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沈从文《边城》在美国的传播原因

时间:2024-05-20

⊙张静超[武汉大学,武汉 430072]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1934 年1 月1 日,沈从文在天津《国闻周报》上发表《边城》,到4 月23 日第11 卷第16 期止,共连载了10 期。这部作品为当时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1934 年10 月,《边城》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不仅在国内文坛上激起强烈的反响,在世界文坛上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边城》 陆续被译为日本、美国、英国、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语言文字,被美、日、韩、英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选入大学课本。1936 年1 月4 日,邵洵美与项美丽(Emily Hahn)在中国英文刊物《天下月刊》(T’ien Hisa Monthly)发表Green Jade and Green Jade[Shen ch’ung-wen],拉开《边城》英译的大幕。迄今为止,《边城》 的英译本共有以下四种: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以20 世纪30 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湘西属于巫楚文化,与北方的汉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沈从文是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作家,作为一个移民大国,美国也是迄今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传播文化的集散地,研究其《边城》在美国的传播原因,有助于为中国文学乃至文化的传播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有助于为文学翻译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有助于强化对《边城》文本特征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丰富沈从文的整体研究。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批评家李健吾曾称赞《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这里一切是谐和,光与影适度配置,什么样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空气里,一件艺术作品,正叫人看不出是艺术的。一切准乎自然,而我们明白,在这种自然的气势之下,藏着一个艺术家的心力。”著名作家汪曾祺曾称赞:“《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汉学家马悦然曾说过:“我1985 年被选进瑞典学院,做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那个时候我认为沈从文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要是沈从文那个时候还活着,活到1988 年10 月份就肯定会得奖。”《边城》 在美国的传播除了其自身魅力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如美国汉学界的推崇,如沈从文及其《边城》 与美国文化的契合等等。

一、《边城》自身的魅力

《边城》 在美国得以传播,最为根本的因素还是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迷人魅力,这是推动《边城》在美国传播的原动力。《边城·序言》 中,沈从文表示自己愿意建造一座“希腊小庙”,供奉“人性”。《边城》是一首歌颂真善美的赞歌,“真”在感情真挚,“善”在人民淳朴,二者结合形成一种“美”的书写形式。

沈从文是一个出色的语言绘画大师。《边城》的语言有些地方和中国国画中的“留白”很是相似,这种含蓄性的表达,令读者回味悠长。如“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既细腻又含蓄地写到了少女翠翠的心思。再者,沈从文是湘西人士,文中的语言大都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乡土特色,如谚语、顺口溜、俏皮话。《边城》 风景优美自然,人物淳朴良善,读者阅读时如同身处世外桃源。

关于《边城》的研究,历来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边城》是在沈从文最幸福的时候写的,他当时是大学教授,又是新婚燕尔,他追求的爱与美的理想都达到了,这个状态下应该会写出最好的作品。也有学者认为,沈从文在都市挣扎数年,身心疲惫,才会选择一个美的世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追求。沈从文最初来到北京时,不仅生活贫困,精神上有一种被排斥感,都市生活带给他的是紧张的压抑感,在他早期的作品里,经常写到自己怎么一文不值等。后来,他进入大学教书,整日与欧美或者日本留学回来的知识分子共处,自己却不曾进过大学的门,自卑的心理肯定是有的。他自称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喜怒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于城中人截然不同!”

《边城》这部作品经久不衰,还在于它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性格悲剧的作品。中国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以大团圆式的结局来抚慰心灵,然而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所写的却是一部悲剧,一部性格悲剧,或者说是命运悲剧。从古希腊开始,悲剧就有一个基本定律:人终不可抗拒命运,即使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挽回天意。就像是俄狄浦斯王,他是一个没有缺点的人,充满智慧,孝顺父母,体恤百姓,他按照自己的理想努力去做,努力避开命运的诅咒,可最后每一步的努力都更加接近命运的安排。《边城》是一部悲剧,里边的人物个个良善,然而大佬早亡,爷爷去世,二佬出走,故事以不明结局而收场。

二、美国汉学界对沈从文的推崇

《边城》得以在美国的传播离不开汉学家的鉴别、赏识与推崇,可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没有汉学家的努力,《边城》与美国普通读者的见面可能会推迟很长一段时间。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始于20 世纪50 年代,至今已经有半个世纪,夏志清、王德威是研究者中的领军人物,他们对沈从文评价都很高。

1961 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该书重新评估了沈从文的文学地位,为以后沈从文及其《边城》由汉学界、高校研究进入大众视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外文出版社(Twayne Publishers)计划出版一套世界文学家评传的丛书,约聂华苓写沈从文评传。她说:“我到处找他的书,跑遍了美国几所大学的图书馆,在香港布满灰尘的旧书店挖掘,才收集了他部分的作品。”

1977 年,金介甫完成与沈从文相关的博士论文《沈从文笔下的中国》,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而后他翻译完成《边城》,由美国纽约的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出版,使《边城》正式进入普通读者的市场。金介甫在与沈从文沟通的同时,带领汉学家到湘西考察,又到湘西凤凰参加沈从文百年诞辰国际学术论坛等活动,收集资料卡片多达六百张后,完成《他从凤凰来——沈从文传》,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发行。金介甫对沈从文的研究着重放在历史、地理和文化方面,大大加深了美国读者对沈从文、对湘西,甚至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了解。

王德威曾经这样评价沈从文:“在中国所有的作家里面,如果真的谈到我是谁的粉丝,或谁是我的偶像的话,那么沈从文我觉得是最伟大的作家了。”王德威运用了“戏剧性的独白倾诉”、“哥特式的恐怖”、“迭代语气”等理论来分析沈从文作品,并把他的作品纳入到西方文学的批评视野之中。在《从头说起——鲁迅、沈从文与砍头》一文中,他分析了沈从文的《我的教育》 《三个男人与一个女人》 《黔小景》 《新与旧》《黄昏》 《从文自传》 《湘西》等作品,比较了沈从文与鲁迅对“砍头”情节书写的异同。王德威在讨论沈从文的“文学性”时,提出了“批判的抒情”与“写实主义的抒情模式”等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三 沈从文与美国文化的契合

《边城》在美国的传播除了其自身的魅力之外,它的精神内核也和美国文化存在着某些契合点,比较符合美国读者的审美背景和阅读期待。

众所周知,美国文化一大特点就是自由平等。美国文化重视个体生命,这是有历史根源的。欧美文学有两大源头,一是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艺术及文艺理论,二是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学及文艺理论。阅读古希腊作品,观看古希腊艺术,可以了解到古希腊对于人性的关注,这和沈从文的《边城》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写道:“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做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希腊小庙”指的是希腊生命文化中那种自然舒展、不受拘束、和谐美好的生活状态。古希腊时代是人类的童年时代,沈从文对它的钟情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创作。

沈从文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圣经》 的影响。沈从文非常喜欢阅读白话文版的《圣经》:“喜欢那个接近口语的译文和部分充满抒情诗的篇章。”他读起《圣经》 来津津有味,爱不释手。按照金介甫的说法,沈从文“直到80 年代,仍然每天坚持读《圣经》”。不仅如此,他还把《圣经》 推荐给他的学生,他在给西南联大学生易梦虹的信中建议:“想文字亲切而贴近语言,真正可永远师法的一本书,当成学习控制语言的参考工具,我觉得有益无害。”由此来看,沈从文作品的语言风格多少受到了《圣经》 的影响。黄勇军认为:“沈从文从《圣经》 中直接吸取艺术营养,无论是语言意象、叙述模式、人物塑造还是对爱的探寻等都受《圣经》影响,他创造的‘湘西世界’也与《圣经》‘诺亚方舟’有渊源。”学者王学富也曾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沈从文作品与基督教确实在思想上存在着被影响的关系,并指出沈从文作品中的“爱欲主题”便是受了《雅歌》的影响。虽然沈从文不懂外语,1981 年之前从未走出国门,但不可否认的是,受《圣经》与基督教的熏陶,他对人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博爱与怜悯,更加关注人性。

沈从文的作品也曾受到西方生命哲学的影响。20 世纪30 年代,西方哲学思潮涌入我国。叔本华的“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的“生命哲学”以及孔德的“实证主义”,引起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在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尊重生命、关注个体的人道主义思想也逐渐兴起。沈从文身处北京、上海这样的中西文化交流汇集之地,又处在西方哲学思潮这一浓厚氛围中,他那关注生命个体、注重生命本质的宗旨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西方生命哲学思潮的影响。沈从文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作家,其他作家大多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革命与世家大族的命运上,而他更关注每一个个体的人,每一个个体的经历、情感与命运,宣扬“爱”的主题,包括人生之爱、自然之爱,男女之爱,亲情之爱,等等。《边城》 便是一部追求爱与美的杰作。

西方众多文学作品也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了影响。沈从文曾阅读林纾翻译过来的西方文学作品,“西方小说的故事情节、社会现象,难以言说的人道主义感情,跟中国书里的那种直言不讳的说教形成强烈的对比”。他的《月下小景》,则是对《十日谈》 的借鉴。西方小说确实给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契诃夫、福楼拜、托尔斯泰等西方作家对他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沈从文和美国文化存在相似之处。沈从文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便是他的母亲,第二个启蒙老师是他的姨母,二者均出身书香门第,教导他读书与做人。母亲和姨母的温和与宽厚深深影响了沈从文对待女性的态度,他尊重每一位女性,所以其笔下的女性大都善良、朴实、美好而健康,《边城》里边的翠翠便是这样。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沈从文与部分美国人相仿。沈从文的作品蕴含中国道家思想的淡泊,而这种道家思想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方面和华兹华斯、骚塞、勒克律治等湖畔派诗人的抒情文学存在相通之处。《边城》中的乡村风光,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湖畔派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拒绝过度膨胀的物质欲望很相似。

此外,“差异美学”存在于不同文化的交流之中,凡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东西,很难激起人们的美感,但是读者会对陌生化的、异质化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边城》中的月下对歌习俗、划龙舟、吃粽子、捉鸭子等民族特色,对于美国人来讲,是陌生而新奇的,能够激发和满足他们对于异域风情的浪漫想象与审美期待。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世界。2012 年10 月11 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中国当代作家莫言获得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连同中国现当代小说,成为世界文学的焦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不仅仅只有莫言,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不为世界所熟知。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人物形象,需要更多元地向外输出中国文学作品。《边城》给我们描述了一个至真至纯的湘西世界,受到美国读者的欢迎,它在美国的传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探讨其在美国的传播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让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

①李健吾:《李健吾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② 汪曾祺:《汪曾祺论沈从文》,广陵书社2016年版,第109页。

③⑧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9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第2页。

④ 沈从文:《边城及其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⑤ 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5卷),四川出版社1983年版,第229页。

⑥ 聂华苓:《三生影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29页。

⑦ 张晓梅:《中外沈从文研究学者访谈录》,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365页。

⑨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页。

⑩⑪〔美〕金介甫:《沈从文传》,符家钦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73页,第73页。

⑫ 黄勇军:《沈从文早期创作与〈圣经〉》,《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11页。

⑬ 〔美〕金介甫:《沈从文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13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