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只有少数人是深情的幸存者

时间:2024-05-20

《诗面庞》是庞洁的第二本诗集,精选了作者从2016到2020年发表在《诗刊》《星星》《扬子江诗刊》等刊物上的百余首诗作,分为“在人间”“你穿上我的悲伤”“每天都有新的不安”三辑。

个人的生存、生活的细节,在诗人笔下都意味深长,体现在既有烟火又有诗意的表达上。亦对自然与人类命运进行了探讨和反思,并给予一切困顿卑微的生命以深切的注视与共情,在他们身上捕捉人性的光明与温暖。在现实生存的繁复、含混、荒诞和司空见惯的日常经验里,拒绝了惯性、虚无和自恋的写作。融谐趣、思辨于一体,简约而繁复的诗歌文体,极具感染力的艺术风格,表现了她用鲜明的个人风格探索现代汉语诗歌及物可能性的创新性努力。

诗歌的尊严来自她的精神品格。我相信好的诗歌既是觉醒又是召唤,既是揭示又是安慰,既是疗愈又是拯救。我们每天都看见无数晃动的脸,他们是凌晨时分马路上的清洁工、他们是医院走廊里焦灼不安的身影、他们是风雨无阻送餐却怕迟到一分钟被点差评而在电梯落泪的外卖小哥、他们是不幸遭遇校园霸凌的孩子……这是我们的现实,我们生活在他们之中,或者说我们就是他们,这是所有人繁復琐碎的日常。

很幸运我亦属于因“自身的缺憾”而被文学庇护的那一类人,我的诗也是写给无限的少数人。近年来我更多把自己写作的着力点放在“自身”之外,尝试与所有困顿的生命共情,并在他们身上捕捉人性的光明与温暖。如曼德尔施塔姆所言的,诗歌是“以不死的词语那燃烧的盐”组成的,我奢望永久地珍藏这粒盐,而非别的什么贵金属。庄子云:“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撄是干扰,宁是安静,要在干扰中获得宁静,这句话尤令我警醒。吾等虽达不到“真人”状态(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但还是希望尽力保护和尊重自己的天性,在这点儿有限里把生活过得有趣、有爱。“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是不是被叫做“诗人”并不重要,写作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看见与省察自我。

我只在微不足道的事物中表达“我”,何时,以及为何选择诗歌并不重要,我已经体会过它如至爱般带给我的福祉与疼痛,并且将持续体会。诗歌的魅惑还在于让我可以表达生活中那些无法量化、逻辑化的部分,那些一直以来被我虚度的部分。写作中我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不让“生命”“存在”等看似广袤深远的哲学命题遮蔽了对粗粝生活及生命真相的探讨。生活、真理、诗,有时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名字。

徐悲鸿用“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八个字作为他对人生与艺术的宣言。那么,世界上所有的悲歌都如此,最终都不过是与自我的爱抚与抗争。想起一位友人曾把我的名字解为“庞大的简洁”,我因这宿命般的警醒而倍感惊讶与感恩。每首诗都有它的因缘,都有鲜明的纹路。我只是扮演一个谦卑的岁月拾荒者,“万物与我同根”,我为自己有幸听到宇宙中微尘的声音而感激不已。

让我感恩的,正是这残酷无比的时间

当我再次在纸上写下经验与谦卑

我爱这辽阔的热忱与绝望

很怕上帝之手像美颜相机一样

替我轻微地抚平每一道新增的细纹

——庞洁《庚子年纪事》

我读伍尔夫的传记,说她经历了很长的写作训练期,写了大量作品却在早期不试图发表。“她身上存在一种自我克制。忍耐并不是人们谈论最多的文学美德,这不是一种谦卑的标志,而是高度警觉与自我尊重的标志。”这句话让我很感动,希望自己也具有毫不妥协的高标准和逐渐接近标准的耐心。

有限的目标,能让人生变得简洁。诗歌也一样,为了获取被点燃的“那一瞬”,或者被无数艺术家趋之若鹜的写在苍穹之上的“永恒”,得无数次努力克制、忍耐,不轻易把内心大面积的虚妄唤作“风暴”。不管外在世界如何沸扬,能够拥有一颗拙朴而安静的心,努力保持生命的丰盈和善良,对于生活“不矫饰、不怯场”已非常难得,感谢诗歌赐予我这样的品质和勇气。

(源自“中国作家网”)责编:马京京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