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李永明[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 太原 030001]
本期推荐
唐代山西诗人的独特贡献
⊙李永明[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 太原 030001]
本文以唐代山西主要诗人诗作为研究对象,以时间为顺序,论述了山西唐代诗人在各个时期的独特贡献;以历代评述为依据,分析了每位诗人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展示山西诗人在唐诗发展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
山西 唐诗 贡献
公元581年,隋文帝统一中国,结束了南北朝的对峙局面。但是,短暂的隋王朝仅仅为唐王朝的长期统治做了一个准备。公元618年,李唐王朝建立,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南北文化、国内各民族文化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汇聚,相互融合,使唐代文化得到高度繁荣,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仅《全唐诗》就收有两千五百位诗人的五万首诗歌,还有许多诗人、诗作没有被收录进去。这一阶段,无论是作者队伍、诗歌描写的社会层面,还是诗歌的思想性、艺术性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作为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兴事的策源地的山西,在唐代,经济、文化同样得到了繁荣。三晋自古就是汉民族的发祥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唐代的山西更是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对唐代文学的发展起了独特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屈指数来,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十几位诗人,如王绩、王勃、宋之问、王维、王之涣、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聂夷中、温庭筠、司空图、柳冕、唐彦谦等。这些山西诗人,贯穿唐代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对唐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将以上十三位诗人,按照所处时代和作品,分为五个阶段和类别,分别论述其在所处时段内做出的独特贡献。
王绩、王勃、宋之问,三位诗人是初唐诗坛的文人。“两王”对初唐宫廷体繁缛绮错的风格给予了有力的冲击,开辟了一条健康的诗歌发展道路,宋之问则丰富和完善了律诗的体制。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河津市)人。初唐诗歌继承了齐梁陈的浮靡诗风,重形式,轻内容,无诗人的真情实感,并有很多艳情诗甚至色情诗。特别是当时的宫体诗,更是浮靡诗风的集中表现。宫廷诗语言华丽,刻意雕琢,讲究对仗与形象,描绘细致。在这种情况下,王绩的诗犹如一股清凉的风,直冲诗坛。他的诗思想比较开放,风格不落俗套,善于描写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先导。唐以前无山水田园诗,有陶潜的田园诗,有谢灵运的山水诗,是王维、孟浩然确立了山水田园诗的地位,而王绩是他们的先导,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如王绩有名的《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首诗用即目触兴的写实手法,描绘田园生活的恬静,语言质朴自然,情真意实。王绩在当时的诗坛独树一帜,他的最大贡献就是为唐代山水田园诗开了先河。
另外,王绩的饮酒诗成就也很高。如《过酒家》:“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这首诗充满了庄子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学和士大夫闲适懒散的生活情调。王绩的隐逸诗也很多,如《秋夜喜遇王处士》:“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这首诗平淡、自然,充满了闲适之情。王绩的隐逸诗也为唐代隐逸诗的形成起了先导的作用。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河津市)人。王勃是王绩的侄孙,“初唐四杰”之一,虽少年早慧,短暂的一生却很不如意,最后溺海而死。王勃对唐代文坛的贡献是与“初唐四杰”其他三人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具有共同的特点。他们开拓了诗歌的主题和题材,使诗歌面向广阔的时代生活,用现实的人生感受,恢复了诗中清醒而严肃的自我。他们以匡世济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热情冲击了龙朔文坛上官体的浮靡文风,兴象壮阔,气骨刚健。他们在诗歌中表现自我,充满自信,彻底摆脱了齐梁诗风的影响,为“文质彬彬”的文学理想做出了贡献。他们以新的章节和节奏,来表现新的情绪,使诗歌的语言向现实生活靠近。
王勃的诗数量不多,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杨炯《王勃集序》说:“(勃)尝以龙朔初载(661年左右),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遂使繁综浅术,无藩篱之固;纷绘小才,失金汤之险。积年绮碎,一朝清廓。”由此可见王勃对“龙朔初载”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所持的反对态度以及当时诗歌革新的初步成绩。王勃的名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离别是痛苦的,但作者却用豁达爽朗的胸怀来对待。胡应麟评此诗曰:“终篇不着景物,而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兴象”与“气骨”正是王勃对唐诗的最大贡献。
王勃的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写得比较成熟,对后世影响较大。五绝如:“观阙长安近,江山蜀路赊。客行朝复夕,无处是乡家。”(《始平晚息》)“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
这两首诗含思蕴藉,情景交融,用语自然,情韵兼具,篇制短小而神固气完。
王勃的贡献是与杨、卢、骆三人分不开的,他们“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闻一多语),凭着自己的创作登上初唐诗坛,上承齐梁,下启沈宋,在文坛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总的说来,王勃更张扬个性,并且对五律五绝诗的定型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治所在今汾阳市)人。他与沈 期是同年进士,善于写应制诗,很受武则天赏识,他们媚附张易之,后又遭到贬谪。玄宗先天元年,宋之问被赐死。宋之问的成就是与沈 期分不开的,他们的主要贡献是完成了律诗的体制和扩大了律诗的影响。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柱君暮系铭》中说:“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变之体极焉。”这是“律诗”一词首见于文献。可见先有沈宋合轨在前,然后律诗一体才为人们所公认,从此确立了其在诗坛的地位。《新唐书·宋之问传》云:“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 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关于沈宋诗律的言论,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是,他们在诗律方面的贡献却是不可否认的。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自沈宋以后,古体和新体渐渐分离,这确是“词章改革之大机”(《诗薮》内篇卷四)。
王维、王之涣、王昌龄,三位诗人是盛唐诗人。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8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社会充满自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王之涣、王昌龄是当时有名的边塞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州(治所在今祁县),从他父亲起,寄籍蒲州(治所在今永济市)。王维是唐代有名的大诗人,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通音乐,擅长草隶各体书法,绘画才能尤其突出。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他的诗有如下特点。
第一,诗中有画。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如“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田园乐》),以远近结合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淡远之图。“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在动态中捕捉光与色变化的组合。
第二,诗中有禅。王维的佛学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到诗里,在诗里表现为追求一种宁静、清净、空明的境界,表现为对芸芸众生的慈悲胸怀和随意而安的适意情怀。
第三,静中有动,寓静于动。王维关注着大自然中万物的动静生息,常常沉潜到自然的幽深之处,感悟到某种不可言喻的内在生命的存在。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就是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诗里有一种宁静、明净的禅意。
王维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山水诗、边塞诗、感遇诗,都为后人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原籍晋阳(今太原市),迁居绛州(今新绛县)。他是盛唐边塞诗人,他吟咏从军出塞之作,“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他的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多描写荒寒的塞外景象和戍边将军的豪迈意气。如《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太原(今太原市)人。他也是盛唐边塞诗人。他的独特贡献就是七绝,真正确立了七绝在诗歌史上的地位。王昌龄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他大力用七绝写作,使之神固气光。明朝胡应麟《诗薮》云:“七言绝,如太白、龙标,皆千秋绝技。”清王夫之推王昌龄为七绝第一。如被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轴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起句骤响易彻,第三句另辟新意。“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侧,百读不厌。”(清施补华《岘佣说诗》语)
白居易、柳宗元,是中唐诗人。白居易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并且倡导新乐府运动。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其诗与散文一样,反映现实生活。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 (今陕西渭南市)。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杜甫的继承者。中唐新乐府运动是由张籍、王建、李绅等人的创作开始的。元和四年元稹以为“雅有所谓,不虚为文”,遂“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这就是《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白居易又在元稹的基础上扩充为五十首,名曰“新乐府”,并在序里明确提出其诗歌创作的主张。于是新乐府的创作从杜甫开始,经过元结、顾况,到白居易形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白居易主张诗歌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有两点:第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第二,“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他强调以内容为主,形式为内容服务,还强调形式通俗、语言浅显。《新乐府序》:“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些就是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独特贡献。
白居易曾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在这四类诗中,价值最高的是讽喻诗。首先,他描述了这个时代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在《买花》诗中,他写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在《杜陵叟》中,他写道:“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其次,白居易还注意到边疆无休止的战争导致千万百姓无辜丧生。他在《新丰折臂翁》中写了一位为逃兵役,“偷将大石捶折臂”,才留得残命的老人。此外,白居易的乐府诗还揭露了官吏昏庸无能,将士骄慢无勇,无数宫女幽禁深宫,皇帝虚妄求仙等社会和政治问题。
白居易的感伤诗和闲适诗也写得很好,感伤诗如《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都是很见功力的。
总的说来,白居易最大的贡献和影响是在于继承了从《诗经》到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发起了现实主义诗歌运动,即新乐府运动。他的另一个影响是形成了一个“浅切”派,亦即通俗诗派,他的诗传诵于“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永济市)人。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与韩愈并肩作战,使古文压倒了六朝以来的骈文,革新了文学语言和文体,对文学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古文运动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文道合一。道是内容,文是形式。第二,革新文体,建立新的文学语言。柳宗元的散文包括寓言、传记散文、山水游记。寓言故事短小警策,含义深远;传记散文描写人物形象丰满,揭露社会黑暗;山水游记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文学主张。
柳宗元存诗一百四十余首,多数抒发个人离乡去国的悲愤抑郁,如《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 ,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田家》三首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生活,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写景诗意境深隽明彻,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沈德潜《唐诗别裁》云:“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总的说来,柳宗元的独特贡献主要是对古文运动的倡导,使散文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聂夷中、唐彦谦、温庭筠三人是晚唐诗人。
聂夷中(837—约884),字坦之,河东(今永济市)人,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思想深刻、语言警拔。如《伤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唐彦谦生卒年不祥,字茂业,晋阳(今太原市)人,他的诗风受李贺、李商隐影响最明显。如《叙别》诗中“蟠 对月吸深杯,月府清虚玉兔吼”,又如《东韦曲野思》诗中“淡雾轻云匝四垂,绿塘秋望独颦眉”。前者意象奇崛瑰丽,后者意象朦胧含蓄。
温庭筠(约812—约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温庭筠的一些近体诗十分像李商隐,并称“温李”,但他的成就远不如李商隐。温庭筠的诗个性不突出,内容也比较单一,他的独特贡献主要在词的创作上。温庭筠是第一个大量写词的文人,也是晚唐一个重要的词人,他的词几乎全是写爱情、相思,又多用女子口吻,色彩浓艳、词藻华丽。如《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这首词细微、准确,表达恰到好处,表现了“香而软”的词风。(《北梦琐言》语)
温庭筠在创造词的意境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他在词的艺术方面的探索,有助于词的艺术特征的形成,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题材偏于闺情,伤于柔弱,过于雕琢,也带给后来词人消极的影响,所谓花间派正是在这种影响下形成的。
另外,在诗论方面贡献突出的是柳冕和司空图。
柳冕,字敬叔,河东(今永济市)人,博学富文辞,累官太常博士,德宗朝贬为婺州刺史,兼福建观察使。他的诗论主要有四方面内容:第一,文章的根本在于教化,《与徐给事书》云:“文章本于教化,形于治乱,系于国风,故在君子之心为志,形君子之言为文,论君子之道为教。”第二,文与道要相合,文多道寡就是艺,这是低品位的。第三,评论文章重在道,重道而不重文,重质雅而不重艳丽。第四,重文气。《答杨中丞论文书》云:“故无病则气生,气生则才勇,才勇则文壮,文壮然后可以鼓天下之动。”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今永济市西)人。司空图诗论的核心观点,见于他的几篇书信。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他提出谈论诗首先要“辨于味”。他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在《与极浦书》中,司空图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所谓“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即强调诗歌所要表现的,不是从语言意义层面上就可以理解的情绪或形象,而是语言意义之外的某种可以感受却无法言说的韵味。从重视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强调诗的作用在于引发联想而不在于描述和说明这一点来说,司空图的诗论对后人有重要的意义。
列入司空图名下的诗论著作,还有《二十四诗品》,主要强调他的“韵味”论。《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风格分为雄浑、冲淡、高古、典雅等二十四类,颇重诗的言外之意,善于运用形象的语言来形容本不易说的诗境,给人以感情的体会。
总的说来,唐代山西诗人的贡献各有特点,他们如闪闪的明星点缀在璀璨夺目的唐代文学史上。他们每个人的贡献又是独特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可以说,没有山西诗人,就不会有唐代文学的繁荣。
作 者:李永明,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编审。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