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情何以生——《小石潭记》文本解读

时间:2024-05-20

⊙黄美霞 何静茹 陈嘉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小石潭记》作为文言文游记文学的经典,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介绍了作者的游行踪迹、石潭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孤凄之情,而这均得益于柳宗元创作时构思精巧有序,行文灵活多变,语言凝练简洁、善用多种修辞手法。

一、情随景生、情景交融

《小石潭记》的选材立意,行文运笔,体现了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所倡导的文道合一、以文明道,即字里行间均或明或暗透露出作者悲愤的心境。《小石潭记》是“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四年所创作的。这期间,亲人的不幸离世,政敌的恶意中伤,致使柳宗元的悲愤之情愈积愈深,纵使寄情山水,也难以自拔。因而,大部分学者认为,《小石潭记》的情感基调是凄苦的,寄情山水只是柳宗元短暂的快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他的悲凉心境便油然而生了,也就是说,作者在描写小石潭的清幽与静谧时,抒发着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从“心乐之”至“似与游者相乐”,再到“凄神寒骨”的“悄怆”之感,均从明处反映了作者游览小石潭时心境的变化曲线。

事实上,《小石潭记》的情思不仅浮于表面,还隐藏于深处。首段描写寻觅小石潭时,作者听到清脆悦耳的水声后,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马上“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由此可见作者心中欣喜之感。在“青树翠蔓”中,“青”与“翠”是一种富有活力的色调,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树木蓬勃生长、随风摇曳的姿态。如此宜人的景色,作者的喜爱欢乐之情便显现出来。作者在抒发凄苦之情时,在前文也有所铺垫,其岸势“明灭可见”“不可知其源”慢慢流露出作者的迷茫、失望、伤感之情。

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潭我合一”的看法,小石潭景色美不胜收,却人迹罕至,少有问津,这正是作者被贬后来至蛮荒之地的真实写照。康震认为,柳宗元发掘这山水之美的动机,不仅仅是因为它美,更主要是因为这些山水与他有同样的遭遇与命运,与他一样不为世人所知,不为世人所理解。孙邵振认为:“如鸣佩环”不仅是声音之美,更是柳宗元人格之美的象征。“水尤清冽”是写内心对国家的忠诚;“皆若空游无所依”是内心自由的写照;“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正是其仕途曲折坎坷的写照。

二、构思精巧、行文有序

《小石潭记》全文不足200字,却能将小石潭的全貌有条不紊地展现出来,这得益于全文构思巧妙,行文变化多端。《小石潭记》中,观察视角与写法变换多样。第一段的写法为移步换景法,使读者随着作者的脚步欣赏不同的山水景色。首先未见其形,便闻到“佩环”之声,由此引发作者迫切地下潭观赏的强烈欲望;其次伐竹取道,清冽的潭水与形态各异的石头映入眼帘;最后作者再把视角转移至“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上。第二段则采用定点特写的写作方法,一笔两用。作者集中精力抓住“鱼翔浅底,忽止忽逝”这一特点加以描绘,将游鱼的自由快乐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者看见的是鱼,读出来的是水,以游鱼之乐衬托水之清澈。而在三、四段中,作者将视角由近处向远处延伸。首先“潭西南而望”将视野打开,向远望去便是“斗折蛇行”的小溪,“犬牙差互”的岸势,忽隐忽现的源头,以及四面环合的竹树。全文随着作者的视角,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从潭外至潭内,潭中到潭边,条理清晰,自然严密。

构思精巧还得益于其标题与结尾。文章题目通常为文章脉络的提示,《小石潭记》的题目便是如此。“小石潭”重点在于“小”与“石”。张玉新老师以为,《小石潭记》中的“小”为“永州八记”的整体特点,八记中多篇文章都有“小”。事实上,“小”字于文中随处可见。“全石以为底”意味着小石潭一目了然;“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至细细可辨;“潭中鱼可百许头”小而清晰可见。“全石以为底”可见其为何称之为“石潭”,与此同时,潭水声“如鸣佩环”即水与石头撞击后的清脆悦耳之声。《小石潭记》的结尾虽不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但素来颇受争议,众家纷纭。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存在是画蛇添足,于全文并无实际用处。然而,大部分学者坚持最后一段是柳宗元精心设计的。胡伟老师教学时谈到,柳宗元行文谨慎,文章结尾是游记的常用格式,故不可缺。而孙绍振认为,最后把同游者都罗列一番,是对朋友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柳宗元仍执着于现实。笔者以为,结尾处“同游者五人”与上文“寂寥无人”自相矛盾,其如此安排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流露自己凄清悲凉的心绪。

三、语言精练、参差有力

唐中叶,柳宗元与韩愈针对繁杂的骈文发起了古文运动,语言形式上追求凝练简洁与韵律感。《小石潭记》语言高度凝练,不足两百字,便把小石潭的全貌描绘得形声色俱全,古人善用虚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但在《小石潭记》中没有一个语气虚词,却能把情感展露得酣畅淋漓。首段描写石头形态时,一个“卷”字便把石头写得活灵活现,并且没有使用一个形容词,也能把千姿百态的石头描绘得栩栩如生;写树蔓缠绕的状态时,仅用了“蒙络摇缀”四字,“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仅仅八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蜿蜒曲折的全貌。与此同时,《小石潭记》的语言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与音乐美。全文由参差的长短句与整齐并列的短句构成,形成了一种有张有弛的节奏。全文除一句九字句外,主要以四字句为主,再与二、三、五、六、七字句相间,错落有致,读起来有张有弛,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与此同时,四字句中,均为平仄起伏或对仗工整,如“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读起来节奏优美,韵律感强,富有诗经的韵味。

四、文笔生动、巧用修辞

大自然中的山川景物,若单纯描摹或烘托,是难以尽显其态的,于是柳宗元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山川石林更为生动形象。首先,柳宗元巧妙地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把石头的形态多样展现出来了,以此突出“水尤清冽”。其次,柳宗元善用比喻,使比喻的语言与描绘的语言天然地融为一体。其将潭水潺潺的声音比喻为佩环相碰之声;以北斗七星的弯曲譬喻小溪的溪身,以缓缓游动的长蛇譬喻小溪的溪流;以“犬牙差互”比喻小溪岸势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同时,柳宗元还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鱼儿人格化,称其“似与游者相乐”,将鱼儿自由游动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除此之外,还有学者认为柳宗元在写鱼儿“皆若空游无所依”时运用了典故。葛晓音认为,此处运用了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上观鱼的典故,表现了鱼与游者斗乐的神情。

五、动静结合、虚实相衬

柳宗元写树、写水、写潭身,生动细致,动态与静态搭配得恰到好处。“蒙络摇缀”四字便写出了树蔓缠绕的状态。何虹老师是这样解释的:“蒙络”是遮盖缠绕的静景描写,“摇缀”是摇摆连结的动景刻画,一静一动,动静结合,就把小石潭边树木幽静的姿态描绘得生动形象,错落有致。文中最为形象传神的当属潭中鱼的描写,静时“佁然不动”,动时“俶尔远逝,往来翕乎”,这一静一动,把鱼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写的是小石潭曲折蜿蜒的溪身,“蛇行”如同蛇活动时流动的溪水。如此一来,小石潭静似曲折绵延的北斗七星,动若蛇游动时的弯曲蜿蜒之态,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既有静态的溪身,又有缓缓流动的溪水。更为巧妙的是,作者还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方法,一个“卷”字将近乎呆板的景物写得极富气势与动感,“卷”字点铁成金妙笔,这样一写,整个小石潭便活了起来。

以实写虚,虚实结合是《小石潭记》的一大妙处。写青树翠蔓舞动摇曳之态时,无一处写风动,但从“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写实中却感受到阵阵和风的吹拂。最为精彩之处在于描写“借鱼写水”之段,整段泼墨在鱼,趣味在水。其妙处在于无一处谈及水,却处处在形容水,主要通过鱼的悬空游动与鱼影之黑来反衬水的清澈,即通过描写从鱼儿的活动,潭底的鱼影来衬托出潭水的清澈明净。这种巧妙的侧面衬托,比从正面描写具有更巧妙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读起来眼前一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