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唐伯虎点秋香”故事的虚构与生成——以《蕉窗杂录》为中心

时间:2024-05-20

⊙吕 茹[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 杭州 310062]

作 者:吕 茹,文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在中国历史上,以诗词、绘画、文采等成就流芳后世者不可胜数,如苏轼、唐寅、徐渭等,这些名人的艺术才华与传奇人生引起了后人无尽的揣测与歆羡,于是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通俗文艺作品的热门题材。就这些文人轶事的持久度、热门度以及民间社会的知名度而言,首推唐伯虎的奇闻轶事。在附丽于他的众多流传故事之中多风流韵事,其中声明最著、流传最广者当为“点秋香”故事。此事曾先后或同时存在“三笑”与“一笑”两个系列,二者之间除了本事同源外,在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一笑”系列作品流行于明末清初,产生于文人雅士之手,传播于风雅名流之间,如冯梦龙、孟称舜、卓人月、朱素臣等人。他们虽沉沦市井,却身负才名,其作品多借助唐伯虎其事表达渴望知音肯定与赏识的愿望,对唐伯虎本人寄寓更多的仰慕、同情与身世慨叹之感。而“三笑”系列作品兴盛于清中期后,流行于说书场中,其附会者大多为无名的书会才人,如吴毓昌、曹春江等人,更加着重于唐伯虎追欢猎艳的历程,受到市井村社间广大民众的喜爱。

一直被文人赏玩与百姓喜爱的“点秋香”故事,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基本框架最初见于《蕉窗杂录》,虽篇幅短小,记述简略,但已基本表达出了“点秋香”故事的主要情节元素,现录如下:

唐子畏被放后,于金阊见一画舫,珠翠盈座,内一女郎,姣好姿媚,笑而顾己。乃易微服,买小艇尾之,抵吴兴,知为某仕宦家也,日过其门,作落魄状求佣书者。主人留为二子佣,事无不先意承旨,主甚爱之,二子文日益奇,父师不知出自畏也。已而以娶求归,二子不从,曰:“室中婢,惟汝所欲。”遍择之,得秋香者,即金阊所见也。二子白父母而妻之,婚之夕,女郎谓子畏日:“君非向金阊所见者乎?”曰:“然。”曰:“君士人也,何自贱若此?”曰:“汝昔顾我,不能忘情耳。”曰:“妾昔见诸少年拥君出素扇求书画,君挥翰如流,且欢乎浮白,旁若无人,睨视吾舟,妾知君非凡士也,乃一笑耳。”子畏曰:“何物女子,于尘埃中识名士耶?”益相欢恰。居无何,有贵客过其门,主人令子畏典客,客于席间,恒注目子畏。客私谓曰:“君貌何似唐子畏?”子畏曰:“然,余慕主家女郎。故来此耳。”客白主人,主人大骇,列于宾席尽欢。明日治百金装,并婢送归吴中。

《蕉窗杂录》为明代项元汴所作(1525-1590年),无确切刊行年代,以其卒年为下限,此时距唐伯虎去世只有六十余年,说明“点秋香”故事已经在流传,且已流行到外埠嘉兴府(项元汴为浙江秀水人)。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点秋香”故事最初见载于明代周玄《泾林杂记》,实则有两处错误:周复俊之孙周玄有《泾林续记》,沿其祖之《泾林杂记》相称,示其不忘先德也,篇末有清光绪年间潘祖荫考证。《泾林杂记》未见,仅见于明代冯梦龙《情史》卷五《唐寅》所引材料,末云“事出《泾林杂记》”。今存《泾林续记》各版本无“点秋香”事,见于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卷十一《佣》条,冯氏自注“见《泾林续记》”。

二,以年龄推算,周复俊长于项玄汴,然“点秋香”事并非最初见载于周复俊《泾林杂记》。明代周玄《泾林续记》篇尾的潘祖荫跋云“:世蕃诸不法状,详载于祖记中。祖者始也,然则元是书之外,先有泾林祖记矣。”潘氏“祖

一,文言小说《泾林杂记》的作者实为周复俊(1496-1574),《泾林杂记》为《千顷堂书目》小说类著录,原书已佚。记”实为周复俊之《泾林杂记》,《泾林续记》中有严氏父子不法状之记载,而严嵩嘉靖四十一年罢相,四十四年诛世蕃。按常理推断,周复俊《泾林杂记》成书上限应在严氏父子失势之后(1562年)。至于此书下限只能根据周复俊的卒年断定,故《泾林杂记》的成书时间应在1562-1574年之间。《蕉窗杂录》虽无确切刊刻年代,但此条材料最早出现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袁中郎批评唐伯虎汇集》,判定此书下限应为1595年。如果《蕉窗杂录》确为项元汴所作,或以其卒年(1590)年为成书下限,两者并不冲突。因此以成书时间推断,《蕉窗杂录》与《泾林杂记》虽无确切刊行时间,难分前后,但几乎流行于同时,而《泾林续记》则要更晚。

《蕉窗杂录》全文不足三百字,却对一笑追舟、佳人赏俊的关键情节多有描述,而《泾林续记》主要讲述华学士阊门相认的情境,《泾林杂记》则展开茅山进香遇美、追踪投靠、谋娶逃归的情节。随后这些情节元素都被冯梦龙《唐解元一笑姻缘》采用,至此“点秋香”故事才成熟定型,并借助于《警世通言》的流行而传播。后又通过小说、戏曲的宣扬,在民间一度被误认为是真事,流传大江南北直至今日。

目前学界对于“点秋香”故事属于前人附会的观点已成公论,“点秋香”故事的主角姓名也可以改换为陈玄超、吉道人、俞见安等人,可是时人与后人仍异口同声地将故事的主角附会为唐伯虎。尽管故事流播往往凭借才子之盛名,但也反映了社会大众对唐伯虎人格的欣赏和肯定。底层民众关注的是身份地位低微的婢女获得了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倾心爱慕与苦苦追求,而失意文人则在唐伯虎的平民身份与卖身为奴的经历中找到了认同。

一、失意士人的向往

自唐代采取科举取士以来,科举仕进成为封建时代每个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和追求,然通过科举成为进士者几乎万里挑一,而科场失意者却是大多数。对于天纵奇才的唐伯虎而言,功名成就如同探囊取物。他二十九岁考中应天府(今南京)乡试第一(解元),可在一年后的京师会试中,无端受到徐经科场舞弊案的牵连,被革黜功名,发往浙江为吏。功名无望之际,唐伯虎不仅要承受下第的打击之外,还要面对亲人的冷嘲热讽及邻里的议论,“兹所经由,惨毒万状;眉目改观,愧色满面。衣焦不可伸,履缺不可纳”,夫妻反目、兄弟异炊,以至被众人所弃,尝尽了世间的冷漠与辛酸。此时,当他的个体生命价值受到周围环境的贬抑或冷落时,却意外得到红粉佳人的赞赏与肯定,成就了一段令失意士人艳羡的美满姻缘。

实质上,这些只是文人的自我欣赏与肯定而已,毕竟如唐伯虎一样幸运的士人是少数,大多数人失路后便埋于尘埃之中,于是他们把唐伯虎的爱情殊遇当成精神的鸦片,用来填补自己内心的失落与无助。另外,当大多数底层文人功名无望之际,他们不能像唐伯虎一样使自身的人格得到自由与超脱。他们对这种自由的生命状态只是羡慕,多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挣扎而不得解脱。于是在内心便对唐伯虎产生了一种向往,然后借助唐伯虎诗酒艳情的故事做一场白日梦。正是有了这些对应与向往,“点秋香”故事才能博得失意士人的钟爱,久传不衰。

二、世俗大众的推重

底层文人以书面方式将故事进行传播,受到流传范围的局限,而世俗大众的接纳与偏爱才是广泛流传的前提。“点秋香”故事之所以在民间受到青睐,主要在于唐伯虎的世俗化倾向,又由于民间社会一直对才子佳人故事有着强烈的需求和青睐,于是其故事才受世俗大众的欢迎。

首先,故事的主人公唐伯虎,“数岁能为科举文字,童髫中科第一,四海惊称之”,是明代名闻遐迩的大名士,为世人尽知。同时,唐伯虎本身风流不羁和放浪形骸的人生态度、恃才傲物和游戏人间的才子本色、藐视传统道德和颠覆世俗规范的胆量,足以引起时人及后人对其传奇人生的猜想与杜撰。更何况唐伯虎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而才子自然有红袖添香,于是附会于唐伯虎的风流韵事自然比较多。

其次,唐伯虎在“点秋香”故事中的行为打破常规,他喜欢的不是大家闺秀,而是身份卑微的婢女,脱离了才子佳人故事的窠臼。上层社会拥有正常的社会秩序作为坚固的堡垒,一般人无法逾越礼教与门第的束缚,因此千百年来,才子佳人的叙事模式重复着同样的故事类型。相对而言,市民社会的爱情要求没有上层社会那么严格,秋香虽身份卑贱,与唐伯虎的社会地位悬殊,但市民社会并不计较门第,因此他们的结合在世俗大众的心中完全没有阻碍。

再次,唐伯虎追求秋香方式非常奇特。以他的名望与地位,完全可以通过聘娶的正常途径来达到目的,而他却通过卖身为奴、亲自追寻的方式,体现了明中期才子狂士的情趣和风貌。他们抛弃了我们熟知的爱情故事模式中才子被动憨厚的追求方式,而追求一种疏狂任诞、逾越名教的人生态度。对他们而言,风流韵事越多,越背礼反俗,越能显示出风流才子的本色。

对于失意士人和底层民众而言,其人性与自由已经被长时间的压抑与遏制,内心极其渴望一个桀骜不驯、反常背俗的人物来表达自己抑郁已久的愿望,同时也需要为自己的人格理想与追求寻找具体的寄托,于是唐伯虎逾越名教、超逸流俗、大胆追求幸福的风流才子形象顺应了他们内心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讲,“点秋香”的故事其实是失意士人与底层民众集体无意识虚构与生成的结果,保留了社会大众的集体心理与精神生态。

① 明末,有孟称舜《花前一笑》、卓人月《花舫缘》、史槃《苏台奇遘》三部杂剧,冯梦龙先后将此事编入《古今谭概》《情史》《警世通言》。清初,有朱素臣《文星现》传奇。

② 有清代无名氏《三笑姻缘》传奇、《笑中缘》弹词、程瞻庐《唐祝文周四杰传》小说等。

③ 《蕉窗杂录》条材料最早出现于明万历二十三(1595)年刻本《袁中郎先生批评唐伯虎汇集》卷末纪事中,袁宏道有眉批云:“此事尽可谱为传奇。”结尾亦云“此女大不俗,得子畏为配,亦一笑为之媒耶。然子畏亦可谓有心人矣”。后被何大成收入《唐伯虎全集》(1607年)轶事中。

④⑬ 〔明〕唐寅:《唐伯虎全集》,中国书店据大道书局1925年版影印,1985年版,第5页,第3页,第3页。

⑤ 关于《蕉窗杂录》的作者,清代焦循《剧说》正文前引用书目中以为是“宋稼轩居士”所著。杨静庵《唐寅年谱》以为是明代藏书家项元汴所作,后人大都沿用此观点。《蕉窗杂录》实非为项元汴所作,而《蕉窗九录》则为项氏所作。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蕉窗九录》内容所记与唐伯虎之事毫无重合之处。由于《蕉窗杂录》已佚,是否为项氏所作,此处存疑。如有涉及,暂拟为项元汴。(清)焦循:《剧说》,《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撰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118册。

⑥ 郭英德、柳闻、程瞻庐认为“点秋香”故事最初见载于明周玄《泾林杂记》。程瞻庐著、郭群一校订:《唐祝文周四杰传》,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46页;柳闻:《唐伯虎和“三笑”传说》,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⑨ 《古今谭概》卷十一《佣》条所引《泾林续记》,与《情史》卷五《唐寅》条所引之《泾林杂记》虽有谋合,但情节各有详略。谭正璧以今本《泾林续记》无此条材料为由,认为冯氏误记,并无实据。

⑪ 柳闻在《唐伯虎和“三笑”传说》附录中认为《泾林杂记》比《蕉窗杂录》稍晚,没有实据,仅通过情节的详略来判定前后。

⑫ 学界一般认为陈玄超、吉道人、俞见安等人佣书窃婢之事伪托于唐伯虎,分别见于《露书》《耳谈》《西神丛话》条材料。谭正璧《三言两拍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⑭ 〔明〕唐寅:《唐伯虎全集》卷一,《唐伯虎墓志铭》,中国书店据大道书局1925年版影印,1985年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