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野下的《越过种族线》

时间:2024-05-20

⊙许玲[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湖北 十堰 442000]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野下的《越过种族线》

⊙许玲[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湖北 十堰 442000]

本文拟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越过种族线》中的主人公克莱尔的悲剧命运进行解读,旨在为该小说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越过种族线》克莱尔 需求层次理论

作为第一位获得古根海姆学者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内拉·拉森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家之一。拉森本人是一位浅肤色的黑白混血儿,一生也经历了双重意识的影响和种族身份的困惑,因此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了女性黑白混血儿的命运。《越过种族线》是拉森的第二部代表作,该书重点刻画了具有白色肤色面容特征,长相与白人女性几乎无异的黑白混血儿克莱尔早年成功越界,冒充白人女性,与白人富商结婚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与早已失去联系的童年玩伴艾琳的偶遇彻底改变了克莱尔的生活轨迹。艾琳本人也是一位浅肤色的黑白混血儿,与克莱尔不同,她并没有选择越界,而是嫁给了一位黑人医生,在哈莱姆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与艾琳相遇之后,克莱尔视艾琳为其回归黑人社会的纽带,频繁出入哈莱姆参加聚会。克莱尔的丈夫对妻子的种族身份产生了怀疑,尾随妻子来到哈莱姆的黑人聚会上,丈夫的突然出现让克莱尔惊慌不已,随后她从窗口掉了下去。克莱尔的命运无疑是悲剧的,她为何在具备了令人深信不疑的白人身份之后义无反顾地回归黑人社会是文学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促使了克莱尔种族意识的觉醒呢?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常常是由多种动机所引发的,“人类动机生活组织的主要原理乃是基本需要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成等级”。1943年,他在其论文《人类激励动机》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个需求层次由低到高,依次递升。本文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黑白混血儿克莱尔的心路历程进行解读,克莱尔种族意识的发展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各个阶段是相吻合的。本文将从这五个层面剖析克莱尔种族意识的发展,对克莱尔的悲剧命运进行解读。

一、种族意识模糊阶段——迫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马斯洛认为,“生理需求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各种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需有限满足的一种需要。它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包括食物、水、性交、排泄和睡眠。”《越过种族线》中,幼年时期的克莱尔是生理需求的匮乏者。她母亲早早去世,浅肤色的父亲是个酒鬼,靠做守门人维持二人的生计,生活相当贫苦拮据。父亲常常在醉酒后暴跳如雷地咒骂她。克莱尔十五岁那年,父亲在酒吧斗殴被人打死,从此克莱尔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父亲去世后,克莱尔居无定所,从这个亲戚家搬到那个亲戚家。此时的克莱尔最需要的是填饱肚子继续存活下去。最后,她父亲的白人姑姑带走了她,勉强给她提供了一个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克莱尔的生理需求。

马斯洛指出,如果生理需求相对充分地获得了满足,接着就会出现一种新的需求,即安全需求。安全需求是“个体希望获得稳定、安全、秩序、保障,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的折磨等的需要。”安全需求的直接涵义是避免危险和生活有保险。《越过种族线》中,住进姑婆家的克莱尔虽然有了一个遮风避雨的住处,但有黑人血统的她在这个纯白种人的家中是极度被歧视的。她的姑婆们认为她是受到上帝诅咒的黑人,而黑人是乐意为白人工作的,因此克莱尔承担了家中所有的家务,不仅如此,姑婆们还视她为家族的耻辱,禁止她向邻居们提及黑人,不准她回以前住过的黑人社区。生活在这种受歧视的环境里,克莱尔渴望离开,不想成为施舍对象或受诅咒的黑人,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此时安全需求是克莱尔极度向往的,“当这种需要未能得到相应满足时,它就会对个体的行为起支配作用,使行为的目标统统指向安全。出于这种状态下的人,可能仅仅为安全活着”。因此,当邻居的校友,白人富商约翰·贝洛从南美回来,带回大量的黄金时,克莱尔瞅准这个机会,利用她白皙的皮肤冒充白人,与贝洛私奔结婚,从此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由此可见,克莱尔冒充白人是为了满足其安全需求,因为只有冒充白人她才能与约翰·贝洛结婚,过上她向往的有保障的生活。而此时克莱尔的种族意识是模糊的,她一心想要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和生活上的安全感。

二、种族意识觉醒阶段——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克莱尔与约翰·贝洛结婚后,过着富裕的生活,并生下一个肤色白皙的女儿。她的丈夫从未怀疑过她的种族身份,坚信她肯定是白人,她生活的周围也没有人质疑她是否有黑人血统。克莱尔婚后的生活是她曾经梦寐以求的,但为什么与失去联系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童年玩伴艾琳的相遇触发了她回归黑人社会的想法呢?

马斯洛指出,当一个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之后,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个人对友伴、家庭的需要,对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处于这一需要阶层的人,希望归属于某一团体,成为其中的一员,渴望得到社会与团体的认同与接受;希望有知心的朋友,能和他人保持友好的关系;渴望得到爱,并把爱给予别人。这种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良好的归属感,否则,个体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在《越过种族线》中,克莱尔虽然成功越界,没人怀疑她的种族身份,但物质上的富足并未给她带来期待已久的幸福和自由;相反,冒充白人身份使她时刻担惊受怕,尤其是在怀孕的九个月中,她几乎是在恐惧中度过的,担心自己会生下一个肤色黝黑的孩子,会暴露自己的黑人身份。由于时刻处在提防状态下,她在白人生活圈中也是谨言慎行的,时刻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她没有知心的朋友,丈夫经常到外地出差,女儿也在寄宿学校上学,克莱尔的生活孤单寂寞。

不仅如此,在白人圈子中生活的克莱尔还要时刻默默忍受种族歧视的侮辱。虽然她的外在自我是表面上的白人,但由于其幼时在黑人社区的成长经历决定了她的内在自我是现实中的黑人。为了生存找到令自己满意的自我意识,她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的种族歧视。与她同床共枕的丈夫约翰·贝洛是个种族意识浓厚的人,他对妻子的种族身份毫不知情,但昵称她为“小黑鬼”,仅仅是因为她觉得妻子没有刚结婚的时候白。当克莱尔小心翼翼地像他打探,万一哪天他醒来发现自己的妻子有那么一丁点黑人血统他会怎么办时,约翰·贝洛斩钉截铁地告诉她那是不可能的,他家不可能出现黑人,以前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他极度厌恶黑人,称他们为“肮脏的黑鬼”。丈夫的回答使克莱尔意识到他永远也不会接受她的黑人血统,她将继续忍受丈夫对黑人种族的侮辱。

克莱尔冒充白人后,与过去的生活和曾经生活过的黑人社区彻底失去了联系,白人社会注定无法接受她的黑人身份,而由于她的越界她又与黑人社会彻底决裂,这种身份上的游离使克莱尔感到非常痛苦,迫切需要满足自己归属与爱的需要。因此当她的丈夫去自己的老家芝加哥出差时,她坚持一同前往,希望能在那里遇到自己曾经认识的人。幸运的是,克莱尔果真在饭店遇到多年失去联系的童年玩伴艾琳。克莱尔欣喜不已,不顾暴露身份与艾琳畅谈过去的生活,甚至邀请艾琳和另外一位浅肤色的幼时朋友与自己的丈夫喝茶聊天。与艾琳的交谈使克莱尔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她对自己曾经做出的选择产生了怀疑,她模糊地意识到艾琳的生活方式也许更合适。两年之后,抑制不住对黑人社会热望的克莱尔再次写信与艾琳联系,甚至在艾琳拒绝回信之后亲自上门,告诉艾琳她多么渴望见到黑人同胞,听到他们开怀大笑。之后,克莱尔经常趁丈夫外出之际,出入艾琳在哈莱姆的家中与艾琳及她的家人交谈,甚至跑到厨房与女仆们交谈。与自己种族的同胞们的接触给了克莱尔久违的归属感和亲切感,她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她羡慕艾琳坚持黑人身份的选择。对归属感和爱的需求使克莱尔完全不再顾忌潜在的危险,更加频繁地出入哈莱姆参加聚会,正如马斯洛所说,有归属与爱的需求的人“会为达到这个目标不遗余力。他会把这个看得高于一切,他甚至会忘了当初他饥肠辘辘时曾把爱当作不切实际或不重要的东西嗤之以鼻”。

克莱尔渴望与黑人同胞接触的心态还反映了她对尊重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包括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敬重。”在白人社会,尤其是在她丈夫的眼中,克莱尔只是一个美丽的尤物。在家庭中,克莱尔没有权利,她的丈夫什么都不让她管。而在哈莱姆的聚会上,她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是耀眼的宠儿,受到男士们的尊重,甚至当艾琳认为克莱尔漂亮但缺乏头脑时,艾琳的丈夫布莱恩还强烈谴责她的观点。

由此可见,曾经为了追求物质生活的保障与黑人种族彻底决裂的克莱尔已经幡然醒悟,渴望与自己种族的同胞们在一起,她开始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属于这个团体,不需任何掩饰,并且她在这个团体中如鱼得水,受到别人的尊重。克莱尔的种族意识开始觉醒,究其原因是她对归属与爱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的向往。

三、自我回归——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指出,需求层次论的前四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及尊重需求属于个体的基本需求,是必不可少的生理和社会需求。在这些需求达到满足之后,个体出现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即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求“可以归入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他自己的本性”。《越过种族线》中,种族意识业已觉醒的克莱尔后悔自己当初冒充白人,嫁给了有着极端种族主义思想的丈夫,并非因为她受到良心的拷问,而是因为她疯狂地思念黑人同胞,想重新和他们在一起,听他们开怀大笑。她渴望回归黑人种族,并非是她愿意放弃作为白人的经济优势,而是出于自身自我实现的需求。她渴望摆脱自己分裂的身份,希望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到底从哪里来。当她频繁出入哈莱姆,她的想法越来越清晰,意志也越来越坚定,内心开始追求自我实现。当艾琳问她万一她丈夫约翰·贝洛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她该怎么办,克莱尔严肃认真地告诉她,她将搬到哈莱姆居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克莱尔的回答表明了她此时已经做好准备,与自己冒充的白人身份彻底决裂,成为真实的不需掩饰自我的人,重新做回黑人。最终,约翰·贝洛开始怀疑妻子的真实身份,悄悄跟着克莱尔来到哈莱姆的聚会,并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当丈夫痛苦地咆哮着说她是个“可恶的黑鬼”时,克莱尔镇定地站在窗户边,她看上去好像不知道将要面临什么危险,抑或是她根本并不在意。克莱尔的镇定表明了她勇敢面对残酷现实的决心,也是她勇于自我实现的表现。故事结局是悬疑而又悲剧的,克莱尔从窗口掉了下去,是自杀还是他杀都已无从知晓,但不管怎样,克莱尔最终实现了她回归哈莱姆的愿望,结束了分裂的自我,达到了精神安宁和内心充实。

综上所述,《越过种族线》中主人公克莱尔本身是深受父权制和种族主义压迫的女性,迫于生活的压力,她冒充白人,富裕的物质生活满足了她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在种族主义的白人社会生活的她却找不到归属感,因此当她偶遇艾琳之后,她把艾琳视为种族的纽带,与黑人同胞的接触使她满足了归属与爱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最终为了自我实现回归黑人社会却命丧黄泉。克莱尔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为克莱尔这个悲剧人物的命运做出了合理的阐释。克莱尔代表了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混血女性对种族主义社会的反叛,为黑白混血儿的身份建构提供了借鉴,因此她的悲剧无疑是具有时代的意义的。

[1]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2]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M].成明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3]Nella Larsen.Passing[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2004.

作者:许玲,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主要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