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陈巧莉
《喜欢书》,孙卫卫著,江西高校出版社2012年6月版,48.00元
如果说一本书是一条小船,那阅读者无疑是乘船人。读完一本书,是暂时结束了一段旅程。我不得不承认,《喜欢书》是我目前为止“乘坐”得最亲切、最舒适的一条小船,它如水晶宫般剔透。制造这条小船的“工匠”是孙卫卫——一个脸上挂着眼镜,整天沉浸于书籍里,眉宇间缀着几分腼腆的“大男生”。
我相信在这个时代能坚持写日记的人已经不多,而孙卫卫正是那“不多”里的一个——《喜欢书》收录的是他以日记体形式书写的小品文。篇幅不长,行文随意,以诚恳、友善、怀念、感恩、向上为主题,以记录、判断、思考、审视的角度,原原本本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爱书人五年来的书生活。在孙卫卫的笔下,无论是悲、是喜、是静、是忧,抑或是错误与期待,他不隐藏也不装腔作势。对读书、生活、朋友、社会和世界,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旗帜鲜明的观点。
书籍是作家的“秀场”。在《喜欢书》中,孙卫卫以《每一本书背后都有故事》开篇登场,首先向我们介绍他的那些宝贝书:“有的书,是外地买的,看到书,就想起那个城市,想起那个城市里的人。有的书,是朋友送的。朋友知道我的爱好,送来的书正合我意。这样的书,不多。我记着是谁送的,什么时候送的。”——日记可真是一种好文体啊,随意、亲切,一下子拉近了书籍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赠书者与受赠者间的距离。书籍,已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情感的载体。
喜欢书,是孙卫卫的天性。淘书、读书、惜书、藏书、赠书、受书直至著书,孙卫卫乐不知疲。不但不疲,还意趣横生,文学、政治、历史、哲学,都是他的兴趣。曾买过的书、曾去过的地方,曾见过的朋友,只要是与书有关的人和事,随时随地,他都可以如数家珍般道出相关的具体年月日来。《喜欢书》中,记录着许多与书籍、与阅读、与他的书虫生活有关的感动。
孙卫卫是温情的。他特别怀念那座满载着他大学时代故事的南京城;他心疼那只藏在小区门口的汽车底下的流浪猫;他想象着自己也能像年轻时的范用先生一样当“书店巡阅使”;他因担心店主失望而羞于从小书店里空手而出,总要买一两本书;他还因为在菜场亲见一条活鱼被杀死而决心再不买活鱼……在这个物欲横流唯我独好的时代,他依然那么自然地信任陌生人,相信人在某个时期是真的需要帮助的。跟着《喜欢书》里的孙卫卫一路走来,作为读者的我,仿佛和他一起在那只流浪猫身上感受到了自己无助的孤独,仿佛听到了那条活鱼在卖主的刀下苦苦哀求的声音,也仿佛看到了书店小老板在他的身后露出的欣慰笑容。《喜欢书》处处流淌着他易感动、富于同情心、质朴敦厚的书生气息。
人生路上每一步都是成长,喜欢读书淘书的孙卫卫带给我们许多成长中的小欣喜、小浪漫——他想在“六一”儿童节里再做一回小学生,他想给上中学时的必读杂志《中学生》投稿,他期望在某一天因为读了优秀诗人的诗而学会写诗。这些天真浪漫的念想,宛如月下一个个闪烁着的银色光环,耀眼而迷人。他毫不掩饰对朋友送来的藏书票的喜爱,翻开《你不知道我有多么喜欢》,你就会看到他宛若孩童般的天真无邪:“在睡觉的时候,我把它们放在床头,早上起来的时候,也是先看看它们。”他对书以及一切与书有关的东西(如藏书票)的那份迷恋,那份怜惜,不经意间勾起我对曾经有过的相似时光的记忆,也吸引着我将他的日记一篇一篇地读下去。
孙卫卫是安静的。他不爱赶热闹,安静到自以为不适宜做一名记者,只能当编辑或者独自呆在家里写作。他将他的一片热情都放在心底,谨慎而不张扬,他不喜欢编辑在他的名字前加上“著名”二字,在低调的个性之外,也让读者感受到他对自己名字的爱惜。在孙卫卫纯朴、孤僻的外表下,他的率真与热忱却仿佛与生俱来,他珍惜人生路上的每一位师友和每一件美好的事物,他悄悄地充满爱意地欣赏着他们,而欣赏这门艺术恰恰需要距离,需要物理与心理上的双重距离——“很多前辈作家,我喜欢他们的作品,敬佩他们的为人,我想走近他们,但总怕打扰他们,只好远远地看着他们,看他们的作品。”
孙卫卫纯粹、坦诚。杭州的公交车司机遇行人过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时,常会招手示意让行人先走——“我一边快速过马路,一边挥手向他表示感谢。我想,他的心会和我一样很快乐、很充实。”寥寥几笔,勾画出一个简单美好的心怀下的场景,体现的是质朴的爱的回应,让读者不禁产生似乎亲眼所见的错觉。他内心觉得“最痛心的事”,不是他对别人的失望,而是别人对他的失望,他总是时刻提醒自己,要加倍努力,对于别人的事情,他都尽力去帮忙,而对于自己,他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文人本分,坚持理解别人,不麻烦别人,亦不给别人造成麻烦。在《金波赠书》一文中,他的腼腆与低调,还有小小的失望与渴望更是一览无遗:“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喜欢淘书,可金波老师怎么就不知道呢?他把《儿童文学》创刊号(1963年10月)给了武林兄,把《巨人》创刊号给了武林兄,真让人羡慕呀!”读来让人忍不住掩嘴而笑。孙卫卫公开宣称他最难过的事是“与时间有关的事”:“我的时间都交给了工作,交给了报社,不能有足够的时间在家写作,不能有更多的时间逛逛旧书店。”瞧瞧!或许还有读者亦有我这般的好奇:这样一个亲切又可爱的人,他把他的时间都交给了工作和淘书,他在家休息的时间有多少?——“在家的时间很少,走的时候阳光灿烂,回来时,常常‘月上高楼’,好像陪伴我一个人,有时候也陪伴准备卖早餐的人,我知道这一天,最想念我的,除了亲人,就是我的那些书了,还有趴在电脑音箱上等我回家的小猴(是一个毛茸茸的玩具——作者注)。”
或许因为是新闻记者出身,孙卫卫比一般作家更关注社会万象,他以他的笔忠实地纪录他的所见所闻。他关注重大社会事件,亦留心市井生活,对政治形势、房市股市、书摊书市、聚会、怀念、死亡、希望、理想、朋友、童年,他皆有自己的独特审美判断和体验。他富于怀疑主义精神,有独立的生命意义取向。冷静的透视感、审视反思的品格、感恩怀念的领悟,在他的文字中无处不在。《麦田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范用先生,王愚先生,周海婴先生等,他们的离开,都记录在他的日记里:“老作家一个个走了,我们也开始老了,至少已不再年轻。”他为每一个走远的人难过,因为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了,有些美好便不再来。
情感共鸣,是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孙卫卫文风简朴,但文字本身具有天然的含蓄的本质,无论写得多么简约,有时哪怕只是一点点语气的变化,它的后面,总是跟着一点别的什么,或一片小情感,或一丝小遗憾,或一个小期待,或一点小忧伤,便潜藏于它们之中,潜藏在每一个词语、段落中,它们充满人情味和真实感,每每读到,总会让你驻足回望,与他同喜,与他共悲,与他一起惆怅一道舍弃。在孙卫卫的日记里,记录着一些他喜欢的人与事,也记录着他欣赏并为之受到鼓舞的话语。原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曾称赞叶至善一生的品德“勤、精、诚、朴”,这四个字是对一个优秀的、品德高尚的人的一生的高度概括与肯定。一个生活中没有信念的人,永远谈不上会有什么道德基准,孙卫卫对“勤、精、诚、朴”四个字的敬畏之意既真诚又深刻。
孙卫卫的文字后面,有一颗永不长大的童心,纯朴、阳光、青春、勇气、毅力、向上,如绿色植物般在他的文字中丝丝生长。对书籍的热爱,对友谊的念念不忘,对记忆的珍惜,对逝者的不舍,对人际间的情感交往,在他的日记中总是闪着温情柔和的光,任何时候,我们都看不到他心底里有过哪怕一丝的阴郁。《大学老师夸我有朝气》《昨天真是小小少年》《我也曾和他们一样小》《看你的样子就知道经常买书》《有书在,就是幸福》《老书是对儿时的怀念》《写童话的人都有着儿童的眼睛》……他用一系列标有日期的随笔给自己画了一幅完整的肖像,不仅画出了自己的性情与喜好,也画出了自己的不足与缺憾。他还将探索的目光投向芸芸大众,关注他们的冷暖人生、悲喜因由,并借以反省审视自己,警示自己“这样并不好”,督促自己安分守己。
读文如读人,孙卫卫的文字一如其人,纯净而剔透,简洁中别具风采。《喜欢书》对圈内圈外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让人倾心励志的礼物。它干净、流畅,自然成文;如果有一天生活让你感到疲倦,那么,就请打开孙卫卫的《喜欢书》读一读,相信它定能让你于书香中重拾往昔的美好,让心灵重归恬淡宁静。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