文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举浙江乡试副贡。光绪三十年(1904年)与黄节、刘师培、邓实、陈去病、胡朴安等在上海创设国学保存会及藏书楼,贡献图书甚多。翌年创办《国粹学报》。同盟会会员,南社成立后加入南社。后应张謇之邀掌翰墨林书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后,入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瑞幕,荐保至直隶州知州,曾署湖北黄州知府。以官员幕友身份对革命活动多有掩护。民国成立后,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聘为水利局秘书。历任山东海关监督、浙江督军府秘书兼浙江电报局局长。1923年为浙江军务善后督办卢永祥幕僚。1925年应梁鸿志之邀赴北京,数月后又南下为人掌书记。1929年任教育部简任秘书。同年,在杭州所置以为终老之所的房屋遭大火,藏于其间的书画尽毁。次年即辞去。1932年病逝于上海。一生困顿,为人僚属,身后萧条。与南社社友多有交往,且尝尽力保护南社革命活动,与同光体诗人陈三立、郑孝胥、俞明震、沈瑜庆、李宣龚等亦颇密切。其诗风格隽永,取径陈与义。胡朴安《南社诗话》有云:“社员之诗,略具有缙绅文学气味者二人,一潘兰史,一诸贞壮。”又云:“贞壮常与太夷、伯严唱和,诗之气味,殊不与草泽文学之诗相合,然对社友,则颇被护之。满清时,亚子常谓贞壮是吾辈之把标。”著有《大至阁诗》、《吾暇堂类稿》、《病起楼诗》、《箧书别录》、《秦鬟楼谈录》、《心太平室笔记》、《中国画学浅说》、《书法徵》等。

梁鸿志(1882—1946),字众异,号无畏,晚号迂叟。福建长乐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举人。京师大学堂毕业。历任山东登莱高胶道尹公署科长,奉天优级师范学堂教员,后入学部任职。民国成立后,任职于国务院,并兼《亚细亚报》编辑。北洋军阀时期,投靠皖系军阀段祺瑞,为安福系骨干成员,曾任安福国会参议院秘书长。1925年任段祺瑞执政府秘书长。抗日战争期间,投降日本侵略者,充当汉奸。1938年3月,在日本帝国主义指使下,参与筹组在南京成立的维新政府,任行政院院长。1940年任汪伪政权监察院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苏州被捕,解往上海。1946年被枪毙。工诗,为近代闽派诗人中巨手。其诗学王安石、陈与义,有深婉不迫之趣。出关客沈阳,诗境益进。著有《爰居阁诗》、《入狱集》、《待死集》。

林思进(1873—1953)字山腴,号清寂,晚号清寂翁。四川华阳(今双流)人。少有经世之志。尝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宣统间任内阁中书。入民国,历任四川图书馆馆长、成都府学堂监督、华阳中学校长、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等校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四川大学教授、四川文史馆副馆长等。为近代诗坛卓有成就、自成面目的诗人。与林纾、冒广生交往最密,亦与同光体著名诗家如陈三立、陈衍等多有交游,但论诗独有见地,不为同光体所囿。与赵熙同为近代蜀中诗人领袖,二人亦堪称近代四川学术杰出代表。著有《中国文学概要》、《华阳人物志》、《清寂堂诗录》、《清寂堂词》、《清寂堂集》、《吴游集》等,并尝主编《华阳县志》。

李宣龚(1876—1952),字拔可,号观槿。因多藏伊秉绶(墨卿)书,又自号墨巢。福建闽县人。自幼与陈宝琛、郑孝胥、陈衍、林纾、严复往还,早有诗名。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与林旭同年。旋与林旭同客皖赣,以经世之学相淬,志同道合,生死不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林旭死难,为其经理后事,并于光绪三十一、三十二年(1905、1906年)间编印其遗集《晚翠轩诗集》。尝司榷南通州,与张謇共筹南洋劝业会,设陈列所,为中国工商展览首创。光绪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1907至1908年),由中书舍人试令江苏桃源,樊增祥任江宁布政使,重其文采,调其署首邑上元县,辞不赴任。后捐得湖北候补知府。宣统元年(1909年),引疾自免。后又出任江苏农工商局,于实业、教育外,尤注重文化。民国后居上海,与刘鸿生等先后创办水泥厂、火柴厂、玻璃厂,又与张元济等共营商务印书馆。数十年间,凡林译小说、严译名著之出版,《四部丛刊》、《丛书集成》、《万有文库》之编印,涵芬楼、东方图书馆及尚公小学之创立,李宣龚与张元济出力尤多。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商务印书馆毁于日军炮火,损失惨重,时李宣龚已退休,当此情形下,复出为经理、总经理,又与张元济、叶景葵等共创私立合众图书馆于上海。为诗嗜陈师道,亦喜黄庭坚,后又学王安石,从郑孝胥游,诗风承其衣钵,世推为同光体闽派后劲,所作诗感物造端,兴寄空灵,深粹坚栗。著有《硕果亭诗集》、《硕果亭诗续》、《硕果亭文剩》、《墨巢词》、《硕果亭重九酬唱集》。另编有《戊戌六君子遗集》,手校之《宋诗钞》曾由商务印书馆刊行。

余此次在京所见这册《大至阁诗》,恰道出诸宗元、梁鸿志、李宣龚、林思进四人一段鲜为人知的文字因缘,为近代史上又添一段既有意味且有趣味之雅事,四人非同寻常之交游往来由此亦可见一斑。至于此书如何由林思进手中流落至京城书肆,其间过程则已不得而知。见是书之同一日,余于同一旧书店中,尝见林思进《吴游集》、《清寂堂词》各一册。此外尚有林思进父亲林毓灵之诗文集一册,惜已记不清其名。当时以囊中羞涩,未能悉数购还,而今悔之不迭,然其书早已不知落入谁家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