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杜甫的亲情题材诗

时间:2024-05-20

⊙丁庆慧[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论杜甫的亲情题材诗

⊙丁庆慧[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杜甫是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广为流传的诗篇,亲情诗在其所有诗歌中占据重要地位,主题思想概括为: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父慈子孝的父子之爱、血脉相连的兄弟(姊妹)亲情等。本文主要论述杜甫亲情诗中的夫妻情、父子爱、兄弟情以及对前代的继承和后世的发展。

关键词:杜甫诗史夫妻情父子爱兄弟情

杜甫的亲情题材诗在他所创作的所有题材中数量不是最多的,但反映的内容却非常深刻,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由于他常年离家,所以在他的亲情诗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杜甫亲情题材诗的思想内容与古代许多文人墨客不同,杜甫一生只娶了杨氏一位妻子。他与妻子的关系非常好,这一点可以从他的诗作中看出来。分析杜甫的亲情诗,发现他喜欢用“老妻”二字来表达对妻子的爱。在他心中一直记挂“老妻”,分析《月夜》发现,在杜甫看来“老妻”是令人怜惜的“: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①

这首诗是描写杜甫在月夜思念妻子而作的,诗文想象丰富,刻画得非常细致。诗的开头“独看”二字,交代诗人当时是独自在长安的夜晚赏月。按照正常的逻辑,应该是写诗人由长安的月亮,而想起了州。但是杜甫却从妻子在州“独看”月亮而想念长安写起,以妻子来衬托自己的思念之情,感情自然而然又进一层。诗人当时的处境非常糟糕,有可能会失去自由,甚至生死难测。但是他担心的不是自己,而是想到妻子对自己处境的担忧便坐立难安。所以他神驰千里,仿佛看见了妻子在月光之下因为思念丈夫,久久不愿入眠,而夜雾沾湿了她的鬓发,在微弱的月光里她的双臂越来越冷。每当想到妻子因为自己的安危而夜不能寐时,诗人忍不住伤心、难过。最后一句诗抒发了诗人美好的期盼,期盼与妻子团聚时共同倚靠在透光的帷幔旁,让月光擦干彼此思念的泪水,但是偏偏“何时”一词又生发出无尽的愁绪,不禁令人感叹这团聚的一天究竟何时才能真正到来!可见诗人钟情之至。在《杜甫诗歌鉴赏辞典》中于这首诗的赏析如下:“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②在《月夜》中诗人除了表达对妻子的爱怜外,他对子女的关爱与宽容也跃然纸上:“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作为父亲,杜甫不能时刻陪伴在儿女身边,“怜”字,生动地表达了他对子女们的思念之情。子女们还小,也许并不懂得什么是想念,而杜甫却怎能不念呢?从孩子们的“不念”更能反衬出诗人之“念”的深刻切实,由此突出杜甫的慈父形象。

二、杜甫的亲情题材诗的艺术特色纵观杜甫的亲情诗,发现他在表达对亲情的切实感受时倾向于用写实的手法。如在《月夜忆舍弟》中,诗人通过白描的手法表现了对兄弟们安危的深切担忧:“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③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五年,即乾元二年(759)秋天。史思明从范阳领兵南下,途径汴州、洛阳等地,所到之处混战一片。此时杜甫身在秦州,而其几个兄弟生活在战乱地区,由于战火纷飞,无法互通音信,这引起了他强烈的担忧和浓浓的思念。诗的题目是“月夜”,但是,作者的落笔点并非月夜,而是通过一幅秋季边塞图的描写,来渲染凄清冷寂的氛围:“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这是所见;戍鼓雁声,这是所闻。满眼望去,凄凉荒芜。“露从今夜白”,作者颔联点题,既是对景物的描写,也点明当时正值“白露”这一节气。白露的描写,既表明当时的气候非常寒冷,又与下一句中明月遥相呼应。“月是故乡明”,同样也是一句写景的诗句,其表现手法却与上句有所不同。杜甫笔下的景并不完全是他亲眼看到的真实客观存在的实景,而是融入了主观感情的一种想象的景色。这四句诗的描写看上去与诗的主题——忆弟无关,实则不然。“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上句是说如今兄弟们因为战乱而离散各地,音信不通;下句是说现在家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兄弟们也都生死未卜。这两句话读上去就让人心生悲哀,思虑万千。“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则更深层次地刻画了诗人心底的牵挂与无奈。

杜甫的亲情题材诗,在关注个人“小我”的情感的同时,又彰显出“大我”的魅力,处处表现出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如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最后两句诗:“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④当时诗人虽然痛失爱子,心情悲痛郁闷,但是仍然对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的国家和人民密切关注。诗人从个人的生活,联想到大家的处境;从人民的苦难,推及国家的兴衰。这该有多么大的胸怀。

杜甫亲情诗描写的内容非常广泛。从父亲的角度出发,杜甫对子女们的关心不仅体现在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上,也体现在对他们学习教育问题的重视上。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传之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

如《又示宗武》诗云:“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这首诗劝勉宗武能饱读经书,怀抱大志,传承儒家思想。这与杜甫的儒家本色以及“奉儒守官”的家庭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⑤

此外,杜甫描写的儿女亲情诗并没有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子女深切无私的爱,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他与儿女们相处时的融洽和欢乐。

三、杜甫亲情题材诗对前代的继承以及后代的影响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无论在哪个在朝代,都异常重视人伦亲情,因此亲情诗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诗歌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杜甫可以说是唐代亲情诗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诗经》中亲情诗的创作模式,并对后代诗人写作亲情诗产生重大影响。

《诗经》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我国的诗歌和亲情诗就是由此衍生出来的。据统计《诗经》中的亲情诗大概有二十首左右,而带有亲情色彩的诗句更多。如《邶风·凯风》就是一首儿子歌颂赞扬母亲伟大形象的诗。两汉时期亲情诗的创作中,大多抒发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如汉乐府的《妇病行》中除了描写夫妻双方的相濡以沫外,更将母爱刻画得非常深刻,感人肺腑。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的亲情诗可称得上是成就最高的,主要有:《命子》《责子》《与子俨等疏》等。他在《责子》中写道:“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⑥他巧妙地运用责备这种含蓄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儿子们的深沉父爱,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到了宋代,一直以爱国诗人形象存在的陆游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亲情诗,如《沈园》二首、《自伤》《闻婆饼焦》《送子虞吴门之行》等等。其中《沈园》二首是作者在七十五岁时故地重游,有感而发创作的两首悼亡诗,悼念他的结发妻子唐琬。从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陆游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坚贞不一的,这点与杜甫如出一辙: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⑦

这两首诗是诗人平静的回忆,回忆了他与唐琬之间悲伤的爱情故事。他用自然朴实的文字来倾诉自己悠悠的情思,慢慢道出深切的哀怨和无尽的悲伤。可以说这两首诗是诗人沉淀之后的深沉感受,是感情自然的流露,读之不禁令人潸然泪下。

此外,陆游与杜甫在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上面,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仕途经历上与杜甫相似的陆游,在子孙教育方面非常严格,他期盼子孙能够刻苦学习,将来考取功名、为国效力,成为一个爱国敬业的人,如《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⑧

此后的元、明、清三朝也涌现了一大批亲情诗的佳作,如耶律楚材的《思亲有感二首》、明太祖的《思亲歌》、郑燮的《抚孤行》等等。

四、结语

从杜甫的亲情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亲人的感情纯真质朴,这是人性的最本质表现。虽然已经过去几百年,但只要我们吟诵这扣人心弦、荡气回肠的佳作时,都会被蕴藏其中的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老牛舐犊的父子之爱,还有那情深似海的兄弟之情所强烈震撼。这些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相反,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杜甫诗歌当中所蕴含的高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既会为我们更好地研究杜甫提供切实可靠的资料,又会给予我们心灵无限美好的享受。

①③④(唐)杜甫:《杜甫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6页,第144页,第69页。

②俞平伯:《杜甫诗歌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57页。

⑤詹志红:《唐代亲情诗的主题意蕴分析——以杜甫亲情诗为中心》,《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10-12页。

⑥吴小如:《陶渊明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

⑦⑧钱仲联:《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3页,第160页。

作者:丁庆慧,扬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育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