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田颖拓 张 婷[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长春 130022]
山、水、草、木与园林建筑,是造园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设计要素,而水又是诸要素之中最为活跃的重要元素。这不仅是因为风水素有“风水之法,得水为上”之说,更是因为有了水的活化作用,静态的山石、草木、建筑,都将成为具有无限灵性的生命体。故而贾宝玉开宗明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而且“见了女儿便清爽”。这“清爽”,正是源于水赋予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大观园之所以充满无限生机,除了群芳诸钗和怡红公子之外,水系的作用实在不可小觑。因为水元素在大观园中的活化作用,使得一部《红楼梦》成了水的赞歌,一条沁芳溪成了大观园的命脉。
《园治》虽未将“理水”开篇列章,但却对造园中的理水艺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理水艺术设计的这一基本原则,在大观园的构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大观园之所以选址在荣国府的东北角,除开诸多因素——可以拆除的“东大院”、“下人群房”,南靠荣国府旧花园、东临宁国府会芳园等等之外,还有一条更为重要的因素:会芳园中有“从北墙角下引来的一股活水,今亦无烦再引”。这正是“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的风水学原则,也是“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的相地原则。
一条流不断的沁芳之溪,从东北入园,到东南出园,百转千回,蜿蜒曲折,周流整个大观园,可谓是“无处不见水,无处不成池”。不但活化了大观园中的景致——山石、竹林、花草、树木,馆阁、亭榭、寺观、堂轩;而且又将怡红院、潇湘馆、缀锦楼、秋爽斋、稻香村、蘅芜院等等群芳诸钗与怡红公子的居舍,有效地分隔开去,串联起来。有了这一股周流全园的“活水”,使大观园诸景原本分散、独立、静态的空间,一下子变成统一有序又各具特色的流动空间。
联系园中诸景和群芳公子们的居舍,当然还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甬道——蜿蜒的羊肠小道、宽直的石铺大路——起到交通联系的作用,却不能起到活化空间的作用。如果说园中甬道还有所谓“步移景异”的功能,那不是甬道的作用,而是游赏者流连忘返的缘故。所以说,若想活化园林空间,只有通过一溪清流、一泓池水才能做到。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水的天性,也是水的博大。园景在水的倒影作用下,一丝不苟地被摄入水的怀抱,所谓“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正是此情此景的诗化表述。
贾政一行人视察大观园,贾母一行人游赏大观园,都要在沁芳亭上小憩,不仅是为了远眺全园景色,还有俯瞰水中美景的乐趣。元春浏览大观园,进园就上船,为的也是领略“水中行,画中游”的佳境……所以说,水在大观园中的综合作用,是其他设计元素无法替代的。
大观园的水系,可以沁芳闸桥为分水岭:闸之上是为“上水”,谓之“沁芳泉”;闸之下是为“下水”,谓之“沁芳溪”。沁芳闸桥在大观园的东北一隅,其上游之水——沁芳泉,即是原来会芳园“从北墙角下引来的一股活水”。因为“先令匠役拆宁国府会芳园的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国府东大院中”,会芳园这一带早已被纳入大观园。所以,设计者在此拦河筑坝以提升水位,建桥修闸以成瀑布。书中对此有一说:“水如晶帘一般奔入,原来这桥边是通外河之闸,引泉而入者。”正是这“水如晶帘一般奔入”的瀑布,才引来游人的满堂喝彩,才勾起了怡红公子的无限遐想,给这闸桥起了一个诗化的名字——“沁芳闸桥”。由此可见大观园的设计者,即曹雪芹的匠心独运。
沁芳闸桥的建造,不但便捷了沁芳溪两岸的交通,而且蓄水成池,使沁芳泉与沁芳溪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又遥相呼应的、各有特色的空间:东北一隅的沁芳泉景区清爽幽静;贯穿全园的沁芳溪景区生机无限。在沁芳泉景区,有潇湘妃子在“犄角儿”独建掩埋桃花的香花冢;有怡红公子在“桃花底下”偷读艳情小说《会真记》;有枕霞旧友与潇湘妃子在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贾政“引客行来”,自然是一番爽心悦目之情;怡红公子“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自然又是一番心性萌动之情;潇湘妃子“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慨然而有伤心落泪之情。
沁芳之水自沁芳闸桥飞流直下,深入大观园腹地,滋润着园中景色。对沁芳溪的百转千回,蜿蜒曲折,贾珍曾对贾政做过一个大致的说明:“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从东北山凹里引到那村庄里,又开一道岔口,引至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对贾珍这段话加以分析,并结合园林设计的一般常识做进一步解读,可以得出大观园如下水系布局:沁芳泉于东北一隅汇水成池,池水从沁芳闸桥飞流而下,继续前行,从省亲别墅阶下缓缓淌过,经诸花圃,过蘅芜苑,至花溆萝港的石洞。这一段水域宽阔,以河为池,既满足了省亲别墅“衔山抱水”的风水之念,又满足了众花圃灌溉之需。继而从西北回旋南行,直抵稻香村。在给予稻香村“分畦列亩”充分的水源之后,南下至芦雪庵滩涂后一分为二:干流过荇叶渚继续东流,过沁芳亭,经怡红院,从东南流出园外;支流则直奔西南一隅,汇水成池;池水东流,从潇湘馆“绕阶缘房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过翠嶂东流,穿过“平坦宽阔大路”,至怡红院归入沁芳溪干流。
这样的水系布局设计,既符合元春眼中的大观园——“衔山抱水建来精”,又符合探春眼中的大观园——“秀水明山抱复回”。而此两者又都满足了曹雪芹对大观园理水艺术的基本构思。
大观园的水系,就整体布局而言,无疑是环山抱林,给山林景观注入了巨大活力;就建筑布局而言,则又是绕阶缘屋,给建筑景观增添了无穷情趣;二者又同时给大观园的主人——群芳诸钗与怡红公子——带来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黛玉之所以选中潇湘馆为自己的居舍,除开“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些”之外,便是爱那“得泉一派,开沟尺许,绕阶缘屋,盘旋竹下”的小溪流水。正是因为这“得泉一派”,才使那“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有大株梨树花,阔叶芭蕉”的潇湘馆,多了几分幽静。如果没有这“得泉一派”的活水,便不会有潇湘馆的“幽静”;如果没有这“绕阶缘屋”的小溪,便不会有潇湘馆的“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这正是理水与山林、建筑巧妙结合的艺术构思。
以竹为胜的潇湘馆,虽“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但那“不识香痕渍也无”的千竿翠竹,却无论如何也载不动潇湘妃子“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的“千滴泪”。而能够承载那“千滴泪”的,只有“绕阶缘屋”的小溪流水。沁芳之水在潇湘馆“绕阶缘屋”,正是为了承载潇湘妃子的“千滴泪”,换言之,潇湘馆的小溪流水,正是潇湘妃子的“千滴泪”。这正是理水艺术与主人情感巧妙结合的诗化考量。
沁芳溪支流自潇湘馆“后院墙下忽开一隙”而入院内,随后又绕阶缘屋,盘旋竹下而出,流向翠嶂,穿过“平坦开阔大路”,在怡红院与东来的沁芳溪干流汇为一处,随后从东南隅出园,注入会芳园南来之水。沁芳之水,特别是从潇湘馆流出的水,汇于怡红院,不仅滋润得翠嶂“佳木葱茏,奇花烂漫”,也满足了潇湘妃子报答怡红公子“甘露滋养”之恩的夙愿。
怡红院虽在大观园之东南一隅,却是园中最为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建筑。在贾政眼中,院里院外的碧桃花、竹篱花障、月洞门、粉墙环护、绿柳周垂、一株海棠、数本芭蕉、蔷薇架、宝相花、青溪流过……正是怡红院“花柳繁盛之地”的“崇光泛彩”;在刘姥姥眼中,室内室外的玲珑剔透、琴剑瓶炉、锦笼纱罩、金彩珠光、碧绿凿光……又是怡红院“温柔富贵之乡”的“天宫幻境”。而在怡红公子的眼中,这怡红院正是自己“红香绿玉”的“女儿棠”……然而,所有这一切,又都因了一条沁芳之溪的环绕而增辉无限。
综上所述,大观园虽是文笔园林,但它的艺术构思,设计布局,以及理水方式,对我们今天园林化都市、园林化校园、园林化厂区、园林化居住小区等等的环境艺术设计,不无启发。因此,结合现代园林艺术与造园设计,对《红楼梦》的大观园进行深入研究,以此来提高我们园艺师与设计师的艺术修养、设计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
[2]计成.园治注释[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3]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4]黄云皓.图解红楼梦建筑意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