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赵瑞瑞[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哈尔滨 150000]
《浮生六记》是沈复所写的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文言小说。小说共有六卷,即“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逍”。在流传的过程中卷数残缺不全,后两卷缺失,后来经研究者认真比对,现在读者看到的后两卷内容系后人伪托。作者以平凡、朴素的生活为出发点,以真实、生动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当时苏州一带平民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同时在书中运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自己与妻子陈芸浪漫温暖的生活、闲情逸趣,以及一起经历的坎坷困顿。这本书之所以能一代代流传,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作者的个人经历描写得极为真实、平淡,没有浓厚的说教,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只是一介文人平凡闲散又困苦的一生,它写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尤其是作者笔下刻画的陈芸这一人物形象。她作为妻子温柔贤惠,作为媳妇恭俭温良,作为女子又能做到自由大方,但是却不幸年少殒命。这部著作让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又不由得为这一位女子不幸又充满悲剧性的一生扼腕叹息。笔者主要从陈芸的个人魅力着手,分析其个人形象以及深入探究造成这样一位蕙质兰心的女子悲剧人生的成因。
陈芸是作者沈复着力塑造的一位女性,她对家庭事务尽心尽力,努力经营好家庭人际关系,对亲人、爱人、友人始终保持一颗诚挚良善之心,具有温暖善良的品性。她生来聪慧,儿时便能记忆背诵《琵琶行》,针对文人诗赋创作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具有才识,又有灵气。她能运用自己的巧思妙想,把平淡无奇的普通生活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呈现了生活中高雅的情趣,这说明她具有聪颖玲珑的心智。她对大自然充满憧憬与向往,屡屡打破封建束缚,接近外部世界,反映了她是一位具有大胆意识、追求率真自然的女子。
沈复和陈芸的婚姻是双方的父母亲自包办的,但是二人在婚前就已经情投意合。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是温馨有趣。陈芸在出嫁前后对家人、长辈以及沈复都无比温暖。
陈芸是沈复舅父的女儿,和作者同岁但比其大几个月,生来聪颖,长于女红。《闺房记乐》写道:“……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脩脯无缺。”等到长大之后,父亲不幸离世,在生活困难的时候,一家三口全靠陈芸精湛的针黹活计来挣钱养活,并且出资让弟弟从师学习,给先生的费用从来没有断过。这些细节说明陈芸对家人至亲至善,毫无怨言地为家庭付出。
陈芸为人温暖善良,总是处处为他人考虑。她对爱人同样一片真心,甘愿付出。在出嫁之前,对沈复可谓是尽心照料。在完成堂姊送亲后,沈复回来已三更时分,陈芸怕其饿着,已为其准备粥和小菜充饥。此外,在成婚之前,沈复生病,陈芸偷偷为其吃斋,被沈复发现后也只是微微一笑。婚前种种的行为,可以窥见陈芸思虑周到、人美心善。在成婚之后更是把二人的生活料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能在沈复失去职业时,对其百般安慰,毫无怨言,并积极为他谋寻出路。除了对爱人倍加关怀之外,陈芸对待亲人朋友也是一片赤诚之心。沈复的弟妹成婚时缺少珠花,芸娘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纳彩时的珠花拿出来,当仆人在一旁为此惋惜时,她却说:“凡为妇人,已属纯阴,珠乃纯阴之精,用为首饰,阳气全克矣,何贵焉?”在陈芸的观念里,这些金银珠宝乃身外之物,要是能帮到别人便是发挥了真正的作用,她从始至终的追求是纯良的内心与富足的灵魂。
陈芸生而聪颖。刚学说话时,家里口授《琵琶行》便能记忆背诵,“刺绣之暇,渐通吟咏”,而且还写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婚后,陈芸与丈夫沈复经常坐在一起讨论诗词歌赋,品月评花。她认为古文“识高气雄”,女子很难入门,而诗歌可以领悟一些。对于李白和杜甫的诗,她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对于赋,她谈到“就汉、晋人中调高语炼,似觉相如之最”。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女子做到如此的见解,已属具有丰富才识了。她不仅对诗赋有所见解,对破旧的书画也是倍加珍惜,在中馈之暇,粘补破损的字画,名曰“弃余集赏”,不厌其烦。
陈芸心思玲珑,充满智慧,不仅能和丈夫一起吟风弄月,而且总是能把平凡普通的生活经营得别有一番高雅的情趣。
在静室焚香时,“芸尝以沉速等香,于饭镬蒸透,在炉上设一铜丝架,离火半寸许,徐徐烘之,其香幽韵而无烟”。芸娘把檀香放在锅里蒸透,在炉子上放一个铜丝架,慢慢烘烤,这样檀香的香味幽远而没有熏烟,富有雅趣。在乡间居住的时候,夏天暑气逼人,炎热难耐,于是芸娘教家主人华氏制作活花屏风。“每屏一扇,用木梢二枝,约长四五寸,作矮条凳式,虚其中。横四挡,宽一尺许,四角凿圆眼,插竹编方眼。屏约高六七尺,用砂盆种扁豆置屏中,盘延屏上,两人可移动。多编数屏,随意遮拦,恍如绿荫满窗,透风蔽日,迂回曲折,随时可更,故曰活花屏”,这种屏风能遮风蔽日,随时可以更换,一切藤本香草用来制作此屏,乡居也很惬意。当搬到萧爽楼后,夏天一到,楼下空洞毫无遮拦,芸娘又心生主意,用旧的竹帘子替代栏杆,“用竹数根黝黑色,一竖一横,留出走路。截半帘搭在横竹上,垂至地,高与桌齐。中竖短竹四根,用麻线扎定。然后于横竹搭帘处,寻旧黑布条,连横竹裹缝之”。这样一来,既能遮挡,又可观赏,而且不会浪费钱和物,一举三得。在泡茶方面,陈芸也是别出心裁。等到夏天,荷花开放时,“芸用小砂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用荷花和雨水煎茶,既有花的香味,又有茶的香味,这种方法在现如今也被人推崇沿用。无论是静室焚香,还是制作花屏、用竹子制作阑干,这些简单的生活妙趣,足见陈芸是一位心思玲珑、蕙心兰质的奇女子。
陈芸为人妻恭俭温良,把简单的生活料理得充满温度与情趣,而作为女孩子个体而言,她对世界又充满了好奇。她一方面谨慎遵循三从四德,一方面受江南开明文化的影响表现出率真自然、追求自由的性格。
沈复曾感慨如果芸娘是男子的话,就能一起寻访名山,游览名胜古迹,云游天下,芸娘一听便来了兴趣,“此何难。俟妾鬓斑之后,虽不能远游五岳,而近地之虎阜、灵岩,南至西湖,北至平山,尽可偕游”。她表示有什么难的,虽然不能远游,但还是能和丈夫一起游览附近的名胜。可见,她对美好的自然界充满了向往。
由于封建时代对女子加以礼教束缚,她们的自由受到限制,不能随意出门,芸娘出门游玩实际上是一种大胆逾矩的行为。但是沈复对于她的尊重与疼爱使她增加了一份为自由冒险的勇气,能够适当释放自己骨子里向往自由的灵魂。沈复受好友邀请至“水仙庙”,布置插花等事,回家后主动邀请芸娘一同前往,于是陈芸“易髻为辫,添扫蛾眉”,并“于腰间折而缝之,外加马褂”,变换造型,换上丈夫的衣服。一开始她还心有余悸,害怕被公婆发现,决定放弃,不过丈夫一再鼓励,更增加了她想要外出的欲望。
沈复要去吴江吊唁画家钱师竹,去吴江要途经太湖,陈芸这一次便没有任何顾忌,大胆主动地向沈复提议一同前往,并且出主意道她可以借口回娘家,让丈夫先行,自己随后就到。见到太湖的水天风帆景色后,不由得感叹“今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这是许多久居闺阁的人不能接触到的自然美景。她敢于提出出游的计划,做了许多女子不敢做、不能做的事,这些都表现出陈芸向往自由、大胆率真的人格魅力。
陈芸是一位甘愿为爱人倾心付出、为家庭辛苦操劳的贤淑妻子,又是一位温暖善良、可爱率真、富有玲珑巧思的聪慧女子,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追求,总是以最大的善意对待外界一切人和事,也会以饱满的情趣装点生活。可是这样一位才德兼备的慧女子,却始终逃脱不了早早离世的悲剧命运,造成她命运悲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的时代悲剧。封建社会要求女子要恪守妇德,遵守妇规,女性地位低下,她们成为封建社会道德约束的牺牲品。社会的条条框框把她们束缚在封建大家庭的牢笼里,她们的生活时刻被审视批判着。陈芸正是生活在这样的封建时代,受“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封建家长管控的双重压迫,最终迫使她的命运走向悲剧。另一方面是内在的性格悲剧。在性格方面,陈芸虽然具有追求自由、率真自然的魅力,但是在日常生活与人相处时,却显得沉静懦弱。她总是尽力处处为他人考虑,甚至有时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过于善良多情,加之她的自尊心又非常强,敏感脆弱的性格一步步推动她走向悲剧的深渊。面对家长的误解一再选择忍气吞声,面对朋友的离开与背叛,沉浸在无限的自责和悲伤之中,导致疾病缠身。这些因素不断积压,从而造成了她不幸早逝的悲剧。
在中国封建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成为诸多生产部门的主力,获得支配生活资料的权利,父系氏族公社渐渐代替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母系氏族公社,男子社会地位提高,女子处在从属、辅助的地位,于是逐步形成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等级观念。陈芸生活在清乾隆时期,此时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约束更为严格。她生活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时代,必然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那个时代,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从朝堂渗透到家庭之中,妻子成为丈夫的附属物,社会地位远低于男子。在这样的封建大家庭中,三妻四妾成为一种社会现实,子女对封建大家长更要做到绝对服从。陈芸在内心深处虽然向往自然和自由,但她是封建社会培养出来的女子,即使再优秀美好也还是逃脱不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禁锢。沈复和芸娘二人即使再恩爱无比,她积极主动地为沈复纳妾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也不难理解,甚至她会因为丈夫没有妾室而感到内心不安。不过这一举动却遭到大家长沈父的误会,批评其“不守闺训,结盟娼妓”。芸娘有苦难言,面对大家长的批判只能默默承受。在封建社会,如果女子受到公婆批评,结局将注定悲剧。再加之憨园姐妹薄情所伤,而陈芸本是情深之人,又深陷封建舆论不能自拔,从而在心中苦闷郁结。这些因素加在一起直接导致芸娘香消玉殒、客死他乡的悲剧。
陈芸的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大胆追求自由,率真可爱,另一方面深受封建礼教的熏染,处处压抑自己,与别人相处总是自我牺牲。陈芸一生都在为别人考虑,担心丈夫的吃穿用度,甚至为他纳妾,为公婆的生活起居忙碌,即使遭受误解、非议,也是选择默默隐忍,她的深情好意并不被所有人领会。情深不寿,为他人考虑,默默隐忍,这些性格原因间接造成了她悲惨的命运。
当沈复和父亲前往海南官舍时,曾拜托陈芸可以代写家书,但是沈母害怕芸娘误写信息,便不愿意让其代写家书。在沈父看来,这是儿媳故意推辞不写,十分不满。受到公公的误会,陈芸为了家庭和睦而选择隐忍。实际上这样做非但不利,这样反而更使得家人对其心生嫌隙。
后来,沈父为了养活家人,需要长期在外坐馆。由于水土不服、言语不通,需要体己之人照顾生活起居,希望儿辈能从家乡寻找一位语音相合的人来。陈芸得知后便主动帮助公公纳妾,事情在没有办妥之前,加之担心家庭失和,便没有提前告知沈母。这件事情,本是沈父之意,陈芸好心帮人,思虑周到,没想到事情败露后婆婆却因为陈芸撒谎骗她,而对她冷落疏离。陈芸的良苦用心没有人能够了解,婆婆与她彻底失和。陈芸由于十分顾及他人的感受,又不愿意过多解释,逐渐失去了家长的信任,这些不愉快的生活琐事便形成了日后悲剧产生的隐患。
她在家庭中最备受委屈的一件事是为沈复的弟弟启堂作保。启堂多次借外债,请陈芸作保,后来,启堂借钱不还,而且还撒谎自己不知情。在家庭观念的偏见里,沈父不分青红皂白,加之对陈芸写的书信称呼很是不满,便一味怒斥芸娘:“背夫借债,谗谤小叔,且称姑曰令堂,翁曰老人,悖谬之甚!”陈芸作为一介弱女子,在封建大家庭中孤立无援,面对这些指责时,满腹委屈,却无处发泄,无奈又痛苦。
陈芸是一个处处为他人考虑、善良的女子。面对家庭内部的矛盾和误会,她一而再再而三地选择隐忍,深情善良几乎达到了懦弱的地步,内心充满委屈,却又无处诉说,没有人耐心听她解释。另外,她又是一位自尊心极强的女子。由于落入家庭失和的旋涡,不幸被逐出家门两次,被迫与沈复二人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她对寄人篱下的日子感到十分不安与愧疚,认为怎么能一直麻烦非亲非故的朋友呢,这段如无根浮萍般摇曳的生命体验使得陈芸内心更加沉重、敏感和痛苦。性格中的善良、敏感、深情并没有让陈芸得到相应的理解和关心,反而长期的阴郁长期压抑在心中,无处宣泄,最终导致陈芸悲惨的结局。
综上分析,书中的陈芸是一位聪颖贤惠、率真可爱的女子,她能用新奇的想法把清贫生活变得高雅又富有情调,能使单调的日子变得丰富有趣。但是如此善良美好、宽人律己的女子却还是顶不住现实的困苦、家人的误会、朋友的背叛、病痛的折磨。她的形象仿佛是时代开出的一朵白莲,清香优雅,但是那个时代却把她拽入了黑暗厚重的生活泥沼,让她备受封建礼教的压迫,饱经生活的风霜,忍受命运的折磨,终其一生,以悲剧收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