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杜碧媛
聚焦,也许,往往代表着现实的一种失焦。
时隔百载,“五四”运动从历史现场的轰轰烈烈,隐退成现世时空的平淡背景,它的焦点性已经在众声喧嚣中,在大众视野里,变得不再那么耀熠。百年“五四”之際,重提这一历史事件和文化事件,既是对一个历史焦点的定格,更是对“五四”开创的“新传统”的致敬。而以“一个人的五四”切入,则让“五四”精神的重温变得更为清晰,更为可触。
2019年第2期的手记,玲玲就曾对“一个人的五四”这一专题栏目的开设感慨良多,本期再来提“五四”,是看到阎秋霞教授采访温儒敏先生的《绝无仅有的“五四”发生在一个历史“空档期”》一文,“忍不住”又“忍不住”地想再提起一次,尤其读到温儒敏先生谈目前对“五四”的评价有向低处走的倾向时说:“先驱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确实是态度决绝的……他们要猛烈攻打,对传统文化中专制性、落后性的东西批判得非常厉害……他们有意要通过这种偏激来打破禁锢,激活思想……那是一种战略性的积极效应。”是的,积重之势,没有全赴之力,怎能迎来局势之“变”和“新”的曙光?而且,当你依赖一场运动带来的翻天覆地时,也必须要承受其所带来的矫枉过正。作为远离历史现场的我们,的确需要对“五四”留存一丝“同情的理解”。
再者,温儒敏先生还谈到“五四”运动于“破”之外的“立”,以及“五四”泽及今日的种种,“爱国”“民主”“科学”,及至现代教育,这些重大的成果,一如密雨斜侵,已然莹润在今天我们大大小小的生活中了,甚至,我们是在冥然不觉地享受着百年前前人深植的硕硕果实。
所以一一
我们今日聚焦“五四”,却也并不会为他日的失焦而失落。因为失焦并不代表着遗忘。“五四”开创的“新传统”,仍然会有很多很多的人去继续开拓,而对于今日以及来日的每一个普通人而言,至少也应该会是:虽然未曾想起,却也从来不会遗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