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董 昕 [中国戏曲学院, 北京 10007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它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绝不会停滞不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就是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发展、探索与创新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不断结合,与中国文艺具体实践不断结合的历史。
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最集大成者,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总是充当先锋官的角色,表现出最活跃的姿态。本文将借戏曲在近代百年来的实践经历,进一步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历程。
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伴随着“西风东渐”的时代洪流揭开序幕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辟了“以俄为师”的道路,他们把马克思主义视为观察国家命运、改造社会的工具。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被进步作家和艺术家们奉为分析和解决中国文艺问题的重要理论工具。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代表。1919年,他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年,他又在《什么是新文学》一文中提出了发展新文学的主张,他要求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并指出“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就是新文学运动的土壤、根基”。继李大钊之后,一批从事宣传和青年工作的共产党人和革命作家,如邓中夏、萧楚女、郭沫若等人,在《新青年》等一些进步报刊上纷纷发表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阐述艺术的社会属性,并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提出“革命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艺术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服务。
新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是以反对和批判旧文学为基础的,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戏曲的批判。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文化人,认为戏曲一概是封建的、原始的、毫无美学价值的“遗形物”,必须“全数扫除,尽情推翻”。这种“全盘否定”的极端主张,造成了新文化运动与戏曲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隔阂与距离,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当代有学者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认为其缺点是在给小孩子洗澡的时候,脏水和小孩一齐泼掉,这是革命性的抛弃。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文艺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的理论成果,尽管不够系统,在理论上也欠成熟,然而这是处于萌芽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初步探索。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学习和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中,不论在哲学方面,在经济学方面,在政治学方面,在军事学方面,在历史学方面,在文学方面,在艺术方面(又不论是戏剧,是电影,是音乐,是雕刻,是绘画)都有了极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多方面的丰富和发展,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条件。
1937年11月14日,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在延安成立,发表了《我们关于目前文化运动的意见》,总结过去文化运动的经验,认为“文化的新内容和旧的民族形式结合起来,这是目前文化运动所最需要强调提出的问题”。在新的理论的指导下,为了发挥戏曲行之有效的宣传功能,各根据地先后组织了许多专业与业余的戏曲演出团体,倡导运用戏曲形式表现抗战新内容,涌现出《松花江》 《查路条》 《好男儿》等一批革命现代戏,虽然处于“旧瓶装新酒”的起步阶段,但在音乐、美术、文学方面都有新的创造。
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主张。他说:“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热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更明确地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而且全面阐述了文化艺术中的“中”“外”“古”“今”诸方面的关系,要求批判地吸收和继承古往今来一切有价值的中外文化遗产,为建设和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指明了方向。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以下简称《讲话》)正式发表。《讲话》的核心是文艺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答案是明确的:文艺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二为”方针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文艺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讲话》发表后不久,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其宗旨是“研究平剧、改造平剧,进行平剧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工作”。毛泽东为平剧院题词“推陈出新”。
延安平剧研究院围绕“推陈出新”展开了京剧的整理、编演、创新工作,把整理演出传统剧目、创作历史戏和现代戏作为自己的任务。一是整理演出京剧传统剧目,如《群英会》 《空城计》 《四进士》等一百多出;二是创作演出新的历史剧,推进京剧改革。1943年,根据《水浒传》林冲的故事创作出了《逼上梁山》 一剧,毛泽东看后,就该剧写信给中央党校杨绍萱、齐燕铭:“……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此番评价对于接下来的京剧改革,对京剧历史剧、现代戏的创作意义深远。1945年,又一部新编历史剧《三打祝家庄》在延安公演,获得好评。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部长、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的彭真看完此剧后说:《三打祝家庄》的演出说明了平剧可以很好为新民主主义政治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三是创演京剧现代戏。延安平剧研究院几年中创作了十几个京剧现代剧目,主要反映难民生活以及生产和保卫边区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如《难民曲》 《上天堂》 《边区自卫军》,等等。
以服务于政治为核心的革命文艺观,如果用文艺的标准来衡量,当然存在将文艺工具化,将文艺功能片面化等问题,但是如果用有利于民主革命的标准来衡量,那就不得不承认革命文艺观在配合和推动中国革命胜利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为中国文艺界的指导思想,中国文艺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1951年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为其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明确了戏曲事业发展的方针。“百花齐放”指京剧及各种地方戏的自由竞赛,“推陈出新”则体现了批判继承与革新发展的历史规律。
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不久,即1951年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了《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 (简称“五五指示”),其核心内容是“改人”“改戏”“改制”,通过“三改”的实施,国家完成了对戏曲艺术的社会主义改造。1952年10月至11月,中央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这是亘古未有的戏曲界的盛会。参加会演的有二十三个剧种,三十多个表演团体,八十二个剧目,一千六百多名演员。这次会演,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示了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后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以此作为发展社会主义艺术和科学文化的基本方针。提倡艺术上开展自由竞赛,学术上提倡百家争鸣,充分相信群众辨别是非、辨别“香花”与“毒草”的能力,以促进文化艺术与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双百”方针成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
1958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跃进”,带动了文化艺术工作的“大跃进”。同年6月13日至7月15日,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现代题材戏曲联合公演”。7月14日,文化部刘芝明做了题为《为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戏曲而奋斗》的总结发言,明确指出:“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戏曲是今后戏曲发展的方向”,“一切都在跃进,戏曲也不能不跃进,因此,现代剧目就不能不成为戏曲发展的主流”,“所以我们要用现代剧目为纲来带动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戏曲的发展与繁荣”。戏曲界形成了“跃进再跃进”“人人动手”进行创作的氛围。
1959年,为了纠正“左”倾错误的影响,在“整顿、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戏曲界开始调整“大跃进”中出现的问题。同年,田汉在《从首都新年演出看两条腿走路》一文中针对只重视现代剧目,忽视传统剧目的偏向问题时指出:不能一条腿走路,或一条半腿走路,必须用两条腿(习称“两条腿走路”方针)。1960年,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在“两条腿走路”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三者并举。即大力发展现代剧目;积极整理改编和上演优秀的传统剧目;提倡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新的历史剧目”。“两条腿走路”和“三者并举”的提出,都是对“双百方针”的进一步诠释和实践。
历史进入新时期后,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党的文艺指导思想开始发生重大转折。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强调:文艺界要坚持“百花齐放”方针,打破“左”的枷锁和条条框框,发扬民主;要尊重文艺特有的规律,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丰富多彩、敢于创新;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艺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要根据文艺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根据会议精神,《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明确提出了不再使用“文艺从属于政治”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新的口号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新的“二为”方针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党中央一方面积极领导和推动戏曲艺术的改革,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明确提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方针,使戏曲得到了较快的恢复与发展。
新时期以来,江泽民关于文化艺术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又一重要成果。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观点,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导向;“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艺术观念,促进了市场机制条件下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运用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实际,科学地阐述了艺术与人民的关系、艺术与“三贴近”、艺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与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总之,新时期的文艺论争,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蓬勃发展。
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探索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客观具体实际,围绕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
2014年2月24日,***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两创”的基本方针。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者之一,在“两创”思想的指引下,积极通过“互联网+”“高参小”“戏曲进课堂”等多种形式探索这一古老艺术样式的现代表达形式,开展了大量的具体工作,激活了传承与发展戏曲艺术的内在动力,使其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2014年10月15日,***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是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致词之后,又一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性文件。《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的引领,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要求作家、艺术家立时代风气之先,创作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讲话》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围绕实现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时代主旋律,把文艺与为人民服务、文艺与时代精神、文艺与中华传统文化等结合起来,使所阐释的文艺理论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现实意义。
《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将中华文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戏曲作为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讲话》精神,进一步促进戏曲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继1951年“五五指示”之后,国家层面出台的又一项关于戏曲的纲领性文件,引发了戏曲界、文艺界对于传统戏曲文化自信的重新确立。
《通知》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关心戏曲、重视戏曲和支持戏曲的良好氛围,在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的前提下,完善戏曲表演团体体制机制和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保障激励机制,从而让具有近千年历史的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从戏曲艺术方面激活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基因,弘扬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戏曲艺术精华。《通知》中关于支持戏曲传承与发展的21条政策,不尚空谈,不发虚言,而是分解在可实践、可操作的不同步骤上,落实到具体的措施与方针上。围绕《通知》,来自中国戏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重要专家学者都参与到对这一政策的阐释、讨论与实践当中,显示了文化界对戏曲良性发展的期待与关注。
同年的10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印发。《意见》从“做好文艺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六个方面,以理论原点的扼要阐述,方针重点的精要提示,工作重点的全面部署,构成了对***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深入贯彻和具体落实,为新世纪文艺工作构制清晰的路线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与制度保障,堪为新世纪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新指针。
《讲话》 《意见》 《通知》等的连续出台,使戏曲界的“文化自信”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各项戏曲事业不断推进深入。国家和地方戏曲政策的支持与保障,推动了戏曲的持续发展;各地陆续搭建戏曲展演平台,戏曲创作活力得到持续增强;戏曲研究界对戏曲理论的引导,使戏曲的文化品格不断提升。总之,多个事实表明,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艺术迎来了春和景明的新的发展时期。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在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报告》把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两创”思想并列,充分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发展的实质。
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指导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和行动指南。根据这个论断,“我们有理由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也进入了新时代,其指导理论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
***的文艺思想从多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在马克思主义文论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
将“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两创”思想放置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量,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百年历程,经历过波折,也经历过辉煌。但是,无论是风雨如磐的岁月,还是高歌猛进的时代,它都以真理之光照耀着中国革命文艺的航程,引领着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不忘初心”,昂扬向上。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2页。
② 范曾:《吟赏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③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7页,第 534页。
④ 转引自高义龙、李晓主编:《中国戏曲现代戏史》,原载《解放》第39期,1938年5月21日,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页。
⑥ 即京剧。
⑦ 高义龙、李晓主编:《中国戏曲现代戏史》,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⑧⑨ 转引余从、王安葵主编:《中国当代戏曲史》,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页,第292页。
⑩《***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
⑪ 王艺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203/c40531-28108648.html
⑫ 董学文:《***文艺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中国文化报》2017年11月1日第3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