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知识分子视野下的现实书写:读余华的《第七天》

时间:2024-05-20

⊙相 琳[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1331]

余华作为当代文坛颇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一贯秉承着知识分子的写作立场和社会使命,从踏上文坛便致力于现实残酷的揭露,在长篇小说《第七天》中,余华以荒诞而又犀利的笔触大胆地将各种尖锐而又敏感的社会问题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并从信仰层面对人生的意义做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社会问题日益凸显膨胀的今天,这样的发现和书写显得弥足珍贵,这种“关注社会、直面人生”的勇气和担当精神也是当今知识分子的责任使然,值得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扬。

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指那些借助知识的力量积极地介入公共领域并在公共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具有强烈的社会良知和人文关怀的一群文化人,他们往往成为社会弊端最为敏感的发掘者和批判者,肩负着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历史使命。当社会处于急速转型的关键时期,知识分子往往能够超越阶级的局限,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来审视现实社会中的不合理因素,“敢于向权势说真话”。余华就是这样一位有着高度的社会参与感和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当我国处在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并逐步走向激化的关键时刻,余华在小说《第七天》中大胆地将各类丑陋与残酷的社会现实全盘托出,发出了知识分子最真实的声音,我们暂且不论小说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单是这份直击现实、关注人生的勇气和魄力也令我们备受折服。

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是以一位正在前往殡仪馆的亡灵者的视角展开故事的叙述,通过这位亡灵在阴间世界七天的所经所见所感所闻所忆来对当前的社会现实进行了一番全盘真实的再现,其中涉及到房屋强拆事件、工商部门吃喝腐败现象、房价乃至墓地价格暴涨、贫富差距悬殊以及城市打工族和地下“鼠族”的生存困境等一系列社会焦点问题。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作者始终秉持着毫不含混、逼近现实的创作态度,通过一群鬼魂生前的凄惨经历来反观当下、直面人生,从而在真实和荒诞之间完成了一次对社会现实的观照与书写。余华自己也曾承认“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他说他发现了小说中的声音:“在此之前我不认为人物有自己的声音,我粗暴地认为人物都是作者意图的符号,当我发现人物自己的声音以后,我就不再是一个发号施令的叙述者,我成为了一个感同身受的记录者,这样的写作十分美好,因为我时常能够听到人物自身的发言,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话比我要让他们说的更加确切和美妙。”①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余华无疑成为苦难民众的代言人,作为当下一位极具强烈的社会良知和人文关怀的知识分子,他始终坚守着自身的社会使命,在小说《第七天》中,他始终坚持“让活在历史中的事实说话,让活在传统中、活在日常生活中、也即活在生活中的苦难说话”②。小说描写了这样一对在城市打工的青年男女,他们从事着待遇低微而又不稳定的工作,居住在城市污浊不堪的地下防空洞里,整天像老鼠一样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年代,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鼠妹甚至考虑走向不归之路,最终只因一部山寨版的苹果手机,鼠妹失足坠楼身亡,穷困潦倒的男友冯超为了给鼠妹购买一块昂贵的墓地,被迫卖掉左肾,这便是一对立足在城市的年轻恋人的遭遇和命运,当我们读到此处,小说犀利而又真实的故事情节将我们引向了社会深处,反观当下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我们身边有多少这样的青年男女正在经历着类似的不幸,他们即便沦落不到地下“鼠族”的命运却终将成为半辈子的“房奴”,即便走不到卖肾卖淫的地步却必将在社会的底层苦苦挣扎,而这一切又有多少人去真正地关注过、揭露过?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知和真理的捍卫者,理应肩负起这一时代重任,即便是面临艰难险阻也要义无反顾地维护正义与真理,为民喉舌,作为一位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余华便勇敢地扛起了这一时代重任,小说除了描写城市青年男女的生存困境之外,还有其他很多更为焦点敏感的社会问题得到了曝光式的呈现,而对作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冒险与挑战。

当然,作为当代文坛颇有造诣和建树的作家之一,余华的创作旨向远不止于此,穿越小说所描写的社会事件,抵达作品深处,我们发现余华在关注和书写社会现实的背后寄予了更深层次的人生诉求和终极关怀。小说取名为“第七天”便暗含了作者的宗教旨向,“第七天”正如小说扉页所引的《圣经·旧约·创世记》里的一句话:“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③,它是上帝规定的安息之日,而小说当中的“第七天”发生了什么?在众多贫困的亡灵当中,只有鼠妹带着骨骼和游魂们的祝福走向了男友用左肾为她换来的安息之地,其余贫穷的亡灵则要继续返回“死无葬身之地”,无法得到安息,贫穷的人死后没有归宿,唯一决定人死后命运的,仍然是金钱,然而在绝望之余作者还是传达了内心强烈的宗教寄托:“死无葬身之地”固然得不到安息,但是“那里的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④在荒诞的现实世界背后,作者塑造了这样一个充满温情的死后世界,使“万劫不复”的“死无葬身之地”成为穷人死后的乌托邦——这便是没有归宿者的归宿,是丧失了体温的游魂能够找到温暖的地方。但这温暖,给人带来的感受不是安慰,而是一种彻骨的荒寒与悲凉:生无果腹之食,死无葬身之地,这就是穷人的命运。

深入挖掘社会现象的背后,我们发现当代中国在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剧烈变革和急速的社会转型之后,价值观念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信仰异化甚至缺失现象便是当代中国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信仰发生严重扭曲,日益走向功利化、世俗化和庸俗化,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言行和价值取向方面则是对物质的过分追求和对金钱的极度渴望。在小说《第七天》中,鼠妹只因为一部山寨版的苹果手机而失足跳楼自杀,爱情和生命终究没有经得住物质的考验。人们生前摆脱不了金钱的困扰,死后依然要由金钱操纵,在殡仪馆的候烧大厅内,有钱的亡灵相互攀比,炫耀着各自昂贵的寿衣和奢华的墓地,而买不起墓地的亡灵却无处安身,陷入“死无葬身之地”,金钱不仅左右着人生前的命运,而且还决定着人死后的归宿,生前艰难,死后亦然。在金钱的诱惑下,人们甚至可以突破道德底线,将黑白颠倒、真相掩埋,而面对这些丑陋恶劣的社会现实,我们已经不能仅仅归咎于制度或道德,余华通过描写《第七天》中犀利荒诞的故事情节向我们传达了知识分子更深层次的思考,即当前社会潜在的信仰危机问题。在金钱主导人生的时代,拜金主义风靡全国,甚至变本加厉、愈演愈烈,进而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已经真真正正地成为一种社会存在,牢固地占据了人们的主流意识,当今中国民众的信仰是什么?这一问题将长期拷问着每一位国人的心,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甚至是可怕的,当真理在金钱的面前站不住脚时,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信仰缺失之后付出的代价,作为社会弊端最为敏感的发掘者和批判者,余华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之严重,代价之惨重,小说《第七天》中对人与鬼生存与死亡困境的描写便深刻地印证了这一切。在紧张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余华勇敢地与世俗对抗,在揭露现实的同时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对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挖掘和人道式的反思,这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然而,当我们重返现实,回到当下,我们又能找到几位像余华这样的知识分子?在目前日益浮躁功利的时代,所谓的知识分子已经存在着变质的倾向,在利益的诱惑和权力的施压下,他们为了迎合当政者的需要往往回避社会中的敏感话题,甚至为了自身长远的发展而转变应有的价值取向,进而丧失了知识分子针砭时弊的社会使命。英国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曾追问道:“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⑤关于知识分子的变异问题,爱德华·W·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在当今媒体发达、政治与学术利益交融的时代,所谓的知识分子已经是一种特殊专业,集编辑、记者、政客及学术中间人于一身,他(她)们身不由己,往往成为各种权利结构中的一员,反而在去国离乡的移民逐客中,在甘居异端的业余者、圈外人中,我们方能得见知识分子不屈不移卓然特立的风骨典型。”⑥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局面,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像余华这样“真正的勇士”来发现问题、揭露问题进而引起当政者的高度关注从而去尽力地解决问题,正如余华所坚持的:“事实的价值并不只局限于事实本身,任何一个事实一旦进入作品都可能象征一个世界。”因此,针对这样一部反映现实的力作,我们大可不必在诸如“新闻串烧”之类的问题上大做文章,无论成败,它都已成过去时,而小说所反映的深层问题却需要我们去反思,去挖掘,知识分子余华身上可贵的勇气和担当精神也值得我们充分地发扬和持久地继承。

①② 吴义勤主编:《余华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页,第10页。

③④ 余华:《第七天》,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

⑤ [英]弗兰克·富里迪著、戴从容译:《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对抗21世纪的庸人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⑥ 爱德华·W·萨义德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