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侯涛[太原理工大学,太原 030024]
牙买加西印度大学莫纳分校文学家、语言文学教授、现代语言文学系主任保莉特·拉姆西生于牙买加汉诺威,创作诗歌、翻译小说文学、著作教材。她的诗集《Star Apple Blue and Avocado Green》充满感情、地域特色浓郁。地处中美洲的牙买加历史上是印第安人居住地,独立前曾先后为西班牙、英国殖民地;现居民以非裔牙买加人为主,自然环境优美、盛产热带植物,文学文化历史悠久。文学家笔下的牙买加是怎样的?从获赠细读、深入研究、应邀翻译老友拉姆西教授的作品——她灌注心血的杰作,直到作品《牙买加诗歌集萃》(以下简写为《牙》)成形出版,受到读者和学者好评,当初的惴惴不安终得释然,今著文以记之。
牙买加文学对中文读者来说还是一件新鲜事。《牙》是生活美、艺术美的反映。评论家拉米雷兹在国际著名期刊Hispania刊登他对诗人保莉特·拉姆西的评价:“(保莉特·拉姆西)保留了该国非洲文化的传统……她用传统舞蹈、民间谣曲、诗歌艺术和歌唱叙事等,在文化和政治上都给国家以积极的影响。”其诗生动感人、清新浓烈,伴着或长或短、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谣体诗行,生活与文学酣畅地展现——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心理,情感波澜和逻辑哲理精细入微。人物关系有孩子—母亲,孙辈—先祖、姐妹—村民、学生—老师、文学家—读者、选手—评委、好人—坏人等;人物个性塑造包括歌唱家、舞者、画家、文学家、成长中的青少年、劳动者、智者、美容者、伪善者、安全卫士,以及不劳而获者、胆小鬼、害虫等;生活实物和场景方面,屋子、庭院、礼堂、教室、赛场、美发店、健身房、书本、桌椅、墙饰、音乐、故事、手鼓、歌唱、舞蹈、跳绳、面包、各色水果、餐盘、画笔、提包、飞机等应有尽有;自然景物方面,天空、海洋、山峦、河谷、花草、树木、场院、餐桌、床边、树下、大海、阳光、尘土、降水/夏洪、田野、场院、小路、僻巷、角落、停机坪、候机室、讲坛、酒吧等,无所不包。
诗人长期的人文教育熏染,使得她内心美好、洞察力强、语言技艺纯熟,将生活感受提纯精炼;文学艺术思想超然的理想追求使她的创作扎根民间,继承传统又迥出一般。对世界的关怀、浪漫的情怀和开放的胸襟,特别是她民族性的创作禀赋和教育家出身的人文关怀,以及后现代的视角,俊逸奇美的描写、夸张和喻讽,使得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成功诗人。
《牙》诗歌的语言形象性、音乐性凸显,视听感觉表达在通感作用下令读者身临其境。读者闻其声音、观其形色、感其行动、觉其思想。在这个以擅长音乐、艺术与运动,民族风格“跃动”的国度成长和生活,拉姆西的作品充分利用了诗歌体裁与声音效果的融通进行创作。如在诗歌《好棒!好棒!》和《加勒比与全球》中,来自“现场”的声音不绝于读者耳际:
在北京、伦敦、里约的赛场/牙买加选手又冲上/牙买加跨栏又添金!/牙买加青年用汉语、法语、西班牙语在讲坛上讲话/好棒!好棒!/……/特立尼达人在雷鬼音乐中起舞/这音乐超棒!来点卡里帕索么?/不,还是雷鬼音乐高亢!/好棒!好棒!(《好棒!好棒!》)
在约堡古都的舞台上/酷酷的牙买加低音吉他手/拍着鼓奏起雷鬼秀/蹦 蹦 蹦,蹦蹬,蹦!/蹦蹬,蹦 蹦 蹦 蹦蹬 蹦 蹦!/低音吉他响/自由地吼。……奏响雷鬼乐一首首/蹦蹬,蹦 蹦 蹦 蹦 蹦 蹦!(《加勒比与全球》)
语言的声音、音乐的声音使这简短的诗篇艺术效果沁人心脾,诗歌以少胜多、以小见大,意象突出,炽热浓烈、声心交响烘托主题表现。
诗歌还用声音和画面混合创造“意识流”的多重叙事效果。在诗中,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和声音变幻交织,在作—读的联想语境下使得画面内外的人们灵犀相通。如《致敬,北京》:“我/一个非洲女人在中国/周围目光灼灼/一只手好奇地摸我的发/怎么,这头发未落下?/一只手惊战战她摸我的臂/怎么,这黑色没有被蹭下?/一个声音说话了/你好,非洲姐?/我回答/你好,大妈!!/我们大家都笑了/原来我们是一起的:/ 我,来自中美加勒比——/她,从小在北京长大。”这里,诗人捕捉/想象到典型一幕:一位“非洲”妇女在北京街头与游人相遇的一瞬间,开始的惊诧使周围的人忍不住上下打量、伸手触摸她以试探判断,直到互相问候消除隔阂。事实上,教育家、诗人拉姆西数度来华经过北京。这是她久久难忘的普通北京“大姐”的形象,还是她抽象总结、亲身感受的中华民族丰富悠久的历史文明熏陶下,人民谦虚好客、友好热情又内敛坦诚的“外在化”美学暗喻?在一次亲密交谈中,她为中国的开放政策给世界发展带来机遇而感到激动!这里富于真情的主题表现、感情意念的流露是如此自然而具有影响力。
一个温馨、美好、安全的家园对于一个基础经济尚在建设、普通人家并不富裕的岛国牙买加来说至关重要,因而其许多诗歌自然地从多个侧面表现出对家园的挚爱。而实际上,“家”与“园”被如此深情地凝视,它们已经超越实体的存在而幻化为他们的理想,或者可以理解为人类共同的“理想”之乡:
记得在花园的角落里/玫瑰花刚刚栽进了地!趁须臾/粉刷厨房的墙壁/用我最爱的亮黄油漆——这/还想裁剪芒果树翼/凉亭遮住些好休息(《失屋居》)
生活的愉悦和美好需要勤劳、想象和创造:花园里要种“玫瑰”,房间里要刷“最爱”的“亮黄”,要打理芒果树遮荫棚,一家人于下乘凉“休憩”——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场景啊!
我记得/村子是个大花园/猫猫洞里我们无忧地玩/村子就是我们的/——是大人们的/我们小孩把收割管——/想摘什么摘什么/我们摘红的、黄的、紫色的/……/玫瑰花瓣儿殷殷红……(《我记得》)
《我记得》一诗多次在首句将“我记得”重复,“大花园”“大果园”“第一、第二、第三(个果)”等名词又重复运用,“想摘什么摘什么”和花色、花名的使用再次加强动作/心情的自由放松和内心的愉悦、场景的热闹。摘果、吃果、恶作剧……对过去村庄家园的点点记忆带有令人怀念的幸福/归属感,“一大片的游乐园”的“恬静安宁的好家园”是怎样一首田园牧歌!
另一方面,家园主题的深化引出了(人类)家园的安全问题——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也引发了诗人极大的不安。如:“从来没有听说过/在那角落里的树丛间/藏着破坏村子的大魔煞/宁静平和不见了/迪赛小姐紧着喊/‘小心啊!穿过球场当心点!’/坐稳稳、仔细想——/我们村/ 原来多安全……”(《我记得》)
牙买加人口在历史上历经民族迁徙融合,克里奥尔(混合语)的语言文化与非洲、南美文化的渊源颇深,众灵论崇尚自然万物也常常给这里的人们带来认识世界的灵感;他们注视倾听、观察世间万物,得到“知识”的信仰,找到心灵之“魔灯”。在此文学传统影响下,诗人善于将这一当地文化信仰与科学艺术、文化认知相融合,创造出“原生”的牙买加生态文学。如:“太阳/可以入睡/休憩/在黄色地花菌盛开的/任意角落里/伸展——/她们金色的毛蕊/如百万个太阳/铺洒/她们金色的光芒/遍染——/照耀每一个地点/启亮每一张笑脸/点燃每一个梦想/教每一双眼笑弯/它的每一片花瓣/金黄/发散——/金子般地闪亮。”(《当黄色地菌花盛开》)诗中的太阳意象看似简单,却以入睡、醒来的不同时间段,以动作、细节、意识性、光辉形象等不同角度的描摹加强了拟人效果,吸引读者与之互通、互动。
这“自然之源”给信仰以基石、给认知以灵感,它们(如中草药)也是生命和健康之源。如:“霜爽粉/油膏膏……生姜、柠檬/来治疗/几内亚鸡草、葫芦瓜,/葛根、罗望子煮八角/百种疾病/百草治/咽下/苦汁/放心了……”(《家庭医院》)诗歌不是简单罗列,而是巧妙有效地利用现代语言的语篇衔接机制——中草药的词汇链使得段落主题突出,使用看病诊疗的图式使叙事逼真生动、流畅紧凑。结尾处的“仙人草”是两位开家庭医院的女性长辈的化身。诗歌叙事、意识流动既是在具体回忆,又突出“放心了”“这就好”的舒心想象和“我的心啊它知道”的评价引导。
这组诗歌成形于加勒比社会历史的背景之下,是不屈不挠的牙买加艺术的滥觞。其中的一些诗歌很自然地反映了该地区后殖民环境下人民追求自由的社会历史话语,书写了民族独立自强、自尊自信,世界和平发展的主题。《诗歌比赛评委》和《假如》创作视角独特,瞬间效果强化,聚焦态度意义,隐喻意旨明显。如:“我读我的,/不看他们的眼/我读完一首/仍不看他们的眼/我面前的这群人/我让他们见笑了——/他们狡黠地笑/藐视/我这‘可笑的家伙’。”(《诗歌比赛评委》)诗歌从诗节第一段开始就进入诗歌比赛的紧张“现场”,以一位当地青年选手的视角进行叙事,突出了她在带有歧视眼光的评委面前大无畏的勇敢心理。渐渐地,面对评委严重的种族主义偏向和狰狞言行,她嗤之以鼻,最后发出了“试问你们还知道什么”的道德质问。诗歌隐喻广大后殖民地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在长期受到世界帝国主义压迫之下,努力摆脱失语困境、收复民族自信心、不畏压迫勇敢抗争的决心、勇气和行动。这是多么及时啊!
《牙》集中反映了保利特·拉姆西笔下独特的诗歌文学样式、艺术审美和地域特色及加勒比文学的主题,深受读者欢迎,得到国内外专家的积极首肯——“国内第一部牙买加文学的中文翻译”“实现双向文化交流”“听‘神’在说话”“文学明珠”“莫名就被那遍地的金光吸引”……北京大学宁琦教授在《牙》序言中期待“译者今后有更多优秀的翻译成果问世,为读者带来与众不同的身心感受和文化体验”。
细读全集,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生活感受,充沛的感情,激荡的思想认识,都使人们不经意间思考自己和未来。在那些中美洲“民间”谣曲风格诗歌的原生说唱(hiphop)和充满艺术节奏的(克里奥尔语)英语文学的传统中,非裔拉丁裔文学的主题及苍劲的风格使读者为浪漫坚强的风格、睿智勇敢的品性,以及求真求善、锲而不舍的奔放性情而感动。的确,文学因其“深层的哲理切合真和善”而激发情感。
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注意语言作品转换的“相对性”,遵循文体翻译,能动地处理好语言形式与文学内容的相互关系。有的直译诗句的顺序影响阅读的逻辑,则必须经过调整,而译后仍应保持原诗本身的特性。当译文形式与内容发生矛盾时,保持形式重要时形式第一,留住内容重要时内容第一,译者力排阻隔、竭尽所能达到美善匀称,保住“风格”和留住“思想”,在两种语言文化之间架设桥梁。
总之,这次编译“反映社会需求,立足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也时刻以教育家的身份来翻译,最终在多方的共同参与、彼此协力下完成了这本诗集的编译工作。另外,在实际选编和完成《牙》中译版时,译者借用翻译社会学语,做到诗歌文学翻译的“求真”与译本应用翻译的“务实”。
“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时代,这既需要我们坚守民族审美的品格,又需要我们积极吸收借鉴……就文学而言,外来的也好,自身的也好,能够有利于今天中国改革发展的东西就要……予以积极的表现。”翻译文学中也有不少经典,《牙》正是表现了世界人民对于真、善、美的追求。阅读这本诗集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对生活的希望,唤起人们建设美好生活的信心,带给人们心灵的温暖。
①《牙买加诗歌集萃》,侯涛编译,山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5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