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宋人诗词中的风筝隐喻——以侯蒙《临江仙》、王令《纸鸢》为例

时间:2024-05-20

⊙邰贯虹 [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 香港 999077]

一、风筝意象的隐喻

“风筝”有两种释义:一是挂在亭台楼阁、寺庙宝塔檐角的金属或玉片,风吹相击作响,类似于如今的风铃,又称“铁马”“瑶筝”“风铎”;二则是本文所论“风筝”,又称“纸鸢”“风鸢”“纸鹞”“飞鸢”,多以竹篾做骨,糊以纸、绢,彩笔勾勒出图案,用线牵引,便可乘风力飞升,是一种军事工具和娱乐玩具。

最早的风筝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相传为墨翟所制,由鲁班改进,主要为军事之用。唐时随着造纸术的普及,风筝渐渐成为一种娱乐玩具,及至宋代,放风筝广泛流行,已成为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这里的“纸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北宋苏汉臣的《百子嬉春图》中都有对放风筝情景的生动描绘。

“相似性是事物间存在的一种特征或属性,是隐喻建构的基础”,由于放风筝的过程与人生境遇颇多相似之处,因此,以人为本体且以风筝为喻体的风筝隐喻便得以建构。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对相似性的感知建立在基本的隐喻系统基础之上,隐喻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使我们留意两种或更多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而放风筝过程中所遇情况与人生情境的相似之处,也为宋人所留意,这便丰富了“风筝”意象的隐喻内涵。宋人诗词中的风筝隐喻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风筝随风而起,正如人之蒙受赏识、扶摇直上

北宋侯蒙《临江仙》中,“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正是借风筝凭风而起隐喻自己终将金榜题名、蟾宫折桂。王令《纸鸢》中的风筝乘线升空,远赴碧霄,正如官吏升官加爵,志得意满。

(二)风筝线断,正如情郎一去,从此杳无音讯

许棐《乐府》“郎心如纸鸢,断线随风去。愿得上林枝,为妾萦留住”,纸鸢断线象征着自由、远离与不可追回,以女子口吻,借纸鸢断线喻情郎一去不回,却仍期盼情郎早日回心转意,为己留驻。宋之前早有借风筝线断飘远喻情郎之负心薄幸的传统,大致起源于汉代卓文君《怨郎诗》。

(三)风筝随风升落,正如命途难测、身不由己

南宋郭印《和钱叔凭长官京师新春即事》“唯有纸鸢堪一噱,掠天翔泳不由身”,宋伯仁《纸鹞》“弄假如真舞碧空,吹嘘全在一丝风。唯惭尺五天将近,犹在儿童掌握中”。借风筝升落全凭风势,一举一动都掌握在他人手中隐喻自己擢升、贬谪、奖赏、惩罚皆在他人,一进一退都不由己,抒发了自己沉浮宦海的无奈。

(四)风筝无风可趁,正如文人不受赏识、壮志难酬

北宋寇准《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之所以人们总在春日放风筝,便是因为春风是自下而上吹拂的,具有托举之力,其他三个季节的风皆不具备这种特征。因此,寇准借秋时纸鸢没有可趁之风无法腾空,隐喻士人无贵人赏识便难实现其凌云之志,也借风筝若有清风托举,便可傍云而飞,隐喻士人若有贵人提携,方可一展宏图。

二、侯蒙《临江仙》、王令《纸鸢》中的风筝与风隐喻

风筝的高飞依托于风力,因此风筝意象的隐喻多与风隐喻如影随形,相伴而生。在《临江仙》和《纸鸢》中,风筝隐喻和风隐喻可谓相应相生,相辅相成。

(一)侯蒙《临江仙》中的风筝与风隐喻

侯蒙,字符功,少时因长相丑陋且屡屡落榜、一事无成而常遭人讥笑。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有轻佻浮薄之人见其年已而立,却仍无半点功名傍身,只知整日苦读,执着于科举,便将他的容貌绘在风筝上,引线放入天空,拿他取乐,讽刺他学问平庸、屡试不中,却妄想平步青云。侯蒙见此情景却不气不恼,放声大笑,待风筝收回便题了一首《临江仙》于风筝上: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不仅对讥讪于己的人进行反击,也表明了自己步云登月之志向。最终,侯蒙于不久后(元丰八年)进士及第,历任户部尚书、中书侍郎等职,官至宰相,大器晚成。《临江仙》乃是其托物言志之作,借风筝当风借力纵入高空,隐喻自己并非池中物,终将脱颖而出,崭露行藏。而侯蒙在词中也借助风隐喻、阐明了机遇之于士子的重要性。对于寒门士子而言,若想表露名踪,除了学识与才华之外,“吹嘘之力”,即贵人的赏识与提携以及自身的时运与机遇也相当重要。若身具八斗之才,却时运不济、有志无时,难逢识才善用之伯乐,便也只能怀才不遇、郁郁于下,自此流落乡野,扣壶长吟。但若时运亨通,却无真才实学,纵然暂时身居高位,但因其德不配位,也终有力不胜任、心余力绌之时。由此可见,若想成就一番事业,才华与机遇缺一不可。

《临江仙》中,风筝得春风之力,方能腾空而起,正如士子得贵人吹嘘之力,方能扶摇而上。下阕中的“吹嘘”是呼气、嘘气的意思,与上阕中提及的“风”,都属于风的正能量隐喻,隐喻着积极力量与有利条件,代表了统治者对自己的奖掖与擢升。

(二)王令《纸鸢》中的风筝与风隐喻

王令,字逢原,才华横溢却一生囿于贫困,命运多蹇。虽有匡时济世之宏愿与爱国忧民之情怀,却因目睹社会黑暗和民众劳苦,毅然放弃了在众人眼中可光耀门楣的科举之路。他交游广泛,与北宋文坛享有盛名的王安石、孙觉等人皆有交集,颇多唱和之作,十年间便创作了四百八十多首诗和七十多篇散文,然才高命短,二十八岁便英年早逝。在《纸鸢》中,王令借风筝意象,对黑暗官场中倚官仗势、趋炎附势的小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

诗中的风筝与《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鴳极为相似,斥鴳飞翔在蓬草、蒿草之间,认为这便是飞行的极致了,它见识短浅,却讥笑志向高远的大鹏。而《纸鸢》中的风筝乘线凭风方能飞往高处,距真正的碧霄还颇为遥远,却“笑杀”凌驾于云层之上、背负苍茫青天、一飞九万里的大鹏。在有志于千里的大鹏面前,纸鸢与斥鴳都显得妄自尊大、愚昧无知。

王令借风筝乘风方能高飞的特点讽刺了两类人:一类是暂居高位、志得意满的猖狂小人,小人得志即沾沾自喜,首联中的“轻鸢”指的便是这类人;一类是痴迷权势、攀高结贵的世俗之人,见人高升艳羡已极,乃是颔联中提及的“愚儿”。风筝巧遇好风,升上云霄,正如那偶蒙提拔的小人,一朝跃上高位,而地面上世俗之人痴痴仰望,盼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飞黄腾达。今日凭风而上的“轻鸢”何尝不是曾经的“愚儿”?今日仰面向天的“愚儿”何尝又不是明日的“轻鸢”呢?此处颇耐人寻味。

作者是借风筝只有凭风方可傍云而飞,隐喻小人得志不过是靠钻营取巧的本事,并不是依靠自身才能,虽偶然换得一时风光,但待风停、线断就无所凭依,便只能落回地面。

三、侯蒙《临江仙》、王令《纸鸢》中的风筝隐喻之异同

虽然侯蒙和王令都利用风筝意象来建构隐喻,《临江仙》和《纸鸢》中风筝意象的隐喻内涵却不尽相同,同中有异。

(一)风筝隐喻之同

1.都借风筝高飞,隐喻仕途的扶摇直上、飞黄腾达。侯蒙《临江仙》、王令《纸鸢》中的风筝意象,都与仕途得意之人构建了隐喻相似性。《临江仙》中的风筝“远赴蟾宫”,正如词人不甘籍籍无名,勤学苦读,最终金榜题名,身居高位。《纸鸢》中的风筝远上碧霄,混入鸟群,正如小人得志,获得权势。这里都借飞上高空的风筝,隐喻平步青云之人。

2.赋予风筝意象的隐喻义,都与风的能量隐喻和方向趋势隐喻密切相关。风不具备实体,因此人们对其认知也极富想象力,风的隐喻涵义众多,其中有“关于外观形态、动态属性、能量影响,以及抽象思维方面的隐喻”。而在《临江仙》和《纸鸢》中,风筝的隐喻都与风的能量影响隐喻以及风的动态属性隐喻下的方向趋势隐喻密切相关。

首先,是风筝与风的能量影响隐喻。自然界的风变幻莫测且具有两面性,“既可以产生给人类带来勃勃生机的正能量,也可能产生给人类带来灭顶灾难的负能量”。所以,风的正能量常隐喻“积极力量”和“有利条件”,如“春风”“东风”等。侯蒙的《临江仙》和王令的《纸鸢》中描写的风筝都凭借着大好风势,从而青云直上,远赴碧霄,显而易见,这里的风都隐喻着一种积极力量与有利条件,属于风的正能量隐喻。

其次,是风筝与风的方向趋势隐喻。风筝能否升空,除风力因素以外,还与风的方向、趋势息息相关,因此,人们放风筝前往往需要考虑季节因素,并观察风向。放风筝皆以春季为佳,其余季节为次,因为四时之风的特征各不相同。明代王逵在他的《蠡海集》中对四时之风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春之风自下而升上,夏之风横行于空中。即纸鸢以观之,春则能起,交夏则不能起矣”,只有当风对风筝施加向上托举的力时,风筝方可飞得高远,这隐喻着人生中的顺境;而其余的风向都无法托举风筝,风筝无风可乘,便隐喻了人生中的逆境。而《临江仙》中的风筝直上碧霄,引地面众人惊叹;《纸鸢》中的风筝与飞鸟为伍,惹地面愚儿艳羡,便可知风向都是自下而上的,作者都利用风的方向趋势,隐喻了人生中的顺境。

(二)风筝隐喻之异

1.风筝隐喻的本体不同。《临江仙》为侯蒙的托物言志之作,假托风筝言明自己的志向,风筝与己构建了隐喻相似性;《纸鸢》则为王令的借物喻人之作,透过风筝讽喻得志小人,风筝与小人构建了隐喻相似性。虽然《临江仙》和《纸鸢》的喻体都是风筝,但从隐喻的本体来看,一为喻己,一为喻人,二者有所不同。

2.风筝意象所寓感情色彩不同。《临江仙》中的风筝为正面形象,隐喻自己十载寒窗一朝脱颖而出,作者对此持褒扬态度。而《纸鸢》中的风筝则为反面形象,隐喻小人借风势从而攀登高处,作者对其持否定态度。侯蒙面对讥笑泰然处之,不羞不恼,气度斐然,径自立下蟾宫折桂之宏愿,堪称君子;而王令笔下的风筝,如《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鴳嘲笑鲲鹏一般,一朝得势便奚落沉沦下僚的有志之士,此为小人。一为君子,一为小人,一褒一贬,作者寓于其中的感情色彩自然不同。

四、结论

根据现存文献记载,“风筝”早在汉代便作为一种意象见于《怨郎诗》 中,《怨郎诗》 多认为是由卓文君所作,确与“纸鸢”属同类事物。宋前诗文中的风筝大多指的是“铁马”,而“纸鸢”“纸鹞”指的才是如今的风筝。

古人很早便认识到风筝与风关联之紧密,唐代杨誉《纸鸢赋》有云:“相彼鸢矣,亦飞戾天。问何能尔?风之力焉”,阐明纸鸢的高飞全靠风力托举。在《临江仙》与《纸鸢》中,侯蒙和王令也分别从一褒一贬两个角度建构了风筝隐喻,都将风筝隐喻与风的正能量、方向趋势隐喻建立联系,风筝升入碧霄恰似人之平步青云,这里的风都隐喻了“有利条件”与“顺境”。

宋时,放风筝入诗入画,已屡见不鲜,较于前朝显著增多,可见其已成为一种大众性的民俗活动。宋人通过仔细观察,同时结合自身经历,将对风筝与风的认识投射于作品中,依托于风隐喻的风筝隐喻之内涵便得以扩充、丰富。

① 〔宋〕周密著,李小龙、赵锐评注:《武林旧事》,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2页。

② 李善廷:《论隐喻的相似性》,《中国俄语教学》2008年第1期,第23—26页。

③ 〔美〕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美〕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何文忠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48页。

④⑨ 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94页,第594页。

⑤⑥⑦⑧⑩ 傅璇琮等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859页,第18720页,第38174页,第1006页,第8154页。

⑪⑫ 鄢子梦:《 “风、花、雪、月”的文化隐喻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9。

⑬ 〔明〕王逵:《蠡海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⑭ 简宗梧,李时铭编:《全唐赋》(第一册),台湾里仁书局2006年版,第123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