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徐登喜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3]
网络文学基于互联网而生,它的出现既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它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趣味性,提供了新载体,但也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隐患和难题,这都需要当代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发现与解决。高校教育工作者作为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当提升站位,正确引导学生,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如何利用好网络文学,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让网络文学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用,这些问题都需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与高校大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寻找答案。
互联网因其方便快捷的功能而迅速走进千家万户,也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获取资讯的媒介和载体,网络文学由此迅速勃兴。然而时至今日,有关“网络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学界仍然众说纷纭,未能给出一个确切的概念。广义上“网络文学”的定义可参照2010 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调研报告》,该报告对“网络文学”的界定是:“通过互联网发表或传播的小说、散文、诗歌、连载漫画等文学作品;包括但不限于通过互联网首次发表的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狭义的“网络文学”概念可参考欧阳友权先生的说法:“所谓网络文学,是由网民在电脑上创作,通过互联网发表,供网络用户欣赏或参与的新型文学样式,它是伴随着计算机特别是数字化网络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文学形态。”笔者以为,网络文学首先隶属于文学的范畴,是文学的子概念,它是由创作者通过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发表在网络上,供网民欣赏阅读的一种文学形态,以小说为主,还间杂散文、诗歌等,其发展得益于飞速发展的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网络文学具有创作时间自由、形式多样、互动性强、题材多元化等特点,但就其创作平台、发表渠道和传输方式而言,亦无法超出互联网的范畴。
相较于传统纸媒文学作品,网络文学在面世时,作者无须提交系列资料,亦无须经过提交书稿、出版社编辑校稿、填报各类表格、签订出版合同、支付出版费用、确定装帧设计及等待印刷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因此网络文学更具即时性,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也更广,能更直接地作用于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网络文学中不乏玄幻的情节内容,体现着作者的奇思妙想,又契合了读者天马行空的想象。但近年来不乏青少年或儿童因盲目模仿穿越、玄幻情节而发生意外的新闻报道,这表明网络文学中的虚构情节正对青年一代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通过语言符号系统传播符合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进而转变人们的思想,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对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就是阅读主体通过理解文字,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感知作品,寻觅作者笔下的形象与自己脑海中形象的契合点。这启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可以敦促大学生通过欣赏文学作品,自主进入作者创设的情景中,通过建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的熏陶,这同时也是完成思想教育的过程。
文学作品的灵魂和精髓主要在于作者集中打造和刻画的艺术形象上,这是作家情感的结晶,其中必定蕴含着作者对世界、社会、人生、个人、他人的丰富思考,通常十分具有教育意义,倘若利用得当,则与思想政治教育殊途同归。因此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以网络文学中的艺术形象为先导,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参与感。通过艺术形象引发学生关于真善美及其对立面假恶丑的讨论,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然后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指导实践的目的,这也是网络文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生作用的第一步。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可知,青少年的大脑更乐于也更易于接受由图像引入的教育,而网络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接受也要经历一个契合期待视野,随后引发共鸣的过程。就大部分高校大学生所处的身心发展阶段来看,在短时间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的理念是不大容易的,有些概念对他们而言确实显得枯燥、晦涩,相形之下,网络文学中虚构的那些艺术形象更易于被接受,能够充分引起受教育对象的注意,但一定要特别注意将网络文学中的艺术形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方式与方法,这样大学生才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艺术形象是作者对客观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就蕴于这些艺术形象之中。
高校大学生是年轻一代的代表,而当下网络文学的一大受众群体正是在校大学生,网络文学因其个性张扬,利于情感宣泄,能解决青春期部分困惑,满足享乐休闲的特点,对大学生思想影响和三观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相对于传统文学而言,网络文学诞生时间不长,在拥有众多优点的同时,也有着不可回避的缺点与劣势。
1.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趣味和效率
传统思政课堂通常是属于老师的“一言堂”,教学手段枯燥单调,学生的参与感较差,自由度较小,因此对教学内容的领会程度也很低,而网络文学则是一个注重双向互动的大众文学。一方面,作品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读者在阅读时需要凭借一定的个人想象力才能将形象建构起来,“复原”作者的描述,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与作者会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因此这些艺术形象对读者而言,也更亲近,更易让人产生参与感。同理,只有学生切实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育活动的开展才是有效的,因此要十分警惕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发生。
2.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载体
传统思政教材在编创时存在过分重视教育引导功能而流于枯燥乏味的特点,而网络文学这种新的文学样式,给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参考范式。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网络文学的丰富形式和趣味内容,寻求二者在思想内核方面的共通之处,利用好这种新的载体。
3.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自我参与的新方式
当代高校大学生大多出生于“独生子女”的政策背景之下,他们的成长环境整体十分优渥,比上一代人更早地接触了互联网,对网络的使用感、参与感、体验感也更强,利用网络文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通过网络文学矫正高校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不足是可行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温和,推广的可行性也很高。例如可以在课前提前布置悲剧主题的文学作品,课上共同赏析,师生交流读后感,以达到消灭负面情绪、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如果没有既定的伦理道德规范作为评判标准,观众就不会对“一个遭受了不应该遭受厄运的人”产生同情和怜悯,所以悲剧素来被认为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1.导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混乱
一些法律意识淡薄和缺乏知识储备的网络文学创作者在涉及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创作时存在一定的“越界”现象,这会对青年读者产生误导,造成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紊乱。当这些信息被西方文化俘获与侵蚀时,大学生的思想将是不稳定的。由于年轻气盛,高校大学生的心智还很不沉稳,情绪容易冲动,容易做出伤害自己或危及他人的行为。
2.因沉迷网络文学影响生活学习
高校大学生以寄宿制为主,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相对单一,主要局限在校园及其周边,特别是在一些远离市中心的学校,学生日常生活节奏慢,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度较低,如此便很难产生忧患意识,自我反思也较少,而网络成为开阔视野的主道。一些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闭塞,内心也开始逐渐封闭,转而将注意力放到网络文学上,痴迷于各种形式的屏幕阅读。调查显示,27.3%的大学生曾经在网络上发表过文学作品,32.2%发表过网络文学评论。一些高校大学生不满足于充当读者,自己也加入网络文学的创作中,这种勇于尝试的态度是值得鼓励的,但倘若为了追求更新速度和阅读量,不惜旷课、逃学,经常性熬夜,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实在是本末倒置。
3.低质的网络文学作品会扭曲大学生的语言习惯
网络文学创作门槛低,创作者们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不少作品中经常出现语法错误和粗鄙言辞,加之网络文学作品数量庞大,一些长篇连载小说动辄百十万字,经典难觅。基于网络兴起的网络文学中也不乏网络习惯用语,像淘宝体、元芳体、甄嬛体、谐音文、表情符号等,时尚性和娱乐性使得这些言语表达受到很多人的欢迎,甚至主流媒体上也开始使用一些网络用语,但这种去崇高化、去深刻化,会导致一些青少年拒绝了解和接受深刻典雅的中国古典文学。倘若长期阅读这样低质的网络文学作品,势必会对青年大学生的语言逻辑和表达能力造成负向影响,长此以往,学生们的审美判断能力也会下降。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态,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对网络文学的了解还很不够,在运用方法方面也十分生疏,因此对网络文学的认识方式和运用方法的深入了解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校中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当首先摆正思想认识,摒除偏见,正视网络文学的存在,充分认识网络文学的两面性,发扬其中有利于展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才能对教育对象产生正确的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不似一般的政治宣讲那样死板、生硬,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构建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应当注重引导受教育对象的观念和行为,更应当致力于帮助大学生培养起健全的人格,转变、更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势在必行。自由的创作氛围使得网络文学不断创新内容,这种创新自然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一点,着力挖掘网络文学中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契合的部分,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和发展。
高校教师除了要做好“教书”的本职工作之外,还应当注意发挥“育人”的职能。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作为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主力军,更要切实服务好学生。
网络文学的主题多样,教育工作者要着重了解最受学生喜爱和推崇的读物,青年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较浅,甄别不良作品的能力有一定的欠缺,很容易受到部分网络文学作品的负面影响。教师要提前预判,警惕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滑坡。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要以个人专业的视角,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判断哪些网络文学作品适合高校大学生,又应当如何将它们运用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去。有的网络作品粗制滥造,宣扬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应当告诫学生及时摒弃,必要时可以为学生列出“参考书目”。致力于增强青年大学生对网络文学的甄别能力,引导青年大学生从优秀的网络文学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此外,还要尽量弱化网络文学的负面影响,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告诫学生自觉远离宣传消极思想的网络文学,保持思想水平的高度和纯度。
教师甄选出优秀作品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良好的道德约束,才能维护网络这片净土。微观方面,发表、连载网络文学作品的网站应当自觉接受监管,网站本身也要从严把关,及时更新技术手段,对公开发表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审查。可以参考国际上对电影的分级方式,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分级,将适合不同年龄段阅读的作品进行分类,实施分级管理。网站维护人员也要提高社会责任感,不可片面追求点击率、阅读量,而置作品质量和影响于不顾,甚至迎合低级趣味。在网站发表文学作品的作者也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信念,提高道德素养,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塑造艺术形象,传播先进文化,不要将个人的负面情绪,乃至道听途说的虚假信息不加思索地散播到互联网上,造成不可挽回的恶劣影响。
互联网本是大家自由交流思想的平台,应当是百花齐放、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不应当成为传播低俗趣味的温床,网络就是网民们的“命运共同体”,青年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是国家重点培养的有用之才,不应受到低俗文学的荼毒,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警惕的,也是社会各界应当联合抵制的。应当将互联网管理方案的设定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上日程,纳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讨论范畴。此外,应当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鼓励公民对造成不良影响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检举揭发,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对监督举报者可以给予物质上的奖励,从而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同时也可以借鉴外国的先进治理成果,如2001 年由法国内政部、司法部共同建立的“互联网与未成年人”网站,开辟了一条公众监管、举报非法色情网站的绿色通道。
网络文学基于互联网而生,对传统文学的创作及传播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既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它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效利用好网络文学。无论是作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应当辩证地审视网络文学,倡导全社会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机制。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的构建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同样也离不开各方的协助。高校教育工作者作为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当提升站位,正确引导学生,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