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曹文轩《草房子》的艺术风格研究

时间:2024-05-20

⊙布力布力·艾克热木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曹文轩曾说:“美是文学的基础,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是我们得以升华的动力。”曹文轩强调的美是文学的基础,指得不仅仅是“文学外在美”,“文学外在美”指的是一些外在视觉发现下的文字产出,如山水之美、风景之美等。还有一种“文学内在美”,此种美必须用“心”去发现,比如儿童的精神内在发育、儿童的成长过程,此种文字能够帮助升华人的内在人格,能给人带来无上动力,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从而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草房子》一书通过对孩子童年生活的描述以及对人物生平成长痛苦过程的描写,引发读者思考,使人油然而生出一种对生命的敬重和眷恋。此种精神的传递能够让中小学生摆脱玻璃心的束缚,提升学生的抗逆能力。因此,2020年4月,曹文轩的《草房子》一书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一、曹文轩《草房子》的艺术美情调展现

《草房子》一书通过对桑桑、秃鹫、杜小康、细马、纸月等五人的故事展开描写,每个小孩的性格都不一样,作者以巧妙的故事类叙事手法将苦难之美、淳朴的生活之美描述得淋漓尽致,给人极大的代入感,读完后能够引人深思,从而净化读者心灵,升华读者精神思想。

(一)苦难之美

美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心是美的,那一切都是美的,即使外在物资匮乏,即使他人给予的鼓励有限,即使病魔缠绕……作者通过独到的见解和角度,将残酷的事情产生出美的力量,将苦难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小说叙述的是20 世纪60年代的故事,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正值百废待兴之时,经济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作者笔下并没有满眼的荒凉以及在夹缝中谋求生存时人性的艰难。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细化贫穷中的人们依然任劳任怨、辛勤付出,刻画了人性的善良,从悲凉的大环境中反映了苦难之美。而在外部资源匮乏的大环境下,人性的丑陋更容易爆发,作者也对其进行了叙述,但这就像一粒尘土,终将被大自然包容。

苦难是一种美,在苦难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会有强大的发现美的能力,《草房子》中的几个主人翁虽儿童时期生活充满苦难,但稚嫩的脸上却怀揣着不畏艰险的坚韧品质。哪怕桑桑在与病魔抗争时表现出的病容也给读者带来很美的情感体验。

1.桑桑的病痛之美。“桑桑的药奇苦,对于年幼的孩童而言,那种苦绝对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但是,当他在椅子上坐定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丝恐惧感”,或许这就是桑桑的成长吧!一个顽皮捣蛋的孩子,在看过身边人的起起落落:秃鹤、秦大奶奶、细马、白雀、蒋一轮、纸月、杜小康等一系列事情以后,他成长了,所以在面对疾病时,他会说:“我不怕”。他开始明白生活的苦乐。这是属于桑桑的个人成长,在桑桑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调养身心的“药寮”是疾病给人带来的情感体悟。草房子,一个很纯粹自然的地方,存贮在桑桑童年的记忆。

2.杜小康的家庭巨变之美。杜小康家里开了个小店,身处在红门里,在其他朋友只拥有冬夏两套衣服的时候,他却拥有四季更换的衣服,并且拥有油麻地唯一一辆自行车。此外他学习优秀,一直都是班长。但生活不会一帆风顺,杜小康爸爸买的货船出事沉海,他只得辍学和父亲去放鸭,最后养鸭失败,父亲病死,从此杜小康一个人孤独生活。桑乔说:“我看杜小康是将来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是的,童年的苦难将生活的重担不经意地就放在了一开始养尊处优的杜小康身上,而他的成长也会比其他人更快一些。当他搬着小凳子坐在油麻地小学外卖小东西的时候,这个孩子已经长大了。这种家庭环境的巨变,无疑给杜小康带来巨大的打击,但杜小康并未一蹶不振,更未如其他小孩一般怨天尤人,而是选择了承受他年龄本不该承受的一切。这种在面对家庭巨变后却依然选择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无疑是一种美,是读完能给人巨大力量的“精神之美”。无论是桑桑的病痛之美,抑或是杜小康的家庭巨变之美,都是苦难之美的最好体现。

(二)淳朴的生活之美

儿童文学评论家张美妮教授曾对《草房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当我们一页页、一章章地翻读这部小说时,闪耀在眼前的是一道道满盈爱心和可贵人格的光彩。”且看几个孩子之间纯真的友谊,如果将桑桑和杜小康的生活定义为“苦难之美”,那其他人的生活无不散发着一种淳朴的生活之美。如纸月在作者笔下,是一个善良纯真的小女孩,但却因身世不明而被人欺负;秃鹤因为秃头而被嘲笑,由此而产生让人忍俊不禁又煽人泪下的故事;细马固执以及后来的担当;秦大奶奶的可气可笑但是又可爱的行为;蒋一轮和白鹤,郎才女貌的他们却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不禁让人同情又无奈;桑乔的正直以及负责;温幼菊的坚韧和善良,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体现了人性的真善美。

童年的记忆是一种纯粹的美,越是纯粹的东西越让人心碎。每个人对于童年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躺在房顶看着蓝天白云的桑桑:大大的风车,整整齐齐的草房子,秦大奶奶的艾地……这么美的环境下生长的人们,也同样带有美和善。从几个人物关系和生存背景角度而言,尽管是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但作者笔下的他们依然坚守着那最为淳朴的生活艺术之美。

虽然最终作者笔下的人物基本上都有完美的结局,但是作者并非单纯描绘了环境和人性的美,还展现了人们面对苦难时的精神,或许这种面对苦难时的精神就是一种人性美。不管成长夹着怎样的苦难,但是记忆总是不断地美化过去,就像作者笔下的草房子,每个人身上都发生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或者伤痛,但是读完给人的感受却是童年的一种纯粹之美。

二、曹文轩《草房子》淳美语言特色的运用

(一)以叙述语言的表现手法为主

《草房子》之所以能够给人一种意境之美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作者使用大量描写手法。无论对于人物状态、人物语言还是人物动作的描写都极尽叙述之能,用叙述的语言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如作者对油麻地的景色描写、草房子的描写,抑或对主人翁的人物刻画,从来都不会吝啬文字,因此读者虽未见过作者笔下的《草房子》,但却在心中早已建立起了一栋在阳光照耀下泛着金黄光芒的草房子。而小说的叙述语言具有强大的修饰功能,作者充分使用修饰手法,将几个主人公原本灰暗的童年描述得充满希望,给人传递出积极的正能量,一方面使得文体语言风格清新且不失雅致;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反映出油麻地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纯真与淳朴之情。

(二)叙述视角的独特之处

对于长篇叙事小说而言,叙述需要一个切入点,即写作视角,如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这篇小说作者便是以书内人物桑桑作为第一视角,由于桑桑是儿童,因此也被称之为儿童视角,这也是为何《草房子》一书一直被广泛认为是儿童作品的主要原因,并在2020年4月被纳入中小学生必读读物之一。桑桑虽被病魔缠身,但其依然如其他孩童一般顽皮与淘气,严肃的父亲带着桑桑四处求医,带着他酣畅淋漓地打猎,重拾起曾经遗失的父爱。作者通过巧妙的手法将桑桑从七岁到十四岁的这一段艰苦人生通过一系列的经历串联起来。桑桑是这部小说的主要逻辑线,其羡慕过杜小康的早期家境,也为给老师当小情报员而兴奋过以及后期面对死亡时哥哥对妹妹表现出的兄妹情等。从作者这一系列描写分析中不难发现,作者虽以桑桑为主要视角,但也并非将其作为“上帝视角”,而是一种不失偏颇、结合实际的独特描写视角,让整个故事读起来更真实、更亲切、更美好。

(三)美学追求对作者影响较大

曹文轩曾说:“美的力量绝对不亚于思想的力量。”而一个深刻的思想会变成习惯,一个习惯的反复会变成常识,而常识则会融入人的潜意识,从而反过来干预人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但有一个东西却是永垂不朽的,那便是“美”。好的小说,尤其是儿童文学就应该像诗,或含有诗的种子。对曹文轩教授的所有儿童作品进行研究后不难发现,他在践行美的原则时,会努力刻画出一个个温馨且优美的神话,那里住着美好,当你翻开书看上几页后,会逐渐被其语言吸引,随着语言渐渐自然而然地走进曹文轩“美的世界王国”。

三、结语

《草房子》一书中,作者通过独特的写作视角,以淳朴自然的笔锋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的生存环境背景刻画得无微不至,让人能够自然享受其中,包括淳美的文字、略带伤感的故事、细腻的人物表情等。通过细节化处理和叙事为主体的写作方式,给人极强的画面意境之感。《草房子》一书一方面透露着高雅的文学气息,另一方面则又能让人体会内在的“文字之美”,使得小说犹如一幅油画一般美丽动人。

①周洋洋:《成长中的美与痛——从〈草房子〉看曹文轩小说的成长哲学》,《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9期,第47—48页。

②熊珊,冉显礼:《 简析曹文轩〈草房子〉的艺术风格》,《新商务周刊》2017年第20期,第244页。

③赛丽古丽·图尔贡:《曹文轩儿童小说三部曲叙事研究》,喀什大学2020硕士论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