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霍俐娜[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探析胡适与吴宓在留美期间心态的不同转化
⊙霍俐娜[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留美深造对于胡适与吴宓等这一时代的学生的思想形成是有决定性影响的。胡适称美国为“吾所自造之乡”,一般学者也均认为美国留学的七年“是胡适一生思想和志业的定型时期”①,同样,吴宓也因留美并师从于白璧德而成为新人文主义的忠实服膺者。考察胡适与吴宓两位的留美生活,我们可以看出,二人除了存在师从不同的导师以及不同的专业对于双方思想产生重要影响之外,他二人从事的社会活动和交友圈也有明显的不同。社交方面的不同表现影响了胡适与吴宓在留美期间心态的不同转化,最终形成他二人不同的思想和文化观。
我们在对比胡吴双方在社交上的努力会发现,虽然胡适与吴宓在美国均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和学生活动中去,但是与胡适相比,吴宓显然还是一位学者型的知识分子。胡适在社交活动中大放异彩,并且逐渐建立了自己的自信心,最终确立了乐观主义的态度;吴宓则每每被社交所累,既无从乐在其中,又无法彻底割舍,因此常常郁结于心。不仅是二者参与的活动本身对于双方的文化观、思想有影响,双方此时转化的不同心态也对他二人最终形成的文化立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胡适:留美学界中活跃的一颗新星胡适一行“庚款留学生”大批来美之时,正是全美排华最烈的时候。但是“庚款留学生”却受到了不同的待遇,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美国号召基督教领袖和基督教家庭接待这些留学生,让他们接触美国社会中的善男信女,从美国生活方式和文化方面去深入地体会美国。②胡适初到美国时也曾有过一些不适应,在康奈尔的第一个学期末,他写诗:“可怜逢令节,辛苦尚争名。”③但是胡适很快就摆脱了这种情绪,积极地投入到了体验美国文明的旅程中了。他是许多地方的学生运动和论坛的参与者,是各种宴会和聚会中的常客,更是一些社团的发起者和议会的支持者,他步伐匆匆,精神十足。这些活动对于他在留美期间的观点以及心态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
胡适能够得到美国各界的认同,很快融进美国上层的社交圈,除了他出色的学术造诣,也受益于他积极的演讲活动。公开的演讲使得胡适在美国声誉广播,仅在在康奈尔时,胡适的演讲区域就覆盖到东至波士顿西及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城,在学校他更是人尽皆知。④演讲同时也使胡适有意识地梳理和系统化其知识结构,使胡适的学问之路更加成熟与精粹。更重要的是,胡适一生受用的乐观主义与他一生秉持的世界主义、和平主义、国际主义也是在不断参加国际社交活动以及各种的演讲当中逐渐清晰明了。
除去到处演讲之外,胡适对于美国政治也颇感兴趣。在美国期间,他经历了两届总统选举,经常参与旅美学生的爱国行动,担任世界学生会会长职务,也常常旁听美国一些会议,有时候还应邀演讲。胡适对于美国的“男女同校”“女子参政运动”以及工人运动、黑人运动等都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将之视为美国自由民主的一部分。
胡适在上海最后一段时间的失意沉沦、消极黯然的心态随着他在美国学术威望的提升以及社交中的成功而逐渐改变,取而代之的是胡适对未来的一种“克制而顽强的信心”⑤。胡适不是感受不到美国不文明的一面,只是胡适到美国的目标明确,他即是要学习西方先进文明,自然对于不文明的一面避而不谈,在其日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胡适学习的态度和努力,他总是积极留意美国的文化、政治、社会的各个方面,并融入美国的社会当中去体验这种文明。在美国逐渐树立起信心之后,他不再是盲目崇拜着美国文化的青年,他开始批判性地看待美国社会,以一种强大的自信心去重新判断和定位先进文明。胡适的意识与精神状态的改善无疑使他对自己的某些最初的评判产生疑问,并使他重新获得一种独立性。⑥
同时,胡适在美国建立了一个璀璨的朋友圈。中国留学界有一批胡适的知名朋友,如赵元任、杨杏佛、梅光迪、任叔永、陈衡哲、朱经农、陶行知、张仲述、竺可祯等,他们在留学期间与胡适在学术上时有切磋。胡适也会有意识地去结识各种朋友,从他们身上去了解、学习和借鉴各种国家不同的文明,这种各族学生间的社交接触和国际友谊的形成,使得胡适了解了“人种的团结和人类文明基本的要素”,也是胡适对“世界主义”的亲身体验。⑦胡适对于西方文明的好感,部分来自于胡适在美国生活的七年当中积极融入进了美国社会。他将美国看作是自己的再造之乡,除了在思想上的成熟之外,还有就是在美国期间他能够很好地了解美国文化,彻底地适应美国的生活方式,没有留学国外的无所适从,或是类似吴宓式留学生强烈的异乡人的存在感。
(二)吴宓:留美如“身在中国”吴宓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学者,有着中国士人“修身、治国、齐天下”的志向,但是在美国,吴宓“事功”方面并没有能够如学业一般精进,“宓自美国以后,平心细思,学问一方,固有诸多进益,此行尚可谓为不虚。若事功一方,则久绝希望,留美与不留美等。”⑧吴宓在美国期间,除去学业之外,美国的见识以及事业都使吴宓倍感失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总是在悲观绝望中度过。但是吴宓自身又有自己独有的一种意志力,希望能够用自己所学改变中国现状,吴宓的日记也真实地反应了吴宓在美国期间的内心苦苦挣扎。
与胡适不同,美国给予吴宓的印象不是正面的。20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民主自由和物质繁荣的另一面是人欲纵横、道德堕落。在胡适看来正是美国进步标志的东西在吴宓看来却是美国道德堕落的象征,他敌视美国的工人运动,“故虽丰衣足食者,常窥他人之多财,羡而忌之,则欲取而代之”⑨;同时反对男女同校,将国内主张男女同校形容成“丧心病狂”⑩;反对女权运动,批判国内“近今学生风潮,女子解放,种种邪说异性,横流弥漫”⑪。此时的吴宓对于这些现象的批判,正是国内新文化运动积极倡导的东西,吴宓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反感,使得吴宓在痛斥中国正在进行的新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自己的文化保守心态,对于美国的社会运动往往也只是偏重于其消极、堕落的一面。
吴宓与美国人的交往总是拘束与勉强的。对于美国的社会带有保守心态,无法融入其中。吴宓在美国真正感受到身在美国社会是在弗吉尼亚的一年,而真正与“美国人共处”则仅在第三学期的三个月中。与胡适广交朋友有所不同,吴宓在弗吉尼亚期间的交友颇为谨慎。吴宓认为“所见之大多数美国学生皆愚而惰”,即便是吴宓大加赞赏的Siegel君,也因为他是犹太人的身份,考虑到美国此时盛行的种族歧视,逐渐地疏远。
1918年,吴宓转学到哈佛。哈佛位于美国波士顿,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也在波士顿,城中有中国留学生百余人,而且多为清华学生,吴宓自称皆相识。这一批留美学生以清华学生为主逐渐形成一个圈子,吴宓身处其中,都不免发出“盖不音此身已回到中国矣”的感慨,“在美国尚留居三年,并在哈佛大学上课,然每日所与往来、接触者,皆中国朋友,所谈论者,皆中国之政治、时事以及中国之学术、文艺。”⑫吴宓周围众多的中国留学生,使得他与美国社会又疏远了一步。长期处于中国留学生众多的波士顿,吴宓不仅没有能减轻对于美国的不适应感,反而与美国社会越行越远,他长期使自己从一种“旁观者清”的角度去审视美国社会此时因为过速发展而引发的种种问题,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西方文化不是进步的象征,它同时也包含了许多糟粕的成分。
吴宓在美国期间也将相当的时间、精力用于社交活动。但是,他参加的这些活动无不是与中国留学生联系密切的,真正主动去参加美国社会的活动少之又少。吴宓在交际方面用功多而成功少,内心和实际行动是冲突的。吴宓性格的弱点就是缺乏独立判断力,好摇摆,冲动而又拘谨。他自己不愿意只当一个书斋型的学者,希望能够在“事功”上有所建树,但是如果只是出谋划策还好,实干起来他又缺乏实践家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勇气。要他一心向学,但是本身具有的爱国情怀又使他不得不关心现实生活。徘徊之中,吴宓非但无法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一些乐趣,反而倍感拖累,内心不免苦闷。
胡适与吴宓在少年读书时都曾因为祖国山河破碎而忧心忡忡,都曾具有近代中国文人面对艰难国运的抑郁迷茫。二人不同的是,留美之后,胡适日益摆脱了悲观情绪的笼罩,逐渐发展成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而吴宓却日益沉陷于苦闷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屡次想用自杀来解脱。⑬
(一)胡适:“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胡适初到美国的时候是一个“完全悲观的人”,写于1911年7月11日的一首诗中有一句:“功成尚茫渺,未卜雏与。”但胡适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好强、乐于交往的人,一段不适应之后,很快就交到了很多朋友,并且被“美国人乐天达观的天性”深深感染。到1914年,可以说胡适学业与事业双双进展顺利,1913年被选入全美国优秀大学生联谊会,1914年5月胡适以《论卜郎吟之乐观主义》一文获得康奈乃大学的卜郎吟征文奖,胡适成为当时美国媒体少数关注的几位中国学生之一。胡适此时的心态也已经一改初到时的消极,并称:“吾与友朋书,每以乐观相勉,自信去国数年所得,唯此一大观念足齿数耳。”⑭
胡适的这种乐观心态在多方面影响了留美时候胡适的文化立场。首先,这种乐观主义很大程度上帮助胡适确定了志业上的信心。从胡适的诗以及和友人的通信中可以看出,胡适从悲观中走出来之后,随着自信心与日增长的是报国的志向,胡适此时已经有了“大丈夫志奇伟”“生材必有用”的历史使命感。在写诗与写文章中往往也都充满了豪迈的气概,“前空千古,下开百世,此业吾曹欲让谁”。胡适开始有意识地自我激励、自我要求,“以为他日国人导师之预备”。其次,胡适此时的乐观主义对胡适以后的思想形成了持久的深远的影响。胡适信奉乐观主义,才有了逻辑与理性终将胜利的信心,才会接受杜威的社会与政治哲学中的那种渐进主义,进一步用杜威的思想去证实和强化他已有的思想。最为重要的是,胡适将这种乐观的心态放入了他对于文化的信心。
与吴宓对于西方文明极度失望的情绪不同的是,胡适对于西方的文明有着积极的态度,虽然他也看到了西方国家中的一些不文明的方面,如:种族歧视、道德败坏等,但他是站在美国对于这些不文明努力改进的立场上看待这一问题的。他承认,“当我们总起来看现代的西方工业技术、科学和法律的时候,我们当然会看到,在这些事物当中所造成的人类死亡和侵略性与掠夺性的制度”,但是很快胡适就又提到西方文明的另一面,“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种关心群众福利的基本精神”。胡适还在西方的历史中看到了“新道德”的缓慢成长,这种新道德的基础就是人类对理性权威的信心不断加强,以及人类之间兄弟般情感的日益深化。⑮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胡适也具有相同的乐观态度。他开始乐于去承认中国文化的落后,并且坚信它终将一步步走向完善。我们必须承认胡适对中国文化是有着深厚感情的,全盘西化的本意也不是要使中国的文化被西方同化。“一个具有光荣历史以及自己创造了灿烂文化的民族,在一个新的文化中绝不会感到自在的。如果那新文化被看作是从国外输入的,并且因民族生存的外在需要而被强加于它的,那么这种不自在也是完全自然的,也是合理的”,胡适自信“中国文化可以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⑯。
(二)吴宓:悲观笼罩的独行者相较于胡适的乐观,吴宓在留美期间可以说一直被悲观绝望的情绪笼罩。吴宓从小接受的传统教育,使得他对于国家、对于祖国传统的文化有着一种深沉的感情;进入美国之后,美国虽然对吴宓等一批留学生不错,但是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排华观念却非常常见;吴宓感怀国家命运的同时,也常被美国社会中时常显露的排斥而刺伤。又恰巧,吴宓在美国期间是胡适回国开始新文化运动的时期,吴宓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是坚定地站在胡适的对立面的,对于国内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激烈地反对,但是新文化的时势已经形成,胡适回国之后振臂一呼,立刻引起中国学者云集响应,在美国的吴宓只能仇视新文化却又无可奈何。吴宓“一生感情冲动,往往以一时之感情所激,固执己见、孤行己意、不辨是非、不计利害,对人则太多计较与责难”⑰;在日记中,随处可见他批判美国社会、批判新文化运动话语,言辞激烈,多谩骂之语,对于不同意见者包括此时在哈佛的林语堂,因为立场不同他也加以排斥。
吴宓的这种消极心态影响了吴宓对于美国社会的体验,也影响了吴宓自身的文化立场。吴宓在美期间,长期游离于美国社会之外,即使是参与社交活动也大部分局限于中国留学生之间,他既不喜交际,又不乐游玩,站在“观众”的角度将美国社会的道德败坏、文化衰落的一面看得透彻,对于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文明多有批判,并从西方古典主义中找到了理性的支撑。相较于胡适对于中西文化的信心,吴宓则认为,“中西文化在今实有共休戚、同存亡之形势”,两者只能携手救亡,共力图存,所以他才会主张“古今融会,中西贯通”,将中国文化放入世界文化中,从世界的大文化系统中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胡适和吴宓的不同性格,导致其在美期间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大不相同。这一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又进而影响到双方心态,一为积极乐观,一为消极悲观。双方文化观的开放与保守,不能不说与各自心态息息相关。一个文化人思想观念的形成,固然和所受教育和接受的知识直接关联,但与其个性、社会经历和心态也密不可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方面缺一不可。
①持此观点的学者有很多。本观点出自余英时的《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罗志田在其著作中肯定了这一观点,胡明在其著作《胡适传论》中将其表述为“胡适的人文思想与学术精神也是在那个时期具备了雏形”。
②④⑦胡适:《胡适口述自传》,季羡林编:《胡适全集》第1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页,第203页,第208页。
③胡适:《留学日记》,季羡林编:《胡适全集》第27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页。
⑤⑮格里德著,鲁奇译:《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7页,第135页。
⑥周明之:《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⑧⑨⑩⑪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日记(1917—1924)》,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9页,第53页,第159页,第106页。
⑫⑰吴宓著,吴学昭编:《吴宓自编年谱(1894—1925)》,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75页,第30页。
⑬《吴宓日记(1917—1924)》中记载1919年12月29日、1920年2月2日吴宓均有过自杀的想法。
⑭胡适:《留学日记》,季羡林编:《胡适全集》第27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67页。
⑯胡适:《先秦名学史》,季羡林编:《胡适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作者:霍俐娜,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