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周 晶[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00]
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人生经历看她的写作
⊙周 晶[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00]
自传性写作是玛格丽特·杜拉斯写作的一大特色,她反复重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自我迷恋和不自信之间徘徊却得到成长。
玛格丽特·杜拉斯 自传 自我迷恋 不自信 重构
玛格丽特·杜拉斯从步入文坛,再到中年,直至她的晚年,终其一生都在诉说着她自己的故事,杜拉斯选取她真实的生活作为写作的来源,且题材广泛,充斥着小说、电影等多种题材,《厚颜无耻的人》是她的第一部小说,而《情人》是她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作为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同样也表现不俗。
事实的确如此,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写作所传达出的是关于她自己的经验。杜拉斯通过这种自传写作,塑造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自我形象,在这个形象中,作者杜拉斯不仅仅满足于对自我的表现,甚至到达了自我陶醉的程度,可以说是超越了现实。而对于描写自己曾经的生活,杜拉斯则将自己埋藏在心里的那份不自信进行了重构。
杜拉斯给读者营造出一个个美丽又虚幻的自我,她自己也被这种创作所陶醉而无法自拔,给人一种紧张而又轻松、似真似幻的假象,一种扣人心弦、欲语还休的氛围。
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选取生活中的真实经历进行再创作,采用虚构和塑造典型的这种创作方法去进行叙述,这就是自传性写作,它是文学创作的很常见的书写方法。玛格丽特·杜拉斯就是运用了这个方式,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周遭的情节写入了她的生命里。小说《情人》,可以说处处体现着、透露出她的生活气息,以及浓厚的自传色彩。在《情人》的描写中,女主人公的角色演绎可以说是那样的独树一帜,被杜拉斯写得特别抢眼,绚丽夺目。可是在作品中,作为男性出场的众多人物则相对来说不是那样清晰,不能够占有读者的心。我不得不说,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是十分成功的,作者都是用心刻画描摹的,作为女主人公的“我”,是十分有主见的,是有着自己独到想法的女生,她想什么,就敢去做什么,不在乎周围人的眼光,能够替自己做决定。①再说说主人公的同窗,名叫海伦·拉戈奈尔的这个女孩,她与主人公的联系很密切,在性格方面是有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说完这几位女性,再来看看这部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也就是主人公的情人,是一位黄皮肤的亚洲人,女主人公被他深深地吸引,可以说是具有十足的魅力,器宇不凡,但有些不足的是,他生性懦弱,不懂得担当,没有男子气概。年仅七岁的杜拉斯就饱尝丧父之痛,这个养家的责任则落到了她的母亲的身上。父爱对于杜拉斯来说几乎就是缺失的,毫无存在感可言。在杜拉斯看来,她的母亲是根本没有任何出路的。
杜拉斯对于自己的形象是十分满意的,然而这还仅仅就是个开端,找寻自我的开端;紧接着,她还要去找寻精神上的家园,她在家庭中无法得到的那份情感,她要去外面的世界找寻,于是,她开始找寻那份美妙的爱情。她肆无忌惮地挥霍自己的肉体,不加节制,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与此相反,她对自己的精神层面的把握又是十分谨小慎微的,她不能够把自己完全交出。她对爱情的向往也止于这段情感,这段情感经历成为了她的痛,她的那种孤独和恐惧由此也更加深入其心灵的深处。
从这段情感经历中,主人公与她的情人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绝不仅仅是她对感情的那份坚持,其实主人公可以以冷静的头脑看待周遭的一切,她明白这种关系只是金钱的交易,而绝不能占领她的精神层面。主人公一心想要达到的目标就只是逃离现实中的处境,心心念念地想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家在对情感方面的描写,用了很浪漫的方式,运用最真的情绪,娓娓道来自己所经历的生活,以及用何种方法去接近自己的想法,满足自己的欲望。可以看到,母亲的角色在杜拉斯的作品中出镜的次数是很多的,但细细读来,杜拉斯并没有用很多笔墨去极力刻画这个人物,正如作家本人所说的那样,纵使母亲是经常被写到的,但母亲的形象不是杜拉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形象,却只像是蜻蜓点水一般,轻轻掠过,而她竟然认为,她自己却是作品的重要人物,在作品中的次数出现得最多。在笔者看来,杜拉斯本身又是以一个十分矛盾的个体存在着的,一方面杜拉斯不肯承认小说《情人》是对她自己的另一翻版的刻画;而另一方面,她却大方地向读者介绍,无论是那部《情人》,亦或是最后的《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其中的自我观照的成分都是愈发增加的。②有关作家的童年以及少年的生活,在她的作品中是都有呈现的,她在越南的那段经历充斥着她的大部分作品。然而,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想要带给大家最美好的那一面,这是人之常情,当然杜拉斯也不例外。伴随着年纪的推移,作家实在是不能把自己年少时爱上的情人那种有些粗俗、不雅的这个样貌继续存留下去,杜拉斯觉得那时的自己也同样是极为不堪的,仅仅是因为身外之物而爱上一个人,也的确是不怎么光彩的事。被精细打磨后的情人形象瞬间提升了层次,值得一提的是,“里面那些内容也更多地转变成真挚的情感,权钱交易的影子被逐渐淡化”③。
情人的形象是愈发地接近无懈可击的状态,也就是说,杜拉斯也真的只是位逐渐上了年纪的平凡女性,她同样渴望美好,渴望对美好的不断追求。尽管那位真实生活在印度支那的,生活中作为杜拉斯真正的情人和这个书中的形象已渐行渐远,但庆幸的是,读者在这个过程中,对作家杜拉斯可谓是零距离进行心灵触碰,我们了解了她的最本真的想法。没错,杜拉斯就是要写出“她要”的情人,她想通过这样的形象,反映出大多数人的心理预期和定位,这样的情人,试问,谁不想拥有?只不过是想成为生活中不能达到的那个自己罢了,圆自己一个美梦。
杜拉斯终其一生所创作的作品中,都在探求她的自己的影子,而且她总是试图无限大地把自己理想化。通过书写,杜拉斯完成了对自己的理想人格的一次又一次的升华。
在她毕生的写作生涯中,她已经不能将真实的生活和她虚构的作品中的故事区分开来了,写作就是她的全部生活,她的全部。杜拉斯的家庭条件一直都不是很好,或者可以说是困窘的,迫于生计,告别越南,她重返浪漫之都,杜拉斯认为花男人的钱不是很妥当,可是日子久了,似乎也会麻木了,她渐渐把这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情人》中女主人公的类似于妓女的扮相,这也都是家庭不佳的生活条件导致的,杜拉斯也是实属无奈,种种状况逼迫她去勾引男人,骗男人的钱。而杜拉斯的不自信的心理,甚至可以说是自卑的情绪也正源于此。因此,我们的眼前变得更加清晰、愈发明朗了,杜拉斯重塑自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逃离卑贱的身份和痛苦的生活经历,那些被重塑的人物身上散发的是她所不具备的光环。
玛格丽特·杜拉斯对于她曾经的对于金钱的不加修饰的渴望一直是耿耿于怀的,这可以说是她无法面对的痛,是她的耻辱。为了躲开这段不堪的回忆,杜拉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一度使她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所以她才会在自己的作品中一再力图重塑人物的形象,以求躲开童年不快的记忆。
玛格丽特·杜拉斯为了美化自己的形象,努力重塑作品中的人物,一直游走在生活中真实的自我和作品中的自我之间,以至于让我们无法分辨出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杜拉斯。“她把人物想象成自己,又把自己还原回人物本身,从始至终都是亦真亦幻的状态。写作是杜拉斯人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她其实已经分不清生活和写作之间的区别了。”④
杜拉斯曾说:“我是个彻底的自恋狂。”⑤这足以见得,重塑就是她写作的源泉,被掺杂了作家独到的见解的自传性写作中的形象,都是那样栩栩如生,在作家看来,这些重塑的人物是“真实”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甚至超越了作家本身。杜拉斯对自己重塑的人物爱得无法自拔,甚至到了迷恋的地步,而那些重塑后的人物是用以告慰她深藏内心的不自信的情感。
这样一位有着自己独到见解、反叛传统的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她的作品无数次地映照她自身的经历,她勇于发出呐喊和呼告,独享心灵上的孤独,钟情于自我,尽管有童年的不自信的阴影如影随形,但这并不妨碍作家追求美好、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
① [法]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王道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② 弗洛伊德:《解读自恋》,《生命的舞蹈》,杨东雄译,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4年版。
③ 黄耘:《一个形象的神话——从〈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到〈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第51-52页。
④ [法]米雷尔·卡勒-格鲁贝尔:《人们为什么不怕杜拉斯了?——关于〈情人〉》,《情人》,王道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⑤ [法]杜拉斯:《写作》,曹德明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作 者:周 晶,辽宁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