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古典诗词的多角度鉴赏

时间:2024-05-20

⊙李 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西安 710119]

古典诗词的多角度鉴赏

⊙李 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西安 710119]

中国古典诗词成就卓著,鉴赏和弘扬诗词文化必须全面掌握诗词创作高超的艺术手法,这些前人多有探究,但多针对具体诗人和作品,很难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本文精选若干诗词,分别从诗魂、张力、通感、时空、用典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解析,试图为诗词鉴赏提供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

诗魂 张力 通感 时空 用典

一、“诗魂”是情真意切的诗言

诗歌是心灵碰撞、交流的结晶,有温润情感、安顿灵魂的作用,是精致的语言艺术。高贵、寂寞的诗句能直抵人心,这便是“诗魂”,元好问说“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①,中肯地评价了柳宗元的诗歌特色。

《诗经》中《郑风·子衿》写怀春女子对青衣书生相思至深而产生埋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句诗意悠然,千古传诵;《秦风·蒹葭》被认为是国风中最缥缈的作品,无论男思女,还是女追男,“在水一方”让人可望而不可即,这种距离产生的美让人魂牵梦绕,浮想联翩;《邶风·击鼓》写战前离别,对天立誓,既“执子之手”必“与子偕老”,契是合,阔是离,合也好,离也好,永不分开,感天动地,“《诗》主言志,诂训同《书》,《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②。

五代牛希济有一首小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生查子》),希望情郎记住自己的绿裙,怜惜脚下的绿草,对草尚且深情,对人自不必说,温柔、委婉,写尽青年男女分别时的缠绵,很有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的味道。

北宋晏殊胸怀开朗,其爱情词《浣溪沙》写得别开生面,“满目山河空念远”,面对山川的空泛怀念是没用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友情也罢,爱情也好,风雨落花时更觉感伤,自觉“不如怜取眼前人”,这也是一种“最附深衷”的温柔。

欧阳修有《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对风月的敏感是古今不变的主题;李煜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相见欢》)之句,就是面对春花秋月禁不住感伤,此处“风与月”可能是自然之风月,也可能是人生之风月,喻友情、爱情或亲情,也可能是一切情感的总和。基于一种不能确指的情感发出如此深长的感叹——“直需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当诗人及时行乐,尽享洛城春光的时候,内心郁结的情感便得到了解脱,清人况周颐对此有精道的评价:“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③源起某种刺激,后借助风月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的情感就是词心,也即诗魂,抓住它就开启了读懂诗歌的大门。

二、“张力”是诗歌的弦外之音

初唐王绩在《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中,写羁旅漂泊异地偶遇乡人,悲喜交加,情感失控,“敛眉握手”“破涕衔杯”,从“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开始,连发十一问,将思乡的情切全部涌现出来,感情饱满,很有创见。同是发问,王维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杂诗》)之句,虽然只一问,诗韵却明显比十一连问深邃,诗言的张力可见一般。

盛唐王昌龄有一首很特别的从军诗,从一个戍边战士的角度,叙写宏大的边塞征战,“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从军行七首》其二),紧张的战斗间隙酣歌欢舞,歌曲连串却满是征战、思妇的愁绪,“缭乱边愁听不尽”,当烦恼累积到极限时,诗歌节奏强行终止,一笔宕开,“高高秋月照长城”,进入完全不同的时空,王昌龄不愧是七绝能手,中途强行以景结尾,言愁不作结,看似不了了之,满腹愁绪却在读者的心里久久不能散去,语言的张力绵长悠远。

唐代科举兴“行卷”,考生考前将得意之作献给权贵,期盼褒奖和推荐,增加考中几率。青年朱庆馀作《闺意上张水部》献给文化地位很高的张籍,自比忐忑不安的新娘向丈夫询问“画眉深浅入时无?”生怕引婆婆不满,借诗歌巧妙打探情况,饶有趣味,张籍看后很欣赏,积极向朝廷举荐,并作《酬朱庆馀》回复,将朱比作唱着菱歌从镜湖进长安应试的越中女儿,“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暗示朱的诗风清新,很讨考官欢心。张籍还有《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自比忠心丈夫、拒绝多情男追求的妇人,实则写他忠于朝廷,不愿被藩镇势力收买。无论朱的打探诗,抑或张的回赠诗、节妇诗,都写得语句自然,内蕴丰富,将不能直说的话用委婉的语言准确完整地表述了出来,是唐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三、“通感”是诗意自由的翅膀

通感艺术古已有之,但迟至近代,钱锺书先生第一次为它定名,并有如下精彩论述:“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者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④

韩愈有“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听颖师弹琴》),描摹悠扬高旷的琴声,一点点的拔高,“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百鸟中一只凤凰清亮的鸣叫在众声中浮现,越拔越高,“跻攀分寸不可上”,至最高处“失势一落千丈强”,“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⑤。唐孔颖达作疏曰:“言音声感动于人,令人心想而形状如此。”⑥完全是用视觉来形容听觉,绝妙的声音通过想象化成视觉形象去打动人心,通感手法娴熟,精彩绝伦,最后,“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诗人感叹自己不懂音乐也深深被打动。

李贺诗艺高超,“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是典型的通感手法,流云像水是视觉,云有水声是听觉,比喻曲折,钱锺书在《谈艺录》中将此称为“长吉曲喻”。“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也是通感手法,诗人想象羲和驾车敲击太阳,阳光像玻璃一样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从触觉联想到听觉。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是北宋宋祁的名句,“寒”本是用肢体去感觉的,但着一“轻”字便有了重量,语感上显得静、淡,将浓艳烂漫的春光瞬间衬托出来,再“‘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⑦。把杏花的盛开说得像有声音在波动,让人在视觉的审美中获得了听觉的享受,若去掉这出彩的一句,整首词便显得平庸。

四、“时空拓展”使诗境走向无限

现实时空是有限的,但经过精心酝酿,巧妙拓展,诗歌的艺术时空便是无限的。《春江花月夜》是唐诗名篇,诗人正写明月高楼,思妇离人,感叹人生不易,突然一笔宕开,“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将时空追回到昨夜,联想昨夜梦中花落的感伤,一种相思愁绪被无限拉伸,而梦受情绪控制,飘忽游走,一会儿是昨夜,一会儿又是整个时节,让人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觉,加上对人生的哲思很容易引起联想和共鸣,诗境就大大拓展了。

《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抚今追昔之作,“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开元盛世时,诗人作为敬陪末座的青年文人,经常去岐王和崔九的家里听李龟年演唱,岐王和崔九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皇亲权贵,可见李龟年的地位不一般,然后“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时间一下拉到现在,安史之乱后,国家破败,人世沧桑,诗人不写李的歌喉如何美妙,也不写当年宴会如何奢华,只用时间上的巧妙组接,就将落英缤纷春光流逝后时代的萧条、人世的苍凉充分展现了出来。

《巴山夜雨》写李商隐雨夜滞留巴山客店,给京城友人写信表达思念。“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拓展时空,巧妙套叠,凸显人情悲欢。诗人在巴山畅想将来西窗下谈论巴山今夜,将来与现在的人生聚散,辛苦况味,都浓缩在这小诗里,眼前酸楚,在惆怅中憧憬未来,内心泛起一丝温暖,回到当下又是心酸,这是一种何等精彩的时空开拓!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诗人进入创作状态后,“神与物游”,主观情感与客观外在自由交流,实现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期待。

五、“用典”艺术让诗歌形象生动

经时间积淀形成某种意蕴,后被历代诗人反复使用,这就是用典,典故使诗歌变得形象生动,更具典雅气质。《古诗十九首》为汉末无名氏所作,其第一首《行行重行行》首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出自屈原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九歌·少司命》);“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出自“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经·蒹葭》);最末一句“努力加餐饭”,本是底层民众用语,汉之后被文人时常采用,遂成为精彩的语典,一首短诗三处用典,不可谓不密集,但像盐溶于水,自然亲切,毫无阻滞之感,可谓神奇。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中间两联“庄周梦蝶”“望帝啼鹃”“沧海遗珠”“蓝田暖玉”四典连用,背后的故事张力十足,负载着诗人的情感,形象生动,引发读者不断联想,丰富了诗歌的审美效果。《贾生》一诗,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故事,用典巧妙,将贾谊受文帝高规格的礼遇描摹得惟妙惟肖,“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但他们的谈话无关社稷苍生,“可怜”一词,将君臣相遇恨晚的气氛一扫而空,生动形象的构图成为古代讽喻诗的经典。

历史上用典较多且用的出彩的诗人,除李商隐外,还有辛弃疾,在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后半段,也是三典连用,让人目不暇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取西晋张翰秋风乍起,因念江南美味,不及辞官立马回乡的故事,流露出诗人与张翰完全不同的心境;紧接着“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取三国时许汜拜访名士陈登被轻视,找刘备抱怨,又被刘备数落的故事,也是反用,表明胸藏大志,不与许汜同流的英雄豪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取东晋强权人物桓温的故事,桓率兵北伐,在北方见到当年亲手种下的柳树已经长大,足有十围,而山河依旧破碎,不禁慨叹“木有如此,人何以堪”,这是辛弃疾叹事业未竟人已老去,借他人愁绪浇己心中块垒的岁月感伤。三个典故负载词人的志向,与词境完美融合,一些不便明说或者说不清楚的思绪都通过生动形象的典故表达了出来,浑然天成。

综上,优秀的诗词千年传诵,如王冠上的明珠,璀璨夺目,其共同的特征都是诗性意义丰富,诗韵悠长,“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⑧。本文从诗魂、张力、通感、时空拓展、用典等方面,对诗词艺术手法的妙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这方面的专著、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但思想艰深者居多,难于理解,拙作只作一块引玉之砖,期待更多浅显通俗的诗词艺术解读。

① 姚奠中主编,李正民增订:《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

② 刘勰著,王运熙、周峰译注:《文心雕龙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③ 况周颐著,俞润生笺注:《蕙风词话·蕙风词笺注》,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55页。

④ 钱锺书著,舒展选编:《钱锺书论学文选》,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92页。

⑤⑥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吕友仁整理:《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3页,第1566页。

⑦ 王国维著,李维新注译:《人间词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⑧ 周义敢、周雷编:《梅尧臣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4页。

作 者:李 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