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究大漆材料性能及其艺术表现性

时间:2024-05-20

⊙金晓丹 许佳[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 650050]

漆固有“国漆”“土漆”“生漆”之称,是通过人们在野生漆树或人工种植漆树中采出的一种天然漆树液。传统髹漆工艺在中国已发展、延续了几千年,现如今我们已发现的最古老的漆器,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的河姆渡时期,而文字对漆器的记载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大漆自身具备的材料性能,使它在自然条件下富有多种变化的可能性。

一、大漆的天然属性

每一种材质都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大漆也不例外。早在新石器时期,大漆就已为人们在生活用品中所利用。之所谓“漆生于木而成于水”,是因为漆器成于水中磨显。在底胎上进行一遍遍髹漆,以达到完全覆盖底胎的效果,以保护胎体器物不会受到腐蚀,阴干后漆层通过在水中打磨得以平整,以便后续的工艺制作。除此之外,工艺者在漆器上进行其他漆艺肌理制作后,凹凸不平、变化莫测的肌理花纹,也需通过阴干在水中打磨后才得以显露,最终经推光等工序完成一件完美的漆器。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碗将中国的色漆历史推至六千多年前,出土的文物可以保存至今,足以说明大漆髹物中的防腐天然属性。战国时期是漆工艺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时期,漆器种类与数量大增且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战用武器到乐器再到餐具上,对于大漆材料天然固有性能的使用踪影随处可见。当然,天然生漆不仅具有防潮抗腐的实用功能,用来保护器物,而且具有美丽柔和的光泽,用以美化器物。战国时期漆器在胎骨做法、造型设计或装饰纹样上均有创新,漆器纹样装饰丰富、线条流畅、顿挫有致、色彩瑰丽而庄重。经了解可以发现,此时期人们的审美发展不再简单满足于基本大漆性能的髹漆运用,而是更加注重器物中的工艺美感体现,将性能运用与审美工艺制作进行双重结合。

随着漆文化的历史积淀,人们更加熟知大漆性能在器物运用中的可能性,并不断开发新的运用领域。例如将大漆髹饰在木、瓷、陶、银、铁等多种底胎材质上,以彰显材质的不同质感差异与使用体感,同时更加注重大漆材料性能在日常生活器物中所表现出的实用性与多样性。由此可见,大漆的材料性能运用不仅体现在固有物理特质上,其次还通过与图案、色彩、制作工艺、纹样肌理之间产生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实现美学中的“材料美”。

二、大漆的复合性能

现如今将大漆在金属、皮革等多种生活日用材料上进行具体应用与工艺创作,实现传统大漆在应用范围中的广泛性,在性能中的多样性,在工艺制作中精美的性能。比如大漆材料与金属之间的碰撞,将金属材料中的铁与大漆相结合,完善现代日常生活中金属材质的汤勺设计。类似这种汤勺造型设计虽精简实用,但在使用过程中,手与口在触感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在平常食用热汤时,不小心就会被受热铁汤勺所烫伤。日本设计师柳宗理先生运用大漆材质,将髹饰工艺配在铁汤勺产品外部。由此一来,解决了使用者在手持铁汤勺中的触感,使它不仅再是生硬冰冷的铁质,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热量的安全性功能作用。

许多来自大自然的材料,诸如皮革、玉石、木材与大漆材料相结合,在生理触觉愉悦产生的同时往往还会转换成心理上的一种美感。在日本,鹿皮作为一种使用材料,自身具有质地轻盈的性能特征。人们利用原材料在视觉与触觉中产生的美感特性,将其运用到在日常包具的设计中,但鹿皮自身也存在着易脏缺点。但为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手工艺人采用印传工艺进行再制作。所谓“印传”是在鹿皮上印制漆制图案,大漆以小圆点的形式点印在鹿皮上,此工艺使图案更加立体化,增加鹿皮自身材料强度,同时避免鹿皮吸尘易脏的现象出现。这种漆艺技法,不但不会阻碍产品皮料的灵活性,此外还会增强皮料柔韧度。

“用”是超越一切的工艺本质。比较起新石器时期及中国各朝代大漆材料性能的运用,当今大漆艺术时代以服务大众对象为准确目标,更加注重材料性能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实用性、普遍性、审美性等形式意义。

三、从“典雅华丽”走向“现代艺术美”

中国大漆艺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从器物表面简单髹漆到开始绘制图案再到漆艺技巧的开发运用,潜移默化奠基了漆艺的美学基础。笔者将从大漆的“材料美”“工艺美”“艺术美”三个美学方面,进行古代漆艺与现代漆艺发展的特征对比。

大漆中的“材料美”首先体现在大漆材料自身固有的独特属性,大漆氧化后变色变硬与一般的化学用漆有很大的本质上区别。大漆自身有较强的包容性,它可以与不同的彩粉或金银箔进行调制,生成多种鲜艳色漆,其次“材料美”还可以表现在大漆与不同底胎或装饰材质艺术结合后所产生的美感效果,从新石器时期的陶胎发展到汉代木胎,竹胎、夹纻,后期明朝以后,尤其是明中叶胎体开始变得多样化,除木胎以外还增加了紫砂胎、瓷胎等胎质。到当今,现代漆器在继承古代胎体材料的同时还展开与一系列新材料的结合与探索,如黄铜、玻璃、树脂、石头等新兴材料。

“工艺美”在大漆天然属性与复合性能中均有体现。汉代漆器把工艺美表现为色彩丰富的纹饰上,除红、黑色外,还发展到多彩,新兴技法有针划填金、堆漆等。随后唐代时期因经济的快速发展,漆器也随之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整齐漆艺风格向富丽堂皇方向发展,堆漆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剔红、剔犀类漆器,漆器工艺由汉代强调使用与审美结合的功能开始向单一审美功能发生转变。宋元以后,漆器风格多变,着重突出器物的结构感,色彩以清新淡雅为主。这一时期的髹饰技法多为叠加、雕漆等,此后便开创了大漆工艺的繁荣局面。明清时期的大漆工艺则多以凝重的色调取胜,在高档漆器家具中运用多个手法,如雕漆、脱胎、点螺、剔彩、彩绘等。

现代大漆工艺在沿袭传统技法的制作过程中,图案与色彩的设计搭配更倾向于内敛质朴的艺术风格,以“去繁从简”这一设计概念来体现当代人审美,且注重强调器皿外观造型设计、材料运用与具体使用功能。当代大漆工艺的发展在艺术家们的手中变得更加多样层次化,富有时代象征性,把大漆发展到更广阔的天地。如近四五十年以来,漆画在中国艺术界中的发展,艺术家们在接受大漆限制的同时又开发创造出符合审美时代的艺术品。漆画的创作也不再是黑、红两色,色彩变得更加丰富鲜亮,创作手法也不再单一,通过色粉、蛋壳肌理、掐丝等工序,使画面体现出精美设计感与层次立体感。漆画在现代审美观念下进行创作的探索与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大漆时代内涵,代表了现代漆艺的创作水平。

大漆“材料美”与“工艺美”为“艺术美”提供无限丰厚的物质条件,其中“材料美”则是作为“艺术美”的最佳载体。现如今,人们对漆艺开始关注,开始认识到漆艺是一个创造空间非常丰富的艺术门类,对漆艺的审美观念也改变了很多,审美形式和表现形式都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传统的具象形态、轴对称形态发展到抽象形态、不对称形态等。离开大漆的“材料美”与“工艺美”,只奢谈“艺术美”是空洞的;若只是一味陶醉于大漆的“材料美”“工艺美”,沉湎于漆艺的视觉美,忽视了大漆“艺术美”,则往往会影响漆艺精神文化的开发,特别是对一些纯艺术性的漆画、漆塑来说,艺术精神美的创造才是最重要的。

四、结语

大漆材料性能不仅仅是指其中基础天然属性的运用,更需要在现代美学理论的支撑下,去发展大漆艺术的复合性能。髹漆工艺已走入现代人的生活,以传统的“工匠精神”加以美学理论去重新思考人与艺术、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发展。在新的历史机遇下,打破传统材料性能的束缚,应用新性能,制作出更具有时代特性且适应社会发展与艺术审美的漆艺作品,使之具有普遍性、生活性、工艺性,在美的规律中真正做到艺术“真”“善”“美”,用一颗对艺术信仰的心和虔诚的态度去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迎接现代漆艺发展的新挑战。

①乔十光:《漆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②王晶:《漆艺创新材料运用与设计研究》,《艺术科技》2018年第7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