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词学由古典走向现代——论龙榆生对朱村词学的继承与发展

时间:2024-05-20

⊙ 王纱纱[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山东泰安271021]

词学由古典走向现代

⊙ 王纱纱[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山东泰安271021]

龙榆生作为朱彊村的衣钵弟子,毕生从事词学研究,在词学文献整理、词选编辑、声律比勘诸领域,成绩斐然。同时,在新的时代潮流下,创立现代词学;创办现代词学期刊《词学季刊》《同声月刊》;取法旧体诗词结合西洋音乐创制新体乐歌,探索词体发展的新途径,推动词学由古典走向现代。

龙榆生 朱彊村 词学 现代

一、龙榆生对村词学的继承

龙榆生1928年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后,结识了当时寓居上海的朱村。正是在村的指导下,龙榆生逐渐走上词学的坦途。村生平正式收入门下的只有龙榆生一人,临终时更赠以校词朱墨双砚。龙榆生大受震动,毕生铭记师训,以词学为事。他整理词学文献、编辑词选、比勘声律,均可谓是继承师命、不负重托的表现。

在主编《词学季刊》的过程中,龙榆生也有意识地辑录词籍。该刊两项主要内容即是辑佚(辑录古人佚词及有关词学之佚稿),词录(选登近代及现代人的词)。龙榆生借助现代期刊的传播优势发掘、整理词籍的意图十分明确,他在创刊号上声明:“本社同人除研究词学外,以网罗放佚、发潜阐幽为最大任务。凡词坛耆宿及各地藏家,如有以其先德遗编,或乡贤佚稿,乃至历代词人孤本著作告知本社者,敬当乐为收辑,或具函商借设法刊行。”②龙榆生不厚古薄今、贵远贱近的态度难能可贵,词籍文献保存、整理之功更是不可埋没。

(二)笺注选词、精研声律。《东坡乐府笺》是龙榆生词籍笺注(简称“龙本”)的力作。龙本是以宋钞傅干《注坡词》残本,取校毛晋汲古阁本、四印斋影元延本、《村丛书》编年本(简称“朱本”),并依朱本编年作笺,原注多依傅干本。此书体例详赡、考校精审,夏敬观誉之为“考证笺注,精核详博,靡溢靡遗”③,不仅在当时即受广泛肯定,至今仍是研究东坡词必备之书。同时,朱祖谋所编校的《东坡乐府》是东坡词的第一部编年本,而龙氏此本,则是苏词的第一部编年笺注本,均具有开创之功。龙本在朱本的基础上对苏词的整理和笺注,为后人研究东坡词提借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认为这些均是附庸风雅,而于词的本体无关。要知词乃“曲子词”的简称,词是依曲子而唱和的,而所依之声乃隋唐以来之燕乐新曲。同时,龙氏还认为,明白了这一点,词的起源问题,诗、词、曲三者之界限,亦可迎刃而解。④他在《中国韵文史》《〈唐宋名家词选〉后记》等论著中,都着重指出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是经过音乐陶冶的文学语言。它的形式是要受声律约束的,所以一般把词都叫作“倚声填词”。对词之音乐性的重视是龙榆生恒一不变的词学观点。他在谈及词的艺术特征时认为,要了解词的特殊艺术形式,“该从每个调子的声韵组织上去加以分析,该从每个句子的平仄四声和整体的平仄四声的配合上去加以分析,是该从长短参差的句法和轻重疏密的韵位上去加以分析”⑤。龙氏另有《词律质疑》《论词谱》《论平仄四声》《填词与选调》《词学十讲》《唐宋词格律》等论著,对四声、词韵、词调诸问题多有发明。

二、新时代下的推陈出新

(二)创办词学期刊。龙榆生编辑的《词学季刊》创办于1933年初,后在日本轰炸上海的炮火中停刊,最后一期出版于1936年九月(第三卷第三号),历时三载。第三卷第四号当时也已排版,但因战事紧急,未及印刷,但保有校样。上海书店于1985年影印《词学季刊》时一并印出,所以实有十二期。《词学季刊》以研究词学为主,不涉及其他,是首份词学专刊。内容约分九项:论述,专载关于词学之新著论文;专著,专载关于词学之新著书;遗著,专载昔人未经刊行或已绝版之词学著作;图画,选登有关于词之各项图画摄影;佥载,登载词话及关于词学之记述或诗文;通讯,登载有关词学书札;杂缀,词籍介绍和词坛消息以及前文提到的辑佚与词录,等等。《词学季刊》期刊版块的划分,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所涉及的范围有词学新著,也有昔人遗著;既收古人佚词佚稿,也介绍近现代人的作品,正是体现了龙榆生厚古爱今的宗旨。同时,这样细密地划分也利于作者有针对性的撰稿。

先后为《词学季刊》撰稿的有夏承焘、夏敬观、唐圭璋、赵尊岳、叶恭绰、陈三立、冒广生、吴梅、卢前等人,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词学名家。据统计,撰稿最多的是夏承焘17篇,其次即龙榆生16篇。对当时的情景,夏承焘回忆说:“予乐助其成,竭尽绵力。每期必有龙君词论弁其端,而以予之‘词人年谱’继其后。自始至终,几成定格。”⑧从中略可窥见在《词学季刊》的带动下,词学研究者热情的高涨。《词学季刊》影响巨大,每期发行千余册,据陈毅讲,毛泽东在延安时就阅读过⑨,而且在域外也颇为流行。⑩龙榆生承朱村之教,使词学更加发扬光大,厥功甚伟。

1940年龙榆生创办《同声月刊》,虽以“诗教”为宗旨,但也发表了多篇重要的词学文章。由于时代原因,尽管龙榆生苦心经营,却也难复《词学季刊》时的盛况。

(三)大力推扬苏辛词。针对民国初年学梦窗词堆砌晦涩之病,朱祖谋提出以苏词之疏来救吴词之密的主张,而在村词人群体中尤以龙榆生对苏辛词推扬最力。龙榆生先后撰有《苏辛词派之渊源流变》《苏门四学士词》《东坡乐府综论》等文章。《苏辛词派之渊源流变》指出苏辛词派从苏轼、辛弃疾迄晚清王鹏运、文廷式,代有传人,法乳绵延。分析此派之特征约有三点:在

情境上,抒写热烈怀抱,慷慨淋漓;在修辞上,不专注于字面的雕琢,以气骨远韵胜;在音律上,渐与音乐脱节,为“曲子律缚不住”者。⑪后又在《今日学词应取之途径》一文里重申建立苏辛词派之意:“私意欲于浙、常二派之外,别建一宗,以东坡为开山,稼轩为冢嗣,而辅之以晁补之、叶梦得、张元、张孝祥、陆游、刘克庄诸人。以清雄洗繁缛,以沈挚去雕琢,以壮音变凄调,以浅语达深情,举权奇磊落之怀,纳诸镗铿訇之调。”⑫

龙榆生在对苏辛词的提倡上的背景与力度也与朱祖谋不同。朱氏提倡苏词,取其豪而去其放,是用其疏宕之气来补济梦窗词的密丽。而龙榆生提倡苏辛词,则主要是出于振起民族豪气来倡导苏辛豪放词的。他认为,各种文学之产生都是受时代与环境之影响,词亦不例外。从晚唐、五代到南宋,随着时代的不同,词的风格也不同。龙榆生1935年撰文说道:“居今日而言词,其时代环境之恶劣,拟之南宋,殆有过之。吾辈将效枝上寒蝉,哀吟幽咽,以坐待清霜之欺迫乎?抑将凭广长舌,假微妙音,以写吾悲悯激壮之素怀,藉以震发聋聩,一新耳目,而激起其向上之心乎?亡国哀思之音,如李后主之所为者,正今日少年稍稍读词者之所乐闻,而为关怀家国者之所甚惧也。”⑬可见,他对苏辛豪放爱国词的推扬力度远远超过朱祖谋。

龙榆生对苏辛词的提倡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他在1934年刊刻的《〈唐宋名家词选〉自序》中认为:前代词选门庭过隘,虽然周济《宋四家词选》在晚清大行其道,但他标举周、辛、吴、王四家,并且抑苏而扬辛,有本末倒置之弊,又取碧山与三家并列,亦不相称。因此,真正可以称为完善之选本者,只有朱祖谋并蓄兼容、疏密兼收的《宋词三百首》。⑭但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就数量而言,村所选苏轼词亦远少于周邦彦、吴文英。至龙榆生编选《唐宋名家词选》,东坡词增收为二十八首,与周邦彦之二十四首,相差无几,但仍少于吴文英的三十八首。龙氏虽云此选的选词标准为“刚柔并用,疏密兼收”,但这是就前期密派占绝对上风的情况而言,此时只是稍扬疏派而已,实际上密派仍在词选中占首位。1936年龙榆生又编《唐五代宋词选》,在书的导言中说道:“为了时代的关系和顾及读者方面的程度起见,特从各家的全集里,提取‘声情并茂’而又较易了解的作品,并且侧重于所谓‘豪放’一派。目的是想借这个最富音乐性而感人最深的歌词,来陶冶青年们的性灵,激扬青年们的志气,砥砺青年们的节操。”⑮此选选入苏轼词十五首,周邦彦词十一首,辛弃疾词三十三首,吴文英词四首,从中可明显看出他偏重苏、辛一派豪放词的倾向。

(四)创制新体乐歌。为了更加贴合时代要求,龙榆生积极探索词体发展的新方向。龙榆生在《今日学词应取之途径》中说:“且今日何日乎?国势之削弱,士气之消沉,敌国外患之侵凌,风俗人心之堕落,覆亡可待,怵目惊心,岂容吾人雍容揖让于坛坫之间,雕镂风月,怡情花草,竞胜于咬文嚼字之末,溺志于选声斗韵之微哉?”正是由于对当时所处时代环境恶劣的忧愁感愤,龙氏主张:“词在今日,不可歌而可诵,作懦夫之气,以挽颓波,固吾辈从事于倚声者所应尽之责任也。”⑯他特别强调词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作用,进而认为只有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作用的词作才是词的出路之所在。可知龙榆生认为不管是论词或学词,都应优先考虑词作中的时代成分,因为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感动人心,反映时代现状。若只是竞逐四声之末,不但会使词学越走越偏、越走越狭,更会使词学因不符合时代要求,而难以传承甚或走上消亡之路。但是,如何才能紧跟时代潮流,为词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呢?经过一番探索和实验,龙榆生终于找到了创制新体乐歌这一新的途径。龙榆生《创制新体乐歌之途径》曾说:“应用词曲之声韵组织,加以融通变化,以创制富有新思想、新题材、而完成继往开来之大业。”⑰这种“富有新思想、新题材”的词体,正是他重振词学的主要途径,即新体乐歌的创制。

词乐虽已经消亡,但是文字却保留了当时依曲唱词的线索,因此四声和用韵等方面的考察,对了解词的音乐本色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龙榆生多次强调恪守四声一字不易不等于守律,宋乐是不可恢复的,今人研究四声只为了解词之声情,是为了创造新乐打下基础。随着对“意格”概念的强化,对四声的要求也逐渐淡化,甚至反对恪守四声的做法(不是放弃)。由此,龙榆生认为:“创制新体歌词,一面宜选取古诗及词曲中之字面,尚为多数人口耳间所犹习者,随所描写之情事,斟酌用之;一面采用现代新语,无论市井俚语,或域外名词,一一加以声调上之陶冶,而使之艺术化。”⑱此外,他还撰有《从旧体歌词之声韵组织推测新体乐歌应取之途径》《诗教复兴论》《如何建立中国诗歌之新体系》等文,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词体,并作有新体乐歌《玫瑰三愿》,传唱一时。

三、结语

②龙榆生:《本社启事二》,《词学季刊》1933年第1期。

③龙榆生校笺:《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页。

④⑤⑦⑪⑫⑬⑯⑰⑱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页,第49—50页,第87页,第265—285页,108—109页,第107页,第107页,第7页,第132页。

⑥(清)沈辰垣等编:《御选历代诗余》(附《箧中词》,《广箧中词》),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69页。

⑧⑨⑩龙榆生主编:《词学季刊》,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版,题辞,后记,题记。

⑭龙榆生编:《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1页。

⑮龙榆生编:《唐五代宋词选》,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0页。

[1]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作者:王纱纱,文学博士,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诗词学。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YJC751042;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J13WD6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