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陈恺昕 缪珠雷[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201203]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英雄好汉为主的经典文学著作,是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对中国及东亚叙事文学有深远影响。其成书至今已历七百余年,但书中诸多精彩章节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而其中较为脍炙人口的,有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该篇曾多次入选初中语文课本,其对鲁达三拳打倒镇关西的刻画尤为传神,不仅反映了梁山好汉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其细节描写更是与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高度契合。因此本文尝试从医学视角对此做深入的剖析和解读,探讨这些文学描写的医学价值,同时也为探索如何利用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名著培育医学生人文素养提供借鉴。
根据目前已有的考证,历史上并无与鲁达直接对应的历史原型人物。按书中描述,鲁达曾为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处的军官,因故借调渭州,任经略府提辖。从小说描述的人物经历来看,鲁达生活于北宋徽宗年间,以从军为生。而渭州,即今之甘肃平凉,恰好位于当时的西北前线。早自北宋仁宗朝开始,地处西北方向的党项族政权西夏便不断侵扰中原,而北宋不断反击,虽劳而无功,但也造就了当时北宋最精锐的一支部队——西军,之后南宋抗金战争中诸多杰出将领如吴阶、韩世忠等均出自西军系统。鲁达作为西军的一员军官,书中也未提及他有什么家世背景,应该主要是靠战绩由行伍提拔而来,其过硬的军事素质是毫无疑问的。且徽宗朝时期社会乱象频出,恶霸土豪欺男霸女之事时有发生,正义之士无不义愤填膺。小说正是通过这一预设背景,着力刻画出了孔武有力、彪悍果敢、疾恶如仇的鲁提辖。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鲁达打抱不平,拳打恶霸郑姓屠户(镇关西),也是顺理成章的。
在小说的该回篇目中,鲁达一共打了三拳,而镇关西对这三拳的身体感受各有不同。第一拳:“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又是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可见,镇关西在头部受到重击后,产生了一系列因创伤导致的错觉反应,下面从医学角度对这些文学描述试做解读。
镇关西所受的第一拳,主要引起的是味觉以及嗅觉的改变,这里作者用“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这一比喻做了描述,可谓恰如其分。味觉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舌表面化学感受器——味蕾,与进入口中的化学物质接触后产生电信号,通过传入神经到达大脑皮层味觉中枢产生效应,反应为咸、辣、酸等。
咸味通常由氯化钠引起,钠离子通过味蕾表面味毛进入细胞内,发出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味觉中枢。而酸味主要由氢离子刺激味蕾引起。辣味的形成比较复杂,主要通过辣椒素受体介导而产生。辣椒素受体不仅分布于味蕾,也广泛分布在体表皮肤及内脏等部位。辣椒素受体可接受辣味物质(如辣椒素)刺激,也可被一些机械、化学和热等刺激而产生痛觉。因此,辣椒素和机械性刺激最后的效应是相同的,所以更确切地说,辣味本质上是一种痛觉。痛觉是身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不愉快感,伤害性刺激可来自外部,也可来自内部。当机体受到这些刺激后,致痛物质释放,作用于痛感受器,最后传达至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相对于味觉而言,嗅觉感受器能结合挥发性气体微粒,感受范围更大。人类的嗅觉十分灵敏,甚至能闻到10-10毫克极低浓度的有毒气体,是帮助感知外界环境、趋利避害的重要机能。因此“嗅觉敏锐”也常用于形容某些人对机遇或政治事件的敏感程度。嗅觉感受器主要分布于鼻腔,与对应的气味分子结合后,发出冲动通过嗅神经传向大脑嗅觉中枢产生嗅觉。
以下是对小说原文描述的分析。首先,镇关西感受到的咸味,主要是由于血液和汗水流入嘴中引起,其中含有大量氯化钠等电解质,其作用于味蕾产生咸味觉。而酸味,由于血液酸碱度是偏中性的,其中的酸根离子含量较低,远不能使味蕾感受到酸味,这里更多应是炎症导致。日常生活中,感冒流涕、鼻炎时会有“鼻酸发胀”之感,跌倒碰伤亦会如此。镇关西鼻部受伤,必然产生炎症,大量炎症细胞被激活产生炎症介质,其中的次氯酸作用于高度敏感的嗅觉感受器,即使微量也足以使人感受到明显的酸味。辣味的产生主要来自被用力击打后,产生创伤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炎症因子作用于辣椒素受体,诱导感觉神经元产生兴奋性反应。再结合当时情形,镇关西神经必定高度紧张,神经冲动传导比平静状态下更敏感与迅速,存在效应放大的可能。
镇关西所受第二拳,损伤了视觉,这里作者用“也似开了个彩帛铺”来比喻,可谓生动形象之至。人体系统中与色觉相关的主要是位于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其拥有的视色素具备感光和颜色视觉两大功能。不同视色素分别对蓝、绿、红三种波长的原色光敏感,所以视锥系统可感知各种颜色。除此之外,眼球中还有大量液体如房水,支撑整个眼球结构,参与形成眼内压,也会影响颜色感知。若遭受机械性重击眼球破裂,会导致房水流失、眼压下降、眼球变形,扰乱视网膜对光色的处理,从而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
另外书中提到“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根据医学古籍《原机启微》,“眼棱”即“眼弦”,也即今之睑缘,而眼眶、眼棱均有保护眼球的作用。可见这一拳重击打在眼部导致了器质性损伤,可能形成眼球的永久损伤,如视网膜脱落、黄斑区裂孔等,而书中更有“乌珠迸出”的描写,提示眼球整个脱位,眼神经受牵拉,不排除瞬间被打瞎的可能性,所以此时已经不是轻度的眼冒金星或眼前发黑,而是真实视觉的色彩混乱,提示镇关西眼部受伤极其严重。
镇关西所受第三拳,即“太阳上正着”,对他的听觉造成了严重破坏,这里作者用“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做比喻,可谓画龙点睛。听觉的产生十分复杂,声波通过外耳、中耳传递到内耳耳蜗。耳蜗将声波机械能转化为神经冲动,由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又称毛细胞,分为内毛细胞与外毛细胞。其中接受振动刺激产生兴奋、引起听觉的主要是内毛细胞,外毛细胞则起到加强振动放大信号,增强内毛细胞敏感性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如部分外毛细胞遭受外界伤害而失活,其他未受伤害的外毛细胞会做短时间代偿,所以当耳部受机械性损伤后,第一时间往往不会耳聋,取而代之的是短暂的耳鸣、听觉错觉等复杂且综合的表现。
有趣的是,此处原文并未提及镇关西耳部受击,而郑屠素来身体强健,无耳科疾病,那么为何一拳后便闻及嗡鸣之声?细细分析,表面上这一拳并未直接打到镇关西耳朵,但这一拳击中了“太阳”即太阳穴。中医经络将太阳穴归为“经外奇穴”,是人体头部的重要部位,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凹陷中。此处受重击最易伤及内耳,所以此处应是机械损伤导致耳鸣,由听觉感受器及听觉神经纤维受损引起。由于镇关西素来体格强健,平时身体和精神都很健康,此时所听到的都是“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等单调无意义的声音,因此应诊断为耳鸣,而不是原发精神疾病引起的幻听。
实际上此时镇关西身体受损的状况比耳鸣要严重得多。这是因为太阳穴受击可造成颅内一系列连锁破坏:首先太阳处骨板是颅骨最薄弱的部位,受重击易形成骨折,破碎骨片向内刺入可损伤深部听觉中枢,并造成脑出血、脑水肿;此外该部位内部深层神经与血管丰富,重击之下也会挤压毁坏组织,损伤神经,使人立刻陷入昏迷,若短时间内得不到救助可致命。其次太阳穴深层脑组织是大脑颞叶,不仅与听力有关联,还能通过“前庭装置”感受体位空间变化,调节全身肌肉,维持身体平衡。因此镇关西太阳处受重击后,顿时瘫软倒地不起,几乎完全丧失行动和自救能力,其结局可想而知。
纵观这三拳,最后太阳穴的那拳应是致命一击,而作者在描述镇关西听觉错乱时特地用“水陆道场”来比喻也别有深意。至此一向骄横跋扈的镇关西郑屠,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鲁达也因为这一次打抱不平,改变了原来的生活轨迹,从一名颇有前途的军官不得不选择出逃,后又出家为僧,彻底走向飘忽不定的江湖人生。
从小说之后的情节可以看出,作者施耐庵对鲁智深这一人物是颇为赞赏甚至喜爱的。《水浒传》中与鲁智深性格和经历(武艺出色、豪侠仗义、正直而好打抱不平,却给自身带来不小麻烦)类似的人物有武松、石秀、李逵等多人,但这些人最终结局都不甚理想,或受伤致残,或殁于战场,或死于奸臣毒害,而鲁智深一生未曾吃大亏,更在“征方腊之役”中立下大功,最后于回师途中,在杭州六合寺伴随着钱塘江的汹涌潮声安然圆寂,与其僧人身份甚为相符,也算得以善终。再看作者施耐庵,虽然目前对他的籍贯和家族渊源尚有争议,但毫无疑问他本人是元末明初的一名杰出文人。由于身处乱世,其个人经历颇为丰富:早年投身科举并出仕为官,游历多地,后参加张士诚义军,有过军旅生涯,可惜后来因不满张士诚投降元朝,借故离开部队回乡隐居。这些经历从侧面证明施耐庵并非一介文弱书生,而很可能文武双全。从《水浒传》中对各式人物和场景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施耐庵的知识面极广,对诗词歌赋、武术、医学、天文、地理等均有造诣。正是由于这样的背景和知识涵养,《水浒传》中对鲁智深的人物刻画,既借鉴了传统戏曲话本的素材,也很可能加入了作者的个人经历。也正因如此,鲁提辖三拳击毙镇关西,方能写得如此传神。
名著之美,不仅涵盖高超的描写与深刻的哲理,其中蕴含的客观现象与科学原理更是值得细细品味。当这些人物情节跃然纸上,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医学知识也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如前文所述,施耐庵的经典名著《水浒传》中对人物的视觉、听觉、味觉感受和症状的描述,都是医学原理在文学作品中的真实体现。文学作品中这些情节描述对人物心理、生理等身体状况变化,及故事铺垫和情节展开有着不可或缺的提示作用,而这些提示对于文学名著的研究和鉴赏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医学生专业教育的角度看,深入发掘经典名著中的医学元素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很有价值的。由于医学基础类课程一般都比较枯燥,而经典文学作品大都脍炙人口,为学生喜闻乐见。学生在深入解读这些小说情节的同时,不但复习巩固了所学的专业课程内容,拓展了知识面,也锻炼了自学和表达能力。而从目前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大势所趋。医疗从业者不但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也需要有社会、心理、审美、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而要达到上述培养目标,以包括文学鉴赏在内的人文熏陶与医学专业技能的教育之间,两者恰好能形成良好的互补与促进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