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要钱还是要命,这的确是个问题——读解西部电影《塬上》中的生存意识

时间:2024-05-20

⊙付婕 曹小晶[西北大学, 西安 130300]

《塬上》荣获第39届(2017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圣乔治金奖最佳影片后,又先后斩获了第31届(2017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提名、第12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影像展剧情长片提名,并入围第41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为西部电影又一次赢得了全国乃至世界影坛的新关注。《塬上》这部作品在对新时期以来西部电影优秀创作传统进行传承的同时,又进行了大胆锐意的新探索,其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对生态问题与人类生存现状的敏锐揭示、极具特色的镜像语言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生存和发展孰轻孰重?这是一个问题

浓厚的本土色彩及其镜像表达以及由此引发的当代文化内涵与反思,一直是西部电影的核心构成元素,它是西部地区人文精神内蕴的集中体现。《塬上》作为一部新西部电影,也很好地延续和呼应了西部电影的这一基本特色。该作品改编自曾荣获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的钟平同名长篇小说《塬上》,在对原著进行删繁就简的同时,电影作品突出强调了“生存与发展”的尖锐对峙,并以本土水泥厂厂长任万鹏与北京记者康文与作为典型对立的形象代表,他们分别代表着在“生存与发展”问题上感性与理性思考的不同选择。

(一)理性、感性的冲突与和解

任万鹏的水泥厂为村民提供巨大容量的就业,而康文报道了水泥厂的污染使得水泥厂被迫停业整改好几个月,于是村里多数年轻人为了生存而不得已外出打工,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使得老龄化现象突然浮出水面;此外,映辉的腿也是因为水泥厂整改而外出打工时摔伤的,所以任万鹏和水泥厂的存在是一种关乎于“拿钱换生活”的状态;而康文作为曝光水泥厂污染、跟踪报道朱鹮的记者,他看重的是环境、是生命存在的质量,是关乎于“要命不要钱”的状态。这两种状态正是当下民众现实生活中面临和亲历的尴尬与矛盾,正如片中康文和尚青在塬上的对话:

尚青:“没钱花,空有一条命也是窝囊。”

康文:“你说的是钱的事,可污染是命的事。”

这极简的对话,却极深刻地呈现了当下中国在短期发展与长远生存之间面临的窘境和迷茫。

片尾,康文和任万鹏等各位同学追忆童年时光,互相达成了宽容和理解;所以当康文接到主编催问采访朱鹮的电话时,康文站在了本土的立场,谎称村民们报告的朱鹮不过是一只普通的白鹭,并没有珍贵的朱鹮云云;这一情节的设置表现出了此时的康文已由一个报道事实真相的记者无奈地转变成一个设身处地感受原家沟村民生存现状的“自己人”,面对现实环境强大的生存压力,康文此刻站在本土立场选择了妥协。影片最后,定格在了彩色的朱鹮画面上,色彩的出现一改前面单调压抑的黑白影像,同时代表本土工业发展的任万鹏也发出由衷的感叹:“朱鹮真美呀!”其实,工业化发展和生态环境维持保护之间也是可以共同存在的;如何平衡二者?这正是主创人员针对现实的发问,也是留给观众的问题。

(二)归家路上的成长与救赎

在叙事方面,该作品以“朱鹮的存在”为引,附着其上的是康文和众同学间的关系从恩怨纠葛到互相理解的转变过程,在该过程的展示与演绎中,作为都市异乡人的康文也在追寻朱鹮过程中不断体验和感受着家乡原家沟村民的生存现状和期望,最终在大家和解、放弃报道、并找到真实朱鹮的情境中,康文和任万鹏等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自我的某种回归与救赎。

康文从回乡之前就是一种情感复杂的状态,因为之前他曾坚决地践行着自己作为记者的职能——将原家沟的水泥厂污染进行了报道揭露,但原家沟的村民却都是指望着这个污染严重的水泥厂而生活着。康文的报道使水泥厂被迫整改,于是失业的村民对康文的报道表现出不满情绪。当康文回到原家沟后、遇到老同学刘亦然,问他怎么开始干出租了,刘亦然愤愤不平地说:“还不是托你的福,你那篇报道的福”,刘亦然的话使得康文对家乡与父老乡亲抱有的某种歉疚感更加深刻;甚至在同学聚会的时候,吴栓牢将康文带到任万鹏家门口时,康文也是退缩的,在吴栓牢的苦苦劝说下他才走进了任万鹏的院子,但他坚持坐到离任万鹏最远的位置,由此可见康文的内心是十分复杂的。虽然康文对自己之前的报道带给大家意想不到的所谓“损失”感到意外和不安;但对于环境这个问题,康文是十分执拗的,他不认为自己报道水泥厂有错、坚持认为“污染是关于命的事”。但是随着不断地在塬上和父老乡亲、同学们的沟通、感受,他真正了解了水泥厂存在对于村民们的重要性,最后在尚青说出自己得了肺癌,就还等着水泥厂的赔偿金给儿子添补、希望康文不要报道朱鹮时,康文对报道朱鹮的执着态度终于发生了改变,最终在对主编的电话回复中放弃了自己之前的执着。虽然此刻康文放弃了对“环境至上”的理性坚守;但此时的康文,却因为对本土父老乡亲、同学们真实生存现状的体谅和理解而获得了人道主义感性关怀的能力。

此时的康文是可爱的,棱角不那么分明的康文终于在片尾和同学们达成了新的融入和认同。

二、低调内敛的黑白镜像风格体现

与该作品严肃探讨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主题紧密关联的是——该片主体采用了极具个性化特色的黑白镜像风格。该作品取景于陕北清涧县,沟壑纵横、迂回曲折的塬上地貌风光成为该片的主体镜像呈现,善于利用西部独特的自然环境元素是西部电影的一大特色,该片也不例外。

(一)“生命与生存”的镜头之感

亚里士多德曾在《物理学》一书中提到“地方的力量将是引人注目的”。可见“地方”本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将这种重要性放置在艺术创作中也同样适用。在西部电影的呈现和表达中,地域特色是西部风貌呈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西部地区人文和精神体现的根基所在,在2017年上映的《塬上》这部电影中对西部特色地域风貌有着全面的表现。导演在片头用了27秒的时长以大全景俯拍的方式对充满乡土气息的故事发生地给予了宏观展示;在康文回乡的段落中又以1分多的时长、以俯拍的方式展现了路途的遥远和崎岖;同时,俯拍手法使得行走、奔驰于塬上的人和汽车都显得极为卑微渺小,凸显了作者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强调与审视,这是对近年来急速膨胀的人类中心主义的镜像反思,发人深省。

除了大量的远景和俯拍镜头之外,该片还大量使用了长镜头、固定镜头的拍摄方式,这种拍摄方式不仅可以很好保证行为动作的完整性,同时在长镜头的慢叙事中,可以给观众留下更多感受和思索的空间。片中的两场同学聚会情境的展现就很精彩。

第一次是康文刚回家乡,吴栓牢将其带至任万鹏家聚会。固定机位长时间聚焦在任万鹏的客厅,以客观性的视角展现了故事的第一个矛盾高潮桥段,镜像叙述以康文与村长让座为起点,以席间任万鹏与康文二人的对话及言语冲突为重点,生动清晰地呈现了任万鹏和康文之间曾经因为水泥厂报道结下的心结;也为后来藏朱鹮和找朱鹮点燃了“导火索”。

第二次聚会是在尚青家吃油泼面。在同学们吃完油泼面后,尚青叫儿子映辉将藏起来的朱鹮抱出来,这段戏是全片的又一次情节高潮桥段,带有“解密”性质,消失的朱鹮出现在了人们面前,“为什么要将朱鹮藏起来?”这个问题也有了最终的答案;同时,这场宴席也是导致康文改变报道朱鹮初衷的铺垫事件。

在这两场看似平常的聚会吃饭中却饱含着原家沟民众,同时也是主创人员对于“环境”与“发展”孰轻孰重问题的情节化、情景化的展现与思考。

(二)“生存与发展”的色彩之思

该片大胆选用了低饱和度的黑白影像作为主体影像,这也构成了其在镜像方面的又一个突出特色。这部时长107分钟的影片除了结尾处追忆同学们的童年时光,孩童们在田野间奔跑和在水边发现朱鹮的时候选用了彩色的表达,其余画面均以黑白镜像呈现。

影片的色调选用低饱和度的黑白色,正是在色彩表现层面对当代人生存在昏灰霾污染环境之中的镜像化客观复现;同时这种色调也表现出一种惋惜、悲伤的情绪,原家沟村民在水泥厂污染中面临着生存和毁灭的难题——没有水泥厂,人们就失去了就近赚钱养家的可能;但是有了水泥厂,污染问题则日益加剧,尚青的肺癌也许是每个在原家沟生存的村民不得不面对的威胁。进退维谷、取舍难分之际,用黑白来表现迷茫矛盾挣扎的心理也是非常贴切的。

就作品中仅有的几抹彩色的表达来说,虽然极简短,但在情感内蕴的表达方面却有着沉重的分量。画面第一次转变为彩色是康文一群人奔向河边去追寻朱鹮的过程中,成年的康文出画,孩童形象的康文逆向入画,画面变为彩色,还是暖黄的怀旧色。童年的时光是最美好的,没有成年之后的烦忧,有的只是欢快的奔跑。该段落的使用既为后面同学关系的缓和释然做了很好的铺垫,也为之前婶子口中说到的“遇见朱鹮会有神奇的事情发生”做了完美的解释。暖黄色出现的第二次,是任万鹏在水边发现朱鹮、映辉举起手机拍摄朱鹮的时候,黑白的朱鹮变成暖黄色调下的彩色,有了色彩的朱鹮作为影片最后的定格画面,其所蕴含的人文内蕴不言而喻。

三、《塬上》的价值与意义

《塬上》通过对原家沟村民真实生存状态的揭示,镜像化地揭示了主创人员对于环境维护与现代工业发展之间既矛盾又有可能辩证统一的理性化思考。作品不仅大胆地追问了生态危机产生的直接现实根源,更对生态文化理论中极力反对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直观感性的揭示和深刻理性的反思。

作品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自觉的“生态环境”意识。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与美学教授余虹在《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一书的引言中提到“一个天地隐匿、诸神逃离、万物被掠夺的世界不是真正的世界,而是一个被毁的深渊,悬于深渊中的‘现代人’是无家可归者”①,余虹提到的“无家可归”主要是指自然被破坏后人类没有栖息之所的灾难性无家可归;而在《塬上》这部作品中,“无家可归”是源于对生存本钱的追求,是一种被迫性的流动。在这个原因下,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原家沟的人要将朱鹮藏起来,在要钱和要命的抉择中,没了活下去的本钱空有一条命也是窝囊,这种被动型的“无家可归者”较灾难后的“无家可归”者更让人心酸。

本片采用了实景拍摄,没有配乐和旁白,在镜像上选用大量的黑白色调,并通过对自然风光的俯拍展示和对人与自然关系展现的有意味构图,将淳朴、自然以及被工业污染之后一片荒凉萧瑟之塬纪实性地展现给观众,进而引发观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故事的构建上,水泥厂污染和寻找朱鹮作为故事戏剧化矛盾冲突的起因,通过康文、任万鹏等同学之间的不断交流、沟通,从动作、话语、情境的展现与表达中使其完成了从互相对峙抱怨到逐渐理解接纳认同的转变。虽然康文最终没有报道朱鹮,但片尾对于水边朱鹮彩色的还原定格,实际上寄寓了主创对于建构良好生态环境的美好希冀。

该作品由陕西本土民营电影公司——一路阳光电影公司创意出品,在如今娱乐至死的电影创作大潮中,中小成本的电影公司能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环境与人类存在意义的这种“接地气”创作实属难能可贵。作品敢于面对当代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积极“发声”,并以扎实的西部故事、饱满的人物形象、真实的情感表达来向观众和社会进行关于“生态”与“发展”如何平衡问题的追问,是对西部电影一贯关注现实问题的优良创作传统的继承、丰富与创新。

该作品对西部电影的丰富,主要表现在对西部民众当下充满矛盾的生存状态的多角度认识、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环境”“发展”孰轻孰重问题的全面考量。社会是复杂的,片中康文作为都市异乡人的代表,在北京的生活改变了他的语言,也改变了他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当康文带着重新建构起的价值观回乡后,家乡反馈给他的却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也正体现出了当下都市异乡人矛盾的生存状态和处境。而影片中原老师形象的塑造,正是影片深含内蕴的人物形象承担者,原老师在影片中不是真实的人物,他出现于康文的幻觉,具有一种精神导引的作用;其次,“水泥厂”作为电影中矛盾冲突的源头之一,村民对水泥厂的不同态度也反衬出了矛盾的生存状态。该作品通过长镜头、固定镜头的使用使得故事的发展稳重扎实,最终在故事缓慢的行进中,留给观众感受和思考的时间。正如导演乔梁所说:“我们没有什么野心期望能够改变什么,我们只是呈现出生活真实的现状,但这至少能够让人们思考,我们该怎样面对污染,面对生活的苦难,怎样面对未来。”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一书说道:“一个优秀作品的创作,其难度无异于一部交响曲的诞生,并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还会更难。因为作曲家所摆弄的是具有数字般精密度的音符,而我们所染指的却是一种被称为人性的模糊的东西。”②《塬上》这部作品虽然是小成本,但它实现了电影的高品质,并且在内容的设置上有反思、有揭露,是一部有责任担当的良心作品。这样一部集艺术性与现实性于一身的作品,不仅为娱乐至死的电影创作环境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也为西部电影的延伸与拓展及中国电影的“走出去”都做出了积极的开拓与探索。

① 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