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周长青[江苏省射阳中学, 江苏 射阳 224300]
析《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被忽略的一组对比、两处断裂
⊙周长青[江苏省射阳中学, 江苏 射阳 224300]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一组对比、两处断裂被大家忽略了,而这些恰恰是了解李白在本诗中思想轨迹的关键。在该诗中,游天姥的有两类人,一类是梦中的李白,一类是仙人,他们游天姥山的经历构成了一组对比。当神仙出现以后,李白直接写“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这与前文有了一个断裂;同时出现断裂的还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与前文。本文正是抓住这一组对比、两处断裂分析了李白在本诗中表现出的复杂思想。
对比 断裂 《梦游天姥吟留别》 思想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品,这首诗意蕴丰富,情感复杂。但是在阅读、讨论中,该诗有一组对比、两处断裂被大家忽略了,而这些恰恰是了解李白在本诗中思想轨迹的关键。本文正是要通过这一组对比、两处断裂来分析李白在该诗中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
先看一组对比。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游天姥的有两类人,一类是梦中的李白,一类是仙人。
从出行方式看,李白最初还是“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式的轻快,但紧接着他还是要“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就算心中因对谢灵运有再多的崇拜而想模仿他登山的方式,对天姥山有再多的向往,但身体上是绝不会轻松的。而仙人是在“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的情况下“纷纷而来下”,可以说是身心俱轻快。
在路上,李白碰到的情况是“千岩万转路不定”,绕来绕去,几近迷路,而且天说黑就黑,丝毫不顾及李白寻仙山的迫切心情。而且李白游仙山纯粹是自己在探索道路,一路会遇到什么都是未知数,甚至能不能到达目的地都是不可知的。他就这样从夜里到早晨再到晚上,探索这条未知路。而神仙则目标明确,直接是要到“洞天”中去,在路上没有丝毫停留、摸索的过程。在遇到阻碍的时候,神仙有雷神开路,“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可谓气势非凡,场面壮观。
在夜晚来临的时候,孤独的李白,在“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惊恐,多少有点落魄的感觉。而神仙则不同,他们呼朋唤友,他们还可以让黑夜变成白昼,因为日月本也是神仙,所以就有了“日月照耀金银台”的神奇景象,而仙家的威严也在这里全都表现了出来。可以说当神仙出现的时候,世界就改变了模样。
可以看到,在寻天姥山的过程中,哪怕在梦中,李白也是历尽千辛万苦,越往前走越艰辛。李白是在无人指引、无人接待,甚至未必能到达目的地的情况下孤身探寻天姥山,凭的就是“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的小概率的可能,说到底,他就是一个不速之客。李白在寻天姥山的过程中感情一定是复杂的,有向往也会有目标未必可及的忐忑。而神仙在天姥山聚会则是有组织的,神仙们各显神通,轻而易举就能到达目的地,他们就是抱成一团的特权阶级。就算在梦中李白也不敢想象能享受等同神仙的待遇,更何况是在现实世界中。而梦游的情境与现实世界又是何其相似。在现实世界中有人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目标,有人却总是四处碰壁。而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往往又不是个人能力、努力上的差距。既得利益者往往一方面勾心斗角,一方面却又抱成团对每一个妄图闯进特权圈子中的人保持着警惕。这些,都是李白亲身经历过的。现实的经历在李白的梦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所以在本诗中就出现了上述的一组对比。
当神仙出现以后,从文章内容的延续性来讲,李白应该继续写神仙聚会的具体场景,写自己如何羡慕神仙,想加入神仙的队伍等等内容。但李白却出人意料地写了“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这句话很突兀,与前文有了一个断裂。李白在现实世界处境是艰难的,而神仙世界看起来是如此美好,李白正常的心态应该是“但愿长醉不复醒”。即使梦被惊醒,那也应该是在“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恐怖情境下。而或醉或梦,这也是大多数人在李白这种处境下的选择。李白的这两句话让很多人费解,进而引发了许多猜测。
同时出现断裂的还有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与前文,前文都没有提到权贵,本文与权贵有什么关系?“权贵”在这里突然出现,很突兀,不符合本文的逻辑。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在本文两处出现断裂的地方一定别有隐情。
联系上下文,尤其是那一组对比,同时结合李白的平生经历,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逻辑问题不难理解。神仙世界说到底是现实世界的一种隐喻。神仙世界是美好的,这样的一个神仙世界当然是让人向往的。有诗为证,进入这样的一个神仙世界不正是李白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吗?李白在青年时期写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见李邕》)。在开元未达时还写过“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留名”(《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鲍生荐夷吾,一举置齐相。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陈情赠友人》)。在得到皇帝的召见后,更是欣喜若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就算被赐金放还之后,李白的功名之心仍然不改,“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屈原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江海”(《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到暮年,他仍然参加永王幕府。可以看出,无论哪一个时期的李白都不会拒绝“神仙”的世界。可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当梦中的李白突然看到了众多的神仙,为何一反常态,不是积极地融入神仙世界,而是在“祥和”的氛围中惊醒,然后长叹?
回答上面的问题需要追问,李白有没有可能进入这个神仙世界?如果在梦中也没有任何可能,李白终究要在残酷的现实世界中充当神仙世界的看客,那么“魂悸魄动”就很好理解了。如果有可能,李白又为何不与这个神仙世界相拥?这其中当然会有原因。李白在诗中没有明确指出他与神仙世界的关系是什么。但答案基本可知,根据全诗的最后一行,李白是可以有条件地进入神仙一般的世界的,这个条件就是“摧眉折腰事权贵”。一方面是所谓的乐土,抱成一团的排外特权阶级;另一方面是自己的人格尊严。面对着这样的抉择,李白陷入焦虑之中。看似祥和的仙境之中隐藏着丢失人格尊严的可能,而这是李白万万不愿意接受的。他固然向往神仙世界,但他希望自己凭借的是“日试千言,倚马可待”的才情。如果在看到神仙出场后,加入一些双方诱惑、抉择、拒绝诱惑的内容,李白“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也就可以理解了。李白在梦中也不愿意妥协,哪怕面对神仙世界。他惊起之后的选择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对梦境选择的一种认同。而梦境中的选择是为了强调在现实中,他也不会屈服。事实上,李白原先失去了很多次进入神仙世界的机会,都与他的不摧眉折腰事权贵有关。“神仙”世界固然好,但进入的方式是李白不可以接受的。这样理解本诗的两处断裂就符合逻辑了。如此看来,“遇仙——惊醒长嗟——权贵”这些看似没有关系的因素就有了结合在一起的理由。
有很多研究者讨论本诗中的梦境究竟是作为黑暗现实对照的理想境界还是他不堪回忆的可怕的宫廷生活的残留。我想就如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样,一切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现实,一切的文学研究最终的目的都是关注现实。梦境中的内容无论是什么,李白对现实不满,对自由向往,终其一生都不改功名之心、向往“神仙”世界的结论都是不可改变的。
至于本诗的思想,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李白有过这样的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行路难》)、“但愿长醉不复醒”(《将进酒》),在本首诗中依然有这样的表述,“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以上的诗句,表明了李白不同流合污,向往自由,追求人格独立的精神,但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对于现实世界的不足,李白有切身的体验、明确的认识。我们常常这样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但李白选择的是与权贵不合作式的或醉或梦或漂泊江湖的消极抵抗方式。
但总体来说,李白称得上伟大,他给后代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有文学上的,也有人格上的。
[1] 周乘波,莫家乘.亮点,在反复打造中熠熠生辉[J].中学语文教学,2010(10).
[2] 连中国,陈天敏.《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例赏鉴[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14(7-8).
[3] 田浩东.教学拓展中不应疏忽的两个艺术特色[J].语文学习,2007(10).
[4] 孙绍振.在游仙中的人格创造[J].语文学习,2011(1).
[5] 冯渊.释李白的“天姥”梦境[J].中学语文教学,2014(11).
[6] 彭松生.走出误区——试评有关《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两种观点[J].名作欣赏,1999(5).
[7] 陈沆.诗比兴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唐)李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
作 者:周长青,硕士,江苏省射阳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材、教法。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