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史华威[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从国家积极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成为社会性的共识。在这其中,民间文学作为广大群众的集体记忆和智慧的文化宝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民间故事以其内容的诙谐和机智,不仅有效地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更作为休闲娱乐的便捷方式深受群众的喜爱。优秀的民间故事在新媒体时代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成为建立文化强国的重要资源。但传统民间故事在经历现代化的大潮冲击后,无法在众多媒介文化脱颖而出,如何让民间故事在新媒体时代焕发光芒,重整旗鼓,成为很多学者和有识之士关注的话题。
但同时发现学者们对于传统民间故事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对如何合理运用媒介和媒介的开发等做出多种尝试,但对民间故事本身,即内容、概念及新民间故事的重视度不够。通过对比民间故事内容的历史变化,找出当下传播存在的问题,挖掘新民间故事的活力,并提出具体的意见和措施,以期对当前民间故事的传承现状有所改变。
在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口头创作的文学中,故事是最普遍、最容易接受、最受欢迎的文学样式。故事产生于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劳作时的故事,有记录街坊邻居的故事,有展示群众智慧巧斗地主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幽默和伟大的创造力。我国的民间故事种类丰富、覆盖面广、数量多,就现存的民间故事蕴藏量来说,只有印度可以相比拟。民间故事涵盖五十六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有自己信仰和传说,这些经过历代的传承,久而久之成为一个民族的瑰宝。早在魏晋时期的一些古籍中,它们就已经被记录下来,并通过极为复杂的传播途径流传至各个国家。在中国民间,讲故事又可称作“讲瞎话”“说白话”等,民间故事是民间文艺学的一个概念。大体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划分方法。广义的民间故事是指把民众所有口头讲述的散文故事都叫作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人民口头创作中叙事散文作品的总称,按题材内容及流传的不同情况可分为神话、传说、生活故事、笑话、寓言、童话等六类。”狭义的民间故事指的是“神话、传说以外的那部分口头叙事散文作品”。虽然广义的民间故事在实际工作中有它实际的功用,“但在民间文艺学中使用这一概念,还是以狭义更为准确”。
传统时代下的民间故事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相关,所展示的主要内容是当时劳动群众的生活现状,高度凝练当时群众的生活图景和价值观念,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其具有的价值毋庸置疑。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民间故事的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术界出现了新民间故事的概念。即“只有那些具备民间故事的鲜明特征。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并进入口头流传的故事,才能称为新民间故事”。刘守华先生在其论文《新故事与新民间故事》中指出,在新故事的范围内,主要有两类能够称作新民间故事:一类是原本就出自民众的口头创作,并且广为流传的,但是被有心人记录成文字形式的,比如有《龙大爷巧骂“四人帮”》(载《民间文学》1977 年第10 期),主要是以人民群众的误读误听为主要情节,展示群众巧妙的智慧和之后引发的幽默情节。另一类的民间故事它最初形式是文字,然后逐渐流传各地,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这篇论文发表于1998 年,可以看出当时学界对民间故事概念是否紧跟时代做出了及时思考,尽管对后一类是否可以划入新民间故事还有待商榷,但可以从中发现新民间故事已经开始接纳最初是以文学文本样式而存在的故事形态,说明此概念的包容性绝不止步于20 世纪末。
进入多种媒介交织的新媒体时代,民间故事的概念内涵表现出更大的包容性。新民间故事产生于现代化的大都市,并以全球性的信息传播媒介为载体,与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有较大区别。殷乐于2006 年在《现代传播》即《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奇幻与世俗交织的新民间故事:韩剧的形态学分析》以热门的数十部韩剧通过形态分析的方法,总结出韩剧的七个形态要素:纯爱、身世秘密、传统家庭、死亡、阶层差异、生活习俗、形象,在此基础上分析结构关系,认为韩剧具有民间故事的叙事特征和形态结构,且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介质下带来文体的新变化,得出某些韩剧是奇幻与世俗交织的新民间故事的结论。“在这个意义上,韩剧已经转化成为一种新的民间故事,这也是在与观众的有效互动中在接受与审美上达成的一种默契”。上述的例子主要是从影视作品中分析新民间故事的存在。而房伟于2015 年在《南方文坛》上发表的文章《网络传媒语境下的“新民间故事”──以网络小说〈青囊尸衣〉为例》,主要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分析新民间故事。由于此作品传播范围广、速度快,被称为天涯论坛最火爆的小说,且作者鲁班尺兼具匿名性和草根性,无从查起,更具有民间原创性,但这部小说却长时间地被评论家和主流媒介“忽视”,这使得作者注意到了其中的独特性,经过层层的研究,认为这部作品可以称得上是新民间故事的代表。这是一部融合多种因素的新民间故事,有“人与尸”,医术与巫术,奇特之“旅行”等。所涉及的空间范围十分广泛,从国内的众多省份甚至有延伸到国外。并且涉及很多中外地域性风俗风物,如苗疆落洞女与祝由巫蛊术,贵州赶尸术,东北‘老仙儿’,西藏苯教传统,江西风水堪舆术,甚至是缅甸炼尸术,泰国降头术。其中作者描写到的每一处自然景观,都高度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猎奇,都暗示着作者对于民间文化的认可和热情,这些与小说人物和情节相融合,使得原本的民间文化变得生动有趣,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吸引着新时代的读者。这些传统文化的非主流的冷知识,在过去看来是怪力乱神的鬼怪故事,实际上并不是启蒙思想家所贬斥的封建迷信和信口开河的编造,也不是寻根小说那种探索意味的原始文化,而是一种独立于主流的一种知识体系,具有它自己本身的民间传统价值,被凝聚于文本中,用奇特的想象力和惊人的文化储备,表达自由的文化崇拜。
文章还指出网络文学的“衍生性”,读者会通过应用软件进行回帖,对故事进行续写、补充、质疑、指正等,充分地参与到故事的创作和传播中。《青囊尸衣》这类“新民间故事”,并非是中国主流文坛的专业作家所创造,而是一种取自民间生于民间章于民间的,远离主流文学的,经文学体制所培养出来的“民间”,也不单单是受到收费网站文化定义的那种极具强烈消费性和政治保守性的网络文本,“而是社区型网站,以回帖方式出现的,具民间意义的文化思想表现形态。作者身份匿名,作品发表于共享性公共交流平台。这种网络文学的特异性还在于,它不仅是新媒介引发的文学形式革命,更是新媒介带来的文学自由表达空间的可能性”。这提醒我们要关注各种新闻和论坛的热门跟帖,其中也存在着思想上理性、话语上幽默、艺术上别致的,最重要的是被广大群众所赞同认可的,能反映群众智慧的新故事新段子。“其中一些谈时政的,时见惊人的思想锋芒和艺术水准,很让人想到当年出现在《新青年》及《语丝》、《申报·自由谈》等刊上的那些随感录。谈文艺的,有时也表现出相当出色的批评水准”。新民间故事存在于各种媒介之中,存在于各种形式之中,如果能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结合新民间故事的独创性并将之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那么对于推动我国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发展有巨大作用。
新民间故事在内容方面表现出两大特性。一是时代性,即民间故事不再完全表现过去时代广大群众在生活中的逗趣故事,或者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斗争的机智故事等,而是加入了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因素,刘守华所编写的《故事学纲要》中将故事分为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四类。在幻想故事上,新民间故事不仅出现以上的奇幻要素,并且加入了科技要素,由传统的崇拜神灵渐渐转变为崇拜科技,从看似“不可知”的幻想转变成目前不可全知的科技生命,在探索与求知中发生的趣味故事。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深入各家各户中,作为奇特的家庭成员,与人类日常生活所产生的碰撞等也可作为科幻故事的代表。生活故事是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故事,主人公为普通人物,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故事,展现群众的智慧。新媒体时代在这一类故事的主要变化为,由传统的村落聚集发展成为社区聚集,以社区为单位的故事蓬勃发展。由阶级社会逐渐转变成阶层社会,不同阶层的文化碰撞所产生的故事欣欣向荣;由于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不同社会职业之间的故事也别有一番风趣。“像网上网下广为流传的《中国移动公司老总上厕所》《证监会忠告股民》、《河南七大支柱产业》《运作》等,于诙谐幽默中透着民众生活的某些真实的苦涩与无奈,都不能不说是精彩的民间文学”。借助“抖音”及“快手”等类似的短视频平台,充分挖掘播放量高、点赞量高的视频内容,将其转化为文本也不乏为一种收集新民间故事的手段。在现代技术的条件下,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不再那么纯粹,而是加入了更多的时代思考,表现出复杂性。传统的民间寓言和笑话主要指通过一些简短的故事揭示一些人生道理,主要起教育作用。而处于信息高速公路的WEB3.0 时代,很多其他形式的民间文学暂时处于待发展阶段,但民间寓言、民间笑话因其篇幅短、内容有趣、内涵深刻道理等性质,深受现代人的喜爱。内容上五花八门,既有对时事新闻的总结评价,也有对于日常生活的道理归纳,这些生动有趣的寓言有时候还会被官方媒体采纳,成为宣传标语或新时代的民众智慧代表。与过去寓言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新时代的群众创造出更适应更符合当代社会审美价值的表达方式。例如在某些新闻报道下的热评,能够创造和使用新时代的修辞格,比如飞白,即“使这些本来只能说不能写的方音词语成为既能说又能看还能悟的网络词语,因浏览过后,给人一种顿悟后的快意,而成为网络交际的流行语”。谐音,现代人为了表述的便捷同时传达某种情绪和感情,将一些读音谐取在一起成为谐音词。仿拟,仿造历史上出现的有价值的话,放置在不同的语境中,生发出新的活力,最终成为幽默风趣的“陌生化”寓言。新修辞格不仅属于民间原创,且较大范围内掀起学习和使用浪潮,那么使用新修辞格用来总结社会道理、人生格言、评判时代新闻等,构成了新的民间寓言,并广为流传。
二是融合性,传统的民间故事由于环境文化水平等的局限,所表现出来只能反映某个范围某个家族或者某个族群的整体文化,而现代通信手段的及时性和当下行,群众文化水平的显著提高,不仅能够与全国的文化保持一致,甚至与世界的文化接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兼容并包态势。《青囊尸衣》这部网络小说,不仅仅融合国内某些民族的风俗信仰,而且跨文化地写到了缅甸、泰国等习俗,融合中外,贯穿古今,这是新媒体时代下民间故事新的创造力和形式。
通过对民间故事内容的变化历程,从中看出传统和当下民间故事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传统的民间故事蕴含着过去时代的特色,作为一种群体智慧的象征和代表,在当下经济环境、交通状况、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处于信息高速公路和人类社会的WEB3.0的时代背景下,形形色色的娱乐方式充斥人们眼球的环境下,必须正确发挥能动性,敏锐发觉观众的注意力和关注点,结合新媒体时代特有的传播媒介,在不改变主体和思想内涵的前提下,对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适应当下观众的特点,焕发出独有的时代光彩。新民间故事的具体概念还在进一步探索和发展,结合新媒体时代“高速度”和“当下性”的特点,捕捉主流媒体和热门媒介的精彩内容,从被动变为主动,充分收集并将其特色部分与传统的民间故事相结合,碰撞出群众智慧的火花。
从两者的对比和发展潜力中,分析民间故事内容在当下传承和传播遇到的问题,不够新颖,未能突出本时代的特色。需要在保持传统民间故事的本真上,结合现代因素进行适当的改编、整合,开发出适合新时代的民间故事样貌。可以在电影电视剧综艺中加入民间故事的因素。例如在2019 年火爆全网的家庭连续剧《都挺好》,故事背景选在苏州,电视中频频出现苏州评弹的表演,这也使得其在新时代重新焕发了生机,络绎不绝的观众专门到苏州听评弹,感受苏州文化。可以将两种民间文化因素叠加在一起,碰撞后产生焕然一新的效果。比如央视推出的中国首档大型诗词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将诗词与流行音乐结合,不仅吸引新的观众,而且能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诗词歌赋的传播。可以结合新民间故事,产生传统与新型的碰撞,展示古今人思想和生活的变化。
民间故事的振兴要响应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不能故步自封,要谋求新发展新方向。重视传统民间故事的同时,挖掘新媒体时代下的新民间故事,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特色故事!
① 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1页。
②③ 刘守华:《故事学纲要(修订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第14页。
④ 刘守华:《新故事与新民间故事》,《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第13—15页。
⑤ 殷乐:《奇幻与世俗交织的新民间故事:韩剧的形态学分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89—94页。
⑥ 房伟:《网络传媒语境下的“新民间故事”──以网络小说〈青囊尸衣〉为例》,《南方文坛》2015年第5期,第107—115页。
⑦⑧ 邵宁宁:《网络传播与新民间文学的兴起》,《文艺争鸣》2011年第9期,第152—158页。
⑨ 连晓霞:《从修辞手法看网络词语蕴含的价值取向》,《修辞学习》2006年第2期,第44—47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