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媒体背景下文艺批评的困境与出路

时间:2024-05-20

⊙朱家丽[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000]

新媒体背景下文艺批评的困境与出路

⊙朱家丽[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000]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发生变化的同时,文艺批评也发生着改变,从以前的“专家之言”到如今的“大家都说”。文艺批评在数字媒体的形势下,不仅出现了媒体批评,而且传统文艺批评走向娱乐化、功利化,成为一种话语游戏,甚至面临着话语权的丢失。困境中的文艺批评急需找到出路,在坚持独立的批评姿态和品格的同时要与时俱进,融入新传媒环境已经成为迫切需求。

文艺批评 新媒体 困境与出路

在人人都能成为评论家的新媒体时代,文艺批评被媒体包围和渗透,专业的文艺批评慢慢被淹没,面临着新的困境。文艺批评极具特色的精英话语权成为与大众传媒联系的绊脚石,但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文艺批评又是大众传媒在民众中获得权威的一块垫脚石。文艺批评如何在传媒时代融入媒体并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突破困境的出路尤为迫切。

一、新媒体与文艺批评的关系

1967年戈尔德马克最早提出了“新媒体”,并给出了定义。新媒体,很早就被人们称之为继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之后的新兴数字媒体。新媒体的“新”,不仅体现在时间上,更体现在技术上和终端上。新媒体主要依托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卫星技术,以手机、电视、电脑为接收终端。

新媒体的产生,带给人们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从读报、读书、读杂志开始将重心转移到看手机、用电脑。视频、图像成为大部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视觉的“看”越来越被文字的“读”取代,正如尼古拉·米尔佐夫所提出的“视觉经验中心”理论。在新媒体的背景下,网络不仅获得了众多的文学读者,而且也动摇了传统的文艺批评。

新媒体背景下的文艺创作离不开文艺批评的引导。从文艺创作审美方面看,新媒体语境中,传统的文艺创作被颠覆,文艺的创作要素发生了改变,文艺的审美方式变得间接化,艺术与真实世界之间存在着“虚拟世界”。从文艺创作的外在表现形式看,一方面是审美大众化和日常化,颠覆经典、追求个性、追求怪美;另一方面,文艺评论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打破传统的精英话语垄断权。草根评论的兴起,日常交流的QQ群、微博、豆瓣、天涯等网络论坛都积聚着草根评论,甚至产生了专业的草根剧评人,如“北小京看话剧”。新近流行的微信也出现了许多与文艺评论相关的账号。可以说,有交流平台的地方,就有文艺评论。新媒体环境中,如何进行文艺创作,如何辨别真、善、美,如何看待多媒体的文艺创作平台,迫切需要文艺批评的指引。

文艺批评在新媒体背景下面临从形态到内容的多方面挑战。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在成为创作者,人人也都在成为批评家,写评论的人比看评论的人还多,同时评论快速影响着创作者的创作思路和创作内容。专业的文艺批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其话语垄断权被打破。专业批评被海量的业余评论所淹没,很难被大众知晓。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发表专业评论的杂志一年的发行量可能敌不过网站博客文章一天的点击量。在评论风格上,新媒体下的业余评论更加活泼、形象,易于接受。新媒体从形态到内容上,对文艺评论都有着颠覆的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文艺批评的困境

当今的文艺批评无法脱离新媒体而存在,文艺批评因现代传媒的渗透而改变,甚至淹没了自我,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导致文艺批评的失效,陷入了困境。文艺批评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先清楚了解困境。

文艺批评原本是以提高审美水平、引导审美趣味为目的。然而,在媒体影响下的文艺批评并未将审美作为文艺批评的目标,而是与娱乐主义、消费主义为伍,迎合大众的审美心理。

不阅读思考作品就给出评论的现象在当下时有发生。在某些新书发行会或作品研讨会上,评论家更像是广告代言人。他们有的从未阅读过该书或者作品,便一阵好评,甚至用文艺理论进行空洞的虚伪评论,为商家或者朋友做不负责任的宣传。近些年来被媒体炒作的文化现象相当明显,从《百家讲坛》或者一些名家论坛中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借助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讲坛的通俗化、娱乐化和大众化,但是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感官上的刺激,很难从中挖掘学术品质。追求大众化赢得众多粉丝的同时,专业批评家也变得日益庸俗化,成为媒体商业运作中的工具,失去了应有的批判精神和权威地位。

新媒体带来的文艺评论显著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艺评论的载体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加多样化,比如,微博、微信、QQ、论坛;另一方面是新形态文艺作品的出现,出现了以移动媒体为终端的手机文学、微博文学以及正在孕育的“微信文学”。传统的专业评论家习惯性地坚守传统的评论阵地,对新的文艺评论载体未能予以重视,脱离了群众。同时,对新兴的文艺形态不能及时予以关注,出现了失语现象。以新浪微博流行后出现的微博文学为例,作为一种以微博为载体字数控制在一百四十字以内的文学样式,传统的文学评论家则在很长时间内没有给出理论上的回应、未来趋势的预测以及新文学样式的分析,但是新浪微博则利用微博平台连续三次举办了新浪微小说大赛并进行了研讨。倘若专业评论频频缺席,群众在迷茫中找到新的信任点,那么专业评论的权威自然会慢慢退去。

网络的兴起,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各种平台占领大众的关注点。评论家对平台感知的滞后甚至排斥导致传统评论的边缘化。新媒体平台是时代的产物,谁掌握了平台,谁就拥有话语权;同时,少数评论家未能真正发挥新媒体平台,而是一味地吸引更多的粉丝使自己成为名人。未能及时发现和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使得文艺评论陷入困境。

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到移动文学,新的文学样式层出不穷,新的文本形式更是凸显时代的特征。以微博文学和微信文学为例,在平台和文化的影响下,带给人们新的文本体验,与宏大叙事的文学相对应,其中更隐含着当今微文化的流行。为什么出现这种文学形态?怎么用文学理论去解释?他们属于哪个范畴?他们与微文化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发展前景如何?如何正确引导其发展?这些具有理论深度的问题人们急切希望得到了解。但是,文艺评论家并没有提出新的文学理论去解释这些文学现象。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文艺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文艺形态和样式,文艺评论面临理论困境。

三、新媒体下文艺批评的出路

新媒体下的文艺批评面临着种种困境,要想走出困境,必定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认识困境的同时,更要做出改变。批评就是识别、判断。雷内·韦勒克指出,批评涉及标准、原则、概念。当下的文艺批评,哪些原则需要坚守,哪些需要与环境相适应,注意甄别,才可能走出困境,重新获得文艺批评的阵地。

消费社会中,艺术被商业利用,成为谋利的工具已经是社会的趋势。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推进,艺术的商业色彩变得越来越浓,艺术批评极其可能被雇佣和御用。坚守知识分子的伦理,发出独立、公正的声音,才能保持艺术批评的权威和效用。

作者和批评家都是独立的主体,是平等的关系,并不是任何一方的附庸。无论作者和批评家是家人、兄弟还是亲密的朋友,批评家只对作品本身进行评论,对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做出科学的分析和结论。批评家要敢于批评、勇于批评和善于批评。坚守批评原则的批评家往往受人们尊重。沈从文先生铁面无私的批评在批评界被传为佳话。沈从文先生和冯文炳先生是好朋友,但是沈从文在《记冯文炳》一书中对冯文炳的作品《莫须有先生传》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称其作品为“完全失败的一个创作”,不留任何情面。真诚严厉的批评,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推崇。相反,沦为商业工具的评论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抵抗,第五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风波就是一场金钱与话语权之争。

评论家不仅要对创作者负责,更要对大众负责。无论创作者与评论者是有着怎样的亲疏关系,评论家写出的评论是面对大众的,是大众翘首以盼的权威言论。尤其是名家的艺术作品,更需要谨慎科学对待,大众对名家作品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和关注度,倘若不公正严谨对待,不仅会影响文艺评论的权威,更可能造成文艺创作的负面引导。评论家要对艺术负责,抵制诱惑,才能树立权威,不沦为商业的话语游戏。

本世纪初,媒体批评兴起并繁荣,引起评论界的关注。依托强大的交流平台,媒体批评在短时间内就占据了文艺批评的半壁江山。传统的评论家有的置之不理,有的进行批判,有的则利用媒体批评的载体成为文化名人。批评是联系创作者、作品和读者的一座桥梁,然而媒体批评兴起后,在这座桥梁的作用逐渐被“大众口碑”所取代。理智与狂热之间,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更多地选择狂热。

媒体批评和传统文艺批评各取所长,扬长避短。网络时代,媒体批评作为一种新力量被人们接受,遭到批评的同时也赢得了众多的观众,甚至对传统文艺批评形成威胁。大众传媒作为网络时代重要的信息平台,文艺批评可以充分借用大众传媒扩大自己的评论领域和影响力。媒体批评接地气的优势成为其繁荣的重要原因。传统的文艺批评则要充分借鉴媒体批评的文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做到站在大众的立场,谈大众关心的文艺作品,引导大众认识文艺作品,提升大众的文艺审美。但是媒体批评也有着先天不足:评论规范不够专业和理论功底不够深厚。而传统的文艺批评则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两者可以互相补充。媒体批评和传统文艺批评互相取长补短,防范媒体批评的肤浅,拓展传统文艺批评的领域,有利于文艺批评的良性发展,更有助于正确引导文艺创作。

积极面对新的文艺形式。艺术高于生活,却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的出现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着时代的烙印。微博文学和微信文学的产生是微时代的产物。微时代,人们碎片化地获得信息、碎片化地思考、碎片化地创作以及碎片化地进行评论。一方面,人们逐渐抛弃了连续性的深刻思考,而被情绪、感官等因素影响,很难集中精力去思考,思维习惯比较发散,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和间断化;另一方面,人们开始越来越依赖于社交媒体,被社交关系所左右,缺少对社会的信任。微时代带给文艺批评家新奇的挑战。首先,碎片化的文本打破了传统文本的习惯,具有穿越、架空的特点,主题也倾向于个体情感、生活、命运以及生活形态的表现。文艺作品超越了传统的宏大叙事,以当下社会为立足点,更多地描述个体突发性的“微”事件。其次,当下文艺作品具有很强的冲击性和发散性,不仅具有“一枪毙命”式的效果,而且借助平台能快速病毒式的扩散。面对新的文艺形式和文艺载体,评论家要充分关注和适应,如何理解碎片化的文本,如何创造新的理论,这都是需要评论家及时研究和思考,给大众一个有理有据的批评。

文艺批评要占领新平台。新媒体平台已经融入到大众生活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谁能拥有新媒体平台的话语权,谁就能将自己的言论快速传达给大众,谁就能拥有未来。文艺评论家不仅要巩固一直占优势和具有权威的传统阵地,更要拓展新的平台。要广泛使用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表高水平的、具有亲和力的评论,做大做强一批有名的微博、微信以及论坛。同时,文艺评论可以创办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如APP、论坛等,通过这样的平台发布既具有专业权威有又符合大众阅读习惯的评论文章,扩大自身影响力。

评论家要创新文风。传统的评论家主要来自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评论的文风以学术性为主,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才能读懂,面对的群体也多是研究人员,从而也失去了很多读者。传统的学理性评论文风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的环境。评论家要创新文风,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评论内容深入浅出。但是,写让大众能懂的评论文章不等于降低文章的品格。评论家不能一味迎合大众流行的偏好,从而走向低俗化或者娱乐化。评论家要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引导大众什么是美与丑、如何鉴别美与丑。鱼龙混杂的网络时代,评论家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出理性的声音,指引文艺发展的方向。

新时期三十年文艺批评发展的历史中,跨越了政治化评论模式、极端化评论模式,迎来了“百花齐放”的评论状态。但是新媒体的兴起,在消费主义、市场化、大众娱乐化背景下,文艺批评面临着价值缺失、边缘化、理论缺失等困境。要想走出困境,文艺批评需在坚守自己独立专业的立场的同时与时俱进,真正融入新媒体时代。

[1] 李明军,熊元义.理论分歧的解决与文艺批评的深化——兼与王元骧先生商榷[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2] 王岳川.当代传媒中的网络文化与电视批评[J].北方论丛,2004(5).

[3]李志艳.文学主体性与边界:当代文学生产的“传媒化”病症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1(10).

[4] 欧阳友权.当传统批评家遭遇网络[J].南方文坛,2010(4).

[5] 张颐武.“微时代”的文化生活与文艺评论[J].艺术评论,2014(8):7-9.

作 者:朱家丽,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众娱乐文艺与新媒体。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声明

《名作欣赏》2015年7月下旬刊,作者孟书臣的单位名称应为“南京师范大学”,由此带来的不便谨向作者及读者致歉。

《名作欣赏》(下旬)编辑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