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徐永丽 [长江职业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研室,武汉 430072]
中唐是唐传奇的兴盛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不少以创作传奇著称的文人,沈亚之即是其中之一。一般认为沈亚之有五篇传奇,《异梦录》《湘中怨解》《冯燕传》《秦梦记》四篇收在《沈下贤文集》中,《感异记》一篇收在《太平广记》中。沈亚之的这五篇传奇中,《冯燕传》的书写风格与其他四篇相异,此篇传奇受史传文学影响较深,并无诗性表现,所以本文的研究范围并不包括《冯燕传》。
从其他四篇传奇中融入诗歌的情况来看,《异梦录》中出现诗歌两首,一首为七言绝句,一首为五言律诗。《湘中怨解》中有三处诗歌,其中有一处是骚体诗句,两处为骚体诗。《感异记》中用诗最多,有五首五言绝句,三首七言绝句,两首骚体诗。《秦梦记》中出现一首五言律诗,一首七言绝句,一首杂言诗,一首骚体诗。从融入诗歌数量来看,总计融入诗歌十八首,诗句一处。从融入诗歌的诗体来看,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杂言诗和骚体诗。由此可见,沈亚之的小说中不仅融入的诗歌数量多,而且诗体种类较多。
小说中融入诗歌是小说诗化的直接、外在的表现,沈亚之小说中诗歌的主要功能在于抒情。中国古代的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在沈亚之的小说中,融入的诗歌皆为抒情诗,抒情诗为其小说带来了浓郁的抒情性,深化了小说中情感的表达。
首先来看《异梦录》。《异梦录》讲述了作者沈亚之听到的两个关于梦的故事,其中邢凤之梦颇具诗意。邢凤在梦中遇见一美人,美人示其《春阳曲》诗:“长安少女踏春阳,何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弯浑忘却,罗衣空换九秋霜。”美人跳舞以示邢凤,邢凤梦醒后,“于襟袖得其词”,并记起梦中之事。在邢凤的故事中,由《春阳曲》诗中的“弓弯”,引出邢凤的疑问:“何为弓弯?”并由此引出弓弯舞。可以说《春阳曲》是这个故事最核心的部分,没有了《春阳曲》,邢凤的故事便不再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春阳曲》一诗,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于为小说增添了怅惘伤感的气氛,邢凤“寝而昼偃”,小说中并没有交代季节,但读者从《春阳曲》一诗中可以想到这或许是春天里的一个伤感的梦。伤春悲秋,本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情绪,邢凤的故事中因为有了《春阳曲》,也便充溢着这样一种淡淡的感伤。
在沈亚之的小说中,最具抒情意味的是《湘中怨解》。《湘中怨解》讲述了一个凄婉的人神之恋的故事。太学进士郑生,路遇一欲赴水自尽的艳女,此女号曰汜人,后与郑生同居,数年之后,汜人告诉郑生:“我乃湘中蛟宫之娣也,谪而从君。今岁满,无以久留君所,欲为诀耳。”汜人离去十余年后,郑生于上巳日登岳阳楼,见洞庭湖中有画船彩楼,高百余尺,弹弦鼓吹者多人。其中一人,含颦凄怨,形类汜人。然不久后,风涛崩怒,不知其所在。《湘中怨解》中所出现的三处骚体诗歌,将郑生与汜人相处时的欢愉之情、离别之后的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这三首骚体诗歌的贯穿之下,整篇小说表现出一种迷离怅惘的感伤情绪。因此,此篇小说对读者来说,重要的不是小说的情节如何,而是在阅读中所体验的这种意绪与氛围,可以说这是一篇典型的情调小说。“情调能够超出作为一般属性的地位而成为一种叙述模式,顾名思义也便是因为在这种小说中,情调已经成艺术的真正核心。在这类作品中故事虽然存在但并不构成为情节,人物也得以保留但已退居二线,小说家讲述一些事件、介绍几位人物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意境,渲染一种气氛,最终捕捉住一种特殊的情调感。所以,故事在文本中不仅显得散淡,人物的肖像往往十分模糊,作家对其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特征的描写既不为刻画性格也不为突出情节,只是赖以抒发某种人生体验。”
与沈亚之的其他小说相比,《秦梦记》情节较为曲折,此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作者沈亚之的一个奇特的梦。沈亚之在梦中入秦,为秦穆公所赏识,让其带兵作战,沈亚之不负所望,攻城略地,立下赫赫战功。秦穆公有一爱女弄玉,其婿萧史先亡,于是秦穆公将其爱女弄玉再嫁沈亚之。一年之后,弄玉无疾而亡,秦穆公对沈亚之恩情已了,请其离开秦国。沈亚之辞官归家,醒来发觉乃是一场梦。尽管在此篇小说中,梦中的故事得以较为详细地讲述,然而故事依然只是此篇小说抒情性的背景,读者阅读此篇小说,为其所打动的并不是沈亚之在梦中的奇特经历,而是小说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浓郁的感伤怅惘之情、无奈之感。而这种阅读体验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说中融入的那几首诗歌。
由此可见,沈亚之小说中所出现的诗歌,不论绝句还是律诗,抑或是骚体诗,在小说中主要起着抒情的作用。沈亚之小说中强烈的抒情性与这些融入的诗歌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小说结构的组成部分,少了这些诗歌,就丧失了大部分的诗意。这些诗歌除了抒情功能之外,还承担着其他功能,如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在《感异记》这篇小说中,人物之间以诗赠答,诗歌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感异记》是沈亚之小说中融入诗歌最多的一篇小说,书中人物沈警与神女因为诗歌而相会,进而共度良宵。诗歌是沈警与神女得以相会的媒介,也推动着情节发展,从故事的开端到故事的结尾,诗歌自始至终在为沈警与神女传情达意,表达衷情。值得一提的是,《感异记》虽然比其他三篇小说融入的诗歌数量多,但从整体上来看,《感异记》并未因为如此就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抒情性,这是因为《感异记》中所写的仅是男女之间的艳遇,缺少内在感情的寄托。
“在小说里,作为叙事形式要素之一的手段是以语言为背景的,具体包括讲述与描述、抒情与议论。”沈亚之的小说中经常用到描述性的语言,如《异梦录》中对美人的描写:“梦一美人,自西楹来,环步从容,执卷且吟。为古装,而高鬟长眉,衣方领,绣修带绅,被广袖之襦。”这一段外貌描写充满了诗意,为读者描绘出一个朦胧婉约的梦中美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似乎能感到这身姿绰约的美人正向我们款款走来。再如《秦梦记》中的一段描写:“公复命至翠微宫,与公主侍人别。重入殿内时,见珠翠遗碎青阶下,窗纱檀点依然。”此处场景描写,洋溢着盎然的诗意,充盈着诗的情绪和诗意的感发,将物是人非的怅惘感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带给读者一种强烈的悲情体验。沈亚之小说中的这些形象而精准的语言,体现了沈亚之对于语言高超的把握能力。
正如沈亚之在《为人撰乞巧文》中所说:“其夫以为沈下贤工文,又能创窈窕之思,善感物态,因请撰为情语,以导所欲。”沈亚之“善感物态”,所以能准确、恰当地将感情抒发出来,使其小说体现出强烈的抒情氛围。而这种具有感染力的文字,正是沈亚之自己所欣赏的。他在《叙草书送山人王传乂》中言:“夫匠心于浩茫之间,为其为者,必有意气所感,然后能启其象也。此凡一举志则尔,而况六艺之伦乎?余闻之学者曰:‘昔张旭善草书,出见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鼓吹既作,言能使孤蓬自振、惊砂坐飞,而旭归为之书则非常矣。’斯意气之感与?”沈亚之这种“必有意气所感,然后能启其象也”的文学主张,使其在小说创作的实践中以有所感作为创作动因,在小说文字的背后有着主观之情的感发,也正是因此,才有《异梦录》中的怅惘之境、《湘中怨解》中的幽怨之意,以及《秦梦录》《感异记》中的失落之情。
沈亚之小说中的诗性特征,除了因为诗歌融入小说而带来的浓郁的抒情性之外,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表现出的凄美意境。中国古代小说中意境的存在是小说诗化的特征之一。“诗歌的本质特征是抒情和创造意境,而小说的本质特征则是通过独特的构思和情节来塑造人物。当诗歌的抒情性和创造意境的特征,影响并渗透到小说的情节,特别是人物塑造中去的时候,作为叙事文体的小说,就同时具有了抒情文体诗歌的某些特征。这时,诗性小说或者称诗意化小说就产生了。”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融入的诗歌、整体的叙事方式的综合运用,会使小说呈现出整体的意境。尤为学者所称道的是沈亚之的《湘中怨解》,此篇传奇具有朦胧凄迷、如梦似幻的意境。这一整体意境是由小说中诗化的人物形象、诗歌的运用以及诗性的叙事方式共同作用而营造出来的。汜人这一人物形象,就是诗性的存在,郑生与她不期而遇,她以柔弱无助的状态出现,又以“蛟宫之娣”的身份离开,倏忽而来,飘然而去,能诵《九歌》《招魂》《九辩》,又善舞。汜人是小说中着重表现的形象,然而小说作者沈亚之却没有对她进行具体的外貌描写,只用“艳女”一词来概括。模糊的外貌描写,行为表现上的诗意,使得汜人成为诗性的存在。小说中三首骚体诗的出现,从形式上来说,无疑是诗性的最直接的表现,这三首诗所营造出来的那种凄迷朦胧的氛围则为整篇小说增添了浓重的诗意。实际上小说所讲述的人神之恋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想象,在这个美丽的想象里,汜人是诗性的存在,是小说作者主要烘托的对象,而郑生只是这个故事的一个背景,一个引发故事情节发展的背景性的存在。浓郁的情致、哀婉的情绪、含蓄蕴藉的语言共同营造出感伤幽怨的意境。
由以上分析可见,沈亚之的传奇小说有着浓郁的诗性特征,其诗性特征的出现,与时代背景、小说创作的整体倾向有着密切关系。唐传奇的作者多为科举士子,诗歌创作对这些科举士子而言,是最基本的技能。沈亚之虽以传奇闻世,但在当时的诗坛上也颇有影响力,如《唐才子传》卷六《沈亚之》中云:“亚之常游韩吏部门。杜牧、李商隐俱有拟沈下贤诗,盖甚为当时名辈器重云。”杜牧与李商隐等皆有拟沈亚之诗,当说明沈亚之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沈下贤集》元祐丙寅本题记中言:“文章盛衰,与世升降。唐之文风大振于贞元、元和之间。韩、柳倡其端,刘、白继其轨。当时学者,涵濡游泳,揽其英华,洗濯磨淬,辉光日新。苟有作者,皆足以拔出流俗,自成一家之语,则吴兴之文是已。公讳亚之,字下贤,吴兴人。元和十年登进士第,历辟藩府,尝游韩愈门。李贺许其工为情语,有窈窕之思。其后,杜牧、李商隐俱有拟沈下贤诗,则当时称声甚盛。而存于今者,既不尽见;世之所有,复舛错讹谬,脱文漏句,十有二三。”如此看来,作为诗人的沈亚之的小说具有鲜明的诗性特征,就不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了。
沈亚之的小说具有浓郁的诗性特征的另一原因在于受到楚辞的影响,尤其是《九歌》。“《九歌》的基本情节是‘人神恋爱’,往往以人神恋爱的成功来象征祭祀的成功,而人神交接的艰难,又使《九歌》充满了悲剧色彩。”沈亚之小说受到楚辞影响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其四篇小说中融入的五处骚体诗。而《感异记》《湘中怨解》《异梦录》 《秦梦记》 这四篇传奇,与唐传奇名篇《莺莺传》《李娃传》以及《霍小玉传》相比较,沈亚之小说中对美人的写法,取其意而略其貌,淡化故事情节,不注重在情节的发展中塑造人物的性格。如《湘中怨解》中的汜人,她在小说中吟诗两次,是诗意的化身,更是小说整体诗性最突出的体现。再如《秦梦记》中的弄玉,沈亚之在梦中与弄玉相处一年之后,弄玉便无疾而亡,小说重点不在叙述沈亚之如何爱慕弄玉,两人如何相处,而是着重阐述弄玉去世之后沈亚之的那种怅惘、失落的情绪。因此沈亚之的这四篇小说是作者意绪的体现、深情的寄托,在整体上传达出缥缈、哀婉的情绪。《异梦录》《秦梦记》皆是写梦,不论是叙写他人之梦还是自己的梦,或是他人的奇特经历,都具有一种迷离朦胧的美。而《湘中怨解》与《感异记》皆是写书生与女神的一段奇特的经历,虽不是写梦境,却如幻似梦。这四篇小说有一种共同的特征,即悲情气氛与凄迷意境。
综上所述,沈亚之的小说具有浓郁的诗性特征,对于唐代文人来说,诗性思维是普遍的存在,他们在创作传奇这种文体时,将诗性思维自然而然地带入,从而使唐传奇具有了诗性的魅力,而沈亚之的小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①②⑤⑥ 李时人编校、何满子审定:《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88页,第691页,第688页,第701页。
③④ 徐岱:《小说叙事学 》,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63页,第185页。
⑦⑧⑪ 肖占鹏、李勃洋校注:《沈下贤集校注》,南开大学出版2003年版,第28页,第181页,第3页。
⑨ 周先慎:《形式的结合与内质的融合——论中国古典诗歌对小说文体与艺术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⑩ 〔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80页。
⑫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