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褚刘芳 [宁夏固原市五原中学, 宁夏 固原 756000]
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传承与传播的,在一代一代的传递中,承载着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和传统精神。因其在日常生活中世代相袭,故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民俗文化的很多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民俗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空间、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在不断地发生变异。
《商州三录》是贾平凹的民俗散文走向成熟的标志,具有很高的文学史价值。《商州三录》是《商州初录》 《商州又录》 《商州再录》三个不同风格的散文集的合称。作者贾平凹行于商州,边走边看,边体会边记录。《商州三录》既描绘了商州地区壮美的山水,也介绍了这里的民俗事象。按照时间范围将商州地区的民俗发展情况归纳为稳定性和变异性,主要体现为饮食文化和质朴风气的传承以及人们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民俗事象在产生后的漫长传承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经历十分复杂的变化,但就其核心部分,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保留着,形成一种固定的形式传承至今,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体现出民俗稳定性的特点,商州地区独特的饮食和质朴的风气因此得以传承。苞谷糊汤柿子酒——不论过了多少年,商州的传统饮食在商州人们的生活中都占有极大的比重。不仅是饮食,商州人重人情、善良的本性也不曾改变。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饮食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有极大的分量,商州地区的人们也不例外,只不过他们念念不忘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家乡简单又实惠的饭菜。冬天靠囤积的酸菜红薯度日,夏天则随处可见一洼清泉,甘甜爽口,这里的人“虽一天三顿都是包谷糊汤,却比关中人吃馍馍还能耐饥”,出了远门的商州人都会常常思念这“命饭”。
在商州第一站黑龙口有一家扯面铺,全靠双手的力道和高超的手艺,面团没几下就成了面条,面条如丝如网,让城里人开了眼界。“细、薄、光”的形和“煎、酸、汪”的味使面条一时供不应求,问起来源,只说是祖传的。在这民风淳朴的地方吃饭不要钱也就罢了,吃面过半,碗底竟是白花花的大肉,让人不得不感慨山里人的实在。
贾平凹的故乡棣花也有传承多年不曾改变的饮食风俗: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夜,每家每户都会烙烧饼,正月初一的早晨必吃大肉水饺,这种与民族传统节日紧密相关的饮食风俗,很难会因为其他因素的干扰而改变。
镇柞之地相对闭塞,传统的风俗一直都保留着,稍宽裕的家庭必定要用苞谷、大米或柿子酿酒,安锅发酵,制成烧酒,过路之人皆可畅饮。招待客人的热饮,不是茶水也不是果汁,而是商州居民自己酿造的柿子酒,不只是镇柞,黑龙口和过了丹江河的蛋儿窝村子待客亦是如此。这里每年都养猪杀猪,也因此每年都会腌肉,盐腌烟熏即为腊肉,喝酒吃肉便成了镇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对当地饮食的保留,不仅是商州人民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商州人民骨子里对家乡的热爱。
商州人的饮食未发生改变,喷香的面条和大肉水饺,柿子酒和腊肉,这种世代流传的饮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商州人,而商州后代传承的不仅是饮食文化,还有质朴的民风。
“民俗风情,作为一个民族或地区文化精神的综合体现,浸润于这个民族或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构成这个民族或地区文化心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商州三录》中人们的行为和语言可以看出,即使时代发生了变化,但是商州的老百姓追求的仍然是和睦协调的生活秩序,重人情、讲信用,追求纯真厚道的信念和和睦幸福的生活,质朴的民风随着民俗的传承也保留了下来。
山上的行人不小心滚下山去,腿上流了血,醒来之后会发现一位老人嚼了药草在为行人敷伤口,效果立现,且不痛不痒,问话只答是山中采药的人,不多说一句。家家门前都放着碗罐,过路人想喝茶,随时可以自取且免费。秋天山中核桃栗子、山梨柿子丰收之时,有贪心之人偷摘,主人家发现也不会责怪,反而邀入家中去吃。莽岭的接骨老汉,一双手能妙手回春,给人治病接骨,手到病除,却从不收取昂贵的医药费,病人有钱的看着给,没钱的不给也罢,因此老汉的名声和人缘是极好的。不仅是莽岭,山路上的草鞋、路过人家的柿子酒、免费且实在的面条都让人着实感叹商州地区淳朴的民风。住在桃冲滩上的一家人踏实能干,富裕起来之后虽遭全村人的嫉妒,但后来这家人的子孙后辈又回到桃冲的时候,人们却又格外怀念那家人,尤其是老汉,甚至帮他们的后辈修整了房舍,大家都富裕了,心也就齐了,不去嫉妒别人了。说到底,嫉妒是一时的,村民心底最长久的还是善良。三省相交的白浪街上三省人混居,虽然会受其他省份地区文化民俗的影响,但每省的人都不愿丢了自己省市的风俗,一块界碑不仅隔开了三省的界限,也使三省的特点更加鲜明。这个地方虽然不同,但是邻里之间非常和睦,长久的和谐聚居和良好的民俗习惯的流传,让这个地方和而不同,充满了独特性。善良大方、互帮互助已经成了商州人民的习惯,深深地影响着商州人民的生活,让邻里之间多了一些温暖。
由此可见,商州人民的淳朴民风和实在民俗已经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代商州人。而民俗事象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导致了民俗发展的变异性。
民俗的变异性一方面体现为“用新的思想去指导民俗活动”,另一方面体现为民俗事象表现形式的变异。“随着旧事物的消失和新事物的出现,旧的民俗现象会消失,新的民俗现象会不断产生。”在时代的变化中,事物更迭,新生代的思想也随着潮流不断更新,但是老一辈仍然保留着传统老旧的思想,两代人的思想意识也由此发生了冲撞。在这种思想冲撞之下,商州人的生活方式自然也发生了变化。
思想意识方面的冲撞,最明显的应该是两代人之间的思想差异,年轻人随着时代的变革产生了新的思想,而老一辈还固守传统思想,这在婚恋观和事业观方面都有所体现。婚恋观的自由与否体现新女性和父辈之间的差异,商州有些闭塞之地,恋爱、婚姻的选择被民风所左右。两个人在一起要门当户对,很多人或因自身经历,或因经济不足,都被认为是不配拥有婚姻的人。这种充满偏见的落后思想在数百上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民俗风气,也对很多有情人造成了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伤害。
不仅是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寡妇与家中落魄的中年男子的恋情也重重受阻。《石头沟里一位复退军人》中,俊俏的年轻寡妇与三十三岁的复退军人互相爱慕,但因寡妇的过往经历和军人疲软的性格,二人一直过得很坎坷,尤其是当地的风气,村人对二人的不屑与唾骂,让军人不敢前去提亲。最终在寡妇的坚持和身为客人的贾平凹的劝说下,他们才得以领证,但村人的尖酸刻薄和对单身男女自由恋爱的不包容则体现了这个地区封建思想的残余和风俗的落后。“成婚、择婿,除讲究门当户对之外,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包办、买卖婚姻,酿成许多爱情悲剧。”有情之人能否相恋需要父母的同意,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见一面都是难事。《屠夫刘川海》中的刘川海既是屠夫,又是治保委员,村中有人相好,准逃不过他的眼睛。在他看来自由恋爱是丢人的,男女私自见面是“恶心的事”,对自己的女儿也是如此。《一对情人》中的光头和女子情投意合,但恋爱的道路却不平坦,女子的父亲要一千二百元的彩礼,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光头自然拿不出来,女子的父亲视财如命,始终不肯将女子嫁给光头。最后迫于无奈,女子和光头私奔,女子的父亲也还坚持要一千元的彩礼。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商州农村地区并不少见,养了女儿是用来“赚钱”的,自由恋爱是被禁止的。
青年男女恋爱要自由,但自由恋爱在他们的父辈看来是可耻的事情。这类年轻女性是新思想的代表者,她们的身上有新时代女性的反抗性,“传统的世俗和现代文明下的世俗观在她们的身上很好地体现出来了”。不只是婚恋观方面的思想差异,父子在事业观的看法上也发生了冲突。
《木碗世家》中的黄老汉年轻时家境贫穷,但学得一手好手艺——为人旋制木碗,生意还过得去,因此黄老汉便认定了靠手艺吃饭才能长久。安分守己的黄老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得田地,也没有终止木碗手艺,于是家中逐渐殷实起来。三十几年过去,黄老汉终于成了老汉,自己的儿子也已娶妻生子,便想将这手艺传给儿子,但因木碗市场不景气,儿子不与老爹合作,干起了自己的营生。儿子是个聪明人,从饲养一头被人丢弃的小猪干成了省里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但老汉还在推销自己的木碗。这个故事明显体现出了传统意识和现代思想的碰撞,老汉认为靠手艺吃饭才能细水长流,但儿子靠着媳妇哥哥们的资源和自己先进的思想也获得了成功。这是两代人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即使最终儿子获得了成功,但老汉仍然坚持己见,传统的民俗文化对老汉的影响根深蒂固,双方思想上的差异,导致他们都无法认同对方的观点。
贾平凹虽然在作品中表现出了新一辈人的新思想,但并没有对老一辈人传统、落后的思想进行直接批判,而是通过两代人的矛盾产生思想意识上的冲突来表现这个时代的商州。他没有说孰对孰错,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观看这两代人的思想差异和不同思想所导致的不同结果。不论是两代人之间思想意识的冲突,还是商州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商州三录》都展现出了民俗在发展中的继承和扬弃。
贾平凹写《商州再录》的时候明确了:“这次商州之行,亦有不同儿时在商州,甚至不同前年、去年(《商州初录》与《商州又录》)去商州”,即《商州初录》中的商州已然成为历史,商州的民俗发生了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州人民的住房已不同以往,对一些迷信也有所破除。“保守型”民俗的地位被动摇,传统的平衡也被打破。
贾平凹的《商州再录》之行,让他大为吃惊,新房新院新门楼,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往商州的交通更加方便,商州也似乎离大都市西安更近了,商州的农民也紧跟时代潮流,议论当今的潮流变幻。按往昔的乡俗,甲子年是不能结婚的,现如今不但不忌讳这些,新娘子还会仰面迎人,“洋芋糊汤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民俗事象的变异性经常会产生,而且对民俗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民俗变异性的消极影响在商州地区也有所体现:如若有生客来访,已不再热情待客,即便有熟人相引,也不会有柿子酒和半碗大肉的面条来招待,临走之时,更不会再塞给客人一袋山货。虽然商州的城镇与省城西安缩短了距离,但却与往昔的商州相比似乎变了“味儿”。不再有以前的待生人为客,虽然热情,但也是有礼有节的;不会在采访时紧张得一脸狼狈,反倒口若悬河又尖酸刻薄;虽依然能干,但却多了一分奸狡与自私。“富足而吝啬,自私,贪婪”等不良风俗似乎在不经意间偷偷替换了些许曾经淳朴的民风。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思想与文明冲击着这块土地,不仅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意识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使得商州的年轻人与老人在思考和面对问题方面产生隔阂,也改变了商州人民的生活方式,让商州人多了一分城里人的“冷漠”。
商州的山灵光、水秀气,连绵峻峭的山脉和婀娜多姿的流水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商州风景画,哺育了热情善良的山民,多种民俗文化的传承让人们感叹商州的多彩,对鬼神的信仰和“迷信”的思想也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商州这块土地上,强悍的民风、质朴的民情、阳刚的气质以及坚韧、古朴、保守、落后结合在了一起,构成了商州文化的精神本体。”独特的饮食和质朴的风气也让出门在外的游子对家多了一分牵挂,现代意识和传统思想的碰撞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让商州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作品正是通过时间的传承性将这里民俗事象的发展分为稳定性和变异性。独特的饮食和质朴风气的传承体现了民俗发展的稳定性,祖传的面有特殊的手艺,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吃食,柿子酒和腊肉一年不断,成为商州人民不可或缺的饮食。商州人民重人情、讲信用,邻里之间像家人一般互帮互助,这种风气不仅存在于左邻右舍之中,对待游人也是如此,喝茶、摘果都分文不取,使游人对此地多了一分向往。随着时代的变化,商州人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两代人对婚恋观和事业观的认识都产生了差异,由此造成隔阂。年轻一代的思想变化推动了生活的变化,新房新院和新的人际交往的方式也让商州焕然一新。
①⑦⑧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典藏大系 商州初录》,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49—174页。
② 王佳慧:《贾平凹“商州世界”中的人生礼俗》,《现当代作家看台》2009年第4期,第30页。
③⑤ 陶立璠:《民俗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72页。
④ 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⑥ 张雪峰:《浅析贾平凹〈商州三录〉中体现的农村生活的转变》,《文艺评论》2015年第12期,第40页。
⑨ 徐晶晶:《论贾平凹的商州散文》,《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10卷 第2期,第32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