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倾城之恋》译本看东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的实践

时间:2024-05-20

⊙张新苑[山东大学, 济南 250100]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探讨了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前后的生存和挣扎问题。2007年,美国汉学家金凯筠(Karen S. Kingsbury)对该作的译本在西方世界大量出版发行,并被收录进世界著名的“企鹅经典”系列。本文试图探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和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的共通之处。例如,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强调信与顺,西方传统翻译理论有关于直译和意译的对比,二者在某些观点上有共通之处。本文分析了译者翻译时对中国和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的实践。

一、东西方传统翻译理论对比

1.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信与顺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包括文与质、名与实、音与义 、信与达、 形与神、意与味、字与句、信与顺、化与滞(王克友,2008)。自鲁迅(1932)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直译口号之后,忠实与通顺的论战硝烟再起,梁实秋等人都参与了论战,成为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翻译理论大讨论。“我翻译时首要注意之事是忠于原文,虽不能逐字翻译,至少尽可能逐句翻译,绝不删略原文如某些时人之所为。” (梁实秋,2002)也有学者认为,鲁迅和梁实秋的翻译论争,从技术上看并非“直译”与 “意译”之争,而仅仅是 “直译”单位之争。鲁迅所谓的硬译实际上是指逐字逐句地直译。而梁实秋尽管批评鲁迅的硬译,但他在理论上也一直提倡直译。他反对的是 “生吞活剥的逐字直译”,主张以句为单位的直译。(胡翠娥,李云鹤 2013)

2.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直译和意译

直到中世纪,西方翻译理论仍然在争论直译和意译。西塞罗(Cicero,2002)说:“译文保留原文的思想和形式……我认为没有必要逐词翻译,而是保留原文语言总的风格和力量。”直译派如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等人强调语言风格的重要性,他的译文准确优美,在直译中结合意译的优点。德国翻译家马丁·路德虽然主张意译,但他也兼顾原文,并列举了只有在七种具体情况下才可以改变原文,否则应该尊重原文。英国翻译家乔治·査普曼提出了译诗的原则:“不应仿效原作的词数和词序,而应仿效其实质性成分和句子,用最适合译作语言的词汇、表达风格和形式,表现和装点译文。”査普曼在谈论自己的翻译方法时说:“我的目标有三:内容清楚,忠于作者,以顺畅取悦于读者。”査普曼反对走意译或直译极端,主张用折中法进行翻译,其翻译以忠于原文内容为核心,兼顾了作者和读者,査普曼的意译、直译折中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被很多译者继承了下来。

二、《倾城之恋》对东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的实践

金凯筠对《倾城之恋》译本的特点是直译和省译较多,但有些翻译并不准确。

1.对称谓的翻译

该小说的故事背景基于中国旧式家庭,人物关系复杂,故在称谓中恰当地体现人物关系十分重要。金对称谓的翻译大多采用直译,白四爷译为 Fourth Master Bai/Fourth Master;老四译为Old Four(白三爷和白四奶奶对四爷的称谓)。其中,白四爷的翻译准确,体现出该人物对家庭事务的掌管权。但老四(Old Four)不太妥当,过于直白,不利于西方读者理解中国家庭关系及人物关系。金对称谓的翻译部分采用意译,如干娘( Godmother)和穷遗老(a poor old Qing official)。干娘虽和西方文化中的“教母”不一样,但该翻译较为妥当地体现了人物关系;穷遗老的译文也解释了“遗老”的文化含义。

2.对俗语与中文习惯表达方式的翻译

金译本对俗语与中文习惯表达方式中的意译大多较为成功,如“天理人情,三纲五常”意译为“The law of family relations”,体现出中国家庭关系的准则;“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意译为“Every party ends sometime”,较为妥当;“初嫁从亲,再嫁从身”意译为“First marriage for the family, second marriage for oneself”,体现出中国文化观念中为家庭结婚的观念,也体现出当时女性把爱情和婚姻当作谋生手段的悲剧。其中采用直译方式来翻译的俗语不够妥当。“指桑骂槐”直译为“I may be pointing at the mulberry but I’m cursing the locust tree”,体现出了桑树和槐树两个意象,但看不出其含义是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的是另一个人。“猪油蒙了心”直译为“You've got a heart smeared with pig fat”,直译出了猪油是pig fat,但看译文并不能读出其糊涂颠倒的含义。“残花败柳”直译为“Soiled flower”,无法体现出它旧时用以比喻被蹂躏遗弃的女子的含义。“肚子里的蛔虫”直译为“The worm in your innards”,乍一听好像是说某人生病了、内脏里进了虫子,无法体现出该俗语的含义是指对某人了如指掌。而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手段既可以保留中文中的意象,又可以体现出其背后蕴含的含义,是较为妥当的翻译手法。金把“家丑不可外扬”翻译为“dirty laundry shouldn't be aired in public”,其中“家丑”译为“dirty laundry”,巧妙地体现了家庭内部不和谐事物的含义;“扫帚星”翻译为“A real bad luck comet”,一方面体现出了“星”的形象,另一方面用“bad luck”体现出它的含义是指会带来厄运的人。“让人家笑掉了牙齿”翻译为“People will laugh till their teeth fall out!”原文是指人们因为某事非常可笑而不停地笑,译文中体现了“牙齿”的意象,同时用“直到牙齿掉了人们还在笑”体现其含义,生动而准确。另一句的翻译也十分精妙,原文为“这就叫偷鸡不着蚀把米”,金将其翻译为“Trying to steal a chicken with a handful of grain, and losing both bird and bait”,一方面体现出偷鸡、丢米的意象,另一方面“bird and bait”压了头韵,使该句在准确体现文化含义的同时富有韵律。

3.省译

文中有多处采取了省译的翻译策略,省去了文化意象的翻译,直接点明了其背后蕴含的含义。

例1.原文:天字第一号的紧急大事

译文:Event of huge impor.

分析:“天字第一号”的翻译采用了省译策略。“天字”是《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黄”的首字,该习语比喻最大或最强的。金并未花大量篇幅解释文化背景,而是直截了当地点明了其含义是最紧急、重要的事,十分得体。

例2.原文:这也是逼上梁山。

译文:I've been forced into it.

分析:金省去了逼上梁山的故事背景,直接说明了人物是被迫做某事。

例3.原文:“赤口白舌的咒起孩子来了!”

译文:(Fourth Mistress)shouting,“Cursing the children now!”

分析:金省去了“赤口白舌”的翻译,直接说诅咒孩子。

4.疑惑与不足

文中有几处对原文有所误解,导致翻译的不够准确。

例1.原文:败家子

译文:(As soon as she got married,her husband)spent all his family's money.

分析:中文败家子的含义是挥霍浪费,而不仅仅是正常开销的“spend”。

例2.原文:因为惧怕太太的报复,那二夫人始终不敢回国。

译文:Fearing that the first wife would take revenge,the couple never dared to go back to China.

分析:原文不敢回国的是“二夫人”,而不是“the couple”夫妻两人,该误译无法体现当时男尊女卑的意识。

例3.原文:流苏变了脸,不禁抬起手来抚摸她的脖子。

译文:Liusu turned away, but not without raising her hand to her neck.

分析:“变了脸”是指由于情绪波动导致的脸色变化,而不是“turn away”扭转头。

三、结论

本文试图探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和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的共通之处,即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强调信与顺,西方传统翻译理论有关于直译和意译的对比,二者在某些观点上有共通之处。总的来讲,翻译方法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翻译的目的、读者的性质和语篇的类型。因此, 实际翻译是以直译为主还是以意译为主,难以做出简单的回答。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若要沿用这两个传统术语, 目的是再现原文的语法结构, 就必须采用严格的字对字的直译;如果以文化层次较低的读者为对象, 就必须以“易解”的意译法为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