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李玉璞[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独孤及,字至之,河南洛阳人,是盛中唐之际著名的文学家,著有《毗陵集》三十卷。独孤及的文章备受推崇,学者蒋寅这样评论:“他的文章情理兼长,文中古语成句,信手拈来。”他的古文创作对韩愈、柳宗元等后辈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在近代以来的唐代文学史中,对独孤及个人、作品和思想的研究却很少。金晶的《独孤及研究》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整理出版的,其书是以一人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一位文学史上的“小家”在文学史上的兴衰起落来解析整个中唐文坛的时代风貌。从绪论到结论,整本著作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进行,结构完整,脉络清晰。作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在已有的史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眼光更加独到,视野更为宽广,涉及文学史上诸多重大议题,为中唐的文学及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许多新鲜而独特的视角。
为某一特定历史人物做专著,不仅要对其研究对象的生平思想、作品文论、人生经历烂熟于心,还要将其放置于整个历史长河中加以考辨,深挖人物价值,这就需要广阔的学术视野、独特的学术视角以及扎实的学术品格。金晶选择独孤及作为其论文研究对象有其特别的深意,即由一个历史人物出发,考辨一个家族的秘史以及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虽然独孤及在整个唐代文学中不算特别突出的一位,但处于安史之乱后的他为中唐文学的转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其“古文运动先驱”的身份长期备受关注,所以研究独孤及也为解决特殊时期的文学史问题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
独孤及研究自唐五代起到宋、元、明、清再到近现代一直成果丰硕,独孤及的宗经复古思想、文章诗歌创作、与韩愈的师承关系、与“古文运动”的关系一直是历代学者研究的重点,金晶带着问题去看待历代研究成果,发现其中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例如,古之学者始终将独孤及作为反骈文的典型代表大肆宣传,实则不然,他们所使用的论证方法不过是以结果去推导原因,理念先行再去寻找依据,所产生的结果就很值得商榷,作者就是带着这种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一步步揭示真相,推翻共识。还有对独孤及生平的研究历来也有大量的史料,作者依次列出关于其家族渊源的各种说法和史料证明,一一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这些说法存在的价值。学者们偏向分析独孤及的文章和诗歌创作的风格、内容,可对于政治与文学生态的关系则还有很大空间,作者注意到这个问题,并结合安史之乱之后的汉民族本位思想分析当时文坛的文儒之风对以独孤及为代表的中唐文人创作的深刻影响。此外,独孤及研究的价值也在于独孤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价值,以往学者总将其视为“古文运动先驱”,而金晶不仅旁征博引、有理有据地推翻这种说法,而且另辟蹊径从政治文风、思想观念等方面入手去证明独孤及创作的人学走向是带领中唐文风转向的关键人物,重新定义独孤及的价值,不仅推动独孤及研究的深入发展,还为唐代文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纵观《独孤及研究》整本书,有着十分清楚的脉络,从整体来看,《独孤及研究》五个章节,对独孤及所处的时代、生平与思想、文章创作、诗歌艺术论以及独孤及与“古文运动”的关系辨疑一一进行分析,囊括众多、层层递进、面面俱到。作者严密考辨各方资料,将古往今来独孤及研究的热点问题全面覆盖并在此基础之上推陈出新,不仅力求真实地还原独孤及个人生平及创作历程,还以独孤及为个案对历史疑题“古文运动”提出新的看法,展现出中唐文坛的社会风貌。
在结构安排上,作者顺着时代脉络一步步推进,立足于独孤及经世致用的文儒观念,究其根源,看其表现,道其价值。第一章就首先交代了独孤及所处的时代,在安史之乱后的特殊背景之下,中唐文坛掀起“文儒”之风,作者将其解读为文化民族主义是十分合理的。“韩愈等人的‘文学复古’正是‘我族中心主义’观念在政治制度方面的投影,是中原人士在自己土地上向下扎根,寻找汉民族文化根基的结果。”安史之乱后期内忧外患的国情使文人政客产生了政治焦虑,于是出于汉民族本位的思考主张复兴儒学,提高社会的精神道德品格。独孤及作为当时能吏的代表人物将儒学从纸上谈兵转向经世致用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理清了独孤及宗经复古思想的时代根源和社会根源。第二章交代了独孤及的生平和思想,金晶对整个独孤家族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以及各家学说做了细致严密的考辨分析,在这部分解释了独孤及的儒家思想集各家之所长,最后发展成治理乱世的经世致用精神的原因。第三章第四章主要分析独孤及个人文章创作和诗歌艺术论,将其作品分门别类深入剖析,展现其“以文为诗”的特点,具体作品就是其“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的具体展现。第五章就针对独孤及与“古文运动”的关系加以说明,这部分作者一方面否定将独孤及作为“古文运动”的先驱,另一方面又立足于独孤及经世致用的文儒立场肯定其为中唐文学转向做出的巨大贡献。纵观全书,作者围绕独孤及的思想理念,分析其思想的成因、表现和价值,不论是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都体现了作者清晰的学术思维和扎实的学术品格。
在具体分析时,作者的学术思路也非常清晰,一步一步娓娓道来,不仅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能够使读者信服,在每个章节都能感受到作者严密的逻辑,可谓滴水不漏。比如论及独孤及家族的历史渊源时,依据大量史料总结出三种传说,一是先祖为“汉皇后裔”说,这是依据《独孤公灵表》独孤及父亲所列出的谱系得出的,但作者翻阅了《后汉书》《魏书·刘罗辰传》《史记·匈奴传》等文献,对这一说法合理质疑并列出证据,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是独孤家族维护自家尊严的说法。二是先祖为“胡汉混血”说,三是先祖为“屠各贵种”说,又先后查阅《新唐书》《元和姓纂》《北朝胡姓考》《晋书·刘元海传》等文献,将这一问题进行整合总结。作者博采史料,广泛搜集,所下功夫之深令人钦佩。在论述独孤及生平事迹时按时间顺序将独孤及的人生经历分为五个阶段,即少年游学时期、道举初仕时期、乱中奔波时期、入京为官时期和出为刺史时期,并且列出独孤及在每个时期的具体行动路线和活动年份,可见其考察之严密,态度之严谨。作者将独孤及的思想特征分为两种,一是以独孤及的人生经历为切入点去洞察其思想中儒与道的思想对接,二是从《镜智禅师碑》来看独孤及吸收佛教精华来整合儒家思想,由此可见独孤及的思想包罗万象,以儒家思想为主旨兼包佛与道,是集大成者。作者将独孤及的生平经历和家族的文化转型与其思想融会贯通,顺理成章地解释了独孤及思想特征的内部成因。
论及独孤及的文章创作,作者将其奏议文、碑志文、塔铭文、序文、祭文共145篇精辟地总结为理充气足、叙事写人、黜华录实、哀怨沉实四类,每一类又从内容、形式、结构、主题等各方面详细分析。后又从梁肃、宋人、清人等眼里看“唐文三变”论中独孤及文的历史地位,整个部分安排周密,使读者能够对独孤及文章创作和其文学地位有全面的把握。在谈及独孤及的诗歌艺术创作时,作者不仅找到其诗歌创作的三个显著特点,即精工细密、以文为诗和格调高古,还一一进行细致的分析。论及精工细密,考辨独孤及师承《文选》,是使其诗歌言简意赅、精紧细密的原因;论及以文为诗,详细阐述了诗的散文化和以诗存事的偏好的关系,认为独孤及的“以文为诗”是儒家实用精神的表现;论及格调高古,不仅仅局限于其诗格调高古含义的界定,还深入探究与之相关联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和诗歌力量,这就将独孤及诗歌创作风格从整体到局部分析得十分透彻。当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金晶以独到的眼光探查到独孤及诗歌创作的不足之处,通过对其诗歌意象、用典、词汇、思维模式等具体分析和举出大量实例来说明其诗语意雷同、诗尾说理直露,又从钟惺对独孤及诗的评价入手,来说明其五言古诗冗长而少远韵。在独孤及诗歌的思想特征和不足之处之间,金晶也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经世致用使得其诗歌格调高古、力量遒劲,而过于追求意尽则导致其诗歌冗杂、缺少意味。金晶最终将对其诗歌的分析回到了独孤及个人的思想上,精准地探查其作品特征的深层次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独孤及研究》一书中一共见到了四处表格,一是梳理独孤子佳后独孤及家族世系官职,二是依据《全唐文》《全唐诗》统计唐代主要作家游宴序的数量,三是依据《全唐书》《唐文拾遗》《唐文续拾》所收录的祭文,按其语言形式进行划分的统计表,四是历代不同学者眼中“唐文三变”论中独孤及的地位,作者在各章论述中运用图表的形式将繁杂的材料以简明的方式展现出来,不仅使其文章论述充分、有理有据,也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此外,在对独孤及进行整体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展现出严谨的学术思维态度,将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起来,力求真实地还原独孤及的思想和文论理念,这一点在其书的第五章体现得尤为明显。众多学者在定义独孤及的文学价值时常常将其与古文运动联系起来,认为“独孤及在唐代古文运动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独孤及因其“以文为诗”“宗经复古”的思想常被冠名为“古文运动先驱者之一”,而作者在《独孤及研究》的第五章论述中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从中唐文学界对待“骈文”的态度出发,深入厘析当时的文坛风气。在论证这一重要观点之前,前四章的时代背景、生平思想、作品和文论思想实质上做了很多铺垫,结构上的环环相扣,上文已经提及。汉民族本位思想致使文儒复兴,独孤及家族和其人生经历使得独孤及的儒学集各家之所长,其文章诗歌创作又是其思想的具体表现。独孤及大量的以人为中心的作品,推动了中唐文学的转向,而在艺术创作内容上的转变,又与骈散的语言形式无关,由此提出对古文运动的质疑。
受王运熙先生《中国中古文人认为作品中最重要的艺术特征是什么》一文的启发,金晶在论述独孤及与“古文运动”的关系之前,从历时性的角度出发,不但深入剖析了同被列为“古文运动先驱”的文学家对待“骈文”的思想,还对独孤及的后辈韩愈、李翱的等人的时代境遇与文化目标进行严密的分析。在对独孤及之前的被认为“古文运动的先驱”的文论家进行分析时,她举出了曹丕、陆机、沈约、刘勰、钟嵘等人的例子,力求证实骈体文学在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地位。隋唐之后,作为小型骈体文的律诗兴盛,更加证明了骈体文学的重要作用。在此分析基础之上,作者对将“古文运动”认定为“反骈文运动”的说法提出质疑,并通过对各文论家言论的分析提出“论者所反对的乃是文章的华靡、轻薄、浮艳、雕琢、淫丽,并非针对骈俪的语言形式,也无意于改变语句的平行、对偶、谐律等骈体文学的语言习惯以达到的解骈为散的目的”。随即,她又举出了萧颖士、李华、独孤及等人创作大量的骈体文的实例以及分析了王朝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指出精神内涵和价值导向对文章的重要作用。实质上,作者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出历代文论家对文章的批评针对的是内容而非形式,这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反对骈体文学。接下来,她又对独孤及的后辈韩愈、李翱、柳宗元等“古文大家”的文论思想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引用《与冯宿论诗书》,指出韩愈反对与“古文”相对应的“俗下文字”并不是指骈文,而是指内容空泛、文辞华美的媚俗之作。又通过分析《答刘正夫书》得出韩愈的文学创作理念是视内容来安排形式,与骈散无关。总的来说,作者一直在强调的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非如历史所说与骈文背道而驰,而是更加注重文道合一。最后,作者针对独孤及的“古文运动先驱”身份,提出质疑与深入的剖析。这一部分的论述从独孤及文质相配的文学主张和他的屈宋论两个角度提出疑点,并一一剖析,层层递进地反驳独孤及“古文运动先驱”的身份,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论证得当。完成此项目标之后,作者还对独孤及“先道德后文学”的理论主张和“古文运动”的概念进行辨疑,进一步指出独孤及的先道德后文学的主张是将儒家的经世致用原则贯彻到文学创作活动中的重要“功臣”,他将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置于中心,加速了中唐文化从天道到人道的转化,促进中唐文学和社会风向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金晶用这一本研究著作将独孤及的生平经历、文学创作、个人思想等都交代清楚,最重要的是肯定了独孤及作为一个文学家在唐代文化转型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为我们看待历史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不仅仅是研究独孤及个案的重要著作,也为研究整个唐代文学、文化发展拨开迷雾,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