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美”的多重角度探析——《昆明的雨》赏析

时间:2024-05-20

⊙杨昕璐 [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 150025]

朱潜光曾说:“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的趣味表现出就是创造。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而汪曾祺先生则是把饮食作为一种“趣味”融入自己的散文中,并深得其乐。

汪曾祺在《昆明的雨》这篇散文的开篇就把自己品味出的昆明雨季所具有的“仙人掌倒挂”“青头菌牛肝菌美味”的特点借助一幅画、几行字告诉了读者。而“我想念昆明的雨季 ”这句话,则明确地点出作者对于昆明雨季的思念。从读者角度来看,很容易根据这句话把这篇散文纯粹地当作写景抒情的文章,把“仙人掌倒挂”等特点归纳为昆明雨季独有的景色特征,但并没有透过这些表层的景致,来深入文本仔细阅读,品味出其写景背后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作者对于昆明雨季的思念,不仅停留在感官上,更多的是怀念昆明时期的平淡生活以及昆明雨季所具有的四重“美”。

一、“美与景物”共赏

汪曾祺首先回忆的是昆明雨季的自然景色。在第五段,作者先是发表了对昆明雨季并不讨厌的看法,以此引出昆明雨季的各种景物来呈现昆明雨季的“景物美”。同时,为了表达昆明雨季自然景物的美,作者充分调动了视觉、味觉、听觉等身体感官来感受昆明雨季的景物美。

昆明雨季的“景物美”首先表现为明亮、丰满。在第六段中,作者通过对古诗文的引用和对雨季特征的具体描写,如“草木的枝叶里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通过这样的描述,可以看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丰满的。昆明雨季的“景物美”其次表现为浓绿、丰盈。在第七段中,作者写道:“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从中可以看出,仙人掌的生命力是极强的。因此,仙人掌被“悬空倒挂”仍然能存活,既体现了昆明的风俗,也表明了昆明雨季中雨水的丰盈,这使得植物能够变得旺盛、浓绿。

昆明雨季的“景物美”最后表现为静谧、饱满。文中写到了酒店里的鸡把脑袋插在翅膀里,一动不动地站在檐下。本身敏感的鸡,却能够在昆明的雨季中安静地站着,足以体现,昆明雨季的静谧;也写到了爬在架子上的木香有着密实的绿叶和数不清的白花。这以看出,木香经过昆明雨水的浇灌变得茂盛、饱满,但这样茂盛饱满的花骨朵都能被雨水打透,足以看出昆明雨季雨水的旺盛。

二、“美与食物”共享

文学家写饮食并不单单是为了吃,更多的是一种享受饮食的乐趣所在。在《故乡的食物》中,汪曾祺先生开篇便写道:“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而作者不仅仅在这一篇文章中着重描写食物,在《昆明的雨》中,作者也是着重描写食物的滋味。

昆明雨季的“滋味美”表现为鲜浓、嫩滑。在第八段中,原文说道:“牛肝菌下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可以看出,昆明雨季中的菌类经过精心的烹饪后变得十分美味,具体表现为滋味鲜浓、嫩滑的特点。同时,原文中的“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将菌类与蟹腿这种人人皆爱的美食进行对比,直观地让读者了解在昆明雨季中生长出来的菌类是何等美味,使读者产生迫不及待想要品尝的冲动。而透过这样的语言,我们可以品味出作者对于干巴菌这种昆明雨季生长的食材的喜爱。而作者离开昆明四十年后,还能对这些菌子了如指掌的原因除了菌类的美味以外,再就是当时艰苦的物质条件,导致师生们常常为食物犯愁食,而昆明雨季最不缺的菌类就自然成为美味佳肴。小小的菌子不仅是作者艰难生存时期的一段深刻记忆,更是中华民族从“大难”中“兴邦”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作者所描写的菌类不仅映衬着昆明的雨季,更是极具深层意蕴的。

昆明雨季的“滋味美”还表现为甘甜、炽红。文中第九段写到昆明的杨梅有乒乓球那么大,而且颜色呈现黑红色,像烧得炽红的火焰一般。可以看出,昆明的雨季,不光有数量庞大的菌类,而且还有着像红炭一般的杨梅。杨梅外形的大与其滋味的甜而不酸,不仅体现了昆明雨季持续时间长,还从侧面呈现出昆明雨季的滋味多样。昆明雨季的“滋味美”还表现为香甜、淡雅。作者写道:“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可以看出,昆明的雨季还有着属于雨季的花——缅桂花。缅桂花经过雨季的浇灌,生长得十分旺盛,香气扑鼻,这使得昆明的雨季有着香甜的滋味。作者在描述昆明的雨时,没有用大量的篇幅直接描写昆明雨季的特点,而是选择从景物和食物着手来描述昆明的雨季。菌类、杨梅、缅桂花均体现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情有独钟。

三、“美与人情”并存

昆明雨季的“人情美”表现为柔和、娇俏。文中写到买杨梅的都是苗族姑娘,这些姑娘都戴着小花帽,穿着绣花鞋,而且叫卖声也是娇滴滴的。作者寥寥几笔便描绘出一个娇俏、文静、可爱的小姑娘在绵绵细雨里,戴着美丽的小花帽,手里拿着大而红的杨梅,娇滴滴地吆喝着的画面。由此看出,昆明的雨中还伴有苗族女孩子的叫卖声。

昆明雨季的“人情美”还表现为善良、热情。文中写到房东和养女每日搭梯子上房顶摘花,而且还经常给各家送去一篮缅桂花。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但是生活并没有磨平她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她能够仔细地去养花、摘花、卖花、送花。可见,房东的心境是十分美好的。因此,昆明的雨季呈现着善良、热情的人情美。

四、“美与氛围”相融

昆明雨季的“氛围美”呈现出闲适、安静。文第十一段中描写“我”沿着莲花池旁僻静的小路走了一会儿,到一家安静的小酒馆,与友人对坐浅酌。而门外雨声滴滴答答,鸡群一动不动,木香花的香味不时地飘散进来,莲花池旁摆放的陈圆圆的雕像,这些景物又营造出一种安静、闲适的氛围。

昆明雨季的“氛围美”呈现出平淡、忧伤。作者写道:“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结合背景可知,当时的中国正在遭受侵略,这体现了作者浓浓的家国情怀以及作者对于平淡生活的向往。同时,在这一段,作者提及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而这首诗主要是表达思念之情。不论是文中的陈圆圆还是“我”都是背井离乡、漂泊在外。因此,在这种氛围中,作者由于背井离乡来昆明念书,受到环境的熏陶产生了思乡之情,也就有了些许乡愁。

汪曾祺先生曾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从《昆明的雨》平淡的文字中,我们能品读到了昆明浓浓的地方特色、醇美的乡土人情,体会到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以及作者心中那份淡淡的乡愁和隐隐的家国情怀。不论是“滋味”“景物”“人情”中的哪种美,都被作者赋予了深层次的含义。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对这些景物、食物等具体的意象进行细腻的雕琢,虽未正面描述昆明的雨,但是通过这些意象却能够准确地抓住昆明雨季的特点,真正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① 朱潜光:《谈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②③④⑥⑦⑧ 教育部组织编写:《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社2017年版,第84页,第84页,第84页,第85页,第86页,第87页。

⑤ 汪曾祺:《食事》,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页。

⑨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4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