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鲁迅早年诗文欣赏

时间:2024-05-20

北京 张梦阳

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中回忆:继祖母蒋氏有一个女儿是属兔的,平常对几个小侄儿都很好,讲故事唱歌给他们听,所以她出阁那一天,大家特别恋恋不舍,小时候的周作人——櫆寿趴在轿子上要跟姑母一起走。这事情一直到后来还不曾忘记。至甲午(1894)年姑母产后发热,不久母子皆死,这大抵是产褥热,假如她生在现代,那是不会死的。她的死耗也使得内侄们特别悲伤,据说她在高热中说胡话,看见有红蝙蝠飞来,当时鲁迅写了祭文似的东西,内容却是质问天或神明的,里边特别说及这红蝙蝠的问题,这是神的使者还是魔鬼呢,总之它使好人早夭,乃是不可恕的了。鲁迅后来在日记上记着她的忌日,可见他也是很久还记着的。

写小姑母祭文时,正是少年鲁迅避难皇甫庄读过《红楼梦》之后,贾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肯定会对这篇祭文有重要影响。可惜没有留下,如存下该会多么珍贵!

鲁迅最早留下的文字是《戛剑生杂记》四则。1898 年由周作人抄入日记。

第一则——

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故予有句云:日暮客愁集,烟深人语喧。皆所身历,非托诸空言也。

这篇杂记是鲁迅留于后世的第一篇文字。当时还叫樟寿的他只有十七周岁,酝酿于刚到南京之时,写于住处安顿好以后。

这篇文字的第一个特点是清峻。如清江峻岭,清澈兀立,无一杂尘废字,一起笔就使人坠入“斜日将堕”“暝色逼人”的悲情氛围中。第二个特点是具有“通感”,将视觉、听觉、感觉融为一体,使人通体感到身在异处、远离亲人的孤独无助。第三个特点是富于想象,孤身一人时思乡念家,想到刚刚失去丈夫的母亲和丧父的弱弟必定时时相语,谓自己现在当到某地了。想到这里必然 “柔肠欲断,涕不可仰”。最后以五言诗作结:“日暮客愁集,烟深人语喧。”其中“日暮客愁”出自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新”换为“集”,另有新意。“烟深人语喧”,出自白居易《舟中李山人访宿》:“日暮舟悄悄,烟深水沈沈。”“烟深”之后变“人语喧”,情境大不一样。少年鲁迅熟读唐诗,清人叶梦得《石林诗话》中说:“读古人诗多,意多喜处,诵忆之久,往往不觉误用为己语。”出现 “暗合”,也可能是故意借之创新。如“烟深”后的“人语喧”,就与“水沈沈”相反,由静而动,不同凡响,别出新境。

这篇出于十七周岁少年之笔的短文,如放在《古文观止》中会毫不逊色。充分显示了少年鲁迅的文学天赋与深厚的古文修养。

第二则应写于客居安定之后,是讲解膳食之文——

生鲈鱼与新粳米炊熟,鱼须砍小方块,去骨,加秋油,谓之鲈鱼饭。味甚鲜美,名极雅饬,可入林洪《山家清供》。

这是一篇说明文,讲解鲈鱼饭的做法。一些作家热衷于抒情描写、押韵对偶,轻视这种简易的说明。其实,把平常的事情说得简单明白并非易事。鲁迅说过文学史上的实例:沈括的 《梦溪笔谈》里,有云:“往岁士人,多尚对偶为文,穆修张景辈始为平文,当时谓之‘古文’。穆张尝同造朝,待旦于东华门外,方论文次,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穆修曰:‘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曰:‘有犬,死奔马之下。’时文体新变,二人之语皆拙涩,当时已谓之工,传之至今。”鲁迅指出:“两人的大作,不但拙涩,主旨先就不一,穆说的是马踏死了犬,张说的是犬给马踏死了,究竟是着重在马,还是在犬呢?较明白稳当的还是沈括的毫不经意的文章:‘有奔马,践死一犬。’”可见“明白稳当”地叙述一件事情并非易事。古今中外高明的文学家都很重视说明文的修练,少年鲁迅的这篇短文,简洁清晰,一目了然,实属典范。看来是少读《酋阳杂俎》受到的语言训练。

第三则也是说明文,更为言简意明——

夷人呼茶为梯,闽语也。闽人始贩茶至夷,故夷人效其语也。

这是讲英国人称茶为tea 的原因。简短两句,讲得一清二楚。

第四则说的是烧酒法——

试烧酒法,以缸一只猛注酒于中,视其上面浮花,顷刻迸散净尽者为活酒,味佳,花浮水面不动者为死酒,味减。

还是简洁、准确,并称浮花迸散尽去为“活酒”,浮水面不动者为“死酒”,形象生动,一目了然。

这年还作有——

莳花杂志

晚香玉本名土螺斯,出塞外,叶阔似吉祥草,花生穗间,每穗四五球,每球四五朵,色白,至夜尤香,形如喇叭,长寸余,瓣五六七不等,都中最盛。昔圣祖仁皇帝因其名俗,改赐今名。

里低母斯,苔类也,取其汁为水,可染蓝色纸,遇酸水则变为红,遇硷水又复为蓝。其色变换不定,西人每以之试验化学。

这篇录自周作人《关于鲁迅》一文,原载1936 年11月16 日《宇宙风》第二十九期,收入《鲁迅先生纪念集》和作者1937 年3月上海宇宙风社出版的《瓜豆集》。

树人自小就极为喜爱花草,小时候在玉田公公家里看到过一本陈淏子所著的叫《花镜》的书,里面把各种各样的花都说到了。但不敢翻看,也不敢细问,避难归家后,从廿八公公那里知道裕房的堂兄弟、三味书屋的同学兰星那里有这部书,就倾其所有零花钱买了来,爱不释手,到南京求学时还带在身边。这篇《莳花杂志》第一则是讲解花卉晚香玉的,除了仍具简明、清峻的特色外,比《戛剑生杂记》四则更加复杂化了。讲了花来自国外,叶子的样子,花球的生处、颜色、数目,名字的来历,系昔圣祖仁皇帝改赐今名。短短六十五字,就把花的形态、历史说得清清楚楚。

第二则讲的是国外传来的苔类,里低母斯,即石蕊色素的用途,颜色变换不定的因由,以及西方用作试验化学的性能。

不能不承认鲁迅是位千百年难遇的文学天才,一作文就将语言文字拿捏得恰到好处,适得精要。

1900 年1 月26 日,树人从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回绍兴度年假,2 月20 日离家回南京继续上学。兄弟情深,难分难舍。隔了一个半月,《周作人日记》上册第124 页4月15日记道:“接金陵(三月)十八日函并洋四元诗三首系托同学带回也。”作复函并将诗列于下,署“豫才未是草”。《别诸弟》(庚子三月)三首大约作于2 月20 日离别到3月18 日托人送信之间——

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

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

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

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

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

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这三首后来称为“别诸弟 庚子二月”的七绝,是鲁迅最早留给后世的律诗。

日本的鲁迅研究家增田涉,在《鲁迅的印象》中谈鲁迅的风格发展时说:“我感觉到,他年轻时喜欢李贺,喜欢尼采,是和他的性格密切联系着的。跟他读安特列夫,模仿果戈里,受夏目漱石的影响不一样,不是在学习他们的文学表现方法,而是更为根本的与他的为人直接相通的关系。他的性情、气质所要求的,必然是趋向李贺、尼采。到了晚年,由于环境、经验的关系,在他那儿出现了色彩更浓的杜甫、海涅的东西;但是,还没有完全摆脱掉李贺和尼采。这是那样地扎根于他本来的性情、气质上的。”

可以看出,树人留下的第一首诗,就表现出浓厚的李贺色彩。李长吉的诗,像《楚辞》那样,奇诡变幻、愤怨激越;也如读六朝乐府和齐梁体诗歌那样,设色绮丽、绚烂而又凄婉。这三首 《别诸弟 庚子二月》最大的特色,就是“凄婉”。

第一首第一句中“无奈”和“偏教”就构成了这种“凄婉”的句式。日本鲁迅研究家丸尾常喜先生认为鲁迅的全部诗文都贯穿着与现实违拗的“偏要”精神。这第一首诗恰恰是“偏要”的起始。明明亲兄弟应该在一起,却“偏要”各别离。又以凄清的情境,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这种凄凉:“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孤檠”就是“孤灯”。白居易《除夜寄弟妹》“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陆游《秋光》“孤灯初夜听雨时”,陈师道《斋居》“卧听丝竹雨来时”。“孤灯”“长夜”“雨来时”这些意象都是表现人的“凄绝”的,可以想象:在孤灯长夜下雨时,怎不令人最感到“凄绝”?

第二首“还家未久又离家”,1月26 日回家过年,2 月20 日不到一个月就要离家。“日暮”时怎能不分外添加“新愁”?杭绍、沪杭运河两岸的“夹道”上掠过“万株杨柳树”,隋代无名氏《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刘禹锡 《杨柳枝》:“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杨柳”都是喻指别离的。“断肠花”是秋海棠的别名,《广群劳谱》卷三十六秋海棠,引《采兰杂志》:“昔有妇怀人不见,恒洒泪于北墙之下。后洒泪处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妇面,其叶正绿反红,秋开,名曰断肠花,即今之秋海棠也。”刘希夷《公子行》:“可怜杨柳伤心树,可怜桃李断肠花。”青年鲁迅把“杨柳”与又名“断肠花”的秋海棠合在一起,更令人伤心悲苦。

第三首“从来一别又经年”,矿路学堂只有年假,没有寒暑假,再归家又得一年。“万里长风送客船”这句是对两位弟弟的勉励。《南史·宗懿传》记:宗懿年少时,叔父宗炳问其志,答:“愿乘长风破万里浪。”长风,浩荡之风。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皆表达浩然之志。

“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取白居易诗“我有一言应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的句式。杜甫《天末怀李白》有云:“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陆游《文章》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瑕疵,岂复须人力。”有人认为“文章得失不由天”一语是对杜甫、陆游的批判,完全是曲解。其实,“文章憎命达”讲的是好文章忌讳命运过于顺利,坎坷的命运反而会促进文章的成熟和深刻。“文章本天成”说的是文章要自然而成,不要刻意求工。“文章得失不由天”,主要是鼓励周作人。周作人文学天赋很高,大哥嘱他不要因为天赋高就不努力,而是不仰仗天赋高低而自己奋发图强。

周作人的文学天赋的确是极高的,在《周作人日记》上册第124 页录下《别诸弟》三首之后的第二天,4月16 日,他随手记述了游东湖的情景,当代作家李锐认为是天才之作,撰文大力推荐:

当时还名叫周櫆寿的周作人,只有十五岁,随手写下的日记竟有柳宗元的神韵!除了文学天赋之外,当归功于他的祖父周福清。櫆寿十岁到杭州祖父狱中陪读之前还尿床,但陪读不久即大为长进。周福清不愧为现代中国最大的文学教育家,培养出了两位现代文学家——鲁迅与周作人。

所以,“文章得失不由天”一语,并不是否定天才的存在,而是勉励天才人物不要因自己的天赋而松懈自身的努力。

回矿路学堂上学的1900 年秋天,树人又作了一首七律《莲蓬人》:

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

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这首诗最早录于《周作人日记》辛丑年附录《柑酒听鹂笔记》,这篇七律应该特别注意的有两点:

首先,诗意源自周家始祖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中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是文学史上写莲最为成功的文章。1900 年8月4 日,树人托返乡亲戚捎书给家中诸弟,其中有张伯行刻的《周濂溪集》一部四本和王渔洋辑的《唐人万首绝句选》一部二本。周敦颐原住湖南道县濂溪,迁居庐山莲花峰后,为纪念旧居,自号濂溪。送书之前,树人一定详细读过宗祖的集子并精研过唐诗。所以《莲蓬人》与《爱莲说》无论在用意还是遣词上都有着不言自明的密切关系,而且清丽婉曲,李贺味儿更浓。

其次,莲蓬人,又称莲蓬头,稍作雕饰,形似人头,有男性,也有女性。树人这里是指他心中理想的少女,亭亭玉立,纯洁无瑕,洗净脂粉,脱却盛妆,呈现出雅淡纯素的秀美风姿。1929 年,他回京时给因怀孕不能随行的许广平写信,一张笺纸上所画是两个莲蓬,一高一矮,充满子实;左侧有诗曰:“并头曾忆睡香波,老去同心住翠窠。甘苦个中侬自解,西湖风月味还多。”称广平为“小莲蓬”“小莲子”“我的有莲子的小莲蓬”,广平也称他为“小白象”“小莲蓬”,也证明了这一点。

再次,在这首早年的七律中,已表现出鲁迅一生运用的逆反思维方式——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或侧面别开生面地作文章。对于莲花,常人喜欢从正面写夏天鲜丽的莲花,这时的树人却一反常规,写瑟瑟秋风中与苇花伴宿,“净植”挺立的莲蓬人,脱落出志士高洁、朴素的昂然风骨。

以上三点,都是读懂《莲蓬人》必须掌握的。

庚子年腊月廿三日,公历1901 年2 月21日,绍兴习俗是送灶日,正好树人在家过年假,在祭灶那天作了首小诗《庚子送灶即事》,署名戛剑生: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所谓送灶,就是请灶王爷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主人家的所作所为时,拣好话说,报喜不报忧,别讲坏话,以保主人家来年平安无事。后来成为大作家鲁迅的树人在《送灶日漫笔》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当时周家已经败落,在士族阶层属于贫穷的,所以只能供一只鸡和胶牙糖,就是这些还是典卖衣服换来的,但终究是表示了他们的心意。“瓣香”一词,有各种解释,有的学者解为“形似瓜瓣的香”,不妥。我以为蒋锡金先生的解读更准确:“泛指香烛,也包括其他供物。此语本出于佛教所谓的‘心香’。佛教以为,单用香火和供奉是不够的,还要加上自己的虔诚的心意,是像把心也点着了似的;而佛教又以为人的肉体的心脏(肉团心)像是八瓣的莲花模样,所以奉上一份虔诚的心意也就是奉上了‘一瓣心香’,以后又简称为‘瓣香’。”

“长物”,多余的物品。典出《世说新语·德行》:“晋阳人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黄羊”,黄色,无角,似獐鹿,西北青藏等地出产。一说祭黄羊可致富。《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月晨炊而灶神形现,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以后,暴至巨富,故后以腊月祀灶而荐黄羊焉。”“岂独少黄羊”,是说家中贫穷,祭品不丰,不是故意不拿黄羊荐献。

此诗短小轻快,幽默风趣,却引经据典,学养深厚,不愧出于青年鲁迅之笔。

周作人《鲁迅的故家·祭书神》说:“(农历庚子年除夕,公元1901 年2 月18 日)晴,下午接神,夜拜像,又向诸尊长辞岁,及毕疲甚。饭后祭书神长恩,豫才兄作文祝之,稿存后,又闲谈至十一点钟睡。”

《祭书神文》如下:

上章困敦之岁,贾子祭诗之夕,会稽戛剑生等谨以寒泉冷华,祀书神长恩,而缀之以俚词曰:

今之夕兮除夕,香焰氤氲兮烛焰赤。钱神醉兮钱奴忙,君独何为兮守残籍?华筵开兮腊酒香,更点点兮夜长。人喧呼兮入醉乡,谁荐君兮一觞。

绝交阿堵兮尚剩残书,把酒大呼兮君临我居。缃旗兮芸舆,挈脉望兮驾蠹鱼。寒泉兮菊菹,狂诵 《离骚》分为君娱,君之来兮毋徐徐。君友漆妃兮管城侯,向笔海而啸傲兮,倚文冢以淹留。不妨导脉望而登仙兮,引蠹鱼之来游。

俗丁伧父兮为君仇,勿使履阈兮增君羞。若弗听兮止以吴钩,示之《丘》《索》兮棘其喉。令管城脱颖以出兮,使彼惙惙以心忧。

宁召书癖兮来诗囚,君为我守兮乐未休。他年芹茂而樨香兮,购异籍以相酬。

题目中称“文”,实为一首骚体诗。鲁迅毕生热爱《楚辞》《离骚》,但运用骚体形式的诗,仅有这一首。骚体要求押韵,句式长短不一,中间有“兮”字,相当于现代的 “啊”。并且应有章节,但是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祭书神》中全文披露这首诗时,没有分节;2005 年版《鲁迅全集》第8 卷《集外集拾遗补编》附录二收入此诗时,也没有分。后世注家有人没有分节,有人试分四层读解。为了便于读者理解,笔者也分引题和全诗的四个层次诠释。

引题:

“上章困敦之岁”,指旧历庚子年,公元1900 年。“上章困顿”,中国古代太岁纪年法的第二十三位,相当于干支年的庚子。

“贾子”,唐代诗人贾岛(778—842),字阆仙,河北范阳人。家境贫穷,一度出家为僧。知遇韩愈,还俗,考中进士,做过小官。著有 《长江集》十卷,《诗格》一卷,苦于推敲文字,有“苦吟诗人”之称。吟成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自注:“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祭诗之夕,会稽戛剑生和两个弟弟,谨以清泉菊花,祀书神长恩。长恩,为司书鬼,除夕呼其名而祭之,书籍鼠不敢啮,蠹鱼不生。而缀编鄙文敬祭:

第一层:“今之夕兮除夕……谁荐君兮一觞。”

这一层开门见山就写了除夕之夜书神和钱神所受到的不同待遇:在香焰氤氲、烛烟红火的除夕,“钱神”喝得酩酊大醉,“钱奴”为多赚钱四处奔忙,书神为何却守着残破的书籍过着孤独、冷落、凄凉的日子?华美的盛筵腊酒芬香,你却更更点点地熬着长夜。人们喧呼着沉入醉乡,有谁献给君啊一杯酒水?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书神的崇敬和同情,对“钱神”“钱奴”的鄙视与厌恶,鞭挞了世人追逐钱财、远离书籍的恶劣现象。

第二层:“绝交阿堵……引蠹鱼之来游。”

这一层的“阿堵”,俗语“这个”的意思,后成为钱的别称。表示自己即便与金钱绝交,尚会剩下残旧的书籍,举酒高呼啊书神君来到我家。绸帛做成的缃帙书套啊当作旗帜,牵着仙虫,驾着蠹鱼,带着书虫化仙而成的脉望,乘着浓香芸草装饰的车子,有别名漆妃的浓墨作陪,别名管城子的毛笔侍侯。我用清泉当酒,用菊花落英当菜,宴请君时又狂诵《离骚》,为君欢娱,君来时啊,不要太慢。君的朋友漆妃啊管城侯,向文章之海啸傲啊,倚埋葬文章的文冢而久留。不妨导引脉望而登仙啊,引诱蠹鱼来游。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绚丽多彩地描绘了书神的来临。

第三层:“俗丁伧父兮为君仇……使彼惙惙以心忧。”

这一层的“俗丁伧父”,指的是俗不可耐的市侩们。这种败类是书神的仇敌,读书的崇高境界绝对不允许市侩进来,使书神蒙羞;如果他们要进来,则须持吴地出产的弯形利刃制止,示之《九丘》《八索》这样高难的书啊卡住他们的喉咙,使他们无言以对,让有才华的弄笔者脱颖而出,而使那些俗物忧心忡忡。这里还含有一层隐含的意思。周作人十五岁时,曾经结交过一个大名姜渭河、俗称“阿九”的小流氓,成为“嬉游的伴侣”。他后来在回忆录中也承认:“我从他的种种言行之中,着实学得了些流氓的手法。”“几乎成了小流氓。”鲁迅在这篇《祭书神文》中暗示“阿九”这种小流氓是“俗丁伧父”,绝对不能再交往。周作人日记中说:“饭后祭书神长恩,豫才兄作文祝之,稿存后,又闲谈至十一点钟睡。”“疲甚”时又“闲谈”这么久,看来是有重要内容的。很可能是劝二弟潜心读书,不要与小流氓这样的人来往。

第四层是最后四句:“宁召书癖兮……购异籍以相酬。”

这一层的 “书癖”,是指癖好书籍的“书呆子”。“诗囚”,则是苦吟不已、诗思窘迫的诗人。元代元好问《放言》诗有“郊岛两诗囚”句,郊、岛,指唐代诗人孟郊、贾岛。其意是说:我宁愿召请“书癖”“诗囚”这样被世俗看作呆子的人,和书神一起守护我的书籍而感到乐不能休。“芹茂而樨香”,原指考中科举。《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泮水为学宫中的水池,后人常用入泮、樨芹比喻童生进学。樨即桂花。桂花飘香正是秋闱开科之时,后人常用折桂比喻秋闱中式。但豫才1898 年到南京上江南水师学堂时,就已经与科举之路决绝。1898 年回绍兴时参加过县考,考过之后就坚决回南京,不再府考。所以这里的“芹茂而樨香”,并不指考中科举,而是指学业成功。说的是待功成业就后购买珍贵的书籍酬谢书神。

这篇《祭书神文》想象丰富,对比强烈,爱憎分明,痛快淋漓地表现了对书籍的酷爱与对读书人的尊敬,痛斥了“钱神”“钱奴”的鄙俗、下贱。不仅当时极为可贵,就是当今也针贬了唯钱为是的恶劣倾向,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具有促人觉醒、提高思考能力、进入文明社会的意义,其价值不下于后来鲁迅正式出版的作品。

江淹《别赋》开篇叹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他说的“别”,主要指“生离”,古时交通落后,远离就很难再见。“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当时绍兴到南京的水路很曲折遥远。从家里到学堂,要花路费六元,要六天功夫。傍晚在绍兴开船,次晨抵青山西兴,换渡船过钱塘江,经内河穿杭州城至拱宸桥,乘小火轮的拖船经一天一夜抵达上海,从上海到南京的轮船需一天两夜多,途中在船上要度过四个夜晚。的确很不容易。清朝末年,学堂每年仅放一次年假。庚子岁末,即1900 年底,树人从南京回故乡绍兴,次年辛丑正月廿五日,即1901 年3月15 日傍晚离开绍关回南京。《周作人日记》辛丑年正月廿五日当天记道:“晴。上午大哥收拾行李,傍晚同廿八公公、子恒叔启行往秣陵(即南京)。余送大哥至舟,执手言别,心中黯然,作一词以送行。稿存后。夜作七绝三首,拟二月中寄宁。”夜作七绝三首是:

一片征帆送雁驰,江干烟树已离离。

苍茫独立增惆怅,却忆联床话雨时。

小桥杨柳野人家,酒人愁肠恨转加。

芍药不知离别苦,当阶犹自发春花。

家食于今又一年,羡人破浪泛楼船。

自惭鱼鹿终无就,欲问灵均问昊天。

当时还叫櫆寿的周作人于3 月18 日,即旧历正月二十八,将《戛剑生往白(下)》七绝三首寄南京树人,并索和。诗凄楚惆怅,忧念前途。树人读后痛心伤感,和诗遣忧,将自己对兄弟的情爱和作为兄长无力帮助改变处境的闷怨倾注于诗行。诗和跋约作于十余天之后,即寄往绍兴,二弟4 月2 日,即旧历二月廿十四日收到,即录入日记,署“辛丑仲春戛剑生拟删草”。1951 年唐弢据周作人辛丑日记辑入《鲁迅全集补遗续编 ·附录二》。后来收入2005 年版《鲁迅全集》第八卷《鲁迅全集补遗补编·附录二》,更题为《和仲弟送别元韵并跋》。这三首寄回绍兴的诗是:

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

夜半倚床忆诸弟,残灯如豆月明时。

日暮舟停老圃家,棘篱绕屋树交加。

怅然回忆家乡乐,抱瓮何时共养花?

春风容易送韶年,一棹烟波夜驶船。

何事脊令偏傲我,时随帆顶过长天!

仲弟次予去春留别元韵三章,即以送别,并索和。予每把笔,辄黯然而止。越十余日,客窗偶暇;潦草成句,即邮寄之。嗟乎!登楼陨涕,英雄未必忘家;执手消魂,兄弟竟居异地!深秋明月,照游子而更明;寒夜怨笳,遇羁人而增怨。此情此景,盖未有不悄然以悲者矣。

离别的确是周氏兄弟最为销魂的悲苦,他们因而为别离反复作诗、和诗。

要懂得树人这首诗的意思,先得明白他二弟诗的含义。当时,二弟闲居在家,府考不顺,又没有决定是否像大哥那样去南京上军校。于是一边想念大哥,盼望再有机会与大哥相聚“联床话雨”,一边看着大哥和别人在学校精进锐取,而自己终年一无所成,心中不禁异常惭愧,只想如屈原那样长问昊天。而树人看到仲弟的诗,既无比同情,又无可奈何,不知怎么说才好,所以每一把笔就黯然而止。过了十余天,偶有余暇,潦草成句,即邮寄之。

诗中说:

梦里魂魄常向故乡飞驰,才开始相信别离是人间的一种痛苦。夜半倚在床上忆起诸弟,残余的灯火映照着皎洁的月光。

日落时船停泊在养花人家的河下,上面是繁茂的树林,荆棘篱笆交叉围绕着房屋。忆起家乡的欢乐,心中惆怅,什么时候还能抱着盛水瓮共同浇花?

春风易于送走美好的青春年华,夜色中船侧长浆划起朦胧的烟波。什么事令象征兄弟的脊令鸟冲我傲叫,时时随着帆顶盘旋翱翔。

跋语采取赋体,西汉大将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树人反其意说:“英雄未必忘家”,怀念“执手消魂”之情,又为无力改变二弟处境而惭愧。

三首诗以景衬情,有意境,有诗意,应该说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但也有人认为不好,锡金在《鲁迅少作六题十三首》中说:“甚至在第二首中还出现‘树交加’这样的恶劣的句子,可见真写得‘潦草’。”虽然没有锡金所说的达到“恶劣”的地步,但确实有些“潦草”。像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不一定是篇篇首首句句都好,也可能与常人一样出现一些“潦草”处。科学的评价是好的说好,不好的就说不好。

另外,周作人提供唐弢辑入《鲁迅全集补遗续编·附录二》时,把日记记录的“抱瓮何时共养花”的“共”改为了“更”。以后的《鲁迅全集》和有关书籍又改回“共”。细究起来,“共”比“更”好,说的是兄弟共同浇花,符合原意。不知周作人当时改为“更”是什么缘故?

周作人日记辛丑三月初二日云:“接大哥廿六函,并《惜花诗》四首。”“廿六”即阴历二月二十六日,合公历1901 年4月14 日。

周作人的日记后来收录了这四首诗,题名《惜花四律步藏春园主人元韵》,署名“汉真将军后裔”,并有眉批:“都六先生(周作人早期别名)原本,戛剑生删改,圈点悉遵戛剑生改本。”初由周作人提供给《鲁迅全集补遗续编》的编者唐弢,编入附录一。后来周作人又解释说是鲁迅看见祖父周介孚带回的原唱“便和了四首”。

所以这四首《惜花四律》,历来是鲁迅诗歌研究史上争论最激烈的诗。有人认为根本就不是鲁迅的作品而是周作人的,不应编入《鲁迅全集》;有人认为是周氏兄弟合作的,鲁迅大修大改,已经成为他的作品。争论一番,2005 年还是收入了《鲁迅全集》第八卷《集外集拾遗补编·附录二》。我则认为《惜花四律》是周作人原作、自称戛剑生时的青年鲁迅修改并认可的惜念表妹鲁琴姑的诗,可以收入《鲁迅全集》。

鲁迅有一位表妹琴姑,是鲁迅小舅父鲁寄湘的大女儿。鲁寄湘有四个女儿,依次是琴姑、意姑、林姑、招官(也写作昭官)。后又生幼子佩纹。据周建人回忆:这四个女儿,个个汉文很好,大女儿琴姑尤其好,能看极深奥的医书。鲁迅在南京读书时,曾经提起过,是否两家结个亲,可是那时听得长妈妈叽叽喳喳地说什么“犯冲的呢”,因此也就不提了。后来小舅父把琴姑许配给了别人,不久病逝。她在临终时对服侍她的贴心妈妈说:“我有一桩心事,在我死前非说出来不可,就是以前周家来提过亲,后来忽然不提了,这一件事,是我的终身恨事,我到死都忘不了。”

鲁迅与琴姑的感情,周作人应该比周建人了解。一则他年岁大些,更懂男女之情;二则祖父出科场案时他与大哥一起到舅父家避难,与琴姑四姐妹相处过。四弟去世后,他仍然在绍兴家乡,姆娘携三弟到小舅父家散心,准备给琴姑和大哥提亲,回来被长妈妈搅了一节,他应该是知晓的。

后院玉田公公的儿媳,人称谦少奶奶的,也有幼子早夭,与失去椿寿的鲁瑞同病相怜,走得很近,无话不谈,鲁瑞跟她谈起大儿子年龄已到,尚未婚配。谦少奶奶回家跟她的婆婆、玉田公公的夫人“蓝太太”一说,引起了这位“蓝太太”的兴趣,因为她来自绍兴城丁家弄朱家,内孙侄女朱安,叫作“安姑娘”的,比樟寿大三岁,老大年龄还“待字闺中”,朱家正为此犯愁呢!立刻要媳妇谦少奶奶找鲁瑞说媒。这个谦少奶奶姓赵,能说会道,巧于言辞,周围人都视她为《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把朱安说成了一朵花,终于把善良心软的鲁瑞说动了,与朱家订了亲。事后才告诉老大,老大不太愿意,一再拖延。后来得知朱安是缠脚的,目不识丁,说娶朱安姑娘也行,但有两个条件:一是叫家里通知她放足;二要进学堂。朱安思想很古怪,不愿意放足,回答脚已放不大了,妇女读书不大好,进学堂更不愿意。倒是朱家以女儿年纪大了,一再催促,拖到1901 年4 月3 日,鲁瑞才让周作人遣人往朱家议婚。周作人对大哥与琴姑的感情是有所察感的,现在又要亲自操办大哥与朱安的事,隐含不愿,但又不好直接违逆。这时,祖父周福清将被清廷赦免回家。他的藏书中有《海上文社日录》,上面刊登着寓居上海的长沙人林步青以“湘州藏春园主人元韵”之名写的《惜花诗》七律四首,征集唱和。周作人曾经在杭州祖父狱中侍读,可能侍读中见过此诗,也可能祖父出狱前把藏书先行由仆人运回绍兴,作人看到了《海上文社录》上湘州藏春园主人的诗,就步原韵和了七律四首。这时不可能是征和,因为已经过时,只可能是借和诗暗指琴姑。连同告知朱安事的信一起寄给在南京上学的树人。或在树人回绍兴度年假,3月15日回南京前交到大哥手里。树人看了,悟到二弟心意,把诗仔细修改后寄回绍兴,回应对琴姑的惜念。周作人录入辛丑日记附录的《柑酒听鹂笔记》中,署名“汉真将军后裔”。汉真将军本指西汉将军周亚夫,绛侯周勃的儿子。文帝时,匈奴犯边,大兴入内,汉廷出动三军布防在京城长安城外,其中一支由周亚夫率领,驻军细柳,军营森严,文帝视察后赞叹道:“嗟乎,此真将军也。”周作人曾自号跃剑生,抄录《惜花四律》时,不署戛剑生,也不署跃剑生,而署“汉真将军后裔”,就含有兄弟二人合作的意思。所以在抄录稿天头处注明:“六都先生(按即周作人)原本,戛剑生删改。圈点悉尊戛剑生改本。”后来又说是鲁迅作的,但当时的文字记录更为可靠。

惜花四律步湘州藏春园主人元韵

鸟啼铃语梦常萦,闲立花阴盼嫩晴。

怵目飞红随蝶舞,关心茸碧绕阶生。

天于绝代偏多妒,时至将离倍有情。

最是令人愁不解,四檐疏雨送秋声。

剧怜常逐柳绵飘,金屋何时贮阿娇?

微雨欲来勤插棘,熏风有意不鸣条。

莫教夕照催长笛,且踏春阳过板桥。

祗恐新秋归塞雁,兰艭载酒桨轻摇。

细雨轻寒二月时,不缘红豆始相思。

堕裀印屐增惆怅,插竹编篱好护持。

慰我素心香袭袖,撩人蓝尾酒盈卮。

奈何无赖春风至,深院荼蘼已满枝。

繁英绕甸竞呈妍,叶底闲看蛱蝶眠。

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

文禽共惜春将去,秀野欣逢红欲然。

戏仿唐宫护佳种,金铃轻绾赤阑边。

“惜花”之题,绝非是指植物的花,而是暗喻美丽的女人,以花喻美女是历代文学的惯例。鲁迅坦诚地承认过:“异性,我是爱的。”对于一个正常的男性来说,爱美丽、有才的女人,并非什么缺点和见不得人的事情,而是一种美好以至可以上升为诗情的人之天性。特别是“天于绝代偏多妒,时至将离倍有情”,更是暗指琴姑无疑,不可能是其他任何女人。鲁瑞想提树人与琴姑的亲事又被长妈妈搅了,是在1899 年底到1900 年初,到1901 年4 月,琴姑肯定已被父亲另嫁别人,婚后生活郁郁不乐,即使还没有死,也临近死日了。与朱安的不情愿的婚事已经正式提起,很难改悔。所以感慨上天对绝代佳人——不公正,与琴姑将永远离别时倍感二人是确有深情的。

鲁迅是爱花的。他曾倾囊买了《花镜》一书,爱惜倍至,到南京读书还带在身边。《别诸弟(辛丑二月)》有“抱瓮何时共养花?”之句,“共养花”当然主要是与二弟作人“共养”。所以,周作人对花卉也是很爱惜很熟悉的。他突出描写花的“嫩晴”“轻摇”“秀野”,正象征了琴姑清靓、秀丽的少女的美。虽然已经永远离别,不可能结合了,兄弟二人还是怀念着她。

鲁迅的诗文是很讲究炼字的。1898 年4 月10日致祖父和二弟信中附试帖诗两篇。诗的题目一是“‘苔痕上阶绿’,得‘苔’字;一是 ‘满地梨花昨夜风’,得‘风’字”。可惜诗文已佚。但 《惜花四律》的改动,《周作人日记》却标得非常清楚:“第一句原本。第二联原本,‘茸碧’原作‘新绿’。第末联原本,‘不解’原作‘绝处’,结句成语。”于第三章(“剧怜”章)注:“首句原本。第二联原本。”可以看出“茸碧”明显比“新绿”形象鲜明生动,隐秀精致。“茸”,小草丛生状。“茸碧”,形容青苔碧嫩,藓侵阶绿。“绝处”改为“不解”,整句成“最是令人愁不解”,意为令人心怀愁思,不得消解,比“绝处”更恰当,与后句“四檐疏雨送秋声”也更对称。

这四首惜花诗写得婉美柔和、意象纤细,有学人认为与鲁迅劲健的诗风不一致,更证明是周作人原稿,鲁迅修改的。

1901 年9月19 日周作人经椒生叔祖同意抵南京投考,考取江南水师学堂,改名周作人,兄弟两人来往密切。次年1月12 日,树人往水师学堂访作人,告知矿路学堂同班好友、同乡丁耀卿于4 月5 日病逝。撰写挽辞:

男儿死耳,恨壮志未酬,何日令威来华表?

魂兮归去,知夜台难瞑,深更幽魂绕萱帏。

这副挽辞是鲁迅早年留日前留下的最后文字,充满了报国的雄心壮志。

①李锐:《精神撒娇者的病例分析》,《另一种纪念碑》,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年9 月版。

②蒋锡金:《鲁迅诗少作六题十三首》,《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2 年第3 期。

③《苦茶》,《周作人回忆录》“二四·几乎成了小流氓”,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 年3 月版。

④《书信·290322 致韦素园》,《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