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诗经·采薇》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雪意象之比较

时间:2024-05-20

⊙刘燕燕[武警特种警察学院教学科研部, 北京 102211]

《诗经·采薇》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雪意象之比较

⊙刘燕燕[武警特种警察学院教学科研部, 北京 102211]

《诗经·采薇》的雪意象描写文约意丰,含蓄蕴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雪意象却是贯穿全篇的线索,同时作者对雪意象的描写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显示了高超的写作才华,因而也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成为历代咏雪诗中的名品和精品。

《诗经·采薇》 唐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意象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惶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 ,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采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经·采薇》是一首行役诗。全诗以一名老兵的口吻叙述故事:前三章描写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对家乡的思念,四五章描写了紧张的战斗生活,最后一章描写战争结束,这名老兵在返乡途中的见闻和感受。诗歌最后一章运用了雪意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首诗在艺术上属于写实性作品,“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都是生活实景,并且,在描写雪意象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杨柳依依代表出征时的季节,雨雪霏霏代表战争结束返乡的季节;杨柳依依代表的是春意盎然、一片繁盛景象,雨雪霏霏代表一片萧索孤寂、衰败的景象。这样,作者仅用两个名词性词组就很巧妙地传达出自己的感受:出征时是杨柳依依,表达的是精力奋发的精神状态,返乡时是雨雪霏霏,表达的是另一种心理状态:疲惫、寂寞、悲凉、苍老,这两种心理状态也恰与诗歌开篇的薇菜由嫩芽发出到苍老的状态相呼应,很深切地写出了战争对于主人公的心理磨炼,由开始的年轻好胜与意气风发,到后来的历经沧桑和对战争的厌倦。这首诗反映了人们最普遍的对于战争的心态,出征前一则对战争没有深切的感受,一则由于是正义战争,受到国家的号召和鼓舞;而真正面对战争时却又是另外一种活生生的现实了,战争意味着艰苦、寂寞、流血、死亡,于是,当主人公真正经历了战争之后,出征前的激情渐渐褪去,对待战争就是一种非常理性的态度了,也就有了返乡途中的“雨雪霏霏”的独特的心理感受,这种阴沉的天气投射到了老兵的心里,于是就有了“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表达,没有一丝一毫打了胜仗的喜悦、荣耀与自豪,而是对自己、对战争充满了伤感和悲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在唐朝,由于国力的强大、统治者的倡导和时代精神的感召,出身寒门庶族的文人仕途艰难,从而主动选择幕府出塞,渴望有一番作为,并期望以此作为一条仕进的出路。因此,在诗歌流派上,唐代出现了边塞军旅诗派。这首诗写于作者二度出塞期间,诗歌描写了轮台的边塞风光,属于边塞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以时间发展为背景,以下雪的全过程和送客的场景为线索,互为主次,相互交织,构成全诗。诗歌的前半部分纯写雪意象,后半部分以送客为主,将送客和雪意象交织起来,描写了一幅雪中送客图。整首诗歌既处处有对雪的景致、情致的描写,又有对友人离别的真情实感的流露,两相呼应,使得雪意象不仅姿态横生,神形皆备,且兼具人的情感,彻底写活了整个雪意象。

诗歌的前八句为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纯写雪意象。诗歌开篇就这样写道:“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首先是听觉上的感受,未见飞雪先闻风声,北风卷地,枯草弯折,紧接着飞雪随风而至。接着展示了第一幅雪中奇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满树的雪挂比喻成幽香、洁白的梨花,一下子让人眼前一亮,顿觉春意盎然。在南方,八月还是一派暖意融融的天气,犹如春天;而在轮台,八月已是飞雪连天的严冬。这里,作者巧妙地将南国与北国的天气联系起来,把北国的雪花比作了南国的梨花,显示了作者新颖、奇丽的创作风格。紧接着,写出了动态的雪,“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雪扑打着帘幕,不仅打湿了罗幕,还带给人身体上的寒冷,穿着狐裘、盖着锦衾都感觉单薄、感到寒冷。紧接着进一步从触觉上描写这种寒冷,“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由于寒冷,将军的角弓无法拉开,都护的铁衣无法穿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为过渡句,由写景过渡到送客,但此句仍为描写雪景。沙漠一望无际,雪落在沙上冻结成冰,天空一片晦暗、阴沉。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兼写送客和雪意象。雪是送客的背景,送客是雪中人的活动。“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视角由帐外移到了帐内,帐内正在欢歌宴饮,一派热闹场面,主帅正在为即将回归中原的武判官置酒欢送。宴罢告辞,出得帐外,只见纷纷落雪簌簌而下。“纷纷”二字,写出了雪下得大、急,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纷纷落下的暮雪,带给了作者孤寂、落寞的心理感受;再一抬头,一幅奇异的画面定格在那里,“风掣红旗冻不翻”。这是第二幅雪中奇景:红旗被冰雪冻结,迎风招展,永恒地定格在那里,红白相间,动静结合,也写出了雪下得急、下得大和天气的严寒,可以滴水成冰,可以瞬间凝固招展的红旗。最后作者写雪中送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送客出了东门,只见雪满天山。雪满天山本给人以境界阔大、银装素裹的美感,也容易使人充满浪漫主义的豪情,但在这里,面对雄奇壮阔、山回路转的天山和茫茫雪野上留下的串串马蹄印,勾起的却是作者深感自然博大、个人渺小、命运无常的无限惆怅和孤寂感:边地荒凉,又逢傍晚,更是渺无人烟,加之又是送别友人,这就更增加了作者心中的悲戚,眼望着故人渐行渐远,背影消逝,看着留在雪中的串串马蹄印,作者怅然若失。一是友人离去,自己流落异乡,荒凉苦寒,失去了友情的慰藉,形单影只,备感凄凉;二是自己两度出塞,不知何时才能返京,个人的命运无法主宰,不知何时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武判官的归京,应当也深深触动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采薇》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尽管都描写了雪意象,但差别明显。雪意象的不同,离不开主题的不同(主题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词格调就不同);主题的不同又源于作者身份、地位的不同和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现具体比较如下。

一是两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同。《采薇》创作于西周初年,这一时期,活跃于北方的少数民族猃狁不断进犯中原,因而,中原地区政权也被迫屡屡出征进行反击,双方一直处于胶着状态;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创作于唐代,由于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唐王朝在反击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具备了实力,因此,战争多数都能取得胜利,而这也极大地鼓舞了唐代的士兵。

二是两首诗作者的身份不同。《采薇》的作者是普通戍卒,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是幕府文士。前者是被迫应征入伍,后者是主动入幕,寻求建立军功、渴望个人发展。前者是集体吟唱,而后者则明确地有了作者独创的个性特点。

三是两首诗的题材、主题不同。《采薇》是征戍诗,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边塞诗。这就决定了对于战争的态度的差别。《采薇》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既有对战争进行正面描写的段落,如诗歌第四、五章,表现了战争的正义性,又有结尾第六章对于战争带给人的创伤和疲惫的描写,反映了厌战的情绪和态度;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边塞诗,洋溢着边塞战斗生活的豪情,诗人对边塞风光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赞颂和描写,虽然也有送别友人的不舍和留恋,但总的来说是格调昂扬、奋发向上的。

四是雪意象及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同。意象一词,来源于《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象都有特定的涵义,是诗歌创作的最小单位。但诗歌的意境构成却不能仅靠意象的堆砌就能完成,而是靠若干意象的有机组成,并辅之以叙述、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才能构成浑融的意境,也就是说,意象是局部,而意境是整体。

《采薇》的雪意象描写出现在最后一章,只有四句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话构成了诗歌的整体意境,前面五章,则全是铺垫而已。而这意境的构成是靠“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个意象的对比描写来完成的,通过两个不同的意象,让我们看到了季节的变换、时光流转,也与上述“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相呼应;同时也看到了今夕的对比,昔日繁盛,今日落寞;最后还看到了心情的对比,年轻被迫应征入伍,生离死别,情绪复杂;今日能够胜利生还,却满是战争的创伤、落寞、疲惫、伤痛,因而又百感交集。雪意象有两种涵义,一是洁白晶莹,能够抒发美好的感情;另一种是寒冷萧索、悲伤落寞。而《采薇》作者选取的是后者。

《采薇》中关于雪意象的描写符合《诗经》的写作特点,文约意丰。雪意象本身没有太多描写,只是说“雨雪霏霏”,关于意境的营造,也全凭读者联系上下文自己去想象和补白;而到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雪意象不仅成了贯穿全篇的线索,在艺术描写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雪意象也是实景。但在作者笔下,这里的雪意象却是有过程、有连续性的。在对雪意象进行描写的时候,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感觉、触觉等一系列手段,运用了叙述、比喻、夸张等手法,对飞雪到来、雪中奇景、雪后送人等场景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展示了一幅瑰丽的边疆雪景图画。相比较《采薇》的含蓄蕴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属于工笔细描。不言而喻,作者对雪意象是充满了喜爱、赞美之情的。在岑参笔下,不仅写出了雪的姿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的灵动(“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雪中的奇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和一片雪白的世界(“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还写出了雪中人的活动(“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不仅画面瑰丽,更因为人的活动,使画面充满了活力和生活的情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不仅写了雪中景,雪中情,还写了雪中行,景物充满了活力,整个画面充满了神韵,也正因如此,才使此篇在艺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雪意象的描写成为了历代咏雪诗中的名品和精品。

作 者:刘燕燕,文学硕士,武警特种警察学院教学科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