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游仪
口大张,目生光,鳞飞扬,元宵时节,龙头从村中祠堂抬出,龙身木板来自各家各户。“接龙啰!”一声高喊,板凳拼凑,首尾相连,龙身越接越长,村民越聚越多。
夜幕降临,烛光闪烁,76块木板相连,88人游弋穿行,徽州板凳龙腾挪起舞。精彩处,龙身加快舞步,龙头高高昂起,一圈圈向中心盘进。四周,锣鼓声、呐喊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春节舞板凳龙,是安徽省休宁县鹤城乡右龙村村民的一件“要紧事”。
徽州,自古地少山多,过去水旱灾害频发,每逢元宵,舞龙祈求风调雨顺成了传统。相传,500多年前,右龙村村民斫竹破篾,制作龙头、龙尾,砍树锯板,拼接打磨龙身。板凳两端,凿有圆孔,木制手柄,穿孔连接。一块板凳,三盏灯笼,当年元宵,第一条板凳龙诞生。
板凳龙由固定在木板上的龙头、龙尾和一块块木板龙身组成。龙头重约60斤,内置蜡烛灯火,5人才能扛起。龙身可长可短,视参与舞龙的村民人数而定。舞龙队伍中还有掌灯人与锣鼓队,前者负责指引方向,锣鼓负责控制节奏。徽州方言中,“灯”与“丁”同音,红灯笼寓意“人丁兴旺”。村民们用舞板凳龙庆祝五谷丰登,祈求来年民安村兴。
从板凳龙的牵头者,到舞龙时的掌灯人,再到制作龙头龙尾的手艺人,至今,徽州板凳龙已有四代传承人。右龙村党总支书记张光武就是其中之一。
竹篾巧手一扎,龙头龙尾已然成形,彩纸绘上图案,龙眼龙须活灵活现。又是一年元宵节,张光武这个掌灯人忙得热火朝天。“今年春节,县里组织4支传统民俗表演队伍进城巡演,我们有幸入选。”张光武手上不停,边剪裁边介绍。
前些年,板凳龙只在本村舞,现今登上县城大舞台。听到消息,小至刚成年的学生,大到68岁的老人,村民们争先报名,领红纸、制灯笼,取出板凳,反复排练。
这些天,休宁县的状元广场,游人如织,人声鼎沸。每天都有市民早早带着孩子等候在此。“我们从市里赶来,提前一小时排队,这才抢到了前排。”看着龙身从面前经过,观众薛冰兴奋地说,很久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面了。一旁,她的儿子目不转睛,忍不住拍手稱赞。
聚似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舞龙时,一条条板凳从家家户户走出,串成长龙;散场后,村民们扛着一截截龙身归家,期待来年。“板凳龙板板相连、节节紧扣,要的是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朝一处使。”张光武笑着说。
2008年,徽州板凳龙先后被列入市级和省级非遗名录。2021年,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及扩展项目名录,徽州板凳龙位列其中。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右龙村还成立了板凳龙管理队伍。
这几年,邻村的板凳也加入进来,右龙村的板凳龙,一年长似一年。在村民张丽兰看来,只要有意愿,扛起板凳就能连成串。“我们特欢迎,希望大伙的日子都能越过越红火。”
(源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责编:潘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