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高建国[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9]
冯小刚和张艺谋、陈凯歌一样,是中国公认的最有实力的导演之一。每有新作都能受到广泛关注,他用过的演员一夜成名。但冯小刚与张艺谋、陈凯歌不同的是,张、陈二人已经产生国际影响,冯小刚电影却很难打入国际市场。其实,冯小刚的实力并不弱,他是中国电影票房的一员猛将,尝试拍过许多题材,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创下了佳绩。为什么一跨出国门,便会遭遇滑铁卢?要解读这一问题,必须从影视文化传播的视角去寻找答案。电影走向国际,需要掌握和尊重文化的传播规律,尤其是影视文化的国际传播,更有它特殊的内在规律及游戏规则。因此,冯小刚电影要迈出国门,让海外观众接受并喜爱,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本文以冯小刚电影代表作《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为例,来探讨这一话题,以期为冯小刚电影事业的今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2012年9月11日,冯小刚在“多伦多电影节”为他的故事片《温故一九四二》做宣传,一连发布了五个“国际版”预告片;电影的名字也简化了,就叫“一九四二”。①可见冯导拍这部电影,有远大目标,过去他只想当国内票房冠军,现在正努力走向世界。但这一目标,与冯小刚过去的口径不一样。过去他说:“我不需要美国市场,也不需要香港市场,对我来说守着内地就足够了。”②在“世界因你而美丽·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上,他又说:“我的电影一向只伺候中国观众,还没想过拍给全世界人民看。这就跟献血一样,本身是好事,但如果血型不对,输进去的血也会产生排异现象”,所以,他“暂时不会‘献血’”。③
但不久,他还是“献血”了。由于票房冠军《唐山大地震》在国内引起强烈共鸣,有关部门把它推荐到美国,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角逐。结果很遗憾,《唐山大地震》最终没能获奖。这没关系,冯小刚先生并不气馁,转身又走向海峡对岸,打算在台湾争一个“金马奖”回来。然而,《唐山大地震》同样败走“金马”,所有奖项一无所获。这有点出人意料。毕竟,海峡两岸,血脉同源,文化同根,《唐山大地震》拍的都是中国故事,演员讲的都是中国话,无论如何评委也得给冯导一个面子,让他拿上一两个哪怕是单项奖,回到中国内地也好交代。然而评委太无情,让冯小刚丢尽了颜面。
这说明,中国电影走向海外、走向国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这样一个话题——中国文化艺术产品如何走向海外、融入国际?用学术词语来讲,就是“中国文化如何进行有效的国际传播?”
可惜冯导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唐山大地震》在台湾“金马奖”评选中失利后,冯小刚在微博中这样总结原因:徐帆落选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是路线斗争的牺牲品”;早已“料定他们会有这手”。接下来,冯小刚这样诠释“路线斗争牺牲品”:“《唐》(即《唐山大地震》)大卖就已铸成今天的结果,卖了6.7亿还把奖给你?恨你还来不及呢。这是生态平衡。”④前面说是“政治斗争”,后面说是“商业竞争”。可见他没有真正意识到《唐山大地震》落选的原因。但过去他说过一段话,倒是很中肯:“这就跟献血一样,本身是好事,但如果血型不对,输进去的血也会产生排异现象。我的‘血型’就适合中国人,对不上世界观众。”⑤这个“血型”指什么?文化。冯小刚说的“中国人”,专指中国内地观众。海峡两岸相隔多年,发展路径不同,难免存在文化差异。把中国内地电影送到对岸播出或评奖,从某种程度说,也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既然存在文化差异,又没有进行文化融合,那么出现“排异”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这才是《唐山大地震》落“马”的真正原因。那么,问题出在哪儿?
首先,政治文化的因素。冯小刚说,《唐山大地震》是“路线斗争牺牲品”,说得很准确。但什么是“路线斗争”?只有年长一点的人才会明白。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叫“民族矛盾”;国家内部或党派内部持不同政见者的矛盾,叫“路线斗争”。四十年前中学政治课本,讲述中共党史的时候,就有“十大路线斗争”之说。冯小刚是过来人,他能娴熟使用这种语汇,一定也包含了这层意思。
说白了,台湾人不让《唐山大地震》获奖,就是因为这部影片的政治性太强,很伤中国国民党的感情,影响台湾统治集团的形象。比如在影片中,就有不少涉及中共四代领导人的内容。毛泽东主席去世,影片完整地展示了人们哀悼领袖的场面;在陈道明扮演的军官家里,墙上贴着邓小平检阅解放军的彩色照片;陈道明退休参加老干部合唱团,练唱了一首完整的《走进新时代》;而解放军在汶川的抗震救灾,也展现得淋漓尽致,表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得民心。相反在台湾,2009年8月台风“莫拉克”来临,台湾当局手足无措,其执政表现乏善可陈。“马英九被疲惫不堪的灾民包围,哭喊着要求派人去救援正在受灾被洪水围困的百姓,甚至当场下跪求救,镜头所到之处让人辛酸之极!”⑥对照一下,《唐山大地震》会让台湾当局很尴尬。在一个国家内部,当一部电影对其中一党带有明显的赞美倾向时,另一党无论如何是接受不了的。这就是冯小刚所说的“路线斗争”。
其次,文化性格的因素。每一种奖项,都有它的评奖标准。而这些标准的制定,总与它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诺贝尔奖如此,普利策奖如此,奥斯卡奖也如此。所以,总结金马奖的评奖标准,不能脱离台湾的两个文化背景。第一,台湾是国民党执政,这个党在历史上很受伤,尤其不愿直面中国共产党的成就;第二,台湾人温文尔雅,他们更喜欢温和一点的平民故事,那种大起大落、汪洋恣肆的情感表达,会让他们看得不顺心。而《唐山大地震》有悖于这两点。
在影片中,唐山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变化,会让人感叹中国内地的巨变如此神速,这当然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如此,影片从头到尾布满了“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等政治标语。这部电影又是唐山市委、市政府参与策划、投资,并邀请冯小刚导演拍摄的。所谓“唐山市委”,全称是“中国共产党唐山市委员会”,这样的电影投资者,台湾人更是接受不了。从这个角度说,《唐山大地震》也是一部唐山市的城市宣传片,这就缺少了艺术创作的纯洁性。
关于台湾人文化性格的温文尔雅,中国内地文化学者陈丹青这样描述:“相比日本人的打起精神事事认真,台湾人的恭谨是有汉民族的温润松爽;相比香港人的凡事规矩兢兢业业,台湾人的周到透着家常的欢然,并不板着脸。”所以,陈丹青形容台湾人,“用中国内地的说法,即‘五讲四美’;引祖宗的古语,就是‘温良恭俭让’”。⑦评委如若都是这种文化性格,那些温情诗化、隽永内敛的电影形象或表演风格,可能更容易引起他们的青睐。所以历届金马奖的获奖作品,也多为《甜蜜蜜》《喜宴》《老莫的第二个春天》《小毕的故事》《早安台北》《小城故事》《汪洋中的一条船》等类型的电影。即使是武打片《卧虎藏龙》,演员的表演也有东方人的含蓄。
中国内地观众并不认为,《唐山大地震》的演员表演太张扬、不含蓄。徐帆等人的角色在我们看来,特殊情境下的性格状态,他们表演得丝丝入扣、纯熟精湛、恰到好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台湾人喜欢。来自大陆的评委张元就说:“我认为徐帆在《唐山大地震》中的表演是很出色的,但是台湾地区的评委们不喜欢这个影片,他们占了评委会的大多数。”正是这个原因,本届金马奖评审会主席黄建业告诉记者:“徐帆第二轮就出局了。”出局的原因,评审们认为她的感情表达略过猛烈。⑧尤其是元妮见到女儿方登时下跪的运作,过于夸张。而这一细节的表演,恰恰是冯小刚最得意的地方。可见,文化上的差异,是《唐山大地震》跌落“金马”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次,艺术上的因素。即使充分肯定徐帆的艺术表演,也不代表这部影片完美无缺。所以,冯小刚无需拿“票房”说事;中国内地官方将这部影片拿到奥斯卡去评奖,多少有点一厢情愿。我们冷静地揣摩一下这部影片,还是会发现这样一个创作规律:电影总是有遗憾的艺术。那么《唐山大地震》的遗憾在哪儿?
一是情节中心的定位不准确。在这部电影中,李元妮不该是主角,她的女儿方登才是主角。为什么?方登的遭遇最曲折、最悲惨,先是遭母亲遗弃(尽管是不情愿的),由此产生了仇恨;后又怀孕遭研究生男友遗弃,从此无颜再见养父母。之后艰难地过着单身母亲的生活,直至出国嫁给加拿大的一个律师。她生动曲折的经历,是影片故事跌宕起伏、柳暗花明的基础。二是方登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是影片情节进入高潮的核心元素;李元妮在“母女重逢”中的情感暴发,完全是因为方登。如果再多给方登一些戏,情感铺垫得丰富一些,这个形象的震撼力会更强。很可惜,方登的戏在《唐山大地震》中,都被李元妮冲淡了。李元妮不能说不重要,但她构不成影片的主线。李元妮与外界的联系,都靠儿子方达来串联,这就起不到情节核心的作用。而她震后的余痛,仅仅是心理愧疚,不像女儿方登那样曲折悲惨。相比女儿,李元妮的生活平淡无奇,在电影中无法制造情节波澜,体现影片主题的分量也就小于方登。所以,将李元妮的戏无限抻大,我认为是编导的失策。
二是结构上前紧后松,缺少创新。《唐山大地震》的结构,与冯小刚前几年拍摄的《集结号》非常雷同,都是前紧后松。前十分钟,狂风暴雨,生离死别,大用特效,惊天动地。之后,便开始徐风细雨地演绎灾后的心路历程。同一个导演,在不长的时间内执导的两部影片,其结构思维如此重复,说明缺少创新精神。在前紧后松的结构中,“前紧”的戏好导,因为特效有震撼力;而“后松”的戏难做,因为它缺少必要的人际矛盾与核心情节。冯小刚固然是编戏高手,他写过不止一部电影和电视剧,但这里冯导遭遇了滑铁卢。由于李元妮不是情节中心,而影片的重点又放在了她的身上,其他人的戏便没法深入展开,只得匆匆一带而过。所以这部影片的后半部分,一会儿是方登的戏,一会儿是方达的戏,一会儿又是陈道明的戏;节奏快捷,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配角戏的篇幅有限,而导演又想吸引观众。怎么办?只能闭门造车,搞一些缺少生活逻辑的“作料”戏。比如,方登养母的情感吃醋(担心丈夫会爱上养女);再比如,李元妮和丈夫在大街上相见时,急急忙忙爬到汽车货厢里翻滚做爱。(上世纪70年代人们会不会这样?)还有一些本该是略写的背景戏,却人为地拉长了篇幅。比如,毛泽东追悼会上播放的哀乐过于完整;再比如,退休老干部合唱团将那首《走向新时代》完整地唱了一遍。说明导演对影片的节奏、内容的轻重缓急把握不准,影响导演思路的因素也比较复杂。
三是人物形象疏于刻画。因为非艺术的因素考虑过多,冯小刚在影片中就不得不作点牺牲了。其中最大的牺牲,就是简化了对人物深入而精心的刻画。方登与方达姐弟俩在汶川相遇,应属重头戏,可影片宁可用大量篇幅展现解放军的抗震救灾,也不愿意让这姐弟俩彼此相认,倾诉情感。方达的形象,在戏里活脱脱就是一个道具。女主人公李元妮无法串联整个情节,那么导演只有让她的儿子方达外出打工,在杭州偶遇方登养父、在汶川偶遇姐姐方登,之后把她带回家里。他忽而蹬三轮做苦力,忽而当了老板开上了高级轿车,其身世巨变易如反掌,形同木偶,全凭导演来回调度。这样的人物,只有筋骨,没有血肉。
那么,为什么这部电影又会令我们亿万中国人感动,收获了6.7亿的票房呢?因为题材本身惊天地泣鬼神。想一想,汶川大地震时,一篇报道,一张照片,都会让我们涕泪交织,更何况是以影像的方式再现那样的灾难!我们感动,是为情所动,是为灾难中的不幸与坚强感动。但感动本身并不是艺术。这可能也是台湾“金马奖”不颁给《唐山大地震》的原因之一吧。
2012年,冯小刚导演又为观众推出了一部新作《一九四二》。但它再一次让观众失望。这部影片明显是在骂娘。直接说就是骂解放前的蒋介石,影射海峡对岸执政的国民党。骂娘也没关系,中国内地人几十年来一直在骂国民党是“蒋匪帮”。关键在于,这部电影是《唐山大地震》在台湾“金马奖”评选失利、冯小刚发牢骚之后拍竣的。冯小刚说,他的《唐山大地震》在台湾“金马奖”评选中,成了“路线斗争的牺牲品”。那么,紧跟着拍摄的影片,他就把国民党拍成了“反面典型”,这就涉嫌意气用事了。不客气地说,这部电影的政治倾向并不亚于《唐山大地震》。带有这样明显的政治立场的影片,去参与国际电影市场的竞争,其结果当然不会比《唐山大地震》好。
据媒体称,《一九四二》海外发行严重受挫,国内票房也不景气。耗资2.1亿元投入制作的贺岁片《一九四二》于2012年11月29日首映,但上映首日票房收入仅为2600万元左右;受此影响,首映次日的11月30日,影片投资者华谊兄弟股票随即惨遭跌停。民生证券分析师郑平认为,“主要还是《一九四二》的票房不理想所致。”⑨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2012年全国电影票房统计显示,被寄予厚望的《一九四二》仅排名第十一。面对这样的结果,不知道冯小刚有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一九四二》失利的重要因素。影片有一个情节,说当年河南的逃荒灾民,饥饿难耐之际受到日本兵的粮食接济后,他们居然调转头来,帮助日本人打中国军队。“在河南战役的几个星期中,大约有五万名中国士兵被自己的同胞缴械了。”⑩这也是刘震云写《温故一九四二》的得意之笔,作者用它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一个抛弃了人民的政府,它也会被人民所抛弃。”我觉得这也值得商榷。刘震云表达的“核心思想”,本身并没有说错,它是针对当时的蒋介石政府而言的,而蒋介石在这件事的处理上,的确有重大过失。可问题出在灾民百姓身上,他们的行为让人难以接受。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普世价值观——爱国。
许多人看过西方国家拍摄的“二战”故事片,它们描写纳粹践踏和蹂躏占领国的时候,这些国家的人民是如何面对纳粹的?尽管有一些影片,也写到了少量(一般都是极少数)投降者帮助敌人,但这些人最终还是受到了唾弃,其结局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多行不义必自毙”。编导这么拍,是因为影片涉及艺术创作的社会责任与艺术传播的价值导向。编导有责任为观众灌输正义理念:人的肉体可以毁灭,但不能失去信仰,不能远离真理,不能不爱国家。不管好莱坞电影的离奇故事,多么胡编乱造,却自始至终贯穿一种“爱国精神”,这就是他们传播的普世价值与思想导向。美国之所以短短二百多年发展得这么迅速,与他们的文化艺术产品弘扬和倡导“美国精神”,有着密切关系。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这么说,并不否认影片《一九四二》的真实性。编导们演绎的电影故事,恰恰就是那个年代,身处饥饿的百姓最真实的生存方式与处世态度。但他们表现出来的文化个性,却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所以许多人并不知道,社会应该是一个大系统,每个人都是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我们中国人数千年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是呈个体形态,靠天吃饭,难以抵御天灾人祸。人们所依赖的社会力量,一般都是家族,甚至只是家庭成员。全社会缺少共同的精神支柱,很容易变成一盘散沙。只要出现战争或自然灾害,受伤害的总是百姓,彼此相残的也是百姓。所以中国数千年以来,只有以高度集权的方式,聚拢人的力量,比如修长城、挖运河,比如抗洪抢险、抗震救灾。
其实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如同基石。这个基石坚不可摧,国家就能抵御战争与天灾;反之就会出现叛徒、发生次生灾害。什么是“次生灾害”?如同地震之后的山体滑坡,房屋倒塌。地震并不可怕,最怕山体是松散的沙石,大地一震动便出现泥石流;最怕房子是一堆沙土,大地一摇晃便瞬间垮塌。最后的结局,必定家破人亡。说到这里,大家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在《一九四二》中,饥饿的百姓一旦吃到日本兵赠送的食物,马上就将敌人当成了朋友,反过来帮他们消灭自己人。这就是战争的次生灾害,它关乎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劣根性,鲁迅先生早在其杂文和小说中写过。
问题不在于刘震云写到了这样的残酷现实,冯小刚将它拍得多么真实生动,而在于编剧、导演们对这群丧失良知的灾民予以充分肯定,为影片塑造了一群负面的道德形象。这种形象一经过作者美化,甚至以幽默的方式表现出灾荒年间人们异化的乐观情绪,便可能在社会上产生负面影响。虽说百姓过激的“卖国”行为,责任是蒋介石见死不救,但蒋介石不是社会公德的主宰者,战争年代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捍卫自己的家园。如此来看,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真实性的问题了。这种文化主题想要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想要被国际电影市场所接受,着实有难度。要知道,文化产品的国际传播是有规则的。优秀的文化产品之所以被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接受,皆因它们使用了艺术创作中的“国际语言”,而这恰恰就是我们的电影编导可能忽略的问题。什么是“国际艺术语言”?它涉及作品的主题、内容和艺术形式等各个方面。
先说主题。国际上广泛认可的文艺作品,它的主题常常突破一个国家的、民族的、政治的界限,用全球视角来讲述一个故事、描绘一幅画面、谱写一个旋律、表述一种观点、塑造一个(群)形象。总之,一句话,作者贯穿在作品中的主题,要能体现国际视野、涉及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现象。比如人的生存状态、情感命运、哲学思考、个性包容、死亡饥饿、种族歧视、人性异化、资源消耗、技术创新,等等。尽管这故事可能来自某一个国家和地区,但它体现的思想要有普遍性,无论对哪一个国家、民族和利益集团,都会产生深刻的启示作用。本意是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和谐发展,而不只是为了传播某一特定的政治倾向或文化倾向。这样的主题,就是一种“国际语言”。
再说内容。作品的内容可以五花八门、无所不包,但要体现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比如母爱、亲情、友谊、互助、热爱国家和民族、尊老爱幼,等等等等。一部作品有着浓厚的政治倾向和排他性,不行;一部作品毫无正义立场而只顾它的艺术情调,也不行。这就是“国际语言”。当年电影《色·戒》问世时,国内不少人被它的故事所吸引。它对人性复杂性的刻画,也受到欧洲人的欣赏,以至于在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上,还获得了“金狮奖”。但它的人物和价值观,却是人类所鄙视的。所以2008年美国第65届“金球奖”评选揭晓,《色·戒》名落孙山。原因何在?卖国。在影片中卖国汉奸取得了胜利。《纽约时报》直截了当评价说,《色·戒》是“一部只会令人昏睡的、带着历史霉变的剧情电影”,“假如在美国,这部影片的导演一定会以侮辱国家罪受到起诉的,而在中国……太不可思议了!”《今日美国》网站甚至将《色·戒》列为“2007年度十大令人遗憾的影片”之一。奥斯卡评委会断然宣称,绝不会将任何奖项授给一部卖国影片,“这是为了维护起码的道德与尊严”。⑪这说明,李安先生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没有想到“国际语言”的力量如此之大。《色·戒》如此,那么《一九四二》的命运又会好到哪里?
此外就是艺术形式。艺术形式往往与内容密切相关。BBC拍的片子,它常常用一个转动的星球(地球)当作片花,来形成作品的单元节奏。为什么要用地球?体现国际视野。这也是影视画面的“国际语言”。它实质上告诉我们,当你的作品需要有世界上更多的观众来观赏时,你就不能站在一个狭小的角度自说自话,拼命堆砌有利于自家形象的画面,而根本不顾他人(全人类)艺术欣赏的心理需求。走向国际的作品,要有博爱精神,否则只能放在国内自娱自乐。
艺术形态的国际语言,也包括先进的技术手段与超前的艺术理念。你可以看不懂,但它体现了人类艺术创造的能力,所以能够得到国际上的认可。技术手段落后一点,也无所谓,但创作上要体现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任何影视画面都要拍得细节精致,美轮美奂,让人赞叹。即使是那些奥斯卡的商业片,也都是这么拍出来的,每一个镜头都曼妙绝伦,具有视觉冲击力。如果《一九四二》想走入国际市场,想得到奥斯卡奖评委们的青睐,就要过“国际语言”这一关。冯小刚行吗?影片在海内外市场的失利,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如此看来,冯小刚先生的电影欲走向海外、打入国际影视市场,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① 《一九四二》预告片亮相多伦多·两影帝赞剧本[EB/OL].网易娱乐http://ent.163.com/12/0912/08/8B6HV1R800030 0B1.html.2012-09-12.
② 陈炯:《寻找冯小刚之成功不需要金叶子证明》,《南都周刊》2007年11月28日。
③⑤ 吴为忠:《冯小刚的获奖“感言”与“怨言”》,《天天新报》2009年4月1日。
④ 冯小刚回应金马奖称《地震》是路线斗争牺牲品[EB/OL].新浪娱乐http://ent.sina.com.cn/m/c/.2010-11-22.
⑥ 看台民跪求军队救灾,与解放军救灾没法比啊![EB/OL]环球网·论坛http://bbs.huanqiu.com/thread-246678-1-1.html.2009-8-15.
⑦ 陈丹青:《日常的台湾》,见《荒废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⑧ 龙玲:《冯小刚炮轰金马奖有黑幕,网友留言:你太小心眼》,《潇湘晨报》2010年11月23日。
⑨ 张郁文:《华谊兄弟业绩“不理想”:预增20%~30%》,《东方早报》2013年1月25日(A28)。
⑩ 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⑪ 刘建平:《电影〈色·戒〉批判》,《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