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消费社会”理论的后工业景观设计研究——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

时间:2024-05-20

⊙王璇 张熹[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 650500]

消费社会作为当今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出现在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当前人均消费水平逐年上涨,物质需求膨胀,各个地区加大力度鼓励消费,几乎所有领域都受到了消费文化的影响。“景观”作为容纳人类活动空间的一部分,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愈加明显。有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一线城市已经充分达到消费社会的标准,其余大部分地区也达到大规模消费社会的基本要求,成都就是众多消费城市中新兴之一。一方面,景观符号化促使消费需求扩张,刺激了当代景观风格的持续创新和更迭,使当代景观设计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另一方面,后工业景观的诞生本为改善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保留工业时代文明成果,由于消费文化的不断扩张,却出现了“文态”“生态”“形态”上的一系列问题。成都东郊有着深厚的工业历史,从开始规划到现在已有二十年之久,“东郊记忆”是所有工业遗址改造中最具代表性的后工业景观之一。近年来,成都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东郊记忆的发展也不例外。由此,本文以东郊记忆为例,来探讨消费社会下的后工业景观设计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消费社会以及对当代景观的影响和后工业景观的兴起

(一)消费社会和文化消费

鲍德里亚指出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当代社会是消费社会”这一基础判定之上。“整个社会从匮乏的生产社会向丰盛的消费社会转变”,从原来的消费从属于生产,到如今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从“符号”是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来看,消费社会产生出来的不仅是“物”,更多的是被赋予在物上的“意义”。英国学者西莉亚·卢瑞在《消费文化》一书中分析了日益风格化的现象,在当下来看,许多“网红打卡点”无一不呈现出风格化的现象,如北欧风、地中海风、loft风等等都是近几年的流行风格,特别是在信息催化剂作用下的互联网时代,这些流行符号传播得更迅速广泛。尽管对于流行风格模仿呈现出的效果参差不齐,得到的反馈褒贬不一,但作为消费社会的“产物”,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鲍德里亚指出当今社会“消费”不是一种附属于生产的消极行为,而是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有组织的延伸”。这种延伸使人们消费范畴越来越广,空间也逐渐成为消费商品。

(二)消费社会对当代景观设计产生的影响

消费社会下产生的“商品”是被符号化的,人为参与设计的景观在当今社会也是作为一种被符号化的“商品”出现的,这是一种空间“商品”。比如人们喜欢在环境优美有特色的地方驻足,人流量由此增加,人流量的增加为这个空间增加经济效益,从而带动周边的各个产业,引发“触媒”效应,此时它就具备了“符号价值”,新符号由此诞生,更多的开发商、设计师来效仿它,市面上就会出现很多大同小异的景观设计,这就是消费社会对景观设计的影响之一。而被商品化的任何物和非物都有两面性,好的一面是对社会发展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比如近年来人们对文化、生态的保护意识和审美提高后,影响到景观设计,出现了大量优秀景观案例,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坏的一面是消费主义的景观盛行,大量耗费社会资源的同时,并没有让环境得到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消费社会下后工业景观研究的必要性

后工业景观的定义是:“用景观设计的途径来进行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在秉承工业景观的基础上,将衰败的工业废弃场地改造为具有多重含义的景观。”其出现的经济背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后工业时代,当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一二产业时,就可以认为进入了后工业社会。从时间来看,后工业社会和消费社会的出现差不多是同一时期,如前文所述,工业景观的发展会受到消费社会中一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到21世纪我国也形成了一股废弃工业区改造浪潮,消费社会下文化消费作为一种催化剂,工业遗产的价值也愈加明显,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文化价值

工业文明是后工业文明的前身,作为人类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工业遗产在赋予场所历史的同时就赋予了场地文脉。从场地的建构筑物、标语口号、空间规划等都可以体现当时独特的精神文化。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通过的《21世纪议程》首次提出了“文化多样性”的概念。近几年,我国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后工业景观设计包含了对工业遗址的再设计,其出发点是社会发展需求,落脚点是历史人文情怀,同样具有“文化生态”的内涵。

2.经济价值

首先,工业废弃地可以带来商业价值,当年“SOHO”显现的发展顺序——艺术家到画廊再到商家就可以看出,在消费社会下废弃工业地的经济价值。其次,工业建筑物本身的合理改造利用就会创造价值,充分利用,省去拆建的投资,在生态经济的角度来看,就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转变,有低耗能的特点。

3.美学价值

首先,“大地艺术家”对工业废弃地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对现代风景园林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许多城市的工业景观改造成功,一度成为大众视野的“网红”,给景观设计师和学者们带来了城市更新的新思路,荒废的工业景观也可以塑造出独特的城市意象,成为城市的标志物。其次,工业建筑作为后工业景观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外观所体现的“机械美”一直在美学界备受争议。20世纪末,建筑师们有意把建筑结构暴露在外强调科技美感。直到现在,在我国乃至世界,工业风依旧是前卫的风格之一。这两点都使得后工业景观具有深厚的美学价值。

二、中国后工业景观开发模式和存在问题

(一)开发模式

表1 后工业景观开发模式梯度

(二)存在问题

东郊记忆文化创意园是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创意园区,经历的时间考验也较长。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都开始大力发展各种生产厂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个五年规划期间国家把成都列为全国工业建设城市之一。20世纪70年代东郊成为成都工业基地重地,成为国家重要的军事工业生产基地,到90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之后开始衰落。21世纪初,为改善东郊环境和形象,政府决定“东调”工业区以整治东郊城区。其中作为工业遗产保存完好的红光电子厂得以改造成创意文化产业园打造成我国西部地区旧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的典范,也就是现在的“东郊记忆”。以下以东郊记忆为例分析后工业景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文态”问题

后工业景观是具有“文化生态”内涵的景观,目的之一是通过对场地的再设计,将原场地在不失去“原真性”的前提下赋予另一层功能,这是在对待后工业景观改造时应有的态度。在消费社会下开发者和设计单位时常会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在国内的后工业景观改造中就出现了文化滥用、地域特色欠缺、模式单一、地景绅士化等一系类“文态”问题。如国内最多的转型是从工业用地到文旅消费用地,转型方式单一,并且多复刻北京798模式,但“舶来主义”终会导致全国上下的后工业景观的大同小异。北京798是以画家工作室、画廊等艺术类文创产业发展起来的,东郊记忆效仿798以音乐产业为切入点开发,尽管被批仅仅是披着“音乐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标签打造的新的商业综合体,但不可否认这种以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使东郊记忆逐渐成为成都新的都市名片。各类民间资本抓住音乐文化和工业文化的主题,在文化消费的背景下赚取商业利润,房租、地价被进一步抬高,音乐工作室逐渐搬迁,数字音乐产业缩水,“音乐文化”的特色消退,地景绅士化越来越明显,音乐文化和工业历史文化也沦为消费商品,其他地区仍然盲目效仿,无视出现的诟病,当地文脉得不到展现,最后达不到预期效果。

2.“生态”问题

后工业景观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一是后工业社会具有的生态伦理内涵,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后工业景观设计正是基于生态伦理,充分利用生态技术对工业废弃地进行的生态修复和更新。但在后工业景观实践时,由于开发商只看重场地的经济价值,再加设计师对生态修复的相关技术不了解,导致设计只停留在表面,大多从艺术文化角度出发,缺乏从整体环境和绿色生态角度的综合研究与实践。东郊记忆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场地的因素,如音乐公园对原建筑、构筑物、植被等的充分利用,商铺和演艺中心都是由原有的工业厂房改造而成,园区内的大部分小品都是由原厂中保留的工业部件来作为景观素材进行设计再利用,植被也以原场地的桉树和法国梧桐为主。以上东郊记忆的场所精神都是可见的,对于不可见的,如自然因素的把控,风、光、水的利用,土壤修复;改造过程中对于噪音、粉尘、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控制;如何确保建筑的长期后续使用,等等,这些是需要跨学科的专业人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这些不可见的才是改造的关键,当前依然有很多项目在这方面不够重视,达不到生态改造的标准,导致再设计后的景观细部粗糙、能耗较大、环境改善不明显等众多问题。

3.“形态”问题

消费社会下生产的空间商品都有它特有的符号印记,大到整体的地貌地形,小到砖瓦小品,人们的视觉敏感程度往往大于其他感官。工业建筑的体量和结构具备与生俱来的视觉冲击,每一个历史工业区都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情怀,但开发商会为了经济效益会去跟风模仿成功案例,忽视原场地的原本面貌,从“形态”上失去原本特色,成了批量化商品。从东郊记忆的开发模式和景观设计方法上能够看出设计者和开发者的场所精神,对于东郊工业遗址的设计改造最大限度保留,甚至计划经济时代墙面留下来的图案也成为园区一大亮点。为让工业元素与音乐主题相适应,对于新加入的主题景观和小品,在材质和色彩上也营造出和原厂区相呼应的视觉感受,如北入口处的琵琶乐器、园区中央舞台的律动雕塑、西门处的钢罐与贝多芬雕塑等等,这些新加入的构筑物都与东郊的工业历史文化相得益彰。

三、对后工业景观设计实践建议

如今很多城市都急于转型更新,但在转型过程中深受消费社会的影响,景观设计逐渐成了随大流的商品,我们的后工业景观设计领域也开始动摇,沦为消费社会的“商品”。在今后的后工业景观实践中,针对以上出现的“三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文态上,切忌“拿来主义”的态度,要开始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与本身场所的条件相结合来评估自己的发展方向,这需要有相关的政策引导和约束。在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更新在消费社会下,绅士化的现象普遍存在,美国“SOHO”“北京798”的发展相似,但不同的是“北京798”没有任其发展成一个完全的商业综合体,而是在被完全绅士化之前,有当地政府介入将艺术家们再次邀请回园区,园区重拾最初的活力,使“798”没有变为第二个“SOHO”。第二,生态上,除了场地可见因素的再利用,也应多重视不可见因素,如可再生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水流、土壤生态修复技术,施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各种污染,以及更重要的后期园区的经营等都是用来衡量该项目是否符合生态标准的要素。第三,在形态上出现的问题,多是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后工业景观若是在“形”上克隆,那就做不到前面两点的“文态”和“生态”。设计师在设计时不能跟“网红风”,因地制宜才是关键,坚持“场所精神”,熟练将特色文化运用到设计“符号”“元素”中,做到以人为本。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